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日本是个资源匮乏的岛国,发动战争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掠夺更多的资源。到了战争后期,在美军的沉重打击下,战略原料的匮乏情况更是严重,那么在战争中消耗的钢铁又是从哪里来?
日本是个资源匮乏的岛国,发动战争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掠夺更多的资源。到了战争后期,在美军的沉重打击下,战略原料的匮乏情况更是严重,那么在战争中消耗的钢铁又是从哪里来?
日本是二战前亚洲唯一一个初步完成工业化的国家,而在此之前,除美国之外,还没有任何一个工业国家的钢铁,是足够自己或主动或被动的战争所需,因此在这一阶段,钢铁是除美国之外,所有国家的工业和战争基础指标。美国则不同,美国是当时唯一工业产能过剩的国家,其中就包括钢铁产能过剩。日本更是资源匮乏的岛国,从甲午海战对清朝的战争准备时期开始,日本就积极学习西方发达国家,为自己的殖民地发展作准备,预先做好了亚洲地区几乎所有国家的资源调查,中国更是重中之重。所以现在回头看,抗战爆发前,我们国内所有矿产资源,日本都在想方设法侵吞掠夺,唯一的阻力,只有那些被西方把持的重要资源。钢铁的原料资源不是西方国家的目标,在他们眼里,中国地区的铁矿,高硫高磷,品位还低,并不值得花力气抢夺。但是日本不同,它自己就差点成为殖民地的国家,只是实在没什么值得别人看的上的东西,没有殖民价值,才得以逃脱被殖民的命运,得到自己发展的机会,而这时的世界版图,哪里还有肥肉给它吃?
只能在老牌殖民国家不重视的地方拼命争夺,比方张之洞开办的钢厂,自己不争气,日本人也下了足够的烂药,为的就是汉冶萍的铁砂。但是,当时的亚洲地区,即使作为资源输出型地区,开发程度都是很低的,因此日本始终对矿产资源处于极度饥渴的状态。到战前,日本钢铁总产量接近七百万吨,实际上就是这么一种资源紧缺的虚高,一个是铁矿砂一直紧缺,一个是日本使用的平炉炼钢还需要在冶炼时直接添加超过一半的钢材,添加的一般当然是使用废钢材,主要来源是美国铁路大开发时期,超量建筑的铁路废旧轨道。日本之所以要偷袭珍珠港,就是美英开始对日本实行战略原料禁运,从废钢铁,到航空汽油,最后到石油,这些原料的禁运,日本就只有狗急跳墙,试图把美国打到谈判桌上,划分势力范围,同时恢复战略原料的供应。
然而更深层的原因,则是日本对华利益的需求,已经侵犯了西方老牌殖民国家在华利益,西方在美国提出“利益共沾”时代,也就是我国清末,那时美国在国际上还是小弟弟,但是非常机灵地发现世界已经进入后殖民时代,各殖民国家重视的是加大开发力度,深挖殖民国家市场潜力,而不是殖民初期那样粗放的霸占一个地区,完全作原料基地。大致来说就是重视治权,不再贪恋地方主权。比如大清这样的国家,英国就要求割让香港,而后的九龙、上海就只求租界,这并非好心,而是在继续殖民掠夺的基础上,又不愿意负担地区管理成本,如上海,就是人还归清国养,市场我来做来收割。日本就不同了,它是后发殖民国家,还没反应过来或发展到这一步,仍然试图把一块一块的殖民地完全自己吃下消化掉,比如朝鲜、台湾、伪满洲国甚至青岛这样的方式。
日本一进去,就不再允许其他国家染指,包括原本一直跟它有同盟关系,一直扶持它的英国,也别想染指,那么西方各国远东在华利益,在日本全面侵华后,当然会全部丧失,所以这时西方要求日本停止侵华,日本当然不肯,导致西方停止对日贸易,并禁运战略原料。日本一不做二不休,干脆选择全面侵占亚洲西方殖民地,其实就是试图把西方各国逼上谈判桌,然后让出一些殖民地,来换取西方对日本占领中国的认可。
然而日本没到那个殖民高度,对市场、对金融这些非战争的隐性攻击手段还认识不足,西方对日贸易禁停一开始,日本原本迅猛发展的势头立即被近乎腰斩,日本是亚洲唯一工业化国家,对半封建半殖民的我国是有文明代差的碾压优势的,但其工业整体规模还没能提供给它足以满足战争的产能。
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后,日本国内被迫全面向军工生产倾斜,已经导致国民经济整体处于下滑状态,西方再全面禁运,导致日本在中国战场被迫实施以战养战的策略,但中国还是农业化国家,也难以满足日本的工业化对原料和市场的需求。而且人类历史上,一旦在占领区实施这种策略,那么要么干脆杀光占领区的人,进行灭绝性占领,要么就滚蛋吧,两种情况下最终都是死路,从没有成功的先例,所以日本侵华,从那时起,就已经没有成功可能了。日本人不傻,它要是有办法,不会选择这种饮鸠止渴的方式,是在骗自己这是暂时的,会有机会挽回的……,实际上从那时起,日本所有物资状况就从来没有好转过,包括对战争异常重要的战略性物资——钢铁,1940年以后,日本人在占领区出动宪兵偷窖井盖,在山西拆阎锡山的小铁轨,顺带说一句,阎锡山在山西修建的小火车铁轨真的是铁轨,不是钢而是铁!日本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占领区,都不停发动向国家捐赠金属制品的活动。
中国战场上,日本将领牛岛满跟同僚相比,战绩平平,升迁却明显比同僚快得多,有心人研究后发现,其指挥的战斗,战绩从不显赫,都是勉强达到战役或战术目的,唯一的亮点就是自己的战斗物资消耗非常小,几乎就是跟我们八路学的,追求用最小的消耗,获得最大战果。在武汉会战中,他指挥的部队打快速穿插,一个加强旅团,截断第五战区几十万国军退路,当然也没能完全挡住国军撤退,却缴获了第五战区唯一的重炮旅,然而所部消耗仅机步枪子弹六万发,因此牛岛满被调回国内,专门负责对军官培训,直到1944年战争末期,才又给派往太平洋战场,组织冲绳战役。这就是大本营用腹语告诉大家:要会省着点资源打仗!不过即便后来日本人后方各种挖潜,前方各种节省,钢铁产量还是从1937年高峰的近七百万吨,逐年下跌,直到1945年,只有二十六万吨,这就等于是说这个国家彻底倒下了!
除了资源的生产以外,运输也是个大问题。到1945年初,在美军严密的海空封锁下,日本海军80%运送物资的运输船均被击毁,海上交通线基本瘫痪,本土储存的钢铁只剩下26万吨,所以军工生产几乎难以为继。其实就算美国人不扔原子弹,日本也支撑不了多久了,因为在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前的1941年,日本钢铁年产量还能够实现686万吨,这个反差是非常巨大的。
众所周知,日本是个资源严重匮乏的岛国,它的铁矿石和钢铁产量,主要集中在朝鲜和中国的东北地区,尤其是朝鲜的北部山区,至今仍然是铁矿石的高产区。在日军占领东北之前,朝鲜半岛北部是日本钢铁原料的重要来源,而从1932年以后,东北又成为了日本钢铁原料的主要来源,朝鲜半岛的许多铁矿石也运到了鞍山进行加工。
从1938年到1944年的六年间,作为日本的殖民地,朝鲜半岛生产了101万吨钢材,平均年产量17万吨。而东北在这六年间生产了430万钢材,平均年产量达到了72万吨,大约是朝鲜4.2倍。矿藏是一方面,工业基础和生产能力也是一方面,因此我们可以发现,东北才是日本人最不能放弃的地方。
当然,光靠东北的钢铁也是不足以支撑全面战争的,日本的钢铁产量始终不能满足日益扩大的战争需求,比如到1938年武汉会战时期,日本军工生产的武器自给率为70%,弹药60%,飞机66%,坦克27%,轻装甲车43%,而这些都是与钢铁息息相关的,在同一时期的1940年,德国的钢产量为2184万吨,约为日本的3.2倍。
而其它几个主要参战国家的钢铁年产量分别是:意大利226万吨、英国1318万吨,苏联1832万吨,而美国的钢铁产量排名世界第一:达到6077万吨!几乎是这几个国家的总和。既然日本本土和控制地区的产量和产能不足,那么解决的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从国际上购买和进口,而当时全世界最大的钢铁输出国正是美国。
在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前,日本从美国进口的战略物资中,数量最大的就是石油和废钢铁,其中的废钢铁经过重新“回炉再造”后,就可以用来制造大到航母坦克,小到步枪手雷等武器装备。1939年,美国对日本的废钢铁出口比1938年多出9倍,1932-1939年间,日本70%的废钢铁、90%的铜、75%的石油都来自美国,以美国当时的钢铁产能,出现这一数字丝毫不足为奇。
直到1940年,美国发现日本人身上已经没有什么油水可以捞,日本的外汇储备和黄金几乎用光了,加之日本南进的迹象越来越明显,就开始减少对日本的物资出口。所以一旦美国人最终宣布实施物资禁运时,日本人就急眼了,因为本土、朝鲜半岛和东北的全部钢产量加一起,也不足以维持战争的巨大消耗,美国人这就等于勒住了他们的脖子。
举个例子,仅1940年8月,就有30多万吨的生铁、废铁等物资从美国东海岸启程运往日本,几乎与1940年上半年对日出口总量相当,这些钢铁对日本的军备生产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日本企划院总裁星野在1940年9月19日的御前会议上说得明白:“我们打算在今年生产540万吨钢,但美国如果禁止废钢铁出口,钢产量就会降到400万吨”。
现在美国人利用战略物资禁运来要挟日本,迫使其从中国撤兵并将势力范围恢复到战前状态,日本人自然不肯乖乖就范,那么当美国实施全面钢铁禁运时,就让日本陷入了严重的危机中。美国采用了先给然后不给的“无耻”举措也让日本人非常愤怒,他们只能狗急跳墙,横下一条心,于是这才有了偷袭珍珠港。
实际上从1939年起,日本就已经被迫追加实施第二次军需动员计划,全面压缩一切与军需无关产业的物资供给量,并要求国民贯彻节约、配给、回收、实行战时简朴生活等十大措施,规定对钢材、铣铁、金、银、铜、铅等32种物资实行强化的使用限制。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日贸易彻底断绝,这种情况更加严重,为什么海军舰船损失无法弥补?一是工期不够,二就是钢铁实在不足。
到后来,日本开始逼迫伪满洲国政府、汪伪政府举行“献钢铁活动”,连上海和苏州马路上的下水道井盖都被“偷”走了——夜深人静时,日军宪兵队突然封锁街道,然后派兵把所有的井盖装车拉走,这事毕竟非常丟人,需要大力保密。然而依靠这些办法也不过是杯水车薪,日本人还能依靠的,仅有东北和朝鲜半岛了。
但是海路已被完全封锁,就是钢铁生产出来,也无法运到日本本土,所以日本本土的钢铁厂大多陷于停工状态,同时,美国陆海军的航空队的战略轰炸也重创了日本八幡钢铁厂等重要生产基地,到投降之前仅有的26万吨钢材也消耗殆尽,之所以后来出现了关东军轻武器也不足的局面,原因就在于此。其他比如石油还可以找点替代品,或者使用全民上山挖松根等可笑的办法,钢铁用什么代替?
石油更是自产不足,还是不要犯日本那样的错误。
和日本情况不一样。
1931年--1941年的10年多里,美国是日本废钢铁和石油的最大进口国,这客观上支持了日本对华的侵略战争,否则中国抗日战争不会这么雪上加霜,日本缺乏钢铁和石油,对华战争就打不下去。
珍珠港后后美国是日本的敌对国,停止工业铁和油,日本立马现原型。
供应中国铁矿石粉末和石油的不是中国的敌对国。即使没有进口,中国石油年产也是1.5亿吨以上,钢铁产量3亿吨以上。若开战,这些可以维持战争的最低需要。
至于进口大豆,就是为了保主粮自给才进口产量低的大豆,不进口,主粮可以自足,只是肉吃少了。
剩下俄国。
日本军国主义把日本坑惨了。美国禁运战略物资后,日本可以收缩战线,守住满洲。平等互利地与中国媾和,是不是可行的plan B?
电子,IT行业,从苹果的ipod起败下阵,就没有真正爬起来过。Apple ipod前,全世界人人手中的随身听,相机这类玩物几乎都是日本造,现在都被手机取代了。索尼手机没听说过吧。钢铁,造船,TV,冰箱,洗衣机,大小家电也输给了中国韩国。这怨不了美帝,你人工成本太高,日子富起来的必然嘛。
根本问题还是日本有竞争力的亮点不多了,还剩索尼的数码相机传感器,大飞机的复合材料,汽车。但日本基础科学不错,他们可能在固态锂电池上有名堂。不要轻视日本。
摘要:日本是个资源匮乏的岛国,发动战争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掠夺更多的资源。到了战争后期,在美军的沉重打击下,战略原料的匮乏情况更是严重,那么在战争中消耗的钢铁又是从哪里来?
日本是个资源匮乏的岛国,发动战争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掠夺更多的资源。到了战争后期,在美军的沉重打击下,战略原料的匮乏情况更是严重,那么在战争中消耗的钢铁又是从哪里来?
日本是二战前亚洲唯一一个初步完成工业化的国家,而在此之前,除美国之外,还没有任何一个工业国家的钢铁,是足够自己或主动或被动的战争所需,因此在这一阶段,钢铁是除美国之外,所有国家的工业和战争基础指标。美国则不同,美国是当时唯一工业产能过剩的国家,其中就包括钢铁产能过剩。日本更是资源匮乏的岛国,从甲午海战对清朝的战争准备时期开始,日本就积极学习西方发达国家,为自己的殖民地发展作准备,预先做好了亚洲地区几乎所有国家的资源调查,中国更是重中之重。所以现在回头看,抗战爆发前,我们国内所有矿产资源,日本都在想方设法侵吞掠夺,唯一的阻力,只有那些被西方把持的重要资源。钢铁的原料资源不是西方国家的目标,在他们眼里,中国地区的铁矿,高硫高磷,品位还低,并不值得花力气抢夺。但是日本不同,它自己就差点成为殖民地的国家,只是实在没什么值得别人看的上的东西,没有殖民价值,才得以逃脱被殖民的命运,得到自己发展的机会,而这时的世界版图,哪里还有肥肉给它吃?
只能在老牌殖民国家不重视的地方拼命争夺,比方张之洞开办的钢厂,自己不争气,日本人也下了足够的烂药,为的就是汉冶萍的铁砂。但是,当时的亚洲地区,即使作为资源输出型地区,开发程度都是很低的,因此日本始终对矿产资源处于极度饥渴的状态。到战前,日本钢铁总产量接近七百万吨,实际上就是这么一种资源紧缺的虚高,一个是铁矿砂一直紧缺,一个是日本使用的平炉炼钢还需要在冶炼时直接添加超过一半的钢材,添加的一般当然是使用废钢材,主要来源是美国铁路大开发时期,超量建筑的铁路废旧轨道。日本之所以要偷袭珍珠港,就是美英开始对日本实行战略原料禁运,从废钢铁,到航空汽油,最后到石油,这些原料的禁运,日本就只有狗急跳墙,试图把美国打到谈判桌上,划分势力范围,同时恢复战略原料的供应。
然而更深层的原因,则是日本对华利益的需求,已经侵犯了西方老牌殖民国家在华利益,西方在美国提出“利益共沾”时代,也就是我国清末,那时美国在国际上还是小弟弟,但是非常机灵地发现世界已经进入后殖民时代,各殖民国家重视的是加大开发力度,深挖殖民国家市场潜力,而不是殖民初期那样粗放的霸占一个地区,完全作原料基地。大致来说就是重视治权,不再贪恋地方主权。比如大清这样的国家,英国就要求割让香港,而后的九龙、上海就只求租界,这并非好心,而是在继续殖民掠夺的基础上,又不愿意负担地区管理成本,如上海,就是人还归清国养,市场我来做来收割。日本就不同了,它是后发殖民国家,还没反应过来或发展到这一步,仍然试图把一块一块的殖民地完全自己吃下消化掉,比如朝鲜、台湾、伪满洲国甚至青岛这样的方式。
日本一进去,就不再允许其他国家染指,包括原本一直跟它有同盟关系,一直扶持它的英国,也别想染指,那么西方各国远东在华利益,在日本全面侵华后,当然会全部丧失,所以这时西方要求日本停止侵华,日本当然不肯,导致西方停止对日贸易,并禁运战略原料。日本一不做二不休,干脆选择全面侵占亚洲西方殖民地,其实就是试图把西方各国逼上谈判桌,然后让出一些殖民地,来换取西方对日本占领中国的认可。
然而日本没到那个殖民高度,对市场、对金融这些非战争的隐性攻击手段还认识不足,西方对日贸易禁停一开始,日本原本迅猛发展的势头立即被近乎腰斩,日本是亚洲唯一工业化国家,对半封建半殖民的我国是有文明代差的碾压优势的,但其工业整体规模还没能提供给它足以满足战争的产能。
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后,日本国内被迫全面向军工生产倾斜,已经导致国民经济整体处于下滑状态,西方再全面禁运,导致日本在中国战场被迫实施以战养战的策略,但中国还是农业化国家,也难以满足日本的工业化对原料和市场的需求。而且人类历史上,一旦在占领区实施这种策略,那么要么干脆杀光占领区的人,进行灭绝性占领,要么就滚蛋吧,两种情况下最终都是死路,从没有成功的先例,所以日本侵华,从那时起,就已经没有成功可能了。日本人不傻,它要是有办法,不会选择这种饮鸠止渴的方式,是在骗自己这是暂时的,会有机会挽回的……,实际上从那时起,日本所有物资状况就从来没有好转过,包括对战争异常重要的战略性物资——钢铁,1940年以后,日本人在占领区出动宪兵偷窖井盖,在山西拆阎锡山的小铁轨,顺带说一句,阎锡山在山西修建的小火车铁轨真的是铁轨,不是钢而是铁!日本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占领区,都不停发动向国家捐赠金属制品的活动。
中国战场上,日本将领牛岛满跟同僚相比,战绩平平,升迁却明显比同僚快得多,有心人研究后发现,其指挥的战斗,战绩从不显赫,都是勉强达到战役或战术目的,唯一的亮点就是自己的战斗物资消耗非常小,几乎就是跟我们八路学的,追求用最小的消耗,获得最大战果。在武汉会战中,他指挥的部队打快速穿插,一个加强旅团,截断第五战区几十万国军退路,当然也没能完全挡住国军撤退,却缴获了第五战区唯一的重炮旅,然而所部消耗仅机步枪子弹六万发,因此牛岛满被调回国内,专门负责对军官培训,直到1944年战争末期,才又给派往太平洋战场,组织冲绳战役。这就是大本营用腹语告诉大家:要会省着点资源打仗!不过即便后来日本人后方各种挖潜,前方各种节省,钢铁产量还是从1937年高峰的近七百万吨,逐年下跌,直到1945年,只有二十六万吨,这就等于是说这个国家彻底倒下了!
除了资源的生产以外,运输也是个大问题。到1945年初,在美军严密的海空封锁下,日本海军80%运送物资的运输船均被击毁,海上交通线基本瘫痪,本土储存的钢铁只剩下26万吨,所以军工生产几乎难以为继。其实就算美国人不扔原子弹,日本也支撑不了多久了,因为在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前的1941年,日本钢铁年产量还能够实现686万吨,这个反差是非常巨大的。
众所周知,日本是个资源严重匮乏的岛国,它的铁矿石和钢铁产量,主要集中在朝鲜和中国的东北地区,尤其是朝鲜的北部山区,至今仍然是铁矿石的高产区。在日军占领东北之前,朝鲜半岛北部是日本钢铁原料的重要来源,而从1932年以后,东北又成为了日本钢铁原料的主要来源,朝鲜半岛的许多铁矿石也运到了鞍山进行加工。
从1938年到1944年的六年间,作为日本的殖民地,朝鲜半岛生产了101万吨钢材,平均年产量17万吨。而东北在这六年间生产了430万钢材,平均年产量达到了72万吨,大约是朝鲜4.2倍。矿藏是一方面,工业基础和生产能力也是一方面,因此我们可以发现,东北才是日本人最不能放弃的地方。
当然,光靠东北的钢铁也是不足以支撑全面战争的,日本的钢铁产量始终不能满足日益扩大的战争需求,比如到1938年武汉会战时期,日本军工生产的武器自给率为70%,弹药60%,飞机66%,坦克27%,轻装甲车43%,而这些都是与钢铁息息相关的,在同一时期的1940年,德国的钢产量为2184万吨,约为日本的3.2倍。
而其它几个主要参战国家的钢铁年产量分别是:意大利226万吨、英国1318万吨,苏联1832万吨,而美国的钢铁产量排名世界第一:达到6077万吨!几乎是这几个国家的总和。既然日本本土和控制地区的产量和产能不足,那么解决的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从国际上购买和进口,而当时全世界最大的钢铁输出国正是美国。
在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前,日本从美国进口的战略物资中,数量最大的就是石油和废钢铁,其中的废钢铁经过重新“回炉再造”后,就可以用来制造大到航母坦克,小到步枪手雷等武器装备。1939年,美国对日本的废钢铁出口比1938年多出9倍,1932-1939年间,日本70%的废钢铁、90%的铜、75%的石油都来自美国,以美国当时的钢铁产能,出现这一数字丝毫不足为奇。
直到1940年,美国发现日本人身上已经没有什么油水可以捞,日本的外汇储备和黄金几乎用光了,加之日本南进的迹象越来越明显,就开始减少对日本的物资出口。所以一旦美国人最终宣布实施物资禁运时,日本人就急眼了,因为本土、朝鲜半岛和东北的全部钢产量加一起,也不足以维持战争的巨大消耗,美国人这就等于勒住了他们的脖子。
举个例子,仅1940年8月,就有30多万吨的生铁、废铁等物资从美国东海岸启程运往日本,几乎与1940年上半年对日出口总量相当,这些钢铁对日本的军备生产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日本企划院总裁星野在1940年9月19日的御前会议上说得明白:“我们打算在今年生产540万吨钢,但美国如果禁止废钢铁出口,钢产量就会降到400万吨”。
现在美国人利用战略物资禁运来要挟日本,迫使其从中国撤兵并将势力范围恢复到战前状态,日本人自然不肯乖乖就范,那么当美国实施全面钢铁禁运时,就让日本陷入了严重的危机中。美国采用了先给然后不给的“无耻”举措也让日本人非常愤怒,他们只能狗急跳墙,横下一条心,于是这才有了偷袭珍珠港。
实际上从1939年起,日本就已经被迫追加实施第二次军需动员计划,全面压缩一切与军需无关产业的物资供给量,并要求国民贯彻节约、配给、回收、实行战时简朴生活等十大措施,规定对钢材、铣铁、金、银、铜、铅等32种物资实行强化的使用限制。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日贸易彻底断绝,这种情况更加严重,为什么海军舰船损失无法弥补?一是工期不够,二就是钢铁实在不足。
到后来,日本开始逼迫伪满洲国政府、汪伪政府举行“献钢铁活动”,连上海和苏州马路上的下水道井盖都被“偷”走了——夜深人静时,日军宪兵队突然封锁街道,然后派兵把所有的井盖装车拉走,这事毕竟非常丟人,需要大力保密。然而依靠这些办法也不过是杯水车薪,日本人还能依靠的,仅有东北和朝鲜半岛了。
但是海路已被完全封锁,就是钢铁生产出来,也无法运到日本本土,所以日本本土的钢铁厂大多陷于停工状态,同时,美国陆海军的航空队的战略轰炸也重创了日本八幡钢铁厂等重要生产基地,到投降之前仅有的26万吨钢材也消耗殆尽,之所以后来出现了关东军轻武器也不足的局面,原因就在于此。其他比如石油还可以找点替代品,或者使用全民上山挖松根等可笑的办法,钢铁用什么代替?
石油更是自产不足,还是不要犯日本那样的错误。
和日本情况不一样。
1931年--1941年的10年多里,美国是日本废钢铁和石油的最大进口国,这客观上支持了日本对华的侵略战争,否则中国抗日战争不会这么雪上加霜,日本缺乏钢铁和石油,对华战争就打不下去。
珍珠港后后美国是日本的敌对国,停止工业铁和油,日本立马现原型。
供应中国铁矿石粉末和石油的不是中国的敌对国。即使没有进口,中国石油年产也是1.5亿吨以上,钢铁产量3亿吨以上。若开战,这些可以维持战争的最低需要。
至于进口大豆,就是为了保主粮自给才进口产量低的大豆,不进口,主粮可以自足,只是肉吃少了。
剩下俄国。
日本军国主义把日本坑惨了。美国禁运战略物资后,日本可以收缩战线,守住满洲。平等互利地与中国媾和,是不是可行的plan B?
电子,IT行业,从苹果的ipod起败下阵,就没有真正爬起来过。Apple ipod前,全世界人人手中的随身听,相机这类玩物几乎都是日本造,现在都被手机取代了。索尼手机没听说过吧。钢铁,造船,TV,冰箱,洗衣机,大小家电也输给了中国韩国。这怨不了美帝,你人工成本太高,日子富起来的必然嘛。
根本问题还是日本有竞争力的亮点不多了,还剩索尼的数码相机传感器,大飞机的复合材料,汽车。但日本基础科学不错,他们可能在固态锂电池上有名堂。不要轻视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