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期留日研究生

张又普
楼主 (文学城)

首期留日研究生

1977年,十年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的第一年,中国恢复了大学高考,13届高中毕业生云集一堂,一起参考。中国的大学教育在荒废了十数年之后,开始复苏了。但是,包括应届毕业生和提前参加高考的高中生在内,13个年级累积的考生高达2000多万人,大大超过了各地的应考能力,于是不少省市采取了地区初试,合格者才能参加高考。有勇气参加高考的人,都是自认为自己有一定把握的人,那时全中国共有570万人参加了高考,但那一年,全中国只能够招收27.5万人,录取率仅为4.8%,若以2000万人为基数,则录取率是1.4%,大概可以说是1949年之后竞争最激烈的一次高考吧。这一届大学生是文化大革命之后的第一批大学生,是时隔12年后的第一次通过考试而被录取的大学生,被人称之为“77级”,我本人就是其中的一人。

1981年秋季,在77级毕业前夕,中国进行了一次全国研究生统一考试,有大学文凭或有大学毕业水准的人都可以参加,而实际参加考试的人,多数都是77级应届毕业生。大约有20万人左右参加了此次考试,共有9,363人获得了国内研究生的入学资格,录取率不足5%。接着,国家教委又从中选拔了900人作为出国留学研究生,约占全体研究生的10%。选拔的标准是:总成绩必须是国内同类专业研究生中的名列前茅者,每一项单科成绩都必须及格,外语单科成绩必须非常优秀。这些人,一半左右被派往美国,149人被派往日本,其余的人则被派往欧洲、加拿大、澳洲等地。

这批政府公派留学生是文化大革命之后第一次通过考试选拔出来的,是1949年以后第一次以攻读海外硕士博士学位为目标的留学生,这批人被称之为“首期出国研究生”。我本人就是“首期留日研究生”149人中的一员。

1982年2月,我们大学毕业。1982年3月至9月,我们149名首期留日研究生来到大连外语学院和长春东北师范大学赴日预备学校,接受了为期半年的出国留学人员培训。1982年10月6日,我们148人乘坐一架中国民航包机,一起离开中国,前往日本留学,有一人因故未能按时赴日。

我们148名首期留日研究生抵达日本后,大家分赴不同的大学,攻读不同的专业,忙于学习和生活,不知不觉中相互间就失去了联系。这些人后来到哪里去了呢?2017年6月,一些热心的同学建立了一个微信群,把我们这批人重新联系到了一起,并于2017年10月6日在北京举行了一次聚会,纪念我们赴日留学35周年。时隔35年之后重新观察和研究这149人,我做了一些统计分析。

从2017年6月到现在(2018年2月),除12人情况不详外,我们已与137人直接或间接地取得了联系,占总数的91.9%。在这137人当中,有65人陆续返回了中国,有72人定居海外,回国率占47.4%。定居海外者当中,留在日本者为37人,23人移居美国,8人定居加拿大,其余4人则分别定居在德国、新加坡、澳大利亚和香港。这个回国率与当时“首期留学北美研究生”的回国率相比,算是比较高的,这也与日本不是一个移民国家可能有关,在八十年代,外国留学生想要留在日本,是相当困难的。

以上这些资料都是我从“首期留日研究生”微信群里收集的,都是当事人自己提供的资料,是第一手原始资料。

在五十年代,很多日本人前往美国留学,这些人毕业后几乎都留在了美国。但六十年代以后去的留学生几乎全都返回了日本。六十年代,很多台湾人前往美国留学,这些人毕业后几乎都留在了美国。但七十年代以后去的留学生几乎全都返回了台湾。八十年代,很多中国大陆人出国留学,这些人毕业后也是相当一部分留在了海外。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情况亦大抵也是如此,与早期的日本、台湾相仿。留学生滞留海外现象是一个普遍的、世界性的问题,乃经济发展规律使然,而不可仅仅看做是留学生的个体问题。留学生回国率是反映一个国家综合发展程度的一项重要指标,是一个值得社会学家们和历史学家们从事研究的重要数据。希望我上面的统计数字能有助于他们的工作。
(张又普初稿于2017年10月22日)

资料链接:
大连外语学院:https://baike.baidu.com/item/大连外国语大学/8171158?fromtitle=大连外国语学院&fromid=439471&fr=aladdin
东北师范大学:https://baike.baidu.com/item/东北师范大学/156004?fr=aladdin
香港:https://baike.baidu.com/item/香港/128775?fr=aladdin
后记:下面三张相片是我们首期留日研究生抵达日本时,日本的《朝日新闻》,《每日新闻》,和《日本经济新闻》的报道,时间是1982年10月6日和7日。

毛囡
资料不错,但81年招收研究生“大约有20万人左右参加了考试”应该有错,77级本科毕业的总数20万左右,不会全部考研吧
毛囡
从81年到84年每年参加研究生考试人数好像都没超过5万人。
老生常谈12
77级18万本科生,9万大专生和中专生。
大阿牛
81年我们班36人,参加研究生考试的不到20人,考上了六七个。
c
chufang
77年开始除了考大学外,还有过研究生,出国生,和回炉生的考试,热闹非凡。
毛囡
你们学校还是重点大学,一般的学校毕业生参加研究生考试的更少。
T
Tiger666
考研究生是79年吧?
T
Tiger666
“首期出国研究生”?李政道的 CUSPEA 项目比你的早多了!
i
ireadwrite
印象中好像是七八年。当时我们

七七级有人考,那时我们还是大一。

T
Tiger666
你对,是78年。
T
Tiger666
我们班也有同学考,考上了中科院的研究生
i
ireadwrite
七九年还是八零年,中山大学物理系研究生

李大西考取李政道的奖学金,赴美留学,广东省主要大报都报道了。

T
Tiger666
李大西:李政道奖学金改变人生

https://www.chinaqw.com/lxs/xzfc/200806/25/121430.shtml

 

华府采菊人
违背毛主席教育革命路线, 恢复研究生考试是1978年开始的
r
rainstorm
其实你比较的片面。留日学生回国比例是非常高的。我是00届的。一样。其实留日本很容易。但是超一半不愿意留。
白镜天
李大西的回忆显然是真实的。楼主所述水份很重,显然不是亲历者。
白镜天
文革后78年第一次招收的研究生,老大学生(文革前考入大学)居多,工农兵学历者次之,77级在校生很少。楼主道听途说、非亲历
华府采菊人
所以说那一次研究生考试完全违背了毛主席的教育方针
T
Tiger666
+100!
老生常谈12
可以说77级在校生一个也没有参加78年研究生考试。

有参加79级研究生考试的,是学校特批的,我们系里只有一个人,而且考上了,从此音信全无。

i
ireadwrite
也许各地有不同。另外,当时考研究生的人

并不需要有本科毕业学历,可以同等学力报考。有大学本科学历的人,报考研究生时并不限于报考相关专业,可以跨专业。在校大学生需要申请批准,但是申请的人很少,批准的更少。我们很多人以前都不知道有研究生这样的事物。

允许同等学力和跨专业报考研究生持续了很多年。

 

十具
你的回忆是准确的。
十具
我出国是在东京成田转机的。换了登机卡后,一个戴白手套的男服务生问我,coffee or orange?一来他口音极重,二

一来他口音极重,二来问得没头没脑(当时国内根本就没有服务意识),任凭他比比划划的重复,我愣是没听懂。原来他是照章要offer me a free drink。

i
ireadwrite
以前研究生招生名额极少,考题由老师出,

是很难考上的,特别是理工科,刚进来的在校生可以说绝大部分不行。我当时听说的那两三门专业课,几年后才学到。

渔翁观世
Coffee or orange

Coffer orange ---日式英文发音通常是"廓黑““ 澳兰基”。哈哈。

T
Tiger666
我们斑的那位同学是55年出生的,以小学学历考上大学。入学后大学二年级以下的课程全免(政治课除外)。78年考研到中科院。
十具
55年生的也不止小学学历啊。66年文革中小学停课不过就2年,毛教改后再水,名义上初中应该是读完了的。当知青也得初中毕业后

呀。他考上的是文科研究生吧。如是理工科,一定是有父母辅导,+自己刻苦自学。

十具
我二外还就是日语。“コーヒー”,“オレンジ” 与英语发音一卷积,应该就是你描述的效果:-)。
T
Tiger666
68年小学毕业的那批没下乡直接在城里分配工作了(在医学院当勤杂工)。继续上高中的后来反到是下乡了。
T
Tiger666
理科的,是有点家学渊源。
i
ireadwrite
我当时还不知道有研究生这种事物,也不知道有招生。昨天看了老生的帖子后,

我还问过同学群,那位考研究生的同学是怎么报名的。大家都不很清楚。他没考上,后来只读了一年就去了香港,听说以后也来了美国。

我们年级在校考研究生只发生在头一年。后来再没人在校期间申请考研究生。

i
ireadwrite
我遇到的是"coffee or tea?"。另外,来到美国后,学到的第一拨生活用语

包括买歺时服务生问我"For here or to go?"(在这儿吃还是带走?),初听到时并不懂,茫然不知如何应答。

还是,问女生Are you hot?(本来是问"你热吗?",当时并不懂hot的别的意思)

T
Tiger666
你是对的,应该是71年初中毕业。我们习惯叫小学67,68届。当然初中基本没有学什么知识,大部分时间都参加了围海造田工程!
T
Tiger666
我也是成田机场转机的,随身携带的 100 刀买了点吃的和饮料就花了二十多了!
空城之主
我坐的国泰航空先去釜山。空姐给了咖啡后我要Sugar,她指着一个白色小包说“This is 苏嘎。说了三遍我没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