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壮烈牺牲,文盲母亲每天柱着木棍打听,20年后才来到儿子坟前

r
reno2389
楼主 (文学城)

原创2022-07-24 09:00·第一心理

2004年清明节,在云南省文山州麻栗坡县的麻栗坡烈士陵园中,一个七十多岁的老人抱着一块墓碑痛哭流涕。

这个老人白发苍苍,身上穿了一件已经被洗得有点发白了的蓝色民族服装,头上包裹着一块绿色的旧布。

她背着一个背篓,手里还提着一个白色的塑料袋,这就是这个老人出门时带着的所有家当。

老人细细地抚摸过墓碑上的名字,眼泪早就已经打湿了她的脸颊。

“儿啊,20年了,娘终于来看你了,娘来晚了,这么多年了才来看你一面。”

 

因为站立的时间太久了,老人的身体有点承受不住了。

于是她就坐在墓碑前,左手就像在抚摸着孩子的头一样,继续轻轻地抚摸这块墓碑上的名字。

“娘现在的身体很好,你别担心,我以后能见你的机会也很少,不过你放心,咱们娘俩迟早会在下面团聚的。”

这个老人是谁?她为什么整整过去了20年的时间,才来烈士陵园探望自己的儿子呢?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立志报国的理想

赵占英,出生于1963年4月,是云南省昆明市嵩明县嵩阳镇大庄村人。

 

赵占英的家境非常普通,父母都是勤劳朴实的农民,跟庄稼和黄土地打了一辈子的交道。

赵占英的父母一共养育了6个孩子,赵占英只是其中的老四。

由于家中的孩子太多,加上他既不是老大也不是老幺,所以赵占英的出生并没有在这个家里带来多少欢欣。

为了养活家中的孩子,赵占英的父母只能早出晚归地在地里忙活,但是一家人还是经常忍饥挨饿,生活过得颇为窘迫。

由于农事占据了夫妻俩太多的时间,所以他们分给赵占英的爱和关注都比较少。

就在他们看不见的地方,赵占英渐渐长大了,长成了一个懂事勤快的男孩。

 

赵占英非常体谅父母的艰辛,所以从来没有抱怨过,还特别孝顺自己的父母,也对兄弟姐妹们非常和善友爱。

赵占英在和小伙伴们一起在村子里闲逛的时候,经常可以听见老人讲以前打仗的故事。

每次,赵占英都会被这些英雄事迹所吸引,即使这些事情他已经听了很多遍了,他也依旧不会觉得乏味。

深受革命烈士事迹的影响,年幼的赵占英心中也埋下了一颗立志报国的决心。

在帮父母做完力所能及的农活之后,赵占英就会了小伙伴们一起玩起打仗的故事。

每次在游戏结束之后,赵占英都会对小伙伴们坚定地说,“我以后也会成为一个战士,成为一个英雄,你们一定会羡慕我的。”

 

赵占英牢牢地把自己的理想记在心中,并默默为之努力着。

后来,由于家庭条件的原因,赵占英读完初中之后,没有再继续读书,而是选择了在家中帮父母减轻负担。

虽然那个时候,国家已经实行了改革开放的政策,但是赵占英也没有像其他的同龄人一样走出大山,去外面见识更加广阔的世界。

他一直陪在父母的身边,全心全意地孝顺他们,直到十九岁那年。

对越还击战中的烈士

1982年1月,县城里竖起了“一人参军,全家光荣”的宣传牌,应征入伍的时间到了。

19岁的赵占英在听说了这件事情之后,立马填写了申请表。

 

出身农村的他每天都在地里劳作,所以身体素质极好,很快就通过了各项检查。

之后,赵占英顺理成章地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士兵,实现了儿时的梦想。

他的父母在知道这件事情之后,都为他感到开心和骄傲。

在临走之前,赵占英拿出这几年里默默攒下的一点积蓄,到县城的照相馆里拍了一张照片。

从这张照片中可以看出,赵占英穿着一身绿色的军装,眼里满是对未来生活的向往。

他把这张照片留给了父母,让他们想自己的时候就拿出来看看。

 

赵占英还告诉他的父母,如果有假期的话,一定会回来看望他们的。

那是赵占英第一次离开家乡,前方是他憧憬已久的军队生活,身后是依依不舍的父母家人。

沉浸在离愁别绪中的他们,当时都没有意识到,这一次告别竟然会成为永别。

部队中的训练是非常严肃艰苦的,很多刚刚入伍的新兵面对这样的强度都会吓得一脸菜色。

但是,赵占英不仅不觉得哭,反而还乐在其中。

他觉得,每次的艰苦训练都是在为之后的战争做准备,现在越艰苦,在战场上存活下来的机会才会越大。

 

赵占英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想法,是因为当时越南和中国的关系并不好,战争一触即发。

1979年,中国在“对越自卫反击战”取得了胜利,但是越南方面并不甘心就此作罢。

他们多次派出部队骚扰中国边境,还派兵侵占了老山地区。

老山地区的地形非常复杂,越南便再次修建了大量的掩体、坑道等军事设施。

之后,他们多次对中国边境地区开炮,使得边境地区的百姓饱受战火的痛苦。

据新华社报道,当时越军的炮火攻击使得边境百姓不得不离开自己生活已久的家园,居住到洞穴中。

 

超过3万亩的耕地没有办法种植,大量的农作物和经济作物没有办法收割,一时之间怨声载道。

最要紧的是,这些炮火的轰击,造成了235名军人和普通百姓的死亡。

忍无可忍,无需再忍,1984年4月28日,昆明军区的14军和11军突然发起了进攻,成功地收复了老山地区。

当时,赵占英入伍之后就被分到了14军中,之后他也跟着同胞们一起走上了战场。

虽然中国方面准备得非常充分,战略部署也很得当,但是只要是有战争,就免不了会出现伤亡。

加上当时越南方面非常疯狂,经常发动自杀性的攻击,导致我国军队牺牲颇多。

 

1984年4月28日凌晨,在对老山地区发起冲锋的时候,很多士兵遭到了越南的炮火攻击。

在这场残酷的战争中,赵占英的大腿和臀部都被炸掉了。

虽然战友们及时把他拖离了战场,送到了医疗队治疗,但由于伤势太过严重,赵占英还是在挣扎了几个小时之后离开了人世,为国牺牲。

虽然老山战役取得了最后的胜利,边境的百姓又能够重回家园安居乐业,但是如同赵占英一般在战场上牺牲的烈士,生命却永远地定格在了那一天。

他和许多跟他一样在战场上牺牲的烈士一样,被安葬在了文山州的麻栗坡烈士陵园中。

麻栗坡烈士陵园距离赵占英的老家只有400公里的距离,并不算太远。

 

但由于当时的交通并不发达,消息传播的速度也比较慢,所以赵占英牺牲的消息并没有及时传到他的父母耳中。

20年后,母子终于相见

儿行千里母担忧,自从赵占英应征入伍之后,远在老家的父母就经常为儿子提心吊胆。

但是,他们能够想象的危险仅限于儿子会在出任务的时候受伤,接受训练的时候摔伤。

也许是当时他们对国际局势并不了解,也可能是他们只是想要麻痹自己,所以他们从来没有想过,有一天,他们的儿子会倒在战场上。

他们每天都在为儿子祈祷,祈祷他能够平安归来,一家人再次团圆。

 

直到多天之后,赵占英牺牲的消息终于传到了这对一辈子都没有离开过大山的老夫妻的耳中。

他们的希望破碎了,这个消息太过残忍,他们支撑不住沉入了崩溃之中。

没过多久,赵占英的父亲身体愈发虚弱,不久之后就撒手人寰,到天堂去跟儿子团聚了。

只有赵占英的母亲赵斗兰在承受了丧子之痛后,又承受了丧夫之苦。

但是,这个坚强的女人没有选择一了百了,依旧在痛苦中苦苦挣扎,只能把眼泪往心里流。

她知道,儿子死的时候,一定会想起家人,想起父母,想起这个他生活了多年的家。

 

她也想去儿子的墓前看望他,跟他好好地做一次告别,这也是她唯一能为儿子做的事情了。

但是,那封带来儿子死讯的信件并没有说清楚赵占英埋葬在哪里,赵斗兰只能自己四处打听。

这个大字不识几个的中年妇女,在21岁的儿子牺牲之后,学会了写儿子的名字。

只要有村里人外出打工回来,或者有人要外出打工,赵斗兰都会拜托他们帮忙打听。

有时候,赵斗兰会在附近遇到驻扎的部队,赵斗兰也会找他们打听。

这个裹着小脚的女人,经常拄着一根木棒,当人来人往的街道去询问,到政府部门去打听,但是都没有得到具体的消息。

 

后来,文山州对麻栗坡烈士陵园进行修缮,也对埋葬在那里的烈士进行重新登记整理,并逐一通知了烈士的家属。

直到这个时候,赵斗兰才知道,原来儿子就埋葬在文山州的麻栗坡烈士陵园中,这个距离她只有400公里的地方。

赵斗兰想要去看看儿子,为她扫一次墓,但是这个简简单单的愿望,直到20年后才得以变成现实。

当时,从赵斗兰所居住的乡村到麻栗坡烈士陵园,只需要花20元的车费。

但这20元对于这个家境贫寒的农村妇女来说,属实是一笔巨款。

她把自己全部的积蓄都抖抖霍霍地拿了出来,可却凑不满这一趟行程的车费。

 

赵斗兰家中只有几亩薄田,完全靠天吃饭,气候不好的时候,一家人都要勒紧裤腰带过日子。

为了不给其他儿女增加负担,在丈夫去世之后,赵斗兰选择独自一人生活。

赵斗兰只有一间破旧的屋子,一口已经用了好几十年的破锅,以及一个土炕和一床破旧的棉被。

这便是赵斗兰所有的家当,由于年纪渐渐大了,赵斗兰的身体也越来越不好,再也不能像年轻的时候一样卖命干农活了。

她一直在温饱线上苦苦挣扎,要凑够这20元的车费,对她来说简直难如登天。

就这样,赵斗兰只能抱着对儿子赵占英的思恋,继续努力地在痛苦和贫穷中挣扎。

 

为了能够在有生之年再去看望儿子一眼,赵斗兰就算生病了也舍不得花钱去看病。

这期间,赵斗兰也多次寻求当地政府的帮助,虽然她没有把全部的希望都寄托于此,但是在她看来,政府部门至少会给她提供一点路费。

有了政府部门的帮助,她再继续多攒点钱,这样距离早日见到儿子又会近了一步。

但是,赵斗兰的打算落了空,她的多次求助并没有得到任何人的重视,也没有工作人员愿意帮助她。

渐渐地,赵斗兰也死心了,明白了靠人不如靠己的道理。

岁月匆匆,时光飞逝,渐渐地村里人几乎都遗忘了还有赵占英这样一个为国牺牲的烈士,很少有人再提起他。

 

只有母亲赵斗兰从未忘记过,一直牵挂着她,也一直在攒钱想去见见儿子。

后来,互联网逐渐兴起,赵占英和赵斗兰母子的事情被知情人发到了网上,才渐渐得到了关注。

赵占英生前的战友们听说了这件事情之后,跋山涉水前来探望这个老人,把身上的钱给了她,支撑起了她的这趟晚了20年的旅程。

后来,当地的民政部门听说了这件事情,也对赵斗兰老人伸出了援手。

2004年清明节,已经76岁的赵斗兰拄着木棍,背着背篓终于来到了儿子的墓前。

虽然他们只相隔了400公里的距离,但是这一路,赵斗兰却整整走了20年。

 

赵斗兰给儿子上了一炷香,轻轻地抚摸着墓碑上的名字,就像当初她抚摸着儿子的头一样。

她在墓碑前整整哭了两个小时,一句“娘来晚了”包含了无尽的思念与愧疚。

临走前,她步履蹒跚,行动缓慢,她年纪大了,不知道还有没有下一次来探望的机会。

之后,在战友和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帮助下,赵斗兰又先后3次来烈士陵园扫墓。

由于身体原因,赵斗兰之后没有再来过,只能继续与儿子分离。

2018年3月2日,赵斗兰女士在家中病逝,到天国去与儿子团聚,享年90岁。

-完-

b
borisg
抚恤金被谁贪污了?84年以后抚恤金已经不少了。

抚恤金被谁贪污了?84年以后抚恤金已经不少了。   国家的标准,是2000元(见下文件)   http://www.law-lib.com/Law/law_view.asp?id=2965   在此之外,还有所属部队自筹的来源,不同级别的单位分别发一些加在一起,实际有三千元左右。84年的时候很多农村还很穷,一年一家也挣不了几百。
小百脸
这场"教训越南"的战争真的是国家利益需要的吗? 进一步思考, 那场"抗美援朝"的战争又真的是国家利益需要的吗? 普通

这场"教训越南"的战争真的是国家利益需要的吗? 进一步思考, 那场"抗美援朝"的战争又真的是国家利益需要的吗? 普通老百姓的丈夫, 孩子, 父亲生命丧失在那残酷的战场上, "英雄", "烈士"廉价的称号背后是一个个悲惨的故事。我们应该认真反思。

走资派还在走
我上学时能能当兵都是一种特权,都得走后门儿,像我这样的想都不敢想。
小百脸
对于七八十年代贫穷,无助的乡下青年来说当兵其实就是寻找出路离开农村;别跟我说爱国什么冠冕堂皇的东西。
p
puyh
有开后门当兵的不等于当兵都得走后门,能开后门的是特权不等于当兵都是一种特权。
p
puyh
绝大部分农村当兵的还是回到了农村。
大阿牛
绝对是的,当年黑五类子女报名参军的资格都没有。中学同班的军队子弟全都去当兵了。
大阿牛
其中一部分是可以入党提干,即使转业也可以吃商品粮了。这就是改变命运。
p
puyh
能提干是极少数,不提干的话哪来的转业,还吃什么商品粮。
大阿牛
机会很重要,人生的成功是需要机会的,而机会是留给有本事的人的。徐才厚郭伯雄都是从小兵爬上来的。
大阿牛
恢复高考的机会也是留给能考上的人的,考不上的是绝大多数。
z
znr0505
这篇文章有误导。见链接

https://new.qq.com/omn/20210607/20210607A0DGDW00.html

 

p
puyh
那是特权吗?
华府采菊人
但当兵几乎是唯一有可能进城的路子, 没人说当兵一定能进城
大阿牛
机会不公平就是特权!没法和你说!
华府采菊人
这个说法的目的是想掩盖有相当一部分“开后门当兵”的实际现象

68-69年上山下乡高潮时, 相当一部分军人子弟去当了兵,往往并不是招兵季节, 很多干部子弟倒不一定当成了兵, 是因为老子还再被审查, 一旦问题解决, 第一件事就是设法让子弟去保卫祖国, 其实是逃避上山下乡

p
puyh
哈哈,这不就是长胡子的问题吗?从哪里看出否认开后门当兵了?
h
hkzs
这个冷饭早炒过了。其实我看只是老人老了才想起还有这么个儿子躺在陵园里罢了。注意这家可是有很多孩子的。

牺牲的这位排在中间,估计平时在家里也属于多余的,抚恤金发下来大概早被兄弟姐妹们分了花掉了。老娘20年以后独自生活的时候才想来还有这么个儿子,才想着去看看。

回答上面有人说这是骗人的,政府发过抚恤金的,不可能没有20块钱路费的。

 

M
Mount-ex
不管如何,烈士母亲为烈士扫墓如此凄惨,政府有责任。
大阿牛
不管怎么说,国家对不起那些战死疆场的士兵。从抗战到今天。
r
reno2389
莫言1976年参军的,也是走后门?
大阿牛
莫言是不是后门不好说,他的家乡是老区。郭伯雄徐才厚肯定没走后门,刘源刘亚洲聂力等肯定是走后门的!也包括当今皇上。
d
dong140
我外婆的弟弟是三幾年參加八路軍打日本犧牲的。記得我母親曾經在村里幫我外婆申請補助。那時我外婆自己過。在農村沒有兒子就算

孤寡老人。而我外婆是他弟弟的唯一在世親人。不記得當時有沒有申請成功。打仗死的人太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