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过去港湾渔民生活→【渔民生活】

华人lee
楼主 (文学城)
 

聊聊过去港湾渔民生活→【渔民生活】:我家乡离海边不远,附近有个繁忙渔港,由于地理环境附近村民大部分都会游水,(当然不是游泳池那种正规游法),我小时候经常和大人一起去海边捡些海产回家吃,捡海产也有季节性,农历三、四月间这个季节海产肥大多肉,大潮过后那几天最适合,这样的时节海水退得离岸边很远,这几天男女老少都提着篮子去打海蛎,捉螃蟹,捡贝壳,人人都有所收获,我们所捡的海产各种各样大大小小都有,全是连壳一起带回家,如果捡得多有两大篮子非常重,要用棍子挑回家,回到家里又蒸又煮,一家人高高兴兴大吃一顿,村子里到处都是丢弃的贝类壳,小孩都爱捡些好看飘亮的来当玩具玩。

家乡这个海港(大亚湾),过去每天都有大小渔船进进出出,大部分是风帆船,那时机帆船很少,海港沿岸到处塞满大大小小船只,大的有双拖船、单拖船、小至小舢板、小艇,船多到都不能动,只有船边的拍水声,船与船之间有一块船板相连,要上岸只能用这一块板船过船才能上岸, 特别是一到节日或者每月初一、十五,夸张一点说针都插不进,整个海港热闹非常,船只也像岸上人家一样,船船都有红纸对联,也有很多彩旗,经海风一吹满海飘扬,色彩缤纷非常好看,每到节日或者每月初一、十五,海港岸上人山人海,每次渔民上岸购物都买得很多,买来准备几个月海上之用,渔民很多采用以鱼换物方式正行。

我记忆中“澳头港”过去是九龙海关驻地,每逢初一和十五车水马龙,夸张一点人头涌涌密不透风,每月初一和十五“渔民”水上人大小船只大部分进港靠岸,临近码头道路两边,密密麻麻摆滿各种各样的海产,各种鱼类、各种海贝应有尽有,贵的便宜的任由选择,还可以采取以物换货方式进行交易,每月初一和十五非常热闹,岸上人、水上人混在一起,路的一边是岸上人卖鸡鸭的、卖红薯芋头的、各类物品都有,路的另一边眼望不尽全是海产,人头攒动人气高涨热闹非凡。

那个时期岸上人瞧不起渔民的,港边岸上积满大小家居破船(老弱留家、年壮出海),一家老小全住在船里,渔民利用这些破船烂船当住家,船头做饭船尾拉屎,船上也有养些鸡鸭之类家禽,也是在船尾,海水涨潮大小糞便全进海里,码头或破船下面水里很多小魚,小泥猛鱼最多,泥猛鱼专门食屎的。家居老弱渔民在海边晒网,织网补网,胶网,(用鸭蛋白浸渔网,能使鱼网更加耐用,咸蛋黄是一个「副产品」。港边还有弹船的(火烧死寄生在木船里的贝壳软体)、把渔船拖上岸弹船,海边还有好几个木船造船厂,渔港建有两个渔业专用的码头。

最记得的是每逢大船回港,我们所谓大船是指那些单拖机动船或双拖机动船。双拖机动船回港有时会把一条大海牛拖回来(鲸鱼),海牛非常大拖上岸后大部分政府用来炸油,炸油炸出那些气味很难闻闻到都想呕吐,那些政府割不掉的我们农村人都会带着篮子刀子去割些带回家吃,很好吃像牛肉不像魚肉。

小时候捡鱼、渔港每天都有渔船回港,将打回来的鱼用绳索一箩箩一筐筐吊出船舱送到码头岸上,原封不动一箩箩一筐筐运进渔市场,然后分销出去,在吊起和运送过程中,由于装得太满沿路都有掉下鱼来,我们做小孩的看见掉下来就去捡,由船上吊到码头途中,有时绳索断裂整箩整筐会倒下掉进海里,由于鱼太多掉进海里的鱼通常工作人员是会不捡回来的(要进海水里捡,没有谁愿意的),我们小孩就进海水里捡。晒魚场捡鱼其实就是偷,在山坡上晒鱼满山坡都是鱼,看守晒鱼的人由于 烈日当空天气酷热躲在阴凉处,小孩经过顺手拿了几条鱼就跑,烈日当空天气酷热他们是不会追的,最多远远大叫骂几声,他们也懒得追追也追不上。

解放后渔民大翻身,渔民受到了特别优待,过去欠账一笔勾销,时常出入香港非常自由,政府还专门在岸上建了大量渔民新村,把那些在海港岸边破船烂船居住的老人小孩,全部搬进岸上新房居住,到处都是渔民新村,只有那些年轻力壮的才出海在船上工作了,老弱再也不必跟随出海了,成立了许多渔民大队。

现在己经没有过去那种景象了,这几次回乡所见渔港脱胎换骨,从前岸上那些陈旧矮屋己变成高楼大厦,周边大部分农村变城镇,过去读书的学校所在地变成了炼油城、石化城,一切变了,变得不认识了,昔日海港拥挤的渔船也不见了,渔民兄弟被岸上同化掉转行上岸工作了,昔日拥挤的路边小摊小贩变成现代超市了,现在海港都见不到几条渔船,渔船变成游艇了,海港昔日的那种气氛还全没有了。

五十年代初大亚湾准备建海军基地,本來有机会成为军港的,那时我还在读小学,经常见到中央派人到来视察,朱德带同几个元帅上将,军车塞满整条土公路,视察几次后军港没建成,后來听说港口太小,进不了大形军舰,但海港还是有建设的,在海港外几个小洲小岛,听说整山整山挖空,山内贮藏大量物资以供战時所需,战备物资可以维持一年左右,守护着海湾。

老商
水上人家(船民),不用交房租,不用交地稅,經常吃海鮮,乐在其中,
h
hkzs
应该需要交码头费或者执照费之类。反正得向政府机关交钱,不可能什么钱也不要随便停在那里。
老商
也許。
走资派还在走
我记得原先报纸上刊登过一首诗《渔民生活》

上船身上暖

吃穿有人管

全靠毛主席

全靠共产党

渔业大增产

。。。。。。

后头记不清了

老商
歲月靜好
B
BeagleDog
老Lee说,“解放后渔民大翻身,…,时常出入香港非常自由。” 那不是用不着“偷渡”香港,就滞留在香港就好了?怪不得广东那

边那么多“偷渡”的,其实就是在香港多玩几天而已。大家以后不要说什么偷渡了。

明初
看来老商同志也是养尊处优不食人间烟火的。
i
ireadwrite
为你的幽默点赞

不知道老李想表达什么。

香港在49年以前,两边的人是可以往来的。但是从50年代初期开始双边都不允许自由往来了,必须要证件。“偷渡”和"逃港”是自那以后就开始了,持续了几十年。双方对此类人员都是阻禁的,不过比较而言,港英方面对逃港人员宽容很多,在几十年中大多数的年头,只要成功"抵埗"(即抵达),就不会被遣返,所以才有这么多人拼命逃港。当然,也有些年份,由于逃港者太多了,港英当局也把抓捕到的逃港者遣返,特别是在最后的几年。而中国对逃港者比较严厉,文革时更甚,一度曾当叛国者对待。

逃港现象按我记忆大概是在八十年代消失。

老李的回忆文章写了又写,立场观点逐渐渗入和加强。

华府采菊人
不知广东如何, 以前上海那些小河浜上的船民, 据说是不用向政府交钱的, 但得向地面上的老大打点才能住下来的

而且过年过节老大有婚丧娶嫁等大事, 被打个秋风就是很正常的了,不多, 但必须意思到。

B
BeagleDog
我是很认真的。
老商
为你的认真点赞 !
信笔由墨
商兄,临渊羡鱼,何如退而结网,买条船,装修装修,享享水上人家不用交房租,不用交地稅,經常吃海鮮,乐在其中,
走资派还在走
偷渡也是一种战术。华盛顿偷渡特拉华河,在圣诞节之夜给英军以出其不意地打击。我有那小型张,至今保存着呐。
老商
儿,女都有渡假屋和船(多伦多和沃兰度二处)夏天偶尔去白相。钓青班魚。
B
BeagleDog
听你的意思,老Lee是党派去香港的?
老商
偷渡是一种學问,今後大學里專门成立一個"偷渡系"
走资派还在走
老L偷渡香港,在元宵节之夜给彭定康以出其不意的打击
走资派还在走
商老偷渡密西西比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