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方彦骅
2023年3月13日,第95届奥斯卡奖揭晓,其中影帝的桂冠,众望所归地给颁给了《鲸》的男主角布兰登·费舍。
一间暗无天日的小屋,一个肥到不似人形的胖子,他的生命已经陷入倒计时,却别无选择只能把自己吃死……这样的描述,或许会让你想起大卫·芬奇经典犯罪电影《七宗罪》里的头一桩案子“贪吃”,却也同样适用于鬼才达伦·阿伦诺夫斯基导演的《鲸》。
大家公认,《鲸》是完全靠演员撑起来的电影(目前豆瓣8.0)。不过要单论故事本身,其实也颇有意思。此片改编自同名戏剧,在戏剧圈本来就挺有名。导演达伦十年前便看过这部戏,大受震动,想拍成电影,却一直苦于找不到合适的男主角。
《鲸》开拍前,我碰巧读过原作剧本。但我读到的只是文字描述。当电影真的将查理“有血有肉”地呈现出来,我才感到544斤的体重有多么震撼。那可不是刘德华和郑秀文在《瘦身男女》里那种并不掩饰化妆痕迹,明显带有喜剧色彩的增肥装。当代的化妆技术和数字特效,让查理肥得天衣无缝,真实得有些超现实。
不过除了可怕的形象和激烈的语言,查理还有一双孩子般的大眼睛,流露出更为微妙的人类情感,一种尚未被自卑完全吞噬的尊严,一种万般无奈皆无法消磨的决心。所以观众总还是愿意给予他多一点的耐心和怜悯。
这四位来客,分别是查理的护工利兹、青年传教士托马斯、女儿艾利和前妻玛丽。其实还有第五个人与查理有一面之缘,那就是每天给查理送披萨的快递员,不过当他终于看到查理臃肿的样子,只留下一个鄙视的表情。
护工利兹负责拯救查理的身体,而传教士托马斯则负责拯救查理的灵魂。然而教会那套说辞,查理比托马斯还熟。若真有效果,又何必等托马斯上门。我们很快发现,真正能安慰查理的不是《圣经》,而是他女儿利兹八岁时写的小文章,关于文学名著《白鲸》。在查理因情绪波动而呼吸困难之际,读读这篇小文章,便能给查理续上命。
而女儿艾利和查理的关系是故事的核心。离婚后,父女两人多年未曾一见,甚至没说过一句话。蓦然相见,艾利已是17岁的小太妹,快被学校开除——除非她能重写一篇关于大诗人惠特曼的论文。 这当然正是查理的专长,但他不想简单地越俎代庖。查理希望女儿能够表达对于文学和生活的真实感受——尽管不需要当作业上交。为了让女儿多来,查理承诺会把教书攒下的十万美元,全留给她。用金钱买亲情,是片中最苦涩的桥段。
查理前妻玛丽戏份很少,却很必要。原来查理当年是为了情人,而抛妻弃女。玛丽的愤怒与艰辛,是一个不容忽视的视角。她同时也提醒我们,查理并非那种雨果笔下的“钟楼怪人”,丑陋的外貌之下有一颗纯洁美丽的心灵。不,查理曾是一个耽于情欲,而伤害家庭的人。
他如今沉重的肉身,并不仅仅是脂肪的沉淀,也是生活留下的痕迹,是他内心沉痛悔恨的外化,是他余生必须背负的枷锁。因而,当我们看到他每一次艰难借助工具站立、行走,看到他每一次喘息,因为肥胖而被剥夺了大笑的权利,多多少少能感受到其中有一些苦行僧的意味——那种艰难的生活并不仅是罪有应得的报应,也是漫长的自我惩罚和自我救赎。
还有一个场景是查理站在昔日爱人房间的门前。斯人已逝,房间如故,但查理却因为过于肥胖而无法进入。看得见,而摸不着,正是那段永逝的爱。在诸如此类的细节中,观众能够共情查理的悲伤和无力,因为我们虽然并没有那么肥胖,却也难免像他一样,被挡在种种生活可能性的门外,只能眺望,无法进入。
《鲸》唯一堪称符号的便是片名本身,这更多体现了剧作者的一种仁慈,而不是聪明。因为很显然,总不能把这个故事直接叫作《胖子》吧?“鲸”是对查理的一种美化,我们确实看到那庞大柔和的身躯更像海洋动物,而不适合在陆地行走、呼吸。他最后的时光,近乎自杀般的拒绝就医,亦如巨鲸无可救药的搁浅。查理想回的并不是大海,而是过去的时光。
片中和鲸相关的当然还有那篇女儿八岁时写《白鲸》的小文章。其实这篇文章的精华,只是一句话:“书中有很多枯燥的段落,只是在描写各种不同的鲸鱼。也许那是因为作者不想很快让我们看到悲伤的结局,重复他的悲剧。”从这句话中,查理看到了女儿敏锐的文学嗅觉和宝贵的慈悲之心。查理希望在自己死前能说服女儿不要自暴自弃,这是全片唯一的动力和光亮。
她这么做,表面上的理由是,这些人的到来会引发查理情绪波动,进而危及生命。但我们隐约能感到背后还有利兹更微妙的情绪,她想独占查理的时间和爱(尽管这种爱并不是夫妻或父女),因为她自己对查理已经付出了太多,也因为利兹觉得自己比任何旁人更理解查理。所以,她总是给查理带来他想吃的垃圾食品,她一边救查理,一边也在慢慢杀死他,因为这两个看似相反的行为,都是在成全他。
费舍的息影是迫不得已,原因很复杂。其中之一是被金球奖组委会高层性侵,并因此遭到封杀。这种封杀就像卡夫卡小说《城堡》里,乡村权贵对性侵的邮递员女儿的封杀一样,根本找不到证据,因此也无从上诉,你只能承担后果——你甚至都搞不清楚自己是不是被正式封杀了,照费舍自己的话来说,只是“电话铃不再响起”。另一方面,拍动作戏留下的旧疾,让费舍不得不频繁接受手术。身体的病痛,再加上离婚和母亲的离世,让费舍陷入抑郁,身材彻底走形,很难找到角色。
《木乃伊》剧照
虽然《鲸》里的查理,终究没那种大快人心的正能量结局,哪怕通过片尾的一行字幕:“他最终减肥去了XX公斤,和女儿保持良好关系。女儿成了一个小有名气的作家”之类。但在电影以外,从几乎失去一切的中年人到影帝,费舍的故事无疑会是一段为人津津乐道的佳话。
今年的男主、男配人生都难,难怪他俩上台领奖都激动得不行
今年的奥斯卡影帝是布兰登·费舍,很多人对他的名字不太熟悉,但看了他年轻时的照片,应该有些许印象。
布兰登费舍是90年代电影《森林泰山》的男主角,又主演过热门电影《木乃伊》系列。凭借健美的肌肉身材和帅气面孔,成为当年的好莱坞鲜肉代表。
原本他的事业发展很不错,但遭遇好莱坞的高层性骚扰,处于半封杀状态,事业滑到谷底。拍摄动作片的隐患也逐一显现,他做了一连串的换膝手术、脊椎手术,甚至还有声带手术。
随后他又经历了离婚、生病、抑郁症、破产、身材发福走形,被观众遗忘了十几年。从当红小生变成十八线演员,布兰登每集美剧的片酬为1500美元。
此次,布兰登费舍主演电影《鲸》,出演一个300公斤的胖子,他生活在孤独和绝望中。每次拍摄前,布兰登得花六小时化妆、戴义肢,十分痛苦。不过,凭借精彩的演技,他斩获了奥斯卡影帝。
他带他儿子们一起参加奥斯卡
我就喜欢快餐文化,哈哈哈
文艺片基本没有吸引我的,慢死了,那些痛苦无奈悔恨压抑让我烦躁,
【鲸】
他就如同影片中那头搁浅的“鲸”,需要重新站起来。虽然有特效加持,但费舍真诚的表演把几乎所有人都看哭了,全片都没走出过小屋,一个将死之人在身体上、信仰上和情感上的临终告别,看护、女儿、前妻、传教士四个角色来回与男主“碰撞”,将孤独与无助,爱与救赎塞满在密闭的空间里。最后的飞升仿佛灵魂得到了拯救。
我就适合看商业大片,但也看不下去漫威电影了,烂片大集合
感受过于强烈,引起强烈生理不适的观影体验,我是克服那种极度不适勉强看完的。
演员的表演毋庸置疑的好,想传达的理念也能被接收良好。
但是同全宇宙关注的问题(家庭关系、亲子关系、LGBT)如出一辙,令人无法回避地体会到这几年的社会各族群、各阶层都不约而同地卷入类似的生活窘境,而且都没有提供真正有效的解决办法和救赎希望(从社会层面),除了简单(或不容易的)包容和理解。。。
本届奥奖两部主要获奖影片尽管表现方式迥异,表现内容出奇的一致,是社会本来如此,还是关注引导如此就不得而知了。。。
爱及和现在和解 (结尾时,那段女主对女儿说的话,应该就是主题了吧)怎么非得用这么荒谬混乱的方式呈现呢?当然可能是我太不懂天马行空了吧。:)
我喜欢这样的片子。Brandon Fraser演得非常好,实至名归。
文|方彦骅
2023年3月13日,第95届奥斯卡奖揭晓,其中影帝的桂冠,众望所归地给颁给了《鲸》的男主角布兰登·费舍。
一间暗无天日的小屋,一个肥到不似人形的胖子,他的生命已经陷入倒计时,却别无选择只能把自己吃死……这样的描述,或许会让你想起大卫·芬奇经典犯罪电影《七宗罪》里的头一桩案子“贪吃”,却也同样适用于鬼才达伦·阿伦诺夫斯基导演的《鲸》。
大家公认,《鲸》是完全靠演员撑起来的电影(目前豆瓣8.0)。不过要单论故事本身,其实也颇有意思。此片改编自同名戏剧,在戏剧圈本来就挺有名。导演达伦十年前便看过这部戏,大受震动,想拍成电影,却一直苦于找不到合适的男主角。
《鲸》开拍前,我碰巧读过原作剧本。但我读到的只是文字描述。当电影真的将查理“有血有肉”地呈现出来,我才感到544斤的体重有多么震撼。那可不是刘德华和郑秀文在《瘦身男女》里那种并不掩饰化妆痕迹,明显带有喜剧色彩的增肥装。当代的化妆技术和数字特效,让查理肥得天衣无缝,真实得有些超现实。

尤其是当查理第一次站起来的时候,你会看到胖子原来并不是卡通片里的球状,因为浑身的肥肉会因为地心引力而垂下,就像一个融化中的人形冰激凌。查理在片中多次问别人,是否觉得自己的样子很恶心——其实他早就知道答案。他一遍遍地问,与其说是在考验他人,不如说是在折磨自己,很显然,他也恨自己这样。不过除了可怕的形象和激烈的语言,查理还有一双孩子般的大眼睛,流露出更为微妙的人类情感,一种尚未被自卑完全吞噬的尊严,一种万般无奈皆无法消磨的决心。所以观众总还是愿意给予他多一点的耐心和怜悯。
这四位来客,分别是查理的护工利兹、青年传教士托马斯、女儿艾利和前妻玛丽。其实还有第五个人与查理有一面之缘,那就是每天给查理送披萨的快递员,不过当他终于看到查理臃肿的样子,只留下一个鄙视的表情。
护工利兹负责拯救查理的身体,而传教士托马斯则负责拯救查理的灵魂。然而教会那套说辞,查理比托马斯还熟。若真有效果,又何必等托马斯上门。我们很快发现,真正能安慰查理的不是《圣经》,而是他女儿利兹八岁时写的小文章,关于文学名著《白鲸》。在查理因情绪波动而呼吸困难之际,读读这篇小文章,便能给查理续上命。
而女儿艾利和查理的关系是故事的核心。离婚后,父女两人多年未曾一见,甚至没说过一句话。蓦然相见,艾利已是17岁的小太妹,快被学校开除——除非她能重写一篇关于大诗人惠特曼的论文。
这当然正是查理的专长,但他不想简单地越俎代庖。查理希望女儿能够表达对于文学和生活的真实感受——尽管不需要当作业上交。为了让女儿多来,查理承诺会把教书攒下的十万美元,全留给她。用金钱买亲情,是片中最苦涩的桥段。
查理前妻玛丽戏份很少,却很必要。原来查理当年是为了情人,而抛妻弃女。玛丽的愤怒与艰辛,是一个不容忽视的视角。她同时也提醒我们,查理并非那种雨果笔下的“钟楼怪人”,丑陋的外貌之下有一颗纯洁美丽的心灵。不,查理曾是一个耽于情欲,而伤害家庭的人。
他如今沉重的肉身,并不仅仅是脂肪的沉淀,也是生活留下的痕迹,是他内心沉痛悔恨的外化,是他余生必须背负的枷锁。因而,当我们看到他每一次艰难借助工具站立、行走,看到他每一次喘息,因为肥胖而被剥夺了大笑的权利,多多少少能感受到其中有一些苦行僧的意味——那种艰难的生活并不仅是罪有应得的报应,也是漫长的自我惩罚和自我救赎。

片中有一些相当日常而自然的生活片段,具有意想不到的象征性和感染力。比如有一把钥匙掉在地上,查理没办法弯腰去捡,甚至借助那种长柄钳子般的工具,都无能为力。我们不禁感到,他无法重拾的并不是一把钥匙,而是他自己的人生。还有一个场景是查理站在昔日爱人房间的门前。斯人已逝,房间如故,但查理却因为过于肥胖而无法进入。看得见,而摸不着,正是那段永逝的爱。在诸如此类的细节中,观众能够共情查理的悲伤和无力,因为我们虽然并没有那么肥胖,却也难免像他一样,被挡在种种生活可能性的门外,只能眺望,无法进入。
《鲸》唯一堪称符号的便是片名本身,这更多体现了剧作者的一种仁慈,而不是聪明。因为很显然,总不能把这个故事直接叫作《胖子》吧?“鲸”是对查理的一种美化,我们确实看到那庞大柔和的身躯更像海洋动物,而不适合在陆地行走、呼吸。他最后的时光,近乎自杀般的拒绝就医,亦如巨鲸无可救药的搁浅。查理想回的并不是大海,而是过去的时光。
片中和鲸相关的当然还有那篇女儿八岁时写《白鲸》的小文章。其实这篇文章的精华,只是一句话:“书中有很多枯燥的段落,只是在描写各种不同的鲸鱼。也许那是因为作者不想很快让我们看到悲伤的结局,重复他的悲剧。”从这句话中,查理看到了女儿敏锐的文学嗅觉和宝贵的慈悲之心。查理希望在自己死前能说服女儿不要自暴自弃,这是全片唯一的动力和光亮。
她这么做,表面上的理由是,这些人的到来会引发查理情绪波动,进而危及生命。但我们隐约能感到背后还有利兹更微妙的情绪,她想独占查理的时间和爱(尽管这种爱并不是夫妻或父女),因为她自己对查理已经付出了太多,也因为利兹觉得自己比任何旁人更理解查理。所以,她总是给查理带来他想吃的垃圾食品,她一边救查理,一边也在慢慢杀死他,因为这两个看似相反的行为,都是在成全他。

利兹的扮演者周洪绝对值得奥斯卡提名。不过说到演员,必须再介绍一下查理的扮演者布兰登·费舍。像很多人一样,我对他的印象主要是《木乃伊》(以前又译作《盗墓迷城》)里搞笑又能打的小哥。后来他淡出影坛十余年,大家都不明所以。直到近年复出,大家才想起还有这号人,才知道那空白的十多年背后的故事。费舍的息影是迫不得已,原因很复杂。其中之一是被金球奖组委会高层性侵,并因此遭到封杀。这种封杀就像卡夫卡小说《城堡》里,乡村权贵对性侵的邮递员女儿的封杀一样,根本找不到证据,因此也无从上诉,你只能承担后果——你甚至都搞不清楚自己是不是被正式封杀了,照费舍自己的话来说,只是“电话铃不再响起”。另一方面,拍动作戏留下的旧疾,让费舍不得不频繁接受手术。身体的病痛,再加上离婚和母亲的离世,让费舍陷入抑郁,身材彻底走形,很难找到角色。
《木乃伊》剧照
虽然《鲸》里的查理,终究没那种大快人心的正能量结局,哪怕通过片尾的一行字幕:“他最终减肥去了XX公斤,和女儿保持良好关系。女儿成了一个小有名气的作家”之类。但在电影以外,从几乎失去一切的中年人到影帝,费舍的故事无疑会是一段为人津津乐道的佳话。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今年奥斯卡最佳男主,550斤的他值得 奥斯卡影后杨紫琼:成龙是沙文主义猪 多久没听柴可夫斯基第一钢协了?卡蒂娅(法国国庆音乐会) 陈丹青当面批评张艺谋的创意:丑陋、灾难、噩梦 老北京小曲儿
今年的男主、男配人生都难,难怪他俩上台领奖都激动得不行
今年的奥斯卡影帝是布兰登·费舍,很多人对他的名字不太熟悉,但看了他年轻时的照片,应该有些许印象。
布兰登费舍是90年代电影《森林泰山》的男主角,又主演过热门电影《木乃伊》系列。凭借健美的肌肉身材和帅气面孔,成为当年的好莱坞鲜肉代表。
原本他的事业发展很不错,但遭遇好莱坞的高层性骚扰,处于半封杀状态,事业滑到谷底。拍摄动作片的隐患也逐一显现,他做了一连串的换膝手术、脊椎手术,甚至还有声带手术。
随后他又经历了离婚、生病、抑郁症、破产、身材发福走形,被观众遗忘了十几年。从当红小生变成十八线演员,布兰登每集美剧的片酬为1500美元。
此次,布兰登费舍主演电影《鲸》,出演一个300公斤的胖子,他生活在孤独和绝望中。每次拍摄前,布兰登得花六小时化妆、戴义肢,十分痛苦。不过,凭借精彩的演技,他斩获了奥斯卡影帝。
他带他儿子们一起参加奥斯卡
我就喜欢快餐文化,哈哈哈
文艺片基本没有吸引我的,慢死了,那些痛苦无奈悔恨压抑让我烦躁,
【鲸】
他就如同影片中那头搁浅的“鲸”,需要重新站起来。虽然有特效加持,但费舍真诚的表演把几乎所有人都看哭了,全片都没走出过小屋,一个将死之人在身体上、信仰上和情感上的临终告别,看护、女儿、前妻、传教士四个角色来回与男主“碰撞”,将孤独与无助,爱与救赎塞满在密闭的空间里。最后的飞升仿佛灵魂得到了拯救。
我就适合看商业大片,但也看不下去漫威电影了,烂片大集合
感受过于强烈,引起强烈生理不适的观影体验,我是克服那种极度不适勉强看完的。
演员的表演毋庸置疑的好,想传达的理念也能被接收良好。
但是同全宇宙关注的问题(家庭关系、亲子关系、LGBT)如出一辙,令人无法回避地体会到这几年的社会各族群、各阶层都不约而同地卷入类似的生活窘境,而且都没有提供真正有效的解决办法和救赎希望(从社会层面),除了简单(或不容易的)包容和理解。。。
本届奥奖两部主要获奖影片尽管表现方式迥异,表现内容出奇的一致,是社会本来如此,还是关注引导如此就不得而知了。。。
爱及和现在和解 (结尾时,那段女主对女儿说的话,应该就是主题了吧)怎么非得用这么荒谬混乱的方式呈现呢?当然可能是我太不懂天马行空了吧。:)
我喜欢这样的片子。Brandon Fraser演得非常好,实至名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