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次】第一次出国

l
laopika
楼主 (文学城)

   1987年,我们公司通过财政部申请到了世界银行的软贷款,经国际招标向法国某大公司购买了专业技术软件包。根据合同约定,法方将于1988年10月在巴黎对中方进行软件技术培训和开展共同工作。经国家**部批准,中方代表团成立,我有幸作为最年轻的成员入选。

   去法国前,我们专程去北京接受了外事纪律的学习培训,无非就是认认真真走过场。按照当时规定,公派出国可以领取500元人民币服装费,专门用于定制全套西装,所以当年国外有个说法,只要看到一群人都穿着西装打着领带,东张西望的一定就是中国人:)。

  国庆刚过,我就告别了太太和才两岁的女儿出发了,那时候公派出国还是很难得的机会,人人羡慕,公司外事部门还专程派车来家接我去虹桥机场,太太也是恋恋不舍地一直跟着到机场送别。有意思的是,当时规定代表团必须在北京集合一起登机,所以我是从上海飞北京,第二天又随代表团从北京飞虹桥机场,来回奔波、劳民伤财啊。

  记得那天晚上,我怀着激动的心情,终于在虹桥机场出关,登上了飞往巴黎的航班。飞机在阿联酋的沙加机场降落加油,旅客在机场小歇一小时左右就继续往西飞去。

  打小我就喜欢看西方经典小说和电影,雨果的《悲惨世界》、《巴黎圣母院》、小仲马的《茶花女》都使我对法兰西文化和浪漫之都--巴黎充满着憧憬和幻想。这是我第一次走出国门,来到花花绿绿的西方自由世界。

 当我走出巴黎戴高乐机场时,仿佛是在做梦一样,完全陷入一种刘姥姥进大观园的感觉之中。

 我们入住的奥林酒店位于巴黎的中央商务区拉德芳斯,邻近塞纳河畔,巴黎地标建筑之一的新凯旋门亦坐落于此。那时候代表团执行的是费用包干制,所以我们三个人住一房一厅的带厨房的标房,我最年轻,自然就睡厅里的加床。为了节约经费,我们从国内带了许多大米和卷子面,还有罐头咸菜和榨菜等,酒店附近有超市,所以早晚餐自己做,午餐由法方负责。

 

  第二天一早,法方公司负责接待我们的潘小姐来酒店,带我们坐地铁去市中心总部大楼,就此开始了一个半月的巴黎生活。

   由于法方为我们准备了地铁月票,所以我们除了每天上下班外,只要有空余时间就坐地铁四处乱转,领略了时尚之都的种种风情。那个时候巴黎的治安情况良好,在享受四通八达的地铁便利之余,我总是感叹上海何时也能建设类似规模的地铁啊!每天早上我们从市中心地铁站出来后,最大的感受除了新鲜的空气外,就是街边众多的花店、报摊、面包店、咖啡店,散发出独特的大都市气息。尤其是面包和咖啡的香味至今令人难忘,当然报摊上比比皆是的精美裸体刊物也是令我们这些刘姥姥们惊诧不已。

  记得第一次法方正式宴请我们吃举世闻名的法式大餐,时间定的是晚上八点,我当时真纳闷,怎么会那么晚呢?后来才发现法国人通常晚餐就是在那个时间,我记得那是在市中心一家非常优雅的法国餐厅。前菜甜点什么的都是法国人统一点了,我们每个人各自点自己的主菜,我记得自己点的是法式牛排,配的红酒,那个味道对于八十年代的年轻人来说,简直是至高享受了,一顿晚餐整整持续了两小时才结束,也就是在那次晚餐后我知道了法式鹅肝原来也是道名菜。

 

 每到周末,我们总是结伴去巴黎著名旅游景点参观,罗浮宫、埃菲尔铁塔、凯旋门、巴黎圣母院、凡尔赛宫、香榭丽舍大道无不留下了我们的足迹。法方还出资请我们参加一日旅游团,去游览了枫丹白露等风景名胜。除了参观景点,我更喜欢去逛的还是巴黎的露天市场,那里可以看到巴黎的风土人情和许多价廉物美的各式商品,可惜那时的我们连张可以刷遍天下的信用卡都没有,兜里憋憋的,根本买不起,更别提巴黎的奢侈品了。

  尽管我们有节约归己的法郎,但这些钱主要是要用于回国购买大件家用电器的,所以仅存的一点小钱是不敢乱花的,记得是潘小姐介绍我们去了中国驻法国大使馆的招待所小卖部,那里的商品比较符合我们的消费层次。我记得我在那里为太太买了瓶香水,为女儿买了一对法国皇家卫兵的娃娃,另外在超市为父亲和岳父买了点cheese,给办公室同事买了点巧克力,也算是礼物了。

  结束访问回国后,根据当时的规定,因公出国人员可以免税购买一大一小家用电器,于是我拿着节约下来的外汇,在上海陕西南路上的出国人员服务部买了一台菲利普21寸彩电,和一台夏普吸尘器,也算不枉出国走了一回。

  记得在那一个半月中,我们还遇到了法国工人大罢工,马路上到处是游行的人群,那天中午,我们看到法国公司餐厅里人一下子人少了很多,一问才知道都去游行了,法方专家说罢工已经成为法兰西文化的一部分了,他们员工有罢工的权利,老板不能因此开除员工,但不上班的时间工资会被扣的,我们也算是长见识了。

  就我的职业生涯而言,第一次出国所学到的专业知识,包括熟练使用软件,确实是获益匪浅,奠定了我后面数十年专业工作的坚实基础。由于当时代表团成员中大部分是官员和中年技术人员,后来都飞黄腾达,另谋高就了,只有我还是几十年如一日,仍然战斗在原先的技术岗位上,一不小心就成了国内该技术领域的专家,常年受邀去各地讲学授课,走遍了除西藏外的所有31个省市自治区,也算是一招鲜,吃遍天了:)。

  如今34年多过去,弹指一挥间。其间我曾几度去欧洲参观游览,可却一次次与巴黎失之交臂。如今上海已经高速发展成为东方的巴黎,但重返法国一游的愿望始终在我心中...。如果没有这次疫情因素,我或许早已陪太太漫步在巴黎街头了。

l
lovecat08
最興奮的事!
浮云驰
在巴黎住上一个多月真挺开心的,我第一次逛巴黎就觉得应该在这里住一年才过瘾。现在巴黎的地铁虽然旧了但还是很好用,班次多准时
青青的山
老皮卡的愿望一定会实现的
n
nearby
老皮卡果然是高人!羡慕佩服。那时代,不买大件是不行的
n
nearby
一定的
l
lovecat08
去欧洲,比去美国,更兴奋!
花似鹿葱
想起当年省钱买大件啊,顾家的中国人都是一样的!
竹愿
那个年代有出国的机会,羡慕S人了!
A
AP33912
八十年代首次去美,俺也是从虹桥起飞的。罢工确是法兰西文化的一部分,难怪香大道修的那么宽:)
梧桐之丘
深有同感啊。¥500置装费现在记起来是一次性,第一次拿了置装费,再出国就没有了。
花似鹿葱
我先生还是在北京“红都”定制的西装跟澳毛大衣,出去一看,人家的西装贴身,咱做的西装松松垮垮,他后来根本没穿!
l
laopika
那时确实十分兴奋的:)
l
laopika
是的,那时最开心的是法方为我们买的地铁月票,一到周末,我们可以四处乱逛,那时年轻胆大,所以玩了不少地方
梧桐之丘
那时候的裁缝比划中山装,挖个圆口领,脖子像西装,其余是中山。
l
laopika
我想也是,但想去玩的地方太多了:)。2012年我们一家曾经开车到过法国南部的边境小镇,也算是到过法国了:)
l
laopika
借邻兄吉言:)
l
laopika
对啊,当彩电搬回家时,左邻右舍那个羡慕啊,那时上海还是挺落后的:)
l
laopika
我们有同感,欧洲的文化沉淀更深,所以疫情前我们去欧洲比去美国次数要多。
A
AP33912
传说中的中山男(非中山狼:)
l
laopika
对啊,记得连在巴黎街头喝杯咖啡都舍不得,就是为了省钱回来买大件,只有每天在法国公司里喝免费咖啡了。
l
laopika
是的,当时许多朋友在我出国前后都来访,带着羡慕之情,来看照片和分享法国行的体验。
l
laopika
那时还没有浦东机场。记得我当时还问法国朋友,参加strike会被老板开除吗?他笑着说,不可能的,开除了谁给他们干活呢:)
l
laopika
梧桐兄说得对,只能拿一次服装费,因为国家认为你买了套西装可一直穿。我第二次因公出国是1992年去日本,就没有了:)
l
laopika
鹿葱说得对啊,那套西装式样老,做功也不行,后来记得是送给家里保姆,给她老公去穿了
l
laopika
呵呵,是这样,裁缝水平也不咋的,后来我再看自己穿西装在巴黎拍的照片,是越看越别扭:)
l
laopika
我们都是同道之人,当年平时遇到大事都是穿中山装的,连结婚也是穿的中山装,傻乎乎的:)
我爱栀子花
我第一次出国比你晚了10年,当时傻乎乎跟着人家转机,后来自己单独飞,就好了。LD跟你一样,第一次出国是去巴黎

访学,把换来的法郎放托运行李箱,但飞机晚点,人到了行李没到,接机的人回去了。怎么办?几个中国人就互助:有个老教授有钱,有个人会法语,他们最后都顺利到达目的地。

c
changjia
好有趣。我第一次出国晚多了,在1999年。参加工作后去新加坡开会

比大家晚多了

l
laopika
LD的经历和我差不多,当年去法国我们还没有信用卡呢,全靠出国前在中国银行兑换的法郎,随身携带,节约下来再带回买大件:)
l
laopika
第一次出国最激动,后来出国N次就淡定多了:)
我爱栀子花
他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赞助,法国出生活费,只呆了2个月。法国老板想留,但老板没钱。
平等性
皮卡兄好文好分享,祝周末愉快!
l
laopika
平等兄周末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