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中共对海外民运方针的转变

欲千北
楼主 (文学城)

自1982年底王炳章在纽约创办《中国之春》,1983年在纽约成立中国民主团结联盟(民联)开始,至1996年台海危机结束为止,中国政府在海外,尤其是在美国,化了很大力气打击对抗海外民运。但从1993的中美银河号事件起始,至1995~1996年间的台海危机,尤其是台海危机事件,促使中国政府检讨反思,意识到之前对海外民运尽全力打压,而对其他国际和海外各种势力应对不力,力量分散,投入不足,是得不偿失。

中国政府发现海外民运只是吆喝声音大,行动雨点小的文人鼓动队,不足为虑。邓小平1992年南巡讲话之后,中国改革开放重整旗鼓,开始了90年代大规模的国企破产、改制、和重组,私有经济迅猛发展,港台和海外对中国的投资大幅上升,经济成长显著,中国成为充满发展机会的广阔原野。促使原本很多厌恶中共的民运人士认为中国除了一党独裁,已基本转型为经济形态上的资本主义社会,很多同情民运的海外留学生也转变了态度。显然,中国政府看到了这些变化。

大约从1997至2000年之间,中国政府完成了海外工作重点的转移,对海外民运,以不影响国内经济发展、政治稳定、和外交关系为界,由全力打压变为不理不睬,或稍作应付。之前对想回国的民运活跃和骨干人士,多半予以拒绝。后改为允许,或只要到使领馆写明脱离民运,有悔过之意,不再参加,即允许来去自由。对国内的民运人物,则尽量赶到国外去。从而把海外人力和资源集中用于改善国际外交关系、强化经贸活动、应对台湾地下活动等方面。历史已经证明,这个海外工作方针的转变是正确的。数年前,一位生于香港的资深前民运人士说,他去北京旅游,发现除了军队国家化和政治制度,他们当初追求的目标都已实现了。

上面说的只是我的感觉。是否如此,并无确实的证据。

 

世事沧桑
发现除了军队国家化和政治制度,他们当初追求的目标都已实现了: 那他们的“目标”岂不是太低了?
欲千北
那位先生是在胡温时代去的北京,他说的其他目标是经济私有化和言论自由化,当时是基本实现了,人民生活极大改善。
欲千北
之前民运的风云人物如丁楚(房志远)等都是那时回去的,日子过得不错。
空城之主
这应该是民运的一个尴尬的痛。主要是因为90年后中国放了不少民运劳改犯出来,当然是不抓住把柄绝不会放。这样一来就破坏了海外

民运生态,使他们失去朝气并且内斗。而真正对中共有威胁的不但不会放还要抓回去,如王炳章。所以不是被动地忽略民运而是主动用了反间计。但这不是民运人士们的错,他们都是常人而已。

立竿见影-1
王炳章被以土匪黑帮手段从越南绑架回中国,一直搞不清他为什么会去越南。
空城之主
国安的人冒充国内自发民运组织请他做领袖,然后就发展到见面,地点几经磋商选在越南边境。
华府采菊人
邓小平的高招之一就是说了“若把魏某某一直关着, 只要他不死, 早晚帮他关出个诺贝尔和平奖”, 于是设法撵他出国, 没声音
B
BeagleDog
帖子开头的82年和83年是不是应该是92年和93年?其实我不知道答案。

只是82年前后,国内的言论自由情况还不错;而国外的留学生和访问学者人数很少,在这种情况下,在海外搞民运意义不大。

欲千北
王炳章在1982年出版《中国之春》,我出国时间因此延后。
B
BeagleDog
Google了一下,1982年是正确的。不看不知道,一看海外民运人士还为了争”中国之春”打官司。

难怪成不了什么气候。都是聪明人,都想当leader,也是不行啊。

十具
更主要的原因是网球手胡娜叛逃。里根和邓小平斗气,争收干女儿:-)。
i
ich
吴建民个人经历是最好的例证. 中共不是对民运打击度下降,是美国的压力。现在习是破罐破摔,什么也不顾,吴在今天是出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