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下两大奇功的红军小战士,谜一般的失踪成为战史遗憾,三种可能

w
williamsteng
楼主 (文学城)

原创:今古讲堂

在中央红军长征途中,有一名十六七岁的苗族小战士,在两次事关中央红军生死存亡的极为关键时刻,犹如突然从天而降一般,立下了两大奇功,帮助中央红军成功摆脱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后来胜利到达陕北。

这名小战士立下的功劳有多大?实际上是无法估量的。如果当时没有这名小战士的存在,中央红军的长征又会增加多少困难?已经无法预料。

这是一名最普通的红军小战士,但如果说他以一已之力,影响了历史的进程,一点也不为过。

这名小战士在立下了大功之后,并没有等到革命胜利的那一天。甚至他都没能够到达陕北,就突然消失不见了,似乎他就从来没有存在过。

他什么时候失踪的?他的最终结果如何?后来居然没有一个人能说得清楚。

关于这名小战士的情况,也曾有过不少文章进行介绍,但似乎都不够全面。我在认真查阅相关长征史料的基础上,今天作一个详细的深入分析。

这名英勇的红军小战士,究竟立下了怎样的大功?他的最终去向究竟如何呢?

关于这名小战士的去向,总体上有三种可能性,拨开历史的层层迷雾,我认为,第三种可能性,最有可能接近事实真相。

 

一、第一大奇功。

这名小战士立下的第一大功劳,虽然非常了不起,意义非常、十分、特别重大,但和他后来立下的第二件功劳相比,却又远远不如了。

这名小战士是什么时候参军的,现在已经说不清楚。

他的老家在贵州,当时部队经过他的家乡,由于他家中实在太穷,吃了上顿没有下顿,他看到部队从家门口经过,就自己跟在部队后面走,大家都很同情他,也很喜欢他,就这么,他就入了伍。

后来,他跟随大部队,足迹踏遍了云贵川三省,由于大家不知道他的名字,很有可能他家里人就没有给他起名字,所以战士们都称他为“云贵川”。

这名小战士跟在部队后面,作战非常勇敢,也参加过不少大仗、恶仗,但是他并没有引起别人特别的注意,因为红军队伍中,像他这样英勇顽强的战士真的太多了。

但是后来,他立下的两件通天奇功,足以彪悍历史。

他立下的第一大功,就是飞夺泸定桥。

不错,这个小战士就是目前已知身份的12名飞夺泸定桥的勇士之一,当时他还没有成年。

由于他后来立的功劳太大,所以,很多人都忽略了,他曾经也是飞夺泸定桥的突击队员之一,并冲在队伍的最前面。

强渡大渡河和飞夺泸定桥,这是两场关系中央红军生死存亡的战役,中间只相隔了4天时间。

这两场战役大家都很熟悉了,这里不展开讲。

我这里只讲这两场战役中出现的“一个意外,两个无法预料,一次破纪录”。

一个意外发现。

1935年5月24日晚,中央红军先头部队到达安顺场渡口,准备强渡大渡河。

当时,蒋介石电令国民党军队收缴南岸所有的渡船。他企图凭借大渡河天堑,一举消灭红军,让红军再蹈石达开的覆辙。

蒋介石在电令中,一共提出了三个要求:

 

一,收缴南岸渡河船只以及可以用作渡河的材料,全部集中到北岸;

当时,河对面北岸有国民党重兵把守,红军的身后,有国民党中央军紧追,正值汛期,河水暴增,河面宽达300余米。如果没有渡船,插翅也难飞到对岸。

二,搜集南岸民间粮食运送北岸,实行坚壁清野;

蒋介石要把红军困死、饿死,按照他的设想,红军到达大渡河边时,已经人困马乏,却无法得到任何补给。此时国民党中央军及时追上,红军绝对无法抵挡。

三,扫清射界,如南岸居民房屋可资红军利用掩护其接近河岸者,悉加焚毁。

为了消灭红军,蒋介石不惜下令烧毁民宅,使红军接近河边缺乏必要的掩体,身体完全暴露在机枪射程范围内。他不愿意给红军留下哪怕一丝活路。

客观地讲,如果蒋介石的这三条电令得到坚决的执行,红军要想渡河是非常困难的。

但是国民党军的执行力是非常差的。而当地守备的川军作为地方杂牌部队,有很强的地域保护意识。他们也不可能不折不扣地执行蒋介石的电令。

红军到达渡口后,立即寻找船只,但是几乎所有的船只都被国民党军集中到对岸,根本就没有任何可以渡河的工具。

这个时候有了一个意外发现。战士们突然发现,居然还有一条船没有被运走。

安顺场乡的一个大地主,他舍不得烧毁自己的家产,心存侥幸心理,他的想法是:红军不一定到我这里来,等红军真来了,再烧不迟。所以,他买通了国民党军官:

“假设红军来了,我烧了房子带着粮食立即乘船逃跑。如果红军不来,还请军爷手下留情,保我家产。”

中央红军到来后,这个大地主没有来得及乘船逃跑,便被红军捉住,成为俘虏。

红军得到了第一艘渡船。

红一军团红一师红一团一营营长孙继先带领十七勇士,首先强渡大渡河,控制了渡口。之后又在对岸找到几艘船,随着后续部队及时渡河增援,击溃川军一个营,巩固了渡河点。

 

两个无法预料的因素。

强渡大渡河后,红军仅找到几只小船,要想把几万红军渡过河去,至少要一个月的时间。然而,国民党的追兵已离此不远,形势十分严峻。

这时,红军摆脱追兵的所有希望,都寄托在北边的泸定桥上。夺取泸定桥,已势在必行。

5月26日上午,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领导人下达了北上夺取泸定桥的命令。

 

但是,在沿河岸北上的途中,会遇到什么样的困难?是无法预料的。敌人有多少守军?兵力有多强?道路情况如何?完全是未知的。

即使顺利到达泸定桥,那座桥还在不在?有没有被炸毁?也完全无法预料。

一次破纪录的行军。

红军兵分两路,渡河成功的部队,沿大渡河东岸北上。

红军主力中央纵队及1、3、5、9军团,由安顺场沿大渡河西岸北上。以王开湘、杨成武率领的红二师四团为前锋,攻击前进。

1935年5月28日,红一军团给红四团下达了最严厉的军令:

“黄开湘、杨成武:军委来电,限左路军于明天夺取泸定桥,你们要用最高的行军速度和坚决机动的手段,去完成这一光荣的任务。你们要在此战斗中突破过去夺道州和五团夺鸭溪一天跑一百六十里的记录”。

命令要求红四团必须以“最高的速度突破记录”!

红军在战斗中曾经创下过一天跑一百六十里的记录。但是这一次,事关红军的生死存亡,即使一天跑160里,也是远远不够的。

中央军委命令:红四团的将士们,必须突破人体体能的最高极限,争分夺秒,昼夜强行军攻击前进!从而打破红军史上行军速度的最高纪录。

中央红军已作了最坏的打算:如果万一失败了,河两岸的部队就只能各自分散打游击了。

接令后,红四团在崎岖陡峭的山路上,冒着大雨,昼夜兼行,一路狂奔向前。

他们沿途还要和零星的敌人战斗。

他们终于创下了一昼夜奔跑达240里的行军纪录!

5月29日凌晨6时许,红四团按时到达泸定桥西岸。

他们的突然出现,让对岸泸定桥的守军完全没有预料到。

在当时,修建泸定桥是一项很大的工程,桥如果炸毁了,重新修建是一件很麻烦的事情。

防守在这里的敌军,同样存在一个侥幸心理,那就是:红军说不定不来。

如果红军最终不来这里,炸桥就完全没有必要。

因此,敌军没有舍得把桥炸断。但他们也作了一定的防备,他们拆去了桥上的大部分木板,只留下铁索。

红四团到达指定位置后,发现桥还在!

他们在连续一昼夜奔跑,挑战了人体的最高极限之后,片刻都不休息,立即投入战斗。

几乎在红军赶到泸定桥的同时,由22人组成的突击队就立即发动了进攻。

 

关于飞夺泸定桥的勇士究竟有多少人?有21名、22名、23名三种说法。后来,根据时任红四团政委的杨成武将军回忆,确定为22名勇士。

这22名勇士中,只有12个人的身份可以得到确认,他们是:

廖大珠, 红一军团2师4团1营2连 连长、突击队长(1935年陕北牺牲)。

王海云, 红一军团2师4团1营2连 政治指导员(1935年陕北牺牲)。

李友林, 红一军团2师4团1营2连党支部书记(1997年北京去世)。

刘金山 ,红一军团2师4团1营3连党支部书记、突击指导员(1999年9月苏州去世)。

刘梓华 ,红一军团2师4团2连4班 副班长(1951年天津病逝)。

赵长发, 红一军团2师4团1营2连 特等机枪手。

杨田铭, 红一军团2师4团1营2连 战士(1963年上海去世)。

魏小三, 红一军团2师4团1营2连 战士(夺桥牺牲)。

刘大贵, 红一军团2师4团1营2连 战士(夺桥牺牲)。

王洪山, 红一军团2师4团1营2连 战士(夺桥牺牲)。

李富仁, 红一军团2师4团1营2连 战士(夺桥牺牲)。

云贵川 ,红一军团2师4团1营2连 战士(苗族,生死去向不明)。

这22个人是怎么挑选出来的呢?

据时任红四团党总支书记的罗华生将军后来回忆,22名勇士是他亲自从二连挑选出来的,其标准是:

凡是干部,包括连长、指导员、党支部书记及排长,首先要挑出来。曾经是战斗英雄的,比如在渡乌江战役中立过功的,也要挑出来。平时作战勇敢的,挑出来。挑选出来的人,必须是共产党员、共青团员,起码也要是入党入团积极分子。突击队的任务是二连连长廖大珠抢下来的,就由廖大珠担任突击队的队长。

红军小战士云贵川,只是一名普通的士兵,在这场决定红军生死存亡的战役中,他被挑选出来,作为突击队员,说明他平时作战非常勇敢,而且这也说明:他当时很有可能已经是入党或入团的积极分子了。

“云贵川”毫不犹豫地参加了突击队,和其他勇士一起,夺下了泸定桥。

夺桥战斗中,他和连长廖大珠冲在最前面。最后胜利完成任务,并活了下来。

据杨成武回忆:

 

“那个小战士只有十六七岁,中等身材,眉棱、颧骨很高,脸带褐黑色,眼大而有神……因为他入伍时没有名字,战友们就给他起了个名字叫‘云贵川’。在夺桥战斗中,他攀援铁索,和班长廖大珠一起冲进了火海。”

又据泸定县原人大主任王永模介绍:

“有一个在贵州入伍的苗族小战士,只有十六七岁,中等身材,眉棱、颧骨很高,脸带褐黑色,眼大而有神。家里很贫穷,从小跟着父亲在深山密林中采药、打柴,攀崖涉水很内行。因为他入伍时没有名字,战友们就给他起了个名字叫‘云贵川’,在夺桥战斗中,他攀援铁索,和廖大珠一起冲锋在前,后来,打腊子口他还立了一功。”

这是一场决定红军前途命运的战斗。冲锋在最前面的小战士,我们只知道他的外号“云贵川”,不知道他的真实姓名。

战后,“云贵川”和其他勇士,每人得到的奖品是:一套列宁服、一个日记本、一支钢笔、一个搪瓷碗、一个搪瓷盘、一双筷子。

这是当时红军所能给予的最高物质奖励。

二、第二大奇功。

如果说“云贵川”立下的第一大功劳,足以惊天地、泣鬼神。那么他立下了第二件大功,则足以影响历史。

1935年9月16日下午,腊子口战役打响。

腊子口是红军长征的必经之路,两侧山峰险峻,绝壁峭立,几近垂直,直插云霄。最窄处仅有30米宽,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是一道易守难攻的天险。

 

口子中间有一条腊子沟,沟上有一座木桥,是由此经过的唯一通道。

国民党军在这里的守军有一个师:国民党新编第14师。

敌军在桥头、山崖修筑了坚固的碉堡,隘口有一个营扼守,隘口后边的三角形谷地又有一个营,隘口以北至岷县,师主力纵深配置,随时可以出动增援。

红四团先后组织了五次正面强攻,无奈敌军地形异常险要,火力封锁非常猛烈,部队付出重大伤亡,却根本无法前进。

这一场战斗比飞夺泸定桥要艰苦得多。敌军的地形更加险要、工事也更加坚固,关键是此处敌军准备充分,严阵以待,而泸定桥的敌军防备不足。

但不管牺牲有多大,这是一场必须迅速拿下的战斗。否则红军被堵在这里,万一后面的敌军主力一旦追到,形成合围,就算想重回雪山草地,都变成不可能了,那麻烦就大了。

团长王开湘和政委杨成武经过仔细观察,发现敌军碉堡有一个弱点,碉堡虽然坚固,却没有顶盖,碉堡上面是空的。

碉堡两边都是极为陡峭的悬崖绝壁,人力绝对无法攀登,因此国民党军认为碉堡上面不需要加盖子,加了盖子还不透气,只要把正面防守好就行了。

而敌人的工事集中在木桥两边和后面的山坡上,悬崖两侧和山顶没有敌人防守。敌人认为两侧悬崖绝壁和山顶也不需要防守。

如果有人能够从陡峭的绝壁上攀上去,从上往下,向碉堡中扔手榴弹,敌人就完蛋了。

但是,悬崖绝壁,抬头往上看一眼都让人昏眩,如何才能上得去呢?

红四团立即召开了士兵大会,但是几乎所有的人,抬头看着悬崖绝壁,都束手无策。

“云贵川”站了出来,他说:“我能爬上去!”

所有人都吃惊地看着他。

“云贵川”说:

“我在家经常爬绝壁采药。只要给我一根长竿子,竿头绑上个铁钩子,能钩住绝壁上的树根、崖缝、石嘴什么的,我就能上去。只要我一个人爬上去了,就能扔下绳子,别说一个连,一个营也能上去。”

“云贵川”从小就经常攀崖采药,身轻如猿,攀登绝壁,如履平地。

小战士“云贵川”,突然成了红军突破天险的全部希望。

战士们迅速用绑腿连接起来一条长绳,交给了“云贵川”,并为他准备了长竿和钩子。

杨成武亲自用一匹高头大马把他送到绝壁下,反复叮咛嘱咐。

“云贵川”赤着双脚,腰上缠着用绑腿带连接而成的长绳,他用长竿钩住了一个树根,身体就翻了上去。大家仰头看他,只见他身手异常敏捷,越升越高,很快就不见了。

 

杨成武回忆说:

“我和黄开湘同志、李英华同志,还有营、连干部,都屏住气仰视山顶,生怕惊动了云贵川,好像是谁要咳嗽一声,他就会掉下来似的。”

之后,“云贵川”从上面把绳子扔下来,其他战士抓着绳子攀登上去,居高临下往敌人的碉堡里扔手榴弹,攻下了这一道天堑。

腊子口是红军长征中克服的最后一道重要关口。腊子口一战胜利结束,使红军摆脱了被敌人四面合围的危险,打开了红军北上顺利进入陕甘的通道,粉碎了蒋介石企图凭借天险消灭红军的计划。聂荣臻对此役评价说:

“腊子口一战,北上的通道打开了。如果腊子口打不开,我军往南不好回,往北又出不去,无论是军事上还是政治上,都会处于进退失据的境地。现在好了,腊子口一开,全盘棋都走活了。”

三、英雄魂归何处?

腊子口战役后,“云贵川”突然失踪了,谁也不知道他去了哪里,历史上再也没有关于他的任何记载。

 

他既没有能够跟随中央红军胜利到达陕北,也没有能够参加后来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建国之后更没有他的任何消息。

于是他成了贵州籍红军战士的代名词。据长征研究专家费侃如说:

“当时贵州大约有1万人参加了红军;这些战士,大多在历次战斗中牺牲,还有很多没留下姓名;‘云贵川’是贵州籍普通红军战士的代表人物,他或许将成为贵州籍红军将士的代名词。”

根据我分析,小英雄“云贵川”为何消失不见?有三种可能,其中第三种可能性最大。

第一种可能,在战斗中牺牲。

腊子口战斗之后,在之后的红军长征途中,虽然相对比较顺利,不再有十分险要的关口,但一路上还是不断发生大大小小的战斗的。比如,1935年10月19日,中央红军到达陕北苏区后,还发起了吴起镇战役。这期间也牺牲了许多战士。如果说“云贵川”在某一次战斗中牺牲了,也很有可能。甚至有人认为:他在攻打腊子口时,就已经牺牲了。

但我认为这种可能性并不大。这是因为,虽然是在长征途中,环境恶劣,但红军每次战斗之后,还是要收拢、休整部队,清点伤亡人数的。

如果是一个完全不知名的士兵阵亡,没有清点统计在内,是有可能的。但是,“云贵川”经过飞夺泸定桥、夺取腊子口这两场战斗后,虽然由于年龄小,还没有得到提拔,但在红军部队中,他也成了一个小小的名人,如果他和战友们一起作战,并在战斗中牺牲,不可能不把他统计在内,更不可能谁也不知道。

第二种可能,长征途中走散,流落民间。

长征途中,部队给养十分困难,经常一边走路,一边打仗。行军时不可能保持完整的队形。如果哪一天你身边的战友突然消失不见,并不会引起你特别的注意。这是因为:他很可能走到你前面去了,或者落在你后面了,也有可能他被派去执行其他任务去了。至于各种原因引起的非正常死亡,更是随时可能发生。所以,如果“云贵川”在之后的长征途中与大部队走散,可能性也是非常大的。

 

假设他与部队走散之后,他会不会流落在民间呢?其实这种可能性也是非常小的。

当时社会动乱,国民党的户籍管理制度几乎为零,一个人如果要想隐姓埋名,是很容易做到的。“云贵川”作为一名曾经的红军战斗英雄,他在国民党统治时期隐姓埋名可以理解。但是,建国之后,“云贵川”如果继续隐姓埋名,那就完全没有必要了。而建国之后,各地党组织直接深入到每个乡村,具有强大的组织控制能力,“云贵川”如果作为一名外乡人在某地生活,当地的基层组织也不可能对他的情况完全不加以了解。

再者,如果他真的在某一个地方活了下来,作为一名曾经的战斗英雄,后来人民军队再次打过来时,按道理讲,他应该会主动说明情况,再次投奔部队。

第三种可能,与大部队走散后牺牲。

红军长征途中,大多地区人烟稀少,自然条件非常恶劣。腊子口战斗之后,红军翻越了六盘山,毛主席在这里留下了“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的名篇。“云贵川”如果流落在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环境恶劣,能够生存下去的可能性并不大。

 

从腊子口战役到红军到达陕北吴起镇,有一个多月的时间。在这一个多月的艰苦行军途中,很有可能小战士“云贵川”不知因为什么原因,有可能受伤,有可能生病,或者发生了其他什么情况,导致他与大部队走散。由于途中自然环境十分恶劣,单个的人一旦脱离部队,想要在环境极端恶劣的野外生存下去将是十分困难的,“云贵川”很有可能就是在途中牺牲了。

立下大功的红军英勇小战士,没有能等到胜利的一天,突然消失行踪成谜,成为我军战史上的一大遗憾。

b
borisg
彪悍历史。。。现在人真没文化。。还有那个安顺场渡河的油画,孙继先的回忆明明是一人一枝花机关怎么变步枪了。
皇爷
要是用梭标就更显英勇了
c
chufang
安顺场渡河,说的是木船,都成了木筏子了。
方家胡同
说的是?你亲眼目睹了?
c
chufang
见内

山乡不仕老了
南岸,北岸的叫法就是外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