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为何让知青上山下乡

千里
楼主 (文学城)
毛主席为何让知青上山下乡?  

随着知青题材的影视剧出现,那段青葱岁月被重新提起,除了情怀之外,“上山下乡”也再度进入我们的眼帘,随着眼界的开阔,我们不得不惊呼伟人的英明决策与长远目光。

上山下乡改变的不仅仅是数百万家庭的命运,更是新中国承上启下的浓重一笔,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伟人的这一决策,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可能还要迟到很久。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什么是上山下乡,当时为何要这么做,上山下乡对我们又带来了哪些贡献?听我来讲解,包你涨知识。

 

第一个问题:什么是上山下乡?

“上山下乡”全称是“城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三个重点很直白的就在名字里了,城市、知青、下基层,下去干嘛呢?去参加农业生产劳动,一句话解释清楚就是:城市工作岗位不够,青年得自己下地刨食吃,顺带解决一系列的问题。

往大了说,上山下乡是一场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60年代发展至高潮,70年代末结束,用一代人来改变未来的全国大运动;是伟人作为总设计师,以亲身经历为考量,带领全国人民进行的一次伟大且卓越的大胆尝试,并成功为新中国的建设开辟了新的道路,这就是上山下乡。

第二个问题:为什么要上山下乡?

这是一个十分关键的问题,很多人只知道“要下乡”,却不知道“为什么要下乡”,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弄明白了叫上山下乡,弄不明白的只能算是体验生活。

为什么要下乡?第一个目的是解决因为城市人口过度膨胀,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例如工作岗位僧多粥少。

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刚从百年战乱中恢复和平,各行各业百废待兴,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来恢复发展,百姓也不用再时刻担忧自己的人身安全。

中华大地上呈现出一片蓬勃生机,但由于人口基数大,发展一时有些刹不住车,导致人口过度膨胀。农村还好说,一个孩子是拉扯,仨孩子也是拉扯,都是未来的生产力,有地就种,没地也能开荒。

但城市就不一样了,岗位一个萝卜一个坑,无法应对突然膨胀的人口,你说让他们竞争上岗吧,那被刷下来的和被挤下来怎么办?就业压力和失业压力同时爆发,这可不是闹着玩的。

你说扩张岗位,硬往里塞人吧,那也只是饮鸩止渴,本来1个人就能干的活,你塞进去10个人,算不算吃白饭咱们暂且不论,工作效率肯定会下降,还会滋生不良风气,10个人未必有原来1个人做的好,最后引发矛盾肯定还得裁员,到时候又是一波下岗潮,下岗可比那些毕业就失业的要惨得多。

更可况还要面对大量无业青年所带来的安全隐患,所以上山下乡的首要目的,是解决城市人口过度膨胀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让知青上山下乡的第二个目的是帮助农村发展经济。

自古以来农村山村都面临着一个十分严峻的问题,那就是人才流失,有点能力有点见识的,几乎都不愿意一辈子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倒不是说他们不喜欢安定的生活,只是当时农村的上限实在太低。

越穷越往外走,越往外走越不想回去,最终形成了人才流失的恶性循环。中华上下五千年的辉煌历史,都建立在农耕文明的基础之上,农业经济更是我国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支柱,想要向上走,就要根基稳。

所以必须要在原有的农业经济基础上,进行大大阔斧的改革,彻底改变农村路越走越窄的发展面貌,为农村注入新的血液,而当时农村最缺乏的就是知识。

举个例子,1955年之后,咱们效仿老大哥的集体农庄方案,所实行的农业合作化迅速发展,但只靠一股蛮劲、拼劲,显然无法发挥出农业合作社的优势和潜力。

核心关键就是缺乏会计人才,来合理规划、分配劳动力,可人才流失严重,人均大字不识一个的农村上哪去找会计?想来想去,城市里不是有大量的知识青年待就业嘛,他们不仅能满足农村的需求,还能短时间内迅速提高农村的文化水平,可谓是一举多得。

让知青上山下乡的第三个目的是瓦解敌人的和平演变战略。

新中国的崛起,世界有目共睹,对于这位后起之秀,他们的态度各不相同,虽然明面上的战争已经结束,但我们面临的挑战还有很多,其中最最骇人听闻的不是核威慑,而是“和平演变”,从内部瓦解。

CIA曾爆出这样一份工作计划,他们准备用十二招“和平演变”,来摧毁我们的下一代,每一招都令人发指,希望各位都能有所警惕。

第一招“制造女拳师”;第二招“败坏青年一代”;第三招“文化输出”;第四招“转移注意”;第五招“捏造矛盾”;第六招“丑化领导”;第七招“宣扬民主”;第八招“鼓励借贷”;第九招“打击工业”;第十招“摧毁道德观”;第十一招“资助其他敌人”;第十二招“制造贫穷”。

每一招都针对我们的软肋,尤其是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城市人口迅速膨胀,难以控制主流方向的时候,为了对抗敌人的“和平演变”计划,伟人决定深化民族信仰,培养千百万红色接班人。

想要实现这一战略任务,就必须让青年和工农相结合,最简单的方式就是让城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让这些生活条件优越,没有吃过苦的接班人,亲身体会基层百姓的劳动生活,让他们从泡沫美梦中清醒过来。

 

不亲身体会怎知粒粒皆辛苦,为的就是让青年明白和平生活的来之不易,让他们居安思危,时刻保持危机感和压迫感,只有这样才能上下一心,化解敌人的和平演变,为祖国的建设添砖加瓦。

所以让知青上山下乡对于当时来说,是十分关键的一步妙棋,这一决策也绝非伟人铤而走险,而是基于老大哥的成功先例,以及伟人的亲身体会,才决定的万全之计。

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到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这不仅仅是伟人对青年的号召,更是他的亲身感悟,他老人家自己就是知青上山下乡的典范。

伟人不仅投身农村,更是与广大基层人民群众朝夕相处了很多年,一起生活,一起劳作,学到了很多,感悟也很多,可以说是这一段下乡的经历,铸造了伟人长远的战略眼光与实干精神。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农村包围城市”,这些都是伟人在下乡摸爬滚打总结出的真理,为什么要让人民当家作主?为什么要为人民服务?这些都是伟人用实际行动,为我们总结出来的真理,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伟人上山下乡的亲身体验,革命就不会胜利。

借用陆游的一句诗“纸上得来终觉浅,要知此事须力行”。听别人说千遍万遍,不如自己行动一次,保准您养盆植物,就能有所感悟,毕竟能坚持看到现在的,都是干大事的人。

伟人作为“受益者”,最知道知青上山下乡后会带来哪些改变,所以他才会不遗余力地号召青年去农村学习、去锻炼,只有真正的静下心来干实业,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道路,而这条路一定是正确的。

在伟人的号召下,在20年左右的时间里,全国约有2000万余人参与到了这项改变未来的伟大运动中去,已经占到了城市人口的十分之一,这也从侧面印证了伟人决策的英明神武。

而在伟人决策的背后,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那就是第一位上山下乡的知青竟是伟人的儿子,毛岸英同志,他也因为“第一个吃螃蟹”而获益匪浅。

50年代才开始的上山下乡,而毛岸英在40年代就已经付诸行动,并帮伟人证实过方案可行了,这是怎么一回事呢?1945年年底,毛岸英结束了在老大哥那里的学习,回到了日思夜想的祖国,但伟人看着学成归来的儿子,心情却十分复杂,实在有些高兴不起来。

毛岸英身着一身苏军军服,蹬着大头皮鞋,头发也收拾得十分利索,颇具威严,俨然便是一位意气风发的小将军,但伟人却咋看咋别扭。

因为这样的穿着打扮,显然无法融入到群众中去,多少有点忘本了,更何况他还沾染了一身坏习惯,跟人说话时动不动就摆手摇头派头十足,就好像只有自己说的才对似的,伟人是越看越火大。

 

衣服可以换,习惯该怎么改呢?一番思索后,伟人干脆便将孩子送去农村,让他好好地历练一番,改改军官的那一套坏习惯。经过和基层群众的朝夕相处,毛岸英不仅深切体会到了父亲的良苦用心,更是明白了自己肩上的重任。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毛岸英一改身上的不良做派,更加坚定了信念和追求。

看到儿子的成功改造,伟人更加相信上山下乡的重要性,那么这一决策,又为我国带来了哪些贡献呢?正如我们前面所提到的那些问题,上山下乡这一决策,不仅有效地解决了问题,更是带来了一系列肉眼可见的好处。

新中国成立之初,自然灾害层出不穷,在党的带领下,我们渡过了难关,迎面而来的是粮食短缺的严峻问题,那时候我国人口有百分之八十五在农村,而知识分子却集中在城市之中,这就导致农业发展十分落后。

尤其是在灾难之后,更是难以支撑庞大的人口,工业也止步不前,在这种条件下,2000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为祖国带来了新的希望。大量劳动力的转移不仅解决粮食短缺的问题,同时还解决了工人大量失业、青年难以就业等城市难题,减轻了祖国的压力。

知识青年的到来,彻底改变了农村与城市之间的差距,无论是经济还是知识水平。在知青下乡之前,农村人才流失严重,难以做出本质上的改变,而知识青年深知要想富,先修路这类浅显易懂的道理。

不仅帮着当地农民修路,更是组织建立起了小型发电厂、矿场等节源开流的产业,农业也不再单靠人力、牲畜,拖拉机、打谷机开始出现在农村之中,生产效率得到了质的改变。

 

同时,部分知青主动担负起了教书育人的责任,帮忙传播知识和文化,这是继中华民族同仇敌忾、共同敬仰伟人之后,第一次对世界有了新的认识。

偏远地区的落后风貌得到了极大地改善,这不仅仅是外表上的改变,更是思想上的转变,知识的种子正是从那时候开始,在无数个山沟里、田野里生根发芽。

而脚踏实地办事的知青们,也有宝贵的收获,他们都是祖国的未来,是党的接班人,他们通过劳动锻炼,健康茁壮地成长着,或许全民皆兵不能抵御外敌的侵略,但全民一心、少年强大一定能立于不败之地。

在长达20年左右的上山下乡运动中,全国约有500万的城市青年响应号召,奔赴离家很远的农村和边疆,在各个建设兵团里接受磨练,成为我们可靠的后备力量。

在这些年龄与我们相仿的小英雄中,有人谱写出感人的壮丽篇章,也有人将生命献给了他们耕耘过的土地,至今仍在奋斗,贡献自己的力量。

而那些返乡的知青,也都在磨练中塑造了坚毅、自强的优秀品格,他们重返校园、发展实业,用自己的方式为祖国添砖加瓦,下乡的那段经历足以他们受用终生。

这些都是上山下乡给我们带来的积极贡献,也都是伟人的良苦用心,,事实告诉我们,只有深入到群众中去,脚踏实地的为人民服务,才能成就自我,才能让祖国更加的繁荣昌盛。

正是有老一辈的辛勤付出激励着我们,我们才会不甘落后,奋勇向前,共同建设我们的家园!

飯盛男
生活従簡到富容易、従富到簡難
十具
饭兄别轻描淡写和稀泥。违背青年的自由意志,不准求学就业,拉到异地扎根一辈子,无期徒刑!这该定什么性?毛是不是胆大包天

的反动分子。TMD的这场运动发生在,人类正在跨入信息时代的那些年。

 

太宇
愚民,辱民,弱民,与历史对抗,反对现代化。人口密度大,基数大,看看日本,老猫眼不瞎,耳不聋,他们家一个也没下乡,毕业就当

军长,难怪后来的老干部都把自己孩子送去参军,上大学。农村广口天地,大有作为,为什莫他们家的子女都不去大有作为?

尽骗人,1975年实现全国农业机械化。我靠,农村电都没有。还机械化呢。

十具
打一个历史脚标:1968 The art of computer programming出版,大多数基础算法那时已经在大

大多数基础算法那时已经在西方大学计算机科学教程里了,包括下面讨论的Hash。1968-1976中国年轻人在干什么?

D
DaHai99919
还有两个重要决策 一个就是边疆建设兵团 大规模汉人移民边疆 从此中国困扰多年的边患得到大幅改善;再有一个解放妇女 把大门不出的
欲千北
是当军级干部/省部级大官。阶级斗争搞得好可以掌权,有了权什么都好办。耄很高明。
飯盛男
哈哈、就是我在轻描淡写和稀泥、也是我滴”自由”~
飯盛男
十具老大一看這個回答就不高興了、説不定怒従心頭起悪向胆邊生。主要是本人不想打順風拳、要有反潮流精神麻

剛外出回来

信笔由墨
67年中就听说在考虑如何处理中学生——上山下乡支边,年底征兵立即报了名,没那么高的觉悟,也从来不愿意有。

去不得也。

已经4段
二战后各国人口都是急剧膨胀的, 为什么只有中国搞上山下乡? 老毛根本不懂经济, 还不让老百姓自己搞
十具
我有事没及时回。我有那么易怒吗?
s
speedingticket
5,6十年代,一些农村知识青年主动回到农村,对农村的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有好几个典型
a
akc
知青上山下乡....

上山下乡并非始自文化大革命,大規模政治运动而是从1950年代便被倡导,至1960年代展开。60年代中典型人物是邢燕子。邓小平是“文革”前中央决策层倡导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以插队为主要形式的第一人。78年知青返城的也是邓小平(只是其中一人)。

飯盛男
不怒就好不怒就好、

我也好去睡覚啦

a
akc
文革不过是更大規橫的執行。
B
BeagleDog
林彪集团的五七一工程纪要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等于变相失业。其实比失业还糟糕。因为城市户口没了。之后下乡知青为了回城,走

后门一度在全国盛行。

十具
没有任何社会资源,desperate的女知青,性贿赂招工干部的,有之。逼良为娼。
新游客
上山下乡坑害了千万正当年的城市青年,尤其是那些命丧它乡的可怜的少男少女们以及那些被各级有权恶人糟踏的女知青。
十具
大学被关了10年后,77年才招了27万人入学。给整整一代渴求升学实现自我的人,留下了一辈子的创伤。他们做错什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