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莫士·布朗森·奥尔柯特(Amos Bronson Alcott, 1799-1888年)和露意莎·梅·奥尔柯特(Louisa May Alcott, 1832-88)父女俩都是在历史上留下了印痕的人物。康科德(Concord, Massachusetts)果园屋是他们的故居,是他们居住时间最久的房子。布朗森是超验主义哲学家、作家、实验教育家和改革家。这么多职业,没一个真正赚钱的,一直生活拮据,直到1860年代末,露意莎写的《小妇人》成为畅销书。在住进果园屋之前的三十年间,他们搬了二十二次家,颠沛流离。艾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 1803-82)一直资助他们,包括出钱帮助他们买下果园屋。
果园屋当年是一座十二英亩的庄园。果园里的四十棵苹果树尤得布朗森喜爱。现在房子还在,陈设依旧,成了一座博物馆。实物果园没有了,只留下文学果园。
康科德可是一个有魔力的地方。这里是打响美国独立战争震惊世界一枪的地方。进入十九世纪,这里成为美国第二次思想启蒙运动的重镇、超验主义的中心。从果园屋向北,霍桑(Nathaniel Hawthorne, 1804-64)的故居“路边”就在近旁,前方不远路的左边是艾默生故居;到纪念碑广场左拐上主街,梭罗(Henry David Thoreau, 1817-62)和奥尔柯特故居就在前方。超验主义者经常到果园屋,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像艾默生还会暗中留下一些钱,不让人知道;露意莎发现了,有时会在他的窗台留下一束鲜花。
美国到现在都还是一个男权社会。在十九世纪,男人养家是普遍的社会期望。偏偏布朗森不会赚钱、养不了家。妻女都得为生计发愁,想方设法工作挣钱。布朗森有四个女儿,安娜、露意莎、丽姿和梅。成长在这样的家境,她们难免抱怨。贫困交加中,露意莎一度痛不欲生。夏洛特·勃朗特(Charlotte Brontë, 1816-55)的经历给了她力量。
但是奥尔柯特姊妹获得的教育机会,却不是一般父亲所能提供、甚至想象的。她们不时得到艾默生、梭罗、玛格丽特·富勒(Sarah Margaret Fuller, 1810-50)和霍桑等一流人物的言传身教。布朗森也幸运,虽然困顿大半辈子,但他的寿命在超验主义者当中却是最长的。
奥尔柯特姊妹虽然家境贫困,但精神富足,她们有时在家自编自演情节剧。尤为难得的是,奥尔柯特夫妇俩支持露意莎写作。布朗森为方便她写作,特地替她在靠近窗户的地方做了一个写字台。她的代表作《小妇人》就在这张写字台上写就。与此对照,当时社会认为写作伤身,为保护女性健康,不鼓励她们写作。
纪念碑广场上的纪念碑,纪念的是本地参加南北战争的联邦勇士。本地人很珍惜美国革命争取到的自由,踊跃参加、积极支持联邦军。超验主义者都是废奴派。1862-3年,露意莎在首都华盛顿的联邦医院当护士。原计划三个月,结果只呆了六个星期就罹患伤寒,险些丧命。那个年代,微生物学尚未完全建立,公共卫生落后,华盛顿饮水受到污染,前后几任总统及其家人亦不能幸免。当时西医未必比中医有效。治疗中大量使用水银,造成汞中毒,甚至导致露意莎容貌的改变。
露意莎的小说写的是她的生活经历,虚构成分不多,属于半自传体。《小妇人》得名于马奇先生对他四个女儿的昵称,“小妇人”是指尚处成长期的女子。故事发生在南北战争期间,马奇先生在联邦军担任随军牧师。他的四个女儿梅格、乔、贝丝和艾米,分别对应生活中的安娜、露意莎、丽姿和梅。贝丝和丽姿的正式名称,都是伊丽莎白。
书得自己读。具体的故事情节,这里就不说了,只介绍几个动人情节。
马奇夫人接到电报,告知先生在华盛顿生了重病,请她前去照顾陪同。去华盛顿的火车票须要25美元,但家里没有这笔钱。这是一笔不少的钱,相当于很多人一个月的工资。情急之下,乔去卖自己的辫子。店家怎么都不愿意出那么多钱,直到乔说出钱的用处,因为店主自己的儿子就在前线。这表明当时北方的人心所向。我特别感动,因为我两个姐姐都卖过辫子,价格绝对不到25美分。托尔斯泰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有时候,不幸的家庭的不幸也是相似的。
就是自家困难,马奇家也没忘记行善积德,帮助更困难的人。在全家欢天喜地过圣诞节的时候,马奇夫人发现镇上一户德国移民家完全没有饭吃。全家一起将自家圣诞餐品,送给了那饥寒交迫的一家人。他们回家时发现,餐桌上摆满了另外的食物。是他们富有的邻居劳伦斯先生送来的,他看到了马奇家的善举。像我们这样背井离乡的移民多数会遭遇困难。对曾经施以援手的恩人,我们一辈子都感激不尽。
在没有抗生素的年代,细菌感染常常致命。小说里的贝丝和生活中的丽姿,染上了猩红热,身体大受摧残,二十二岁就去世了。另外就是痨病(肺结核),夺取了不少人的生命,包括梭罗和他的姊妹。
家庭生活经常要面对纠纷、损失和痛苦。大姐梅格出阁,原有家庭秩序被改变,姊妹深情受影响,乔倍感失落。这是人性的一部分。我的兄弟姊妹结婚的时候,我也有类似感受。乔、贝丝和艾米都爱同一个人——劳伦斯先生的孙子劳里。贝丝早逝。乔将劳里让给了小妹艾米。这种大姐风范、尽管她不是大姐,跟生活中的露意莎有相似之处。曾几何时,艾米因为梅格和乔参加舞会不带她,心怀怨恨,竟然将乔的小说稿扔进火炉。乔发现之后,一气之下打了艾米的耳光。有兄弟姊妹的人,恐怕不少都有类似的经历。
乔酷爱写作。在商业社会,写作者、尤其是未成名的写作者,有时不得不在坚持文学品位和取得出版机会、增加销量之间权衡。乔写关于年青女性的小说,书商说感兴趣的人不多,除非调整情节、让她们结婚。乔作了妥协,拿到了定金。父亲批评她不该为了金钱放弃品味,乔回应说她没钱坚持品味、不想像他一样一辈子受穷。乔的做法无可厚非。
说到文学品味,1860年代前后,正是美国文化下行的时候,阳春白雪开始走向下里巴人。这个阶段最成功的代表,当然是马克·吐温。1885年他的小说《哈克贝利·芬历险记》出版。康科德图书馆拒绝收藏,认为其语言粗俗、很多句子不合语法,不利于提升读者的品味。这反映文学观念模式的差异。这部小说描写的是底层人民,他们说话原本就是那个样子。马克·吐温的刻画准确,恰是他的天才之处。
除了乔之外,《小妇人》中刻画最成功的可能要数姑奶奶、富有的寡妇约瑟芬·马奇。姑奶奶老向侄孙女们灌输自己的女性价值观——女孩子活着的唯一价值和目的,就是嫁个有钱人,“不然就会像你妈那样一辈子受穷!”她是苦口婆心,理论联系实际。姑奶奶的婚恋观超越时代和国界,在当代中国得到了超大规模普及。但她是刀子嘴、豆腐心。她最瞧不起马奇夫人,嫁给马奇先生,硬往火坑里跳,毁了自己一辈子。但当她听说马奇夫人没钱去华盛顿时,她掏钱没有犹豫。
《小妇人》是一部反映女性意识和女性权利觉醒的小说。玛格丽特·富勒是美国最早的女权主义者之一,露意莎多少会受到一些影响。另外,女性在家庭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权利意识的觉醒是必然结果。乔比较好地体现了人格独立、个性自由、勤恳务实的女性价值观,是美国女性范式最初的模型。
乔后来嫁给了来自德国的哲学家巴尔教授。生活中的露意莎并没结过婚。巴尔教授应该是她心目中理想的配偶。很多人好奇,谁是那个哲学教授,艾默生、梭罗?这两个人,露意莎都喜欢。但艾默生是有家室的,梭罗没有。梭罗只比露意莎大十五岁。在一般人眼里,他衣冠不整、没风度、没有钱也没有名。但在露意莎眼里,他品格高尚、有风骨有思想有才华。梭罗曾向人求过爱,没有成功。迄今没有任何证据表明他恋过爱。猜测他是同性恋、异性恋或性缺乏的人都有。他在《瓦尔登湖》里一再宣扬禁欲。露意莎跟他关系亲密。
《小妇人》是高度成功的作品,在文学和商业上都是这样。当初书商和露意莎嘀咕,这小说大概不会有大的销路。最初的鼓励,是露意莎给一群小姑娘们看,她们读得津津有味。首印2000册很快售磬,重印供不应求。小说被翻译成多种外语,多次改编成其它文艺形式。小说的畅销让奥尔柯特家的财务状况得到彻底改观。露意莎能够出资让小妹几次去法国留学;帮大姐买下梭罗家的大宅子,4500美元,一般的房子也就一千多美元。她自己和父亲也搬进去了。这栋房子的确很大,现在是正常住家的私宅,没有特别的标记。
果园屋的存在,让我们直观地看到《小妇人》的时代背景、作家的生活和写作环境。古朴的房宅、小巧的庭院,跳动着鲜活的文字。这些文字经过漫长岁月的陈化,成为文学的醇酒。
20230204
哈哈。农业社会靠力气,男权。工业社会靠机器,男女权。信息社会靠脑力,女权。
(发自我的文学城离线浏览器)
阿莫士·布朗森·奥尔柯特(Amos Bronson Alcott, 1799-1888年)和露意莎·梅·奥尔柯特(Louisa May Alcott, 1832-88)父女俩都是在历史上留下了印痕的人物。康科德(Concord, Massachusetts)果园屋是他们的故居,是他们居住时间最久的房子。布朗森是超验主义哲学家、作家、实验教育家和改革家。这么多职业,没一个真正赚钱的,一直生活拮据,直到1860年代末,露意莎写的《小妇人》成为畅销书。在住进果园屋之前的三十年间,他们搬了二十二次家,颠沛流离。艾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 1803-82)一直资助他们,包括出钱帮助他们买下果园屋。
果园屋当年是一座十二英亩的庄园。果园里的四十棵苹果树尤得布朗森喜爱。现在房子还在,陈设依旧,成了一座博物馆。实物果园没有了,只留下文学果园。
康科德可是一个有魔力的地方。这里是打响美国独立战争震惊世界一枪的地方。进入十九世纪,这里成为美国第二次思想启蒙运动的重镇、超验主义的中心。从果园屋向北,霍桑(Nathaniel Hawthorne, 1804-64)的故居“路边”就在近旁,前方不远路的左边是艾默生故居;到纪念碑广场左拐上主街,梭罗(Henry David Thoreau, 1817-62)和奥尔柯特故居就在前方。超验主义者经常到果园屋,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像艾默生还会暗中留下一些钱,不让人知道;露意莎发现了,有时会在他的窗台留下一束鲜花。
美国到现在都还是一个男权社会。在十九世纪,男人养家是普遍的社会期望。偏偏布朗森不会赚钱、养不了家。妻女都得为生计发愁,想方设法工作挣钱。布朗森有四个女儿,安娜、露意莎、丽姿和梅。成长在这样的家境,她们难免抱怨。贫困交加中,露意莎一度痛不欲生。夏洛特·勃朗特(Charlotte Brontë, 1816-55)的经历给了她力量。
但是奥尔柯特姊妹获得的教育机会,却不是一般父亲所能提供、甚至想象的。她们不时得到艾默生、梭罗、玛格丽特·富勒(Sarah Margaret Fuller, 1810-50)和霍桑等一流人物的言传身教。布朗森也幸运,虽然困顿大半辈子,但他的寿命在超验主义者当中却是最长的。
奥尔柯特姊妹虽然家境贫困,但精神富足,她们有时在家自编自演情节剧。尤为难得的是,奥尔柯特夫妇俩支持露意莎写作。布朗森为方便她写作,特地替她在靠近窗户的地方做了一个写字台。她的代表作《小妇人》就在这张写字台上写就。与此对照,当时社会认为写作伤身,为保护女性健康,不鼓励她们写作。
纪念碑广场上的纪念碑,纪念的是本地参加南北战争的联邦勇士。本地人很珍惜美国革命争取到的自由,踊跃参加、积极支持联邦军。超验主义者都是废奴派。1862-3年,露意莎在首都华盛顿的联邦医院当护士。原计划三个月,结果只呆了六个星期就罹患伤寒,险些丧命。那个年代,微生物学尚未完全建立,公共卫生落后,华盛顿饮水受到污染,前后几任总统及其家人亦不能幸免。当时西医未必比中医有效。治疗中大量使用水银,造成汞中毒,甚至导致露意莎容貌的改变。
露意莎的小说写的是她的生活经历,虚构成分不多,属于半自传体。《小妇人》得名于马奇先生对他四个女儿的昵称,“小妇人”是指尚处成长期的女子。故事发生在南北战争期间,马奇先生在联邦军担任随军牧师。他的四个女儿梅格、乔、贝丝和艾米,分别对应生活中的安娜、露意莎、丽姿和梅。贝丝和丽姿的正式名称,都是伊丽莎白。
书得自己读。具体的故事情节,这里就不说了,只介绍几个动人情节。
马奇夫人接到电报,告知先生在华盛顿生了重病,请她前去照顾陪同。去华盛顿的火车票须要25美元,但家里没有这笔钱。这是一笔不少的钱,相当于很多人一个月的工资。情急之下,乔去卖自己的辫子。店家怎么都不愿意出那么多钱,直到乔说出钱的用处,因为店主自己的儿子就在前线。这表明当时北方的人心所向。我特别感动,因为我两个姐姐都卖过辫子,价格绝对不到25美分。托尔斯泰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有时候,不幸的家庭的不幸也是相似的。
就是自家困难,马奇家也没忘记行善积德,帮助更困难的人。在全家欢天喜地过圣诞节的时候,马奇夫人发现镇上一户德国移民家完全没有饭吃。全家一起将自家圣诞餐品,送给了那饥寒交迫的一家人。他们回家时发现,餐桌上摆满了另外的食物。是他们富有的邻居劳伦斯先生送来的,他看到了马奇家的善举。像我们这样背井离乡的移民多数会遭遇困难。对曾经施以援手的恩人,我们一辈子都感激不尽。
在没有抗生素的年代,细菌感染常常致命。小说里的贝丝和生活中的丽姿,染上了猩红热,身体大受摧残,二十二岁就去世了。另外就是痨病(肺结核),夺取了不少人的生命,包括梭罗和他的姊妹。
家庭生活经常要面对纠纷、损失和痛苦。大姐梅格出阁,原有家庭秩序被改变,姊妹深情受影响,乔倍感失落。这是人性的一部分。我的兄弟姊妹结婚的时候,我也有类似感受。乔、贝丝和艾米都爱同一个人——劳伦斯先生的孙子劳里。贝丝早逝。乔将劳里让给了小妹艾米。这种大姐风范、尽管她不是大姐,跟生活中的露意莎有相似之处。曾几何时,艾米因为梅格和乔参加舞会不带她,心怀怨恨,竟然将乔的小说稿扔进火炉。乔发现之后,一气之下打了艾米的耳光。有兄弟姊妹的人,恐怕不少都有类似的经历。
乔酷爱写作。在商业社会,写作者、尤其是未成名的写作者,有时不得不在坚持文学品位和取得出版机会、增加销量之间权衡。乔写关于年青女性的小说,书商说感兴趣的人不多,除非调整情节、让她们结婚。乔作了妥协,拿到了定金。父亲批评她不该为了金钱放弃品味,乔回应说她没钱坚持品味、不想像他一样一辈子受穷。乔的做法无可厚非。
说到文学品味,1860年代前后,正是美国文化下行的时候,阳春白雪开始走向下里巴人。这个阶段最成功的代表,当然是马克·吐温。1885年他的小说《哈克贝利·芬历险记》出版。康科德图书馆拒绝收藏,认为其语言粗俗、很多句子不合语法,不利于提升读者的品味。这反映文学观念模式的差异。这部小说描写的是底层人民,他们说话原本就是那个样子。马克·吐温的刻画准确,恰是他的天才之处。
除了乔之外,《小妇人》中刻画最成功的可能要数姑奶奶、富有的寡妇约瑟芬·马奇。姑奶奶老向侄孙女们灌输自己的女性价值观——女孩子活着的唯一价值和目的,就是嫁个有钱人,“不然就会像你妈那样一辈子受穷!”她是苦口婆心,理论联系实际。姑奶奶的婚恋观超越时代和国界,在当代中国得到了超大规模普及。但她是刀子嘴、豆腐心。她最瞧不起马奇夫人,嫁给马奇先生,硬往火坑里跳,毁了自己一辈子。但当她听说马奇夫人没钱去华盛顿时,她掏钱没有犹豫。
《小妇人》是一部反映女性意识和女性权利觉醒的小说。玛格丽特·富勒是美国最早的女权主义者之一,露意莎多少会受到一些影响。另外,女性在家庭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权利意识的觉醒是必然结果。乔比较好地体现了人格独立、个性自由、勤恳务实的女性价值观,是美国女性范式最初的模型。
乔后来嫁给了来自德国的哲学家巴尔教授。生活中的露意莎并没结过婚。巴尔教授应该是她心目中理想的配偶。很多人好奇,谁是那个哲学教授,艾默生、梭罗?这两个人,露意莎都喜欢。但艾默生是有家室的,梭罗没有。梭罗只比露意莎大十五岁。在一般人眼里,他衣冠不整、没风度、没有钱也没有名。但在露意莎眼里,他品格高尚、有风骨有思想有才华。梭罗曾向人求过爱,没有成功。迄今没有任何证据表明他恋过爱。猜测他是同性恋、异性恋或性缺乏的人都有。他在《瓦尔登湖》里一再宣扬禁欲。露意莎跟他关系亲密。
《小妇人》是高度成功的作品,在文学和商业上都是这样。当初书商和露意莎嘀咕,这小说大概不会有大的销路。最初的鼓励,是露意莎给一群小姑娘们看,她们读得津津有味。首印2000册很快售磬,重印供不应求。小说被翻译成多种外语,多次改编成其它文艺形式。小说的畅销让奥尔柯特家的财务状况得到彻底改观。露意莎能够出资让小妹几次去法国留学;帮大姐买下梭罗家的大宅子,4500美元,一般的房子也就一千多美元。她自己和父亲也搬进去了。这栋房子的确很大,现在是正常住家的私宅,没有特别的标记。
果园屋的存在,让我们直观地看到《小妇人》的时代背景、作家的生活和写作环境。古朴的房宅、小巧的庭院,跳动着鲜活的文字。这些文字经过漫长岁月的陈化,成为文学的醇酒。
20230204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红字》原型:安妮·哈钦森和宗教自由 果园屋和小妇人 十一的月亮 第一支雪茄 到底,我们过的什么年
哈哈。
农业社会靠力气,男权。
工业社会靠机器,男女权。
信息社会靠脑力,女权。
(发自我的文学城离线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