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两国一衣带水,说不尽的恩怨情仇。百年前的甲午海战,中国惨败,双方于战后签订的“马关条约”, 是继“南京条约”后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其恶劣程度甚至超过了前者。时光虽已过去百年有余,但至今余波荡漾,对大陆、台湾及日本还有影响。1931年爆发的中日战争,至今仍是国内影视剧中的热门话题。
然而纵观历史,中日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光是著名的战争就有五次,分别是唐高宗时期的白江口之战、1274年和1281年忽必烈时期的元日战争、明朝万历年间的中日万历之战、1894年的中日甲午海战、1931年日本对中国发动的侵华战争。
日本这个民族一向欺软怕硬、恃强凌弱,要想让其臣服,唯有一个方法,就是打服。二战后,日本对美国的臣服就是如此。然而二战过后不足百年,与唐代的中日之战不可同日而语。唐朝这一战打出了日本的文化底蕴,从此中国对日本的影响挥之不去,有些方面甚至超过了大唐的本土。
中日第一场战争,就是663年爆发的白江口之战。
第一:白江口之战的背景
唐朝初年的朝鲜半岛当时也是三国鼎立,分别是高句丽、新罗、百济,高句丽势力最强大。这三个国家在汉朝以及西晋一直作为我中原王朝的藩属国,但是由于南北朝时期国家的动荡,高句丽时而归顺我王朝,时而又叛逆。高句丽此时与突厥、百济、以及与百济关系密切的日本结成同盟,而中国则与受到高句丽、百济威胁的新罗国结盟。隋炀帝统一全国后,大肆征讨高句丽,使国力衰退而亡国;唐太宗李世民继位后,高句丽和百济联合攻打新罗,新罗向唐朝求援,唐太宗发兵攻打高句丽和百济,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胜利,但还是因为天气原因班师回朝了。几年后唐太宗准备率30万大军亲征高句丽,但因太宗驾崩而搁浅。
公元660年(唐显庆五年)3月,百济国在高句丽国支持下,大举入侵新罗国,新罗军接连败北,新罗武烈王向中国求救。唐高宗命左武卫大将军苏定方为统帅,率13万唐军东渡讨伐百济。7月,百济军大败,百济王及百官被俘往长安,百济王朝崩溃。
公元661年,百济僧人道琛联络百济遗臣密谋复国,两次派使者前往日本乞援,并请求放还在日本做人质的百济王子丰璋。662年春,日本天智天皇命阿昙比罗夫率170艘战船,护送百济王子回国。百济王子归国后,被扶位百济王,组织百济遗民对抗唐军,其间,日本企图在朝鲜半岛扶持亲日政权,向百济政权提供了大量援助。
公元663年,刚刚拼凑起来的百济朝廷,因为内部权利划分不均而发生内讧,因百济王子要求,日本派重兵入朝,白江口海战就在这种情况下发生了。
第二:白江口之战的经过
当日本出兵支援百济的消息传到中国后,唐高宗当即派右威卫大将军孙仁师率军增援和百济作战的刘仁轨、刘仁愿军。9月,唐军会合,刘仁轨决定先攻取“群凶所聚”的百济军巢穴周留城,认为“若克周留,诸城自下”。于是唐军分为二路:孙仁师、刘仁愿、及新罗将领金法敏率军从陆路前往周留城;刘仁轨则与部将杜爽,及百济降将扶余隆率战船护送粮船,由熊津沿白江(今韩国锦江)而下,从水路前往周留城,以便水陆同举,攻打周留。
27日,日本支援百济的水军先头船只在白江口遭遇刘仁轨军,双方进行交战,日军不利而退。28日,日军将领和百济国王会商,认为日军有士兵4.2万人,战船1000余艘,唐军仅唐军1.3万人,战船170艘百余艘,过高估计了自己的实力,盲目的认为“我等争先,彼应自退”。于是,未加整顿部署,便“率日本乱伍中军之卒,进打大唐坚阵之军”,双方展开了激烈海战。唐军在刘仁轨将军的指挥下,分左右两队“左右夹船绕战”,将将倭军围住,其舰只相互碰撞无法回旋,打乱了日军阵形,士兵大乱。致使日军“赴水溺死者众,舻舳不得回旋”,最终,日军战船全部被焚毁,一时间“海水尽赤”,数万日军或溺死、或被唐军捕获。
在此次战役中,唐朝水军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将兵力、船舰皆数倍于己的倭国水军打得大败,堪称一次以少胜多的经典水战。
第三:白江口之战的影响
白江口之战倭国惨败,倭国人退回本土,老百姓对战争也是怨声载道。面对强盛的大唐帝国,战争的惨痛教训,彻底粉碎了日本侵入朝鲜半岛的野心,日本天智天皇深恐唐军进攻本土,自公元664年开始,在国内耗费巨资,修筑了4道防线。此后日本调整对外政策,向唐朝臣服,开始以中国为师,谋求自强。日本恢复了与唐朝的国交,开始积极选派谴唐使,全方位地学习唐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基本上奠定了此后一千余年间东北亚地区的政治、经济与文化格局。
政治是不流血的战争,然而大的政治举措又往往是在流血的战争基础上引发的,这就是历史,尤其是中日历史。
再後来有遣唐使等々。最後遣唐使是由菅原道真的進言下停止的。菅原道真他自己年老後受排擠最後任命為大宰府長官、3年(?)後死在九州大宰府、再也没能回到京城。当然後面還有一系列故事、、、
第2個是、当時在九州那里防止中国朝鮮入侵的邊防軍、称為防人。歴史上関于防人的歌、詩也有很多。防人很苦很孤独的、、、電影<203高地>的主題歌、<防人之歌>就是佐田雅氏作的。這点江上一郎前輩前幾天介紹過
側應歐洲戰事
日本現行憲法中還写着不擁有軍隊。所以、現在自衛隊在現行憲法中是没有地位的、但是実際情況中存在自衛隊這一武装力量
日本2,30年来説要改憲。現在的実際情況是要一歩就改放棄戦争手段是不可能的、要改先改自衛隊在憲法中有個地位
至于攻撃他方境内的基地這種話、実際上非常困難的。首先為了現行憲法的限制、得先借个口、就是”自衛”。在先受攻撃下的反撃、是不是可以不適用”放棄戦争手段”這個限制。不過這個也就是右派的炒作、理論上非常可能避不開現行憲法
当然的当然、美国老大如果要日本這様做、日本改憲也是非常可能和非常順利的。不過、在現今還没有改憲、民衆還没有這個心理準備下、日本不可能在北方搔扰一下俄毛
現在所有的日本会如何如何的言論、也就是言論而已。并不是説将来不可能這様做、而是要這様做的話、前面還有一大堆功課要克服
自民党総裁選時、時不時有候選人以改憲為上任後的一個政治目標、但実際上処于議論階段就任期結束了
前安倍総理就是這個例子。上任時演説時也説到要改憲、結果7(?)年任期過去、没哈動静
直到元朝忽必烈2次征讨日本因为台风失败,有那个心没那个胆。1592年日本战国时期的时候,猴子丰田秀吉才开始提出拿下大明400州,将日本迁居中国的千年国策。
• 日本从来就没有臣服过中国, 最多时不敢挑衅 - 和气客气 - (0 bytes) (1 reads) 03/17/2022 08:33:50
自从唐代开始,日本派出3000多人到中国学习中国政府结构,国家体系,三省六部,州县制,文化礼节科技等,全面照搬,这才使日本从半文明半野蛮的的社会一下子跳进封建文明社会。从那时起才有了姓氏,并以居住地特征为姓,比如松下,小野,渡边,上川,中川,下川,田中,大岛,山本,山田等等5万个姓氏。才有了书写文字。
在宋朝时继续学习中国的一切。
而且从唐宋时期就进行人种改造,政府行为的和中国男人苟合以提高身高。即使到了明朝万历年代,日本三杰丰臣秀吉身高才1.42米,德川康家身高1.56米,巨人织田信长身高1.69米。到了1931年918入侵中国时的征兵身高是1.52米,到了太平洋战争时征兵身高1.42米。
可以3年就结束,鬼子进不了关,如果1931年918以后,美国真的保持中立的话,日本到了1934年就耗尽了战争资源。
鉴于中国是弱国,美国跟中国的贸易量远远小于和日本的贸易量,迫于日本的压力,美国对中国基本是禁运的。一直到1941年12月珍珠港事件才真正对日本禁运,中国已经抗战了10年了。
日本的70%钢铁,75%的石油,30%-40%的军火是由美国供应的。
http://www.xinhuanet.com//mil/2015-06/19/c_127932129.htm
说起美国人在抗战时期,特别是抗战初期的作用,Г·А·德波林主编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中讲30年代的前几卷列出了一些非常有趣的数据。我试着把他们整理了一下。
仅1937年,美国就向日本出口了550万吨以上的石油、价值1.5亿多日元的机床。
1938年,日本进口的34.4%来自美国。
1939年美国对日废钢铁出口比起1938年多出9倍。
1932-1939年,日本年度进口铝的18%、铅的45%、石油与石油产品的75%、铜的90%、废钢铁的70%来自美国。
1937-1939年,美国对日出口的70%以上是军用物资和战略原料,总额达5.1亿美元。
日本从美国进口的商品中,石油与石油产品占37.4%、机床和设备占20.8%、军事技术装备和陆海军装备占21.7%。
所以、総的来説清発砲量遠低日方的発砲量、、、
這里就有個問題、清如果也買了快速艦的話、形勢很可能不同。没買、是不是就是被拿去作寿的那筆銭
総之、清的艦隊是個不完成的艦隊、雖是大艦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说不尽的恩怨情仇。百年前的甲午海战,中国惨败,双方于战后签订的“马关条约”, 是继“南京条约”后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其恶劣程度甚至超过了前者。时光虽已过去百年有余,但至今余波荡漾,对大陆、台湾及日本还有影响。1931年爆发的中日战争,至今仍是国内影视剧中的热门话题。
然而纵观历史,中日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光是著名的战争就有五次,分别是唐高宗时期的白江口之战、1274年和1281年忽必烈时期的元日战争、明朝万历年间的中日万历之战、1894年的中日甲午海战、1931年日本对中国发动的侵华战争。
日本这个民族一向欺软怕硬、恃强凌弱,要想让其臣服,唯有一个方法,就是打服。二战后,日本对美国的臣服就是如此。然而二战过后不足百年,与唐代的中日之战不可同日而语。唐朝这一战打出了日本的文化底蕴,从此中国对日本的影响挥之不去,有些方面甚至超过了大唐的本土。
中日第一场战争,就是663年爆发的白江口之战。
第一:白江口之战的背景
唐朝初年的朝鲜半岛当时也是三国鼎立,分别是高句丽、新罗、百济,高句丽势力最强大。这三个国家在汉朝以及西晋一直作为我中原王朝的藩属国,但是由于南北朝时期国家的动荡,高句丽时而归顺我王朝,时而又叛逆。高句丽此时与突厥、百济、以及与百济关系密切的日本结成同盟,而中国则与受到高句丽、百济威胁的新罗国结盟。隋炀帝统一全国后,大肆征讨高句丽,使国力衰退而亡国;唐太宗李世民继位后,高句丽和百济联合攻打新罗,新罗向唐朝求援,唐太宗发兵攻打高句丽和百济,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胜利,但还是因为天气原因班师回朝了。几年后唐太宗准备率30万大军亲征高句丽,但因太宗驾崩而搁浅。
公元660年(唐显庆五年)3月,百济国在高句丽国支持下,大举入侵新罗国,新罗军接连败北,新罗武烈王向中国求救。唐高宗命左武卫大将军苏定方为统帅,率13万唐军东渡讨伐百济。7月,百济军大败,百济王及百官被俘往长安,百济王朝崩溃。
公元661年,百济僧人道琛联络百济遗臣密谋复国,两次派使者前往日本乞援,并请求放还在日本做人质的百济王子丰璋。662年春,日本天智天皇命阿昙比罗夫率170艘战船,护送百济王子回国。百济王子归国后,被扶位百济王,组织百济遗民对抗唐军,其间,日本企图在朝鲜半岛扶持亲日政权,向百济政权提供了大量援助。
公元663年,刚刚拼凑起来的百济朝廷,因为内部权利划分不均而发生内讧,因百济王子要求,日本派重兵入朝,白江口海战就在这种情况下发生了。
第二:白江口之战的经过
当日本出兵支援百济的消息传到中国后,唐高宗当即派右威卫大将军孙仁师率军增援和百济作战的刘仁轨、刘仁愿军。9月,唐军会合,刘仁轨决定先攻取“群凶所聚”的百济军巢穴周留城,认为“若克周留,诸城自下”。于是唐军分为二路:孙仁师、刘仁愿、及新罗将领金法敏率军从陆路前往周留城;刘仁轨则与部将杜爽,及百济降将扶余隆率战船护送粮船,由熊津沿白江(今韩国锦江)而下,从水路前往周留城,以便水陆同举,攻打周留。
27日,日本支援百济的水军先头船只在白江口遭遇刘仁轨军,双方进行交战,日军不利而退。28日,日军将领和百济国王会商,认为日军有士兵4.2万人,战船1000余艘,唐军仅唐军1.3万人,战船170艘百余艘,过高估计了自己的实力,盲目的认为“我等争先,彼应自退”。于是,未加整顿部署,便“率日本乱伍中军之卒,进打大唐坚阵之军”,双方展开了激烈海战。唐军在刘仁轨将军的指挥下,分左右两队“左右夹船绕战”,将将倭军围住,其舰只相互碰撞无法回旋,打乱了日军阵形,士兵大乱。致使日军“赴水溺死者众,舻舳不得回旋”,最终,日军战船全部被焚毁,一时间“海水尽赤”,数万日军或溺死、或被唐军捕获。
在此次战役中,唐朝水军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将兵力、船舰皆数倍于己的倭国水军打得大败,堪称一次以少胜多的经典水战。
第三:白江口之战的影响
白江口之战倭国惨败,倭国人退回本土,老百姓对战争也是怨声载道。面对强盛的大唐帝国,战争的惨痛教训,彻底粉碎了日本侵入朝鲜半岛的野心,日本天智天皇深恐唐军进攻本土,自公元664年开始,在国内耗费巨资,修筑了4道防线。此后日本调整对外政策,向唐朝臣服,开始以中国为师,谋求自强。日本恢复了与唐朝的国交,开始积极选派谴唐使,全方位地学习唐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基本上奠定了此后一千余年间东北亚地区的政治、经济与文化格局。
政治是不流血的战争,然而大的政治举措又往往是在流血的战争基础上引发的,这就是历史,尤其是中日历史。
再後来有遣唐使等々。最後遣唐使是由菅原道真的進言下停止的。菅原道真他自己年老後受排擠最後任命為大宰府長官、3年(?)後死在九州大宰府、再也没能回到京城。当然後面還有一系列故事、、、
第2個是、当時在九州那里防止中国朝鮮入侵的邊防軍、称為防人。歴史上関于防人的歌、詩也有很多。防人很苦很孤独的、、、電影<203高地>的主題歌、<防人之歌>就是佐田雅氏作的。這点江上一郎前輩前幾天介紹過
側應歐洲戰事
日本現行憲法中還写着不擁有軍隊。所以、現在自衛隊在現行憲法中是没有地位的、但是実際情況中存在自衛隊這一武装力量
日本2,30年来説要改憲。現在的実際情況是要一歩就改放棄戦争手段是不可能的、要改先改自衛隊在憲法中有個地位
至于攻撃他方境内的基地這種話、実際上非常困難的。首先為了現行憲法的限制、得先借个口、就是”自衛”。在先受攻撃下的反撃、是不是可以不適用”放棄戦争手段”這個限制。不過這個也就是右派的炒作、理論上非常可能避不開現行憲法
当然的当然、美国老大如果要日本這様做、日本改憲也是非常可能和非常順利的。不過、在現今還没有改憲、民衆還没有這個心理準備下、日本不可能在北方搔扰一下俄毛
現在所有的日本会如何如何的言論、也就是言論而已。并不是説将来不可能這様做、而是要這様做的話、前面還有一大堆功課要克服
自民党総裁選時、時不時有候選人以改憲為上任後的一個政治目標、但実際上処于議論階段就任期結束了
前安倍総理就是這個例子。上任時演説時也説到要改憲、結果7(?)年任期過去、没哈動静
直到元朝忽必烈2次征讨日本因为台风失败,有那个心没那个胆。1592年日本战国时期的时候,猴子丰田秀吉才开始提出拿下大明400州,将日本迁居中国的千年国策。
• 日本从来就没有臣服过中国, 最多时不敢挑衅 - 和气客气 -
(0 bytes) (1 reads) 03/17/2022 08:33:50
自从唐代开始,日本派出3000多人到中国学习中国政府结构,国家体系,三省六部,州县制,文化礼节科技等,全面照搬,这才使日本从半文明半野蛮的的社会一下子跳进封建文明社会。从那时起才有了姓氏,并以居住地特征为姓,比如松下,小野,渡边,上川,中川,下川,田中,大岛,山本,山田等等5万个姓氏。才有了书写文字。
在宋朝时继续学习中国的一切。
而且从唐宋时期就进行人种改造,政府行为的和中国男人苟合以提高身高。即使到了明朝万历年代,日本三杰丰臣秀吉身高才1.42米,德川康家身高1.56米,巨人织田信长身高1.69米。到了1931年918入侵中国时的征兵身高是1.52米,到了太平洋战争时征兵身高1.42米。
可以3年就结束,鬼子进不了关,如果1931年918以后,美国真的保持中立的话,日本到了1934年就耗尽了战争资源。
鉴于中国是弱国,美国跟中国的贸易量远远小于和日本的贸易量,迫于日本的压力,美国对中国基本是禁运的。一直到1941年12月珍珠港事件才真正对日本禁运,中国已经抗战了10年了。
日本的70%钢铁,75%的石油,30%-40%的军火是由美国供应的。
二战时,美国为什么一开始不摁住日本?-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mil/2015-06/19/c_127932129.htm
说起美国人在抗战时期,特别是抗战初期的作用,Г·А·德波林主编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中讲30年代的前几卷列出了一些非常有趣的数据。我试着把他们整理了一下。
仅1937年,美国就向日本出口了550万吨以上的石油、价值1.5亿多日元的机床。
1938年,日本进口的34.4%来自美国。
1939年美国对日废钢铁出口比起1938年多出9倍。
1932-1939年,日本年度进口铝的18%、铅的45%、石油与石油产品的75%、铜的90%、废钢铁的70%来自美国。
1937-1939年,美国对日出口的70%以上是军用物资和战略原料,总额达5.1亿美元。
日本从美国进口的商品中,石油与石油产品占37.4%、机床和设备占20.8%、军事技术装备和陆海军装备占21.7%。
所以、総的来説清発砲量遠低日方的発砲量、、、
這里就有個問題、清如果也買了快速艦的話、形勢很可能不同。没買、是不是就是被拿去作寿的那筆銭
総之、清的艦隊是個不完成的艦隊、雖是大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