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徽
军委一道作战命令,由济南军区坦克10师,南京军区坦克2师,武汉军区的坦克11师抽调最好的坦克连队奔赴新疆组建陆军四师坦克团,我们坦克6连被选中。尤其师长到我们连做思想动员,告诉我们准备接新装备-----德国豹式坦克,大家兴奋激动不已。然而没过两天,下达接装命令却是国产59,其原因是国家拿不出那么多钱装备一个团,战友多少有些懊恼,可惜了我们这些尖子连队!
坦克上平板车
接坦克也是一项艰巨任务,连里将有经验的车长和老驾驶员组成接车分队,由副营长带领来到包头坦克厂,厂里工人们听说是送往前线的坦克,检查极为细致认真,本来接车正常需要一个礼拜时间,但是边境吃紧,许多工人都是连轴转,只经过三天坦克就交接完毕,临战状态的工人境界不是一般高。驾驶员在车长的指挥下,顺利将所有坦克开上坦克厂铁路专用线的平板车并加固妥当。
为保证装备安全,押车的车长驾驶员一改手枪佩戴,清一色的56折叠冲锋枪。随着军列一声长鸣,拖载着数十辆坦克军列一路西行。长时间的押车是很辛苦的,押车规定在火车开动状态下人员不能在车外,所以只能蜷缩在坦克狭小战斗室空间里,而且是单独一个人,尤其到了晚上温度极低,坦克就如同冰窖。更难得是吃饭,人员不能下车离开坦克,送到手里的饭是温温的,吃到嘴里已经冰凉,好几个战士胃痛生病。但是战时大家都坚持着。
武装押运
一天军列在甘肃境内的一段铁路临时停车,呼啦啦围上来一帮老乡看我们的坦克,好奇的问这问那。因为是新接坦克,军徽和车号都没有,一个操浓重甘肃口音的年轻人问我们一个驾驶员:
“为什么没有国徽?”
年轻人不懂,其实是军徽,结果我们驾驶员听岔了。
“什么?你再说一遍!”
“国徽!”
“骨灰”?
驾驶员火一下子顶上门:
“你奶奶的!老子还没上战场你就咒我”
八一军徽
这个驾驶员转身抄起冲锋枪,拉开枪栓子弹上膛,指着说国徽的老乡,驾驶员真火了,眼里喷着火,凶巴巴的瞪着那人厉声说道:
“你再说一遍?”
那年轻人突然呆愣在那里,这辈子从来没有人拿枪对着自己,估计大脑缺氧吓坏了,直勾勾的看着由上朝下黑洞洞的枪口,愣神片刻,撒丫子就跑,跑得那个快啊,赶得上当地的兔子,在干燥田地里带起一溜烟尘。这老乡不明白,我说一句国徽,你就枪毙我,这还有王法吗?其他押车纷纷提着枪跑过来,询问发生了什么事?驾驶员愤愤的说:
”不是咒我们吗!问我们车上有没有骨灰?”
大家很是气愤,最后从其他老乡那里得知是指军徽,战争状态,军人的神经很敏感。和平年代的许多想法做法在战争的特殊状态下都会改变。
军列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甲种师装备最好,当年都是59坦克。而坦克6师,最后归属38集团军,他们当时装备的大部分还是T-34-85。许多坦克师到八十年代才换装59.
员额也差许多,甲种师是满员师,一万多人,师直属都是营建制,而其它坦克师师直属都是连,人员只有几千。
从训练水平,其他坦克师常年从事农业生产或半训,而甲种多人师差不多都是全训部队,训练与不训练差许多。
我们坦克六连本身就是全团尖字连队,又是红军连队,能够代表我们团参加军区装甲兵大比武。你说能不结棍?
装司在1976年将11个坦克师分别按陆军甲、乙种坦克师编制表改编,共编4个甲种坦克师即第1、2、3、11师,7个乙种坦克师即第4、5、6、7、8、10、12师。此时甲乙种坦克师的区别已知包括以下内容:
我认为这个要求是正确的,不会造成人员伤亡。
同时期苏军有5万辆装甲车?
看参考消息说480万苏军,5万装甲铁流,一个月就可以横扫欧洲,打到西班牙。
穷啊,养不起现代化装备。就这样已经给老百姓很大负担了。中国到七十年代军队还是大部分骡马化。
团炮兵靠马拉或者马驮。摩托化(武装运输靠卡车)只是一部分。用当时西方军方的评论是一战的水平。
我的估计是中国跟苏联的火力比例至少是1:4,坦克还不止。不过苏联不想跟中国死磕而已。
中国坦克装备不断更新,尤其观瞄和电子火控。俄罗斯除了核打击超高音速方面具备一定的实力,海陆空实力大打折扣,从这次俄乌战争可以看出,已经不是当年称霸世界连美国都忌惮的苏军。
和我父亲老战友一家有关,不宜叙述。
双向稳定什么概念?即一旦锁定目标,不论坦克在高低起伏还是不断变换方向,火炮一直指向目标。你只要击发即可,如果一发不能击毁,再次击发,根本不需要瞄准,有点像今天的Ai。这是上世纪七十年代的技术。
我们现在坦克装有激光测距和更为先进的弹道计算机,可以立刻获得距离参数,手动和自动装定标尺,打开火炮稳定器,目标肯定跑不了。估计你看的是坦克大赛,俄火控观瞄系统不如中国,所以他比赛不允许使用这些设备。实话,坦克大赛水平只是博眼球,难度低,还不如我们七十年代训练水平,尤其大赛是坦克原地对固定目标射击。而我们七十年代战斗射击是短停对移动目标射击,一比较就看出难度。
激光测距进入实战是对越反击战,我们62轻型坦克已经开始使用激光测距仪,越军坦克根本无法抗衡,同样都是62轻型坦克,我们有激光测距仪而越军没有。
另外俄军也可以做到行进间射击,这是上世纪五十年代的技术,他们是我们的老师,当时我们的训练大纲都是以苏军为蓝本。
我们战斗射击要求对移动目标是短停射击,而对机枪火箭筒掩体是行进间射击,只是行进速度慢。当年我们只有高低稳定都能做到,T-62\T-72\T-80等双向稳定就更加容易。一个原因,与训练大纲有关。
苏联驻华使馆还认为是毛认同苏共二十大后开始的和平共处新阶段。
特纵辖炮一师,炮二师,骡马师,战车团。
国徽
军委一道作战命令,由济南军区坦克10师,南京军区坦克2师,武汉军区的坦克11师抽调最好的坦克连队奔赴新疆组建陆军四师坦克团,我们坦克6连被选中。尤其师长到我们连做思想动员,告诉我们准备接新装备-----德国豹式坦克,大家兴奋激动不已。然而没过两天,下达接装命令却是国产59,其原因是国家拿不出那么多钱装备一个团,战友多少有些懊恼,可惜了我们这些尖子连队!
接坦克也是一项艰巨任务,连里将有经验的车长和老驾驶员组成接车分队,由副营长带领来到包头坦克厂,厂里工人们听说是送往前线的坦克,检查极为细致认真,本来接车正常需要一个礼拜时间,但是边境吃紧,许多工人都是连轴转,只经过三天坦克就交接完毕,临战状态的工人境界不是一般高。驾驶员在车长的指挥下,顺利将所有坦克开上坦克厂铁路专用线的平板车并加固妥当。
坦克上平板车
为保证装备安全,押车的车长驾驶员一改手枪佩戴,清一色的56折叠冲锋枪。随着军列一声长鸣,拖载着数十辆坦克军列一路西行。长时间的押车是很辛苦的,押车规定在火车开动状态下人员不能在车外,所以只能蜷缩在坦克狭小战斗室空间里,而且是单独一个人,尤其到了晚上温度极低,坦克就如同冰窖。更难得是吃饭,人员不能下车离开坦克,送到手里的饭是温温的,吃到嘴里已经冰凉,好几个战士胃痛生病。但是战时大家都坚持着。
武装押运
一天军列在甘肃境内的一段铁路临时停车,呼啦啦围上来一帮老乡看我们的坦克,好奇的问这问那。因为是新接坦克,军徽和车号都没有,一个操浓重甘肃口音的年轻人问我们一个驾驶员:
“为什么没有国徽?”
年轻人不懂,其实是军徽,结果我们驾驶员听岔了。
“什么?你再说一遍!”
“国徽!”
“骨灰”?
驾驶员火一下子顶上门:
“你奶奶的!老子还没上战场你就咒我”
八一军徽
这个驾驶员转身抄起冲锋枪,拉开枪栓子弹上膛,指着说国徽的老乡,驾驶员真火了,眼里喷着火,凶巴巴的瞪着那人厉声说道:
“你再说一遍?”
那年轻人突然呆愣在那里,这辈子从来没有人拿枪对着自己,估计大脑缺氧吓坏了,直勾勾的看着由上朝下黑洞洞的枪口,愣神片刻,撒丫子就跑,跑得那个快啊,赶得上当地的兔子,在干燥田地里带起一溜烟尘。这老乡不明白,我说一句国徽,你就枪毙我,这还有王法吗?其他押车纷纷提着枪跑过来,询问发生了什么事?驾驶员愤愤的说:
”不是咒我们吗!问我们车上有没有骨灰?”
大家很是气愤,最后从其他老乡那里得知是指军徽,战争状态,军人的神经很敏感。和平年代的许多想法做法在战争的特殊状态下都会改变。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甲种师装备最好,当年都是59坦克。而坦克6师,最后归属38集团军,他们当时装备的大部分还是T-34-85。许多坦克师到八十年代才换装59.
员额也差许多,甲种师是满员师,一万多人,师直属都是营建制,而其它坦克师师直属都是连,人员只有几千。
从训练水平,其他坦克师常年从事农业生产或半训,而甲种多人师差不多都是全训部队,训练与不训练差许多。
我们坦克六连本身就是全团尖字连队,又是红军连队,能够代表我们团参加军区装甲兵大比武。你说能不结棍?
装司在1976年将11个坦克师分别按陆军甲、乙种坦克师编制表改编,共编4个甲种坦克师即第1、2、3、11师,7个乙种坦克师即第4、5、6、7、8、10、12师。此时甲乙种坦克师的区别已知包括以下内容:
甲种坦克师装甲步兵团(3营制)每营编3个连,乙种坦克师编2个; 甲种坦克师的炮兵团每营编3个连,乙种坦克师编2个; 甲种坦克师编工兵营、侦察营(含一个轻型坦克侦察连),乙种坦克师编工兵连、侦察连(无坦克); 甲种坦克师高炮营编4个连,乙种坦克师编3个。我认为这个要求是正确的,不会造成人员伤亡。
同时期苏军有5万辆装甲车?
看参考消息说480万苏军,5万装甲铁流,一个月就可以横扫欧洲,打到西班牙。
穷啊,养不起现代化装备。就这样已经给老百姓很大负担了。中国到七十年代军队还是大部分骡马化。
团炮兵靠马拉或者马驮。摩托化(武装运输靠卡车)只是一部分。用当时西方军方的评论是一战的水平。
我的估计是中国跟苏联的火力比例至少是1:4,坦克还不止。不过苏联不想跟中国死磕而已。
中国坦克装备不断更新,尤其观瞄和电子火控。俄罗斯除了核打击超高音速方面具备一定的实力,海陆空实力大打折扣,从这次俄乌战争可以看出,已经不是当年称霸世界连美国都忌惮的苏军。
和我父亲老战友一家有关,不宜叙述。
双向稳定什么概念?即一旦锁定目标,不论坦克在高低起伏还是不断变换方向,火炮一直指向目标。你只要击发即可,如果一发不能击毁,再次击发,根本不需要瞄准,有点像今天的Ai。这是上世纪七十年代的技术。
我们现在坦克装有激光测距和更为先进的弹道计算机,可以立刻获得距离参数,手动和自动装定标尺,打开火炮稳定器,目标肯定跑不了。估计你看的是坦克大赛,俄火控观瞄系统不如中国,所以他比赛不允许使用这些设备。实话,坦克大赛水平只是博眼球,难度低,还不如我们七十年代训练水平,尤其大赛是坦克原地对固定目标射击。而我们七十年代战斗射击是短停对移动目标射击,一比较就看出难度。
激光测距进入实战是对越反击战,我们62轻型坦克已经开始使用激光测距仪,越军坦克根本无法抗衡,同样都是62轻型坦克,我们有激光测距仪而越军没有。
另外俄军也可以做到行进间射击,这是上世纪五十年代的技术,他们是我们的老师,当时我们的训练大纲都是以苏军为蓝本。
我们战斗射击要求对移动目标是短停射击,而对机枪火箭筒掩体是行进间射击,只是行进速度慢。当年我们只有高低稳定都能做到,T-62\T-72\T-80等双向稳定就更加容易。一个原因,与训练大纲有关。
苏联驻华使馆还认为是毛认同苏共二十大后开始的和平共处新阶段。
特纵辖炮一师,炮二师,骡马师,战车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