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院系调整大伤元气的理学院

华府采菊人
楼主 (文学城)

算算从浙大调整到复旦的正教授记有:

苏步青, 陈建功, 卢庆骏,卢鹤绂, 吴征铠, 蔡淑莲, 于同隐, 谈家帧。

离开了浙大的就更多了, 如此这般, 院系调整浙江大学真的是伤了筋骨, 改革开放后, 浙大能“咸鱼翻了大身”, 非常的不容易。

而复旦大学在调整前, 文科商科还马马虎虎, 得到这一批名教授, 一下子就把其他很多大学甩开一截了。

 

浙江大学原有的教授

数学系:

苏步青 曾任浙大数学系主任,教务长。1952年调至复旦大学数学系,历任任教务长、副校长、校长等。中研院院士,中科院院士。
 陈建功 曾任浙大数学系主任。1952年调至复旦大学数学系。中科院院士。
 卢庆骏 曾任浙大数学系主任。1952年调至复旦大学数学系,1953年调至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任数学教研室主任。
 钱宝琮 曾任浙大数学系主任。1956年调至中国科学院中国自然科学史研究室后任《科学史集刊》主编。
 张素诚 浙大数学系教授。1952年调至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

物理系:

王淦昌 曾任浙大物理系系主任。1950调至中国科学院物理所,后任近代物理研究所副所长。中科院院士。
 何增禄 曾任浙大物理系系主任。后于1952年筹建了浙大光学仪器专业。1955年被调到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筹建高真空技术专业。
 束星北 浙大物理系教授。1952年调至青岛山东大学物理系,后任海洋系气象研究室主任。
 胡济民 浙大物理系教授,1955年调至北京大学筹建和主持我国第一个专门培养原子能科技人材的“物理研究室”。中科院院士。
 卢鹤绂 浙大物理系教授。1952年调至复旦大学物理系,曾任校务委员会副主任。中科院院士。
 程开甲 浙大物理系教授。1952年调至南京大学物理系,后任二机部核武器研究所副所长、核武器研究院副院长,国防科工委核试验基地研究所副所长、所长。中科院院士。
 丁绪宝 浙大物理系教授。1952年调至浙江师范学院,后调至国家科委计量局。
 斯何晚 浙大物理系教授。1952年调至浙江师范学院,曾任杭州大学物理系系主任。

化学系:

 卢嘉锡 曾任浙大化学系主任。1948年辞去浙江大学教授一职,留在厦门大学。中科院院士。
 王璡  曾任浙大化学系主任、理学院代理院长和代理校长。1952年创办浙江师范学院,任院长。
 王葆仁 曾任浙大化学系主任。1951年调至上海任中国科学院有机化学所副所长。中科院院士。
 钱人元 浙大化学系教授。1951年调至中国科学院物理化学研究所任研究员,后任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副所长、所长。中科院院士。
 沈善炯 浙大化学系教授。1952年调至上海中国科学院抗生素工作委员会,现任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研究员。中科院院士。
 周洵钧 浙大化学系教授。1952年调至浙江师范学院任化学系副主任。
 王承基 浙大化学系教授。1952年调至浙江师范学院任教,曾任化学系主任。
 吴征铠 浙大化学系教授。1952年调至复旦大学化学系,历任复旦大学化学系主任,原子能系主任。中科院院士。
 蔡淑莲 浙大化学系教授。1952年调至复旦大学化学系。复旦化学系教授。
 于同隐 浙大化学系教授。1952年调至复旦大学化学系,历任复旦大学高分子研究所副所长,材料科学研究所所长。

生物系:

贝时璋 曾任浙大理学院院长、生物系主任。1950年调至上海中国科学院实验生物研究所任所长。中研院院士、中科院院士。
 谈家桢 曾任浙大理学院院长、生物系主任。1952年调至复旦大学,历任复旦大学生物系主任、遗传研究所主任、副校长、生命科学院院长。中科院院士。
 江希明 曾任浙大生物系主任。1952年调至浙江师范学院,曾任杭州大学副校长,中国动物学会副理事长。
 董聿茂 曾任浙大生物系主任兼生物研究所主任。1952年调至浙江师范学院,曾任浙江省博物馆馆长,舟山水产学院副院长。
 罗宗洛 浙大生物系教授。1949年离开浙大,任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生理所所长。中研院院士、中科院院士。
 姚錱  浙大生物系教授。1950年调至上海中国科学院细胞生物学研究所,后任室主任、副所长。中科院院士。
 仲崇信 浙大生物系教授。1952年调至南京大学生物系任教,曾任大米草及海滩开发研究所所长。
 周本湘 浙大生物系教授。1952年调至华东师范大学,参与创办动物学科。
 陈士怡 浙大生物系教授。1952年调至浙江农学院任教授兼生物学教研组组长,后任杭州大学生物系主任。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浙江大学院系调整大伤元气的理学院 不知这些人若有投票权, 会不会投“毛-左”党(当然得允许他们建党)? ZT: 秦全耀:胡锡进和司马南当年每月的粮票是多少斤 从3掉的那个博文, 想起来上海的老话, 多少人记得? 若当时不是王书记而是哪个行政主管比如院长去找的小姜, 会不会发生同样的事?
b
borisg
五十年代新建单位(如科学院在京和在外地研究所)和扩充原薄弱理工科专业(如复旦北大)众多,只能从原来的强家调拨。
欲千北
复旦发了一大笔,从此跻身名校。
T
TheHawk
解放前是个野鸡学校。
一帖
赞佩一下楼主内容详实的收集和考证,帮助解惑我一直有的两个不解之谜,一是为什么

60年代浙大不是全国招生?二是为什么当今复旦串红,排名竟高出上交大数位?(曾怀疑是不是陈至立力捧她母校?)。我们报考大学那年(市重奌中学),第一志愿成绩好的清一色报交大,当然也有少数清华,北大,中科大。复旦印象里只有数学系励害,但数学竞赛优胜者也不願报数学系。最后进复旦的两位女生,一位外文系,一位中文系。连第二类医农的都是进一医,二医,没有人报复旦生物系。清北交都拥有百年历史积累的厚重,而复旦是投历史的机巧,拆人牆角来铺垫自已先天不足的浅薄。

c
chufang
复旦以前是国民党的学校。
公鲨
可是不知道为何,国民党势力最大的复旦49后被大力扶植,反国民党的交大却被肢解
欲千北
这可不能怪复旦。党在天上扔浙大烙好的大饼,大概看中了复旦领导陈望道,于是落在复旦的手里。
华府采菊人
应该是反过来的, 当时的华东大区头儿, 饶漱石陈毅,应该是比较开明的人, 对陈望道的建议一般不会驳回

所以“浙大”填“复旦”的事,应该是陈望道建议, 饶陈“无异议”。

华府采菊人
浙江省的强劲经济力量, 杭嘉湖地区的文风传统, 都起了作用
y
yunshangao
浙江省的强劲经济力量也是改开后才有的,毛时代穷得很,尤其是浙南浙西山区,人稠地少,穷得全国流串,不同的是他们不讨,他们到处投机倒

浙江省的强劲经济力量也是改开后才有的,毛时代穷得很,尤其是浙南浙西山区,人稠地少,穷得全国流串,不同的是他们不讨,他们到处投机倒把,破坏社会主义经济,或者干个手艺。

浙江人口稠密,其密度全国第二,仅低于台湾。 当年人均耕地不到半亩(现在大概还有0.2亩),地下几乎没有任何矿藏。晚清以来热衷于工商,毛时代,要把农民都绑在土地上,浙江比很多省份更穷。不过那里的农民很不老实,60年在华东地区算饿死人很少的省份(安徽,山东,江苏,福建都饿死很多)。看到75年的《人民日报》,陈永贵大批温州农民居然有人分田单干

华府采菊人
浙大的咸鱼翻身也是改开之后的事, 第二我专门指出了“杭嘉湖”地区呀, 那可是中国最富庶的地方之一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