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七十年代的国营饭店都有哪些饭食zt

头发与财富成反比
楼主 (文学城)

 

六七十年代其实是一个不值得怀念的年代,那个时代很多人家可能温饱还解决不了,因此在当年能够下次饭馆是一件特别值得炫耀和吹嘘的事。

我是一个70后对于童年的记忆颇深,至今还记得我家邻居家里有五个孩子,他家姊妹五个一到吃饭点就蹲在家里的门槛前捧着个大碗喝苞米糊涂,到最后用舌头把碗都舔得溜光水滑的,用我哥的话说:“他家每天都不用洗碗。”因为这碗都被舔得比洗的还干净

那时候的国营饭店一个城市里也没有几家,而且能够在这里工作当时可是特别令人羡慕的一件事,因为至少解决了自己的吃饭问题,这在当年可是一件大事。

国营饭店当年都是为了出差人员开的,本地人是很少回去的,因为当年去饭店吃饭光有钱还远远不够,还需要使用粮票,因为粮票都是供家人一个月口粮的,因此没有几人舍得去饭店奢侈一把。

我小时候居住的地方就离一家国营饭店不远,那家饭店的名字叫作《和平饭店》,这里面每天炒菜发出的香味特别诱人,只要从那里路过都要忍不住多吸几下鼻子。

当年的国营饭店出品的菜品都是有着严格规定的,像装菜的盘子一般以六寸盘为主,一盘菜里主料和配料的比例也会划分得很清楚,一般带肉的菜品基本肉都是六两;像馒头、包子、饺子和面条之类的,也会规定一斤面的出品是多少个,至今很多饭店还遵循当年老国营饭店的卖法,比如饺子一斤是60个,这是按照饺子皮来计算的。

六七十年代,国营饭店一般都有哪些饭食?吃一顿要多少钱?

一,以前国营国营饭店的分类

①.简单的类似目前街头小餐馆的饭店:这类饭店一般开在车站、码头和人流比较多的地方,主要经营项目跟现在的快餐店和家常菜馆差不多,是为了满足旅客和出差人员的。

②.有特殊服务对象的招待所性质的饭店:这类饭店基本都是隶属于大型工厂的,一般情况下只有本单位职工才能享受到在这里就餐,而且经常会卖平价的馒头、包子之类的面食,当年这样地方的馒头和包子因为用料足、味道好,是非常受欢迎的,想吃可能还要托人买。

③.接待外宾的饭店:这类饭店普通人也可以进,但是这里面消费的是外汇卷,这在当年没有几个人手里有外汇卷的,这类饭店的档次是比较高的,跟现在的五星级酒店比只有过之而无不及。

二,六七十年代的国营饭店都有哪些饭食

六七十年代的国营饭店要比现在的饭店食材和菜品丰富的多,毕竟当年的高档食材也不是普通百姓能够消费得起的,因此很多都是被饭店所收走留用。

当年国营饭店的厨师水平要高过现在大多数的厨师,因为当年想当厨师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大师傅”在当年是特别受尊敬的职业。

当年国营饭店的厨师要从学徒做起,然后经历厨工、墩上和灶上一步步走过来,其间还要经历职业技能考核和评定,要根据取得资格证书来评定工资标准,比如厨师就从最低级的四级一直到特一级厨师,如果是特一级厨师的话这在当年绝对是厨师界的“泰斗”,这样的人估计一座城市也没有几个。

因为当年的国营饭店食材原料全,厨师的技艺水平高,因此有很多的名菜和大菜都能制作出来,这其中有很多可以说现在已经失传了!或者是因为食材已经成了被保护的,因此现在已经没有经营了!

三,六七十年代国营饭店吃一顿要多少钱

这主要也是看你是在哪里吃和吃什么?如果是车站和码头这样的地方吃顿便餐,我记得七九年的时候我们一家三口在塘沽的港口一人一碗馄饨,外加一个全是肉的大火腿,当时加粮票花了不到1.2元,那个火腿给我的感觉能有半斤重,同样在这家饭店一盘酱牛肉是0.8元。因此六七十年代要是在国营饭店吃个便餐,几个人2元钱肯定能够吃得饱饱的。

如果是在接待外宾的饭店,这在当年吃一顿也是不菲的,估计过百的可能都有,记得我老爸去北京出差回来说:“他们两个人去吃一顿北京烤鸭花了6元左右。”这在当年是值得四处吹嘘的一件事。

结语:

六七十年代的消费水平和收入水平跟现在没有可比性,当年很多人可能都不知道饭店门朝哪开,当年去饭店吃饭的人本就凤毛麟角,去吃一顿国营饭店一个人花1元钱就能吃的饱饱的,而且吃的也会相当不错。

h
hkzs
说起饭店,小时候我父亲专门带我去一个有名的饭店吃了一顿。

这家饭店后来一度兴旺过,开了好几家分店,但现在也只剩下一家门店还在支撑着,招牌菜似乎也欠缺了往日的味道。

 

华府采菊人
有点故意把时间搅合了,六七十年代内的差别大得比任何时间区间都大, 比如1961年和1979年, 都是六七十年代
b
borisg
餐馆分等级,即使差不多的菜价钱也不一样。
K
KMT88
“大师傅”在当年是特别受尊敬的职业??? NO, NO, NO!
小小鸭
记得小时候离我家不远的地方就有一个国营小饭店,晚饭饭口时间,我偶尔去那里看到三三两两的男人去吃饭喝酒

然后就问他们,可以帮我买几个馒头吗(因饭店就是你有粮票也不单独卖给你馒头,得买他们的炒菜才可以买馒头)?男人们一般都去喝酒叫几个炒菜,一般都同意帮你代买几个搭配卖的馒头,一个馒头3分钱,2两粮票,一般会买上十个馒头。有时没馒头就买花卷,好象稍贵一点。

那时候物资真的是匮乏,有粮食供应量:成人35斤一个月,小孩年龄不同供应量也不同。但就算粮证上有量,但细粮也就是大米白面每人各二斤一个月真的太少了。剩下的都是粗粮:玉米面,高梁米,玉米馇子。因小时候吃这些粗粮吃伤了,现在一口都不想吃。那时的白面0·185一斤,大米0·175一斤。

我家也经常取出粮票买面包及油条吃,面包2两粮票,一角钱一个,油条超大也是2两粮票,具体价格不记得了,豆浆五分钱一大兰边碗,一标准暖水瓶5碗(就是宋丹丹"相亲"小品踢碎的那种暖水瓶。

想起过去艰苦岁月印象深刻。我家还算中等偏上的水平,一个月全家去一次饭店也就几块钱,不超十块钱。

小小鸭
有点跑题了

华府采菊人
一顿饭十来块钱的,差不多是大教授家才能办到的啊
大阿牛
这个原作者是个70后,记忆中的70年代应该是文革结束以后的70年代末期了。那时的日子已经比文革时期好了不少了,虽然比现在是差了很
B
BeagleDog
对全家下馆子没有什么印象。那时,家里来客人了,都是在家做饭。

印象深刻的是80年代初?我父亲来北京,带我去王府井吃涮羊肉。我们要了三盘羊肉,一共是一斤二两。吃了不到两盘就饱了。但是上桌的肉不能退,硬着头皮吃下去。我父亲说,他年轻时,一人就能吃一斤羊肉,直说年纪大了,连肉都吃不动了。

r
randd2000
毛时代一般人家很少有能下馆子的
华府采菊人
77年初我与一哥儿们, 两人吃了三斤羊肉, 很轻松
n
nnndayd
外汇卷是70年代之后的东西

60年代末到70年代末,一顿饭人平1到两元应该吃得下来。记得1974年底去上海,在虹口公园附近,有一家绿杨邨吃午饭。有清炒虾仁,大约是一块多。再加一个素菜,几两饭,两个人吃两块多一点。那时虾仁比较难得。

B
BeagleDog
是涮羊肉还是烤羊肉?估计烤的容易多吃。
世事沧桑
外匯兌換券是1979年開始發行的,1980年4月1日開始流通,1995年1月1日停止使用。
公鲨
63年-66年初,所有的饭店对于普通双职工人家都不贵,除非多子女或者多位老人需要抚养
公鲨
63年-66年初,所有的饭店对于普通双职工人家都不贵,除非多子女或者多位老人需要抚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