只要做过说过必然留下痕迹,尤其本人回忆更加重要。许多人会去关注某类报纸或者政府的宣传,为了某些政治原因把时间有意改动,造成各位网友在几曾回首争论不休。为了还原历史真伪,本人拿出当年专业所学,通过查找鞍山广播电台播出历年时间记录,鞍山市政府有关文章,关键时间点,普通听众回忆评书《岳飞传》时间,还有刘兰芳自己回忆,抽丝剥茧分析判断终于找到答案,还老生兄一个公道。
大家可能有所不知,相差3年时间对一个人记忆有多重要。我们在这争论几天就过去了,而对老生兄来讲,可能会对自己的记忆产生困扰怀疑,原因是许多网友列举播出时间都是1979年。其实对自己记忆产生怀疑是很可怕的一件事情。
现在,终于通过找到刘兰芳自己回忆录,可以让本话题结束。
另外不得不佩服老生兄记忆真厉害,佩服!
为什么报道要更改时间?让我想起邓小平女儿邓蓉写邓小平回忆录,故意把当年邓小平接见北师大女子附中工作组的日期提前了一个月,这样就可以把自己参与打死北师大女子附中副校长卞仲耘罪行抹掉。但历史就是历史,历史是抹不掉的。
下面原文复制
“走自己的路,不然就不是刘兰芳了”
■刘兰芳 75岁的评书表演艺术家刘兰芳近日站上了“拙见”演讲的舞台,一起势一亮嗓,依旧声如洪钟。她为大家讲述了自己的从艺道路以及作为演员的自我修养。 我的习艺之路 我成长的那个年代,学鼓书的都是女孩,男孩都去学评书,因为女人的气力没那么大,一直说比较累,所以女孩演出必须会唱。 所谓鼓书,是一种传统说唱艺术,鼓板一响,伴奏演唱。北方也叫评鼓书队,唱和说是一起来的。 我母亲是唱东北大鼓的,我从小就跟着学。13岁开始跟着师傅走南闯北地演出,很辛苦。见识到的人生百态也加深了我说评书时对作品的理解。 有一年,杨呈田老师来茶社唱长篇西河大鼓《精忠说岳》,我每天都去听。大家觉得一个小女孩儿来听书是很奇怪的事,杨老师也注意到了我。他知道我拜过师、学过艺,就让我唱两段。我当时唱了几句《忆真妃》,他夸我唱得好,还让我一定要去鞍山曲艺团报名,那儿正在招生。 正是因为会东北大鼓,我15岁考进鞍山曲艺团,开始说长书。在曲艺团里,学二人转是两年满徒,学相声、快板是3年满徒,学长书花的时间最长,需要5年。 东北大鼓是说单段、小段,而要说长书,比如《三侠五义》,一说就得3个月,说一段唱一段,唱一段说一段。假如叫我到茶馆去说书,我就唱《岳飞传》。为啥?说起来太累。另外,说没有唱受欢迎。 说书在学艺初期很难,老师一演就是3个小时,我们在台下边听边记。要学会速记,记完后还得背下来,所以学徒的淘汰率很高。 说书有千年历史,但古至今来,说书人很少。 出师那天,我师傅孙慧文对我说:“走自己的路,形成自己的特点,不然就不是刘兰芳了。” 很多听众朋友是因为《岳飞传》知道了我,其实我是赶上了天时地利人和。1976年的时候,鞍山市人民广播电台文艺部主任李喜元找我到电台说大书,没想到“一朝成名天下知”。我选《岳飞传》来说,因为这是我的伯乐杨呈田老师传给我的,我想以此纪念他老人家。 说书人的自我修养 评书这门艺术为什么千年不衰?就是因为故事情节抓人。它有它的技巧,叫制造悬念,像电视剧一样,比电视剧的悬念还要紧。 过去我们学说书,在曲艺团里集体学习;现在剧团里没有说书人。 说实话,学习评书可能比念大学还要难。全国高校一年毕业多少万大学生,但是我们一个省,一年也出不来一个说书人。 为什么?因为太难了。比如,说宋朝的书,要了解宋史、语言、风俗等等;说明朝的书,要懂得明朝的官职、枪炮武器……评书人的兜里装的都是“宝贝”。 不像演话剧,怎么演导演都给你想好了,我们这里没导演,你得自己琢磨怎么能抓住观众。说得惟妙惟肖,不管说什么都如在眼前,这比演还难。 说书拼的是什么?是智商、经验和阅历。 过去的师傅没有工资,教艺还管吃饭,师傅就靠着徒弟以后养老。后来进曲艺团就不存在这个规矩了,我只管教学生,也不收钱。 我收的徒弟,他们来的时候年纪都挺小,现在也都60来岁了。 这次我收了10个徒弟,有徒弟送我1万元的,也有送5万元的,我一律退回,一分不要。我凭什么教你?师徒有感情,没有感情我收你干吗?另外,师生要保持正常的关系,不用什么成本。 敢问评书路在何方 我的学生有好几个上抖音的,但是我不去。不是说形象多好就能当演员,有的人长得漂亮却并不好使,人得有特点。 我觉得没有必要去捧角儿,我的脑子里没有培养偶像的概念,我当初也不是什么偶像,只是很多观众爱听刘兰芳说书而已。 老书新说,旧书新评,包括现在的新语言、新思想,我们说书人都得学。你想,一个大剧场来的不可能都是老年人,一样有年轻人,就看你能不能带给他们新的时代感。 现在北京茶馆里说书的,很多是大学生,比如我的一个学生组织了56个大学生在茶馆里包场说书,效果很好。所以,别着急,一点点来,慢慢地观众就会熟悉评书,爱上评书。 不是说咱们要引领观众的审美,而是要寓教于乐。观众喜欢你,来听评书,在笑声中受到启迪就可以了。 所谓艺术的坚守,首先得有观众喜欢,孤芳自赏不行。评书是一门语言艺术,稍不留神,就像风一样吹过去了。 我们这行要做到大众化、俗中有雅。太雅了,太文了,就没观众了。俗中有雅,过分了也不行,你得保持正能量,坚守自己的道德情操,这才是好的艺术家。
“走自己的路,不然就不是刘兰芳了”-中新网 (chinanews.com.cn)
1976年,刘兰芳的事业到了关键节点。她接到了一项难度极大的“任务”。当时的鞍山市人民广播电台文艺部主任李喜元找到了刘兰芳,并力荐她作为先锋,第一个在电台说大书。这时的刘兰芳已经是三个孩子的母亲,也有了很多优秀的作品,她的新曲目《刑场婚礼》和《千里送婴儿》两段大鼓,都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录制播放,这对于一个生在东北,长于贫困中的女孩来说,已经是极大的成就了。尽管已经积累了一些说唱经验,但李喜元的提议仍让她心中十分没底。她觉得她在鞍山曲艺界还只能算是小辈儿,这等大事,应该让老先生们先上。“但李主任的话让我坚定了决心,他对我说,‘你曾得到多位名师的指导,基本功扎实,也有听众基础,应该趁热打铁。而且相较于你的唱功,你的说功更好,应该专门录一部评书!’”刘兰芳回忆道。
就这样,刘兰芳与丈夫王印权一同决定,就说《岳飞传》!为什么选择它?一是因为这是刘兰芳的底活儿(拿手书),二是因为《岳飞传》是她的伯乐杨呈田传给她的,选择说这部书,也是为了纪念他老人家。
虽做好了决定,但实施起来并不轻松。为了翻新创作《岳飞传》,刘兰芳和王印权一起,开始了没日没夜地创作。那时,她的三个儿子,最大的12岁,最小的才4岁,夫妻二人白天也都有工作,下班回家还要照顾孩子料理家务,只能晚上9点以后创作。二人一回一回地捋顺书梁子,出了一回书梁子,就要马上整理成文字。丈夫去睡觉时,就由刘兰芳写,到了后半夜,她困得眼睛睁不开了,她的丈夫再起来继续写。“虽然没有头悬梁、锥刺股,可那时候也没少用冷水浇头,嘴里还念叨着‘男儿当自强’来激励自己,把自己当成男人了!”刘兰芳笑着说道。
1979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神州大地。这一年的9月1日,他们夫妻二人共同完成的共117回、60多万字的《岳飞传》在鞍山人民广播电台首播。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全国有66家电台复录播出。“因为改革开放的各项政策,让文艺迎来了又一次的繁荣,也让我的声音走进了千家万户,成了名人。我是真的不敢当,我之所以能如此受到百姓的喜爱,都是因为党的政策好。”刘兰芳感慨地说道。
在这之后,刘兰芳创作、改编、演出了多部作品,其特点是特别重视体现民族精神和传统美德,着重表现作品中人物的精气神,彰显正义与光明。既能悬念不断,又能入情入理,让老百姓听后还有教育意义,这也是刘兰芳评书广受老百姓喜爱的原因。
在这之后几十年中,从《岳飞传》到《杨家将》《呼家将》《包公巧断螃蟹三》《三打乌龙镇》《白牡丹行动》《赵匡胤演义》《刘金定大战南唐》《小将岳云》;从茶楼、书场到春晚的舞台;从一位普通的剧团演员到中国文联副主席……如今,已逾古稀之年的刘兰芳,仍然奔走在第一线,偏僻的村落、热闹的集市、矿山、油田、边防哨卡、老少边区都留下了她演出的足迹。“我们这一批老文艺工作者的命运是跟着国家的命运走过来的,共和国的辛酸和繁荣都有我们的眼泪和笑容。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当时我就在场,这份荣誉,鞭策着我永远不会忘记身为一名曲艺人的责任——到人民中去,为人民服务”刘兰芳说。
http://www.chinatoday.com.cn/zw2018/ly_4982/201906/t20190619_800171133.html
下面的网友都说了,电台播出时间才是关键所在。
辽沈晚报在2019年曾经报道鞍山电台首播《岳飞传》播出40周年,请看详细内容
https://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4733958
节目做了一些后就开始一边做一边播送,而不是所有的节目都编制完再播出。
背完再播讲。假如鞍山电台76年给刘兰芳任务,一定是鉴于刘曾经的播讲基础和效果,也许版本不同要求不同,刘会在原基础上加工润色,是一边背,一边熟读,一边录制,一边播放。没曾想在鞍山电台一播出火了,才有了79年的全国播放。假如没有辽宁省内播放效果,鞍山电台谁有那个本事那么有远见能在全国播放?还3年以后,这是常识性问题。就拿赵本山为例,不是赵本山在辽宁火了,被去辽宁姜昆发现,怎么可能有之后的中央电视台多届春晚小品?
再者三年准备,估计是背后面忘前面,大家都是读过书背过题的人,明显3年逻辑不通,也不符合鞍山电台领导操作常规。
只要做过说过必然留下痕迹,尤其本人回忆更加重要。许多人会去关注某类报纸或者政府的宣传,为了某些政治原因把时间有意改动,造成各位网友在几曾回首争论不休。为了还原历史真伪,本人拿出当年专业所学,通过查找鞍山广播电台播出历年时间记录,鞍山市政府有关文章,关键时间点,普通听众回忆评书《岳飞传》时间,还有刘兰芳自己回忆,抽丝剥茧分析判断终于找到答案,还老生兄一个公道。
大家可能有所不知,相差3年时间对一个人记忆有多重要。我们在这争论几天就过去了,而对老生兄来讲,可能会对自己的记忆产生困扰怀疑,原因是许多网友列举播出时间都是1979年。其实对自己记忆产生怀疑是很可怕的一件事情。
现在,终于通过找到刘兰芳自己回忆录,可以让本话题结束。
另外不得不佩服老生兄记忆真厉害,佩服!
为什么报道要更改时间?让我想起邓小平女儿邓蓉写邓小平回忆录,故意把当年邓小平接见北师大女子附中工作组的日期提前了一个月,这样就可以把自己参与打死北师大女子附中副校长卞仲耘罪行抹掉。但历史就是历史,历史是抹不掉的。
下面原文复制
“走自己的路,不然就不是刘兰芳了” 2020年01月03日 13:38 来源:解放日报“走自己的路,不然就不是刘兰芳了”
■刘兰芳
75岁的评书表演艺术家刘兰芳近日站上了“拙见”演讲的舞台,一起势一亮嗓,依旧声如洪钟。她为大家讲述了自己的从艺道路以及作为演员的自我修养。
我的习艺之路
我成长的那个年代,学鼓书的都是女孩,男孩都去学评书,因为女人的气力没那么大,一直说比较累,所以女孩演出必须会唱。
所谓鼓书,是一种传统说唱艺术,鼓板一响,伴奏演唱。北方也叫评鼓书队,唱和说是一起来的。
我母亲是唱东北大鼓的,我从小就跟着学。13岁开始跟着师傅走南闯北地演出,很辛苦。见识到的人生百态也加深了我说评书时对作品的理解。
有一年,杨呈田老师来茶社唱长篇西河大鼓《精忠说岳》,我每天都去听。大家觉得一个小女孩儿来听书是很奇怪的事,杨老师也注意到了我。他知道我拜过师、学过艺,就让我唱两段。我当时唱了几句《忆真妃》,他夸我唱得好,还让我一定要去鞍山曲艺团报名,那儿正在招生。
正是因为会东北大鼓,我15岁考进鞍山曲艺团,开始说长书。在曲艺团里,学二人转是两年满徒,学相声、快板是3年满徒,学长书花的时间最长,需要5年。
东北大鼓是说单段、小段,而要说长书,比如《三侠五义》,一说就得3个月,说一段唱一段,唱一段说一段。假如叫我到茶馆去说书,我就唱《岳飞传》。为啥?说起来太累。另外,说没有唱受欢迎。
说书在学艺初期很难,老师一演就是3个小时,我们在台下边听边记。要学会速记,记完后还得背下来,所以学徒的淘汰率很高。
说书有千年历史,但古至今来,说书人很少。
出师那天,我师傅孙慧文对我说:“走自己的路,形成自己的特点,不然就不是刘兰芳了。”
很多听众朋友是因为《岳飞传》知道了我,其实我是赶上了天时地利人和。1976年的时候,鞍山市人民广播电台文艺部主任李喜元找我到电台说大书,没想到“一朝成名天下知”。我选《岳飞传》来说,因为这是我的伯乐杨呈田老师传给我的,我想以此纪念他老人家。
说书人的自我修养
评书这门艺术为什么千年不衰?就是因为故事情节抓人。它有它的技巧,叫制造悬念,像电视剧一样,比电视剧的悬念还要紧。
过去我们学说书,在曲艺团里集体学习;现在剧团里没有说书人。
说实话,学习评书可能比念大学还要难。全国高校一年毕业多少万大学生,但是我们一个省,一年也出不来一个说书人。
为什么?因为太难了。比如,说宋朝的书,要了解宋史、语言、风俗等等;说明朝的书,要懂得明朝的官职、枪炮武器……评书人的兜里装的都是“宝贝”。
不像演话剧,怎么演导演都给你想好了,我们这里没导演,你得自己琢磨怎么能抓住观众。说得惟妙惟肖,不管说什么都如在眼前,这比演还难。
说书拼的是什么?是智商、经验和阅历。
过去的师傅没有工资,教艺还管吃饭,师傅就靠着徒弟以后养老。后来进曲艺团就不存在这个规矩了,我只管教学生,也不收钱。
我收的徒弟,他们来的时候年纪都挺小,现在也都60来岁了。
这次我收了10个徒弟,有徒弟送我1万元的,也有送5万元的,我一律退回,一分不要。我凭什么教你?师徒有感情,没有感情我收你干吗?另外,师生要保持正常的关系,不用什么成本。
敢问评书路在何方
我的学生有好几个上抖音的,但是我不去。不是说形象多好就能当演员,有的人长得漂亮却并不好使,人得有特点。
我觉得没有必要去捧角儿,我的脑子里没有培养偶像的概念,我当初也不是什么偶像,只是很多观众爱听刘兰芳说书而已。
老书新说,旧书新评,包括现在的新语言、新思想,我们说书人都得学。你想,一个大剧场来的不可能都是老年人,一样有年轻人,就看你能不能带给他们新的时代感。
现在北京茶馆里说书的,很多是大学生,比如我的一个学生组织了56个大学生在茶馆里包场说书,效果很好。所以,别着急,一点点来,慢慢地观众就会熟悉评书,爱上评书。
不是说咱们要引领观众的审美,而是要寓教于乐。观众喜欢你,来听评书,在笑声中受到启迪就可以了。
所谓艺术的坚守,首先得有观众喜欢,孤芳自赏不行。评书是一门语言艺术,稍不留神,就像风一样吹过去了。
我们这行要做到大众化、俗中有雅。太雅了,太文了,就没观众了。俗中有雅,过分了也不行,你得保持正能量,坚守自己的道德情操,这才是好的艺术家。
“走自己的路,不然就不是刘兰芳了”-中新网 (chinanews.com.cn)
1976年,刘兰芳的事业到了关键节点。她接到了一项难度极大的“任务”。当时的鞍山市人民广播电台文艺部主任李喜元找到了刘兰芳,并力荐她作为先锋,第一个在电台说大书。这时的刘兰芳已经是三个孩子的母亲,也有了很多优秀的作品,她的新曲目《刑场婚礼》和《千里送婴儿》两段大鼓,都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录制播放,这对于一个生在东北,长于贫困中的女孩来说,已经是极大的成就了。尽管已经积累了一些说唱经验,但李喜元的提议仍让她心中十分没底。她觉得她在鞍山曲艺界还只能算是小辈儿,这等大事,应该让老先生们先上。“但李主任的话让我坚定了决心,他对我说,‘你曾得到多位名师的指导,基本功扎实,也有听众基础,应该趁热打铁。而且相较于你的唱功,你的说功更好,应该专门录一部评书!’”刘兰芳回忆道。
就这样,刘兰芳与丈夫王印权一同决定,就说《岳飞传》!为什么选择它?一是因为这是刘兰芳的底活儿(拿手书),二是因为《岳飞传》是她的伯乐杨呈田传给她的,选择说这部书,也是为了纪念他老人家。
虽做好了决定,但实施起来并不轻松。为了翻新创作《岳飞传》,刘兰芳和王印权一起,开始了没日没夜地创作。那时,她的三个儿子,最大的12岁,最小的才4岁,夫妻二人白天也都有工作,下班回家还要照顾孩子料理家务,只能晚上9点以后创作。二人一回一回地捋顺书梁子,出了一回书梁子,就要马上整理成文字。丈夫去睡觉时,就由刘兰芳写,到了后半夜,她困得眼睛睁不开了,她的丈夫再起来继续写。“虽然没有头悬梁、锥刺股,可那时候也没少用冷水浇头,嘴里还念叨着‘男儿当自强’来激励自己,把自己当成男人了!”刘兰芳笑着说道。
1979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神州大地。这一年的9月1日,他们夫妻二人共同完成的共117回、60多万字的《岳飞传》在鞍山人民广播电台首播。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全国有66家电台复录播出。“因为改革开放的各项政策,让文艺迎来了又一次的繁荣,也让我的声音走进了千家万户,成了名人。我是真的不敢当,我之所以能如此受到百姓的喜爱,都是因为党的政策好。”刘兰芳感慨地说道。
在这之后,刘兰芳创作、改编、演出了多部作品,其特点是特别重视体现民族精神和传统美德,着重表现作品中人物的精气神,彰显正义与光明。既能悬念不断,又能入情入理,让老百姓听后还有教育意义,这也是刘兰芳评书广受老百姓喜爱的原因。
在这之后几十年中,从《岳飞传》到《杨家将》《呼家将》《包公巧断螃蟹三》《三打乌龙镇》《白牡丹行动》《赵匡胤演义》《刘金定大战南唐》《小将岳云》;从茶楼、书场到春晚的舞台;从一位普通的剧团演员到中国文联副主席……如今,已逾古稀之年的刘兰芳,仍然奔走在第一线,偏僻的村落、热闹的集市、矿山、油田、边防哨卡、老少边区都留下了她演出的足迹。“我们这一批老文艺工作者的命运是跟着国家的命运走过来的,共和国的辛酸和繁荣都有我们的眼泪和笑容。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当时我就在场,这份荣誉,鞭策着我永远不会忘记身为一名曲艺人的责任——到人民中去,为人民服务”刘兰芳说。
http://www.chinatoday.com.cn/zw2018/ly_4982/201906/t20190619_800171133.html
下面的网友都说了,电台播出时间才是关键所在。
辽沈晚报在2019年曾经报道鞍山电台首播《岳飞传》播出40周年,请看详细内容
https://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4733958
节目做了一些后就开始一边做一边播送,而不是所有的节目都编制完再播出。
背完再播讲。假如鞍山电台76年给刘兰芳任务,一定是鉴于刘曾经的播讲基础和效果,也许版本不同要求不同,刘会在原基础上加工润色,是一边背,一边熟读,一边录制,一边播放。没曾想在鞍山电台一播出火了,才有了79年的全国播放。假如没有辽宁省内播放效果,鞍山电台谁有那个本事那么有远见能在全国播放?还3年以后,这是常识性问题。就拿赵本山为例,不是赵本山在辽宁火了,被去辽宁姜昆发现,怎么可能有之后的中央电视台多届春晚小品?
再者三年准备,估计是背后面忘前面,大家都是读过书背过题的人,明显3年逻辑不通,也不符合鞍山电台领导操作常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