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琐忆--小孩子眼中的文革:知青故事

石头村
楼主 (文学城)

正好泉班讲到其下乡经历,我也正好就此将一些我当时对下乡知青的所见所闻讲出来。我自然是没赶上上山下乡了,不过我大哥赶上了下乡的尾巴,另外我们院里也有几个大哥哥赶上了下乡,再加上当时也有不少下乡知青的传闻,所以我还是有很多写作素材的。

当年老毛利用完红卫兵造反后,就面临怎么处理这么多无业流民的问题。当时学校都关门了,社会根本就没有能力解决如此之多的适龄青年的就业。想想今天美国大城市里面某些区里充满了无所事事的荷尔蒙过剩的年轻人的情景,就可以理解当时高层的担心了。尤其是这群年轻人还充满了造反精神。所以老毛就发布了一条最高指示:让知识青年到广阔天地去,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于是一代人的青春就埋葬在黄土之下。

其实知青的回忆录挺多,不过多数都是记载的在类似兵团或者农场这样的知青集中之地。这样的地方知青与当地农民接触较少,直接发生冲突的机会就少多了。云南那边还有不少知青越境到缅甸参加缅共游击队的。我所知道的多数知青就是下放到附近农村,一般是有一个知青点,让下乡知青居住在一起。至于我大哥去的乡下全村就只有他一个知青,基本上完全与农民打成一片了,是个特例了。

据我所知,农民普遍对下乡知青不欢迎。应该有以下原因:农民普遍耕地就少,来了知青还要分给知青一部分;还有就是城乡之间的文化鸿沟导致的冲突;另外就是知青到了乡下普遍有一种失落感及幻灭感,不管怎样,没有人愿意心甘情愿呆在农村一辈子。所以,一般而言,知青和当地农民的关系都很紧张。当然农村的干部也许是例外,可以从这些知青手里收受贿赂,因为知青想离开农村去上大学,或者招工都需要当地干部的同意。好多女知青还要以身体为代价才能离开农村。这个好多知青文学都有讲到,我就不多说了。

我们院里有几个下乡知青。我记得我邻居老先生,就是在《宅家日记》里面回忆到的老先生,他家的大哥大姐下乡后就从来没回来过,那时他们家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特别淡,也可能是他们感到自身难保所以跟子女断绝关系?我就不知详情了。但后来其实看起来他们的家庭关系也算正常,不知道当时为何如此。但另外的知青会不时回家呆几天,就会给院里的小孩讲讲乡下的经历。

这些知青在乡下最爱干的事就是偷鸡摸狗。就像前面说过的,这些下乡知青普遍对前途感到失望,所以在乡下基本上就是混一天算一天。再加上大家同是天涯沦落人,普遍比较心齐,能够有事情时一起上。当地农民虽然人多,但都是有家有口的,不会大家一心,所以一般有冲突的时候知青都能占上风。

有一次一位大哥从乡下回来讲了一段故事。当时大家生活都不好,难得有肉吃,所以很多知青就学水浒里面的时迁晚上去干偷鸡摸狗的勾当,就是偷农民家的鸡或者狗杀来吃。如果抓不住把柄,农民也没有什么办法。但有一次偷鸡后被发现,当地农民都急了,全村上阵将知青点围了起来,将知青们很很地揍了一顿,差点放火烧了知青点。知青吃亏后自然不肯善罢甘休,第二天去周围联络了多个知青点的知青一起再杀回村里,看见知青人多势众,村民们认怂了。从此之后,当地村民都不敢惹知青了,只能尽量将自己家的鸡鸭藏好,不让知青偷到。

从前述故事就可以看到,知青普遍在当地是不受欢迎的。我们附近来自重庆的知青很多。重庆是产业工人集聚之地,工人子弟普遍脾气比较火爆,一言不合就能动刀子,所以一听说重庆知青,大家都不愿招惹。重庆知青在当地的名声就有点像《三国演义》张辽威震逍遥津之后,东吴小儿听到张辽大名就不敢夜啼。反正我们附近的村镇都害怕重庆知青闹事。我们也听说了不少重庆知青的传说。据说我们市的刑警队长在郊外被重庆知青抢劫了好几次,每次都被捅了一刀,并被抢走了手枪。这那是刑警队长,整个一个运输大队长。

最有名的还有个李十三的传说。李十三是重庆知青,我早忘了是什么原因或者是一开始就不知道原因,反正就是这个李十三因为某种原因钻进大巴山落草为寇了。由于他经常抢劫干部家,当地调动军队及警察多次抓捕也抓不到。后来某日一女知青上山干活偶然遇到了李十三,二人居然一见钟情。但不久之后被当地干部知晓,就打算利用女知青设一个美人计来诱捕李十三。提前将军队埋伏在四周,然后女知青在山上唱起山歌引诱李十三入网。果然李十三循声而来,但并没有落网,而是用枪声调动了围捕的军人。当大批军人追寻枪声而去时,李十三从后面出来带着女友扬长而去。这就叫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

李十三后来还活跃了一段时间。在70年代末的时候,据说李十三计划在长江三峡狭窄之处劫持客轮,要造成全国性大事件。结果消息被内部人出卖,船上预先埋伏了军人,所以劫持失败。李十三从此就生死不知,消声匿迹了。不知道是当时枪战中掉进了长江,尸骨无存,还是从此之后放下屠刀,改名换姓归隐了,那就没有人知道了。

上述这些都是传说,但我确实亲眼见过重庆知青的大规模斗殴,就在我家门口不远之处。我家大院出门一,两分钟就有一栋楼,我们称之为海员俱乐部。就是远洋公司船员在家休息期间聚会的地方。当时说起远洋公司的船员,大家都充满了羡慕。有一天突然有大队人马(上百人)来到海员俱乐部门口,看门的当场就被一刀放倒,然后这群重庆知青就冲进里面,见人就打。因为事出仓促,里面本来人就不多,又没有组织,马上就做鸟兽散,跑得快跑掉了,跑得慢的就被爆揍一顿,躺在地上呻吟。里面没人可揍之后,这群知青又去全城绕了一圈,到处找寻海员。后来听说事情的起因是前几天有重庆知青与海员在附近的小镇集市里发生了冲突,大概是知青吃了亏,所以纠结了大队人马报仇来了。

当然这些海员也不是善茬,听说了海员俱乐部的事情后,在家的海员都集聚到了海员俱乐部。大概也集结了近百号人马。当他们正准备出去寻找重庆知青时,重庆知青又杀回来了。当然这次双方都是有备而来,还用上了马刀和军刺,不过最主要的武器还是板砖,因为旁边正好是建筑工地。当时我们就站在楼上,看着不远处对阵双方互扔板砖,不时有人头破血流。海员俱乐部对面正好是医院,受伤的直接就抬到医院。双方混战一场之后,没有一方取得决定性胜利,最后是双方都在医院留下一些伤员之后停战了。重庆知青回去了,海员们也元气大伤。而最为有趣的是,这群重庆知青在整个城市里折腾了好几个小时,没有任何机关出来干涉,就任凭双方打来打去。直到双方都走了之后半个多小时后,才有两辆摩托车来到现场,随便看了几眼便不了了之。

我大哥下乡的情况又不一样。当时已经是上山下乡运动的尾声了,不过当时的人又不会未卜先知。早知道肯定就不下乡了,熬一段时间就过去了。当时考虑为了以后回城方便,就专门找了比较偏远的山区,下乡知青很少。我大哥去的地方只有他一个知青,自然与当地人不会有太多的冲突。我从来没有听他说过与当地人发生冲突的事,当然彼此之间一些误解肯定是有的。我哥这样的知青应该算和当地农民结合得比较好的。

大哥回来期间,印象最深的大概就是饥饿。虽说当时饥饿感是非常普遍的,像我们小时候很少能有吃饱饭的时候,饭量都不小。但是我大哥回来时的饭量还是令人诧异,可以吃下两斤挂面。在农村基本上就是辛苦干一年尚不足以维持温饱。一年的收成交完公粮之后的剩余大概可以维持10个月的生计,多数还是土豆,玉米等杂粮。其余的就得自己想办法。

不过我哥也就呆了一年多就当兵离开了。所以虽然吃了些苦,总而言之还算好。当然为了当上兵也给当地干部送了不少礼物。但实际上不久之后知青回城就完全放开了,不过当时谁也不知道后来的变化。后来某天一夜之间,数百万知青全部放下农村的一切,尽一切可能尽快赶上任何回城的交通工具往回赶,形成一道与现在每年春运相反的洪流。由此可见这些知青当年在农村实在忍耐到了人生的极限。我曾经读过一篇报告文学描述知青回城的决策过程,这里简单讲一下。

华国锋虽然在老毛尸骨未寒之时就下手逮捕了老毛遗孀,但还是继续坚持老毛的路线。他根本就没想要改变知青政策。但知青已经忍受不了了,尤其云南的北京知青。他们采用各种方式抗议,到州府,省会,甚至上京抗议。北京知青有不少人可以上达天听,所以这事引起了不少老干部的关注。于是中央派出了一个调查团去云南知青兵团调查。

本来派调查团的目的是为了安抚知青,可是调查团每到一处,知青成群结队前来控诉他们所受到的迫害,让这些老干部勃然大怒。不管怎样,好些北京知青还是能够与调查团拉上某种关系的。这些兵团知青跟我前面讲到的真正到农村的不一样,兵团是一种半军事化的编制。领导基本上是军人。这些当兵的利用手中权力索取贿赂,强奸女知青等罪行可以说是罄竹难书。看到这些后辈受到如此凌辱,这些老干部于是直接跟中央通话要求严惩那些军人并立即让知青回城。当时枪毙了不少兵团的中层领导。经过调查团与中央多次协商后,调查团最后宣布所有知青都可以直接回城。指示一下达,所有云南的知青几天之内全部离开。云南知青一带头,别的地方的知青虽然还没有正式通知,也都全部回城了,只是除了个别与当地农民结婚生了孩子没法办理孩子户口的只好留在乡下。至此上山下乡运动正式寿终正寝。可怜一代人的青春挥洒除了给当地农民造成伤害之外似乎没有留下任何值得纪念的东西。

几句题外的话,前几年海外有些当年下过乡的知青组织了一个知青合唱团,好像是苏炜给他们写的歌词,叫什么“岁月甘泉”,到处演出,宣传什么青春无悔之类的。但其实这种表态多少有点伪善,从他们当年在乡下不愿多呆一天的行为就知道悔不悔了,对于甘泉他们当年似乎并没有饮之如饴,而是避之不及。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儿时琐忆--小孩子眼中的文革:知青故事 Longwood 公园的四季:春天 Longwood 公园的四季:兰花季节 儿时琐忆—小孩子眼中的文革: 革命时期的婚礼 Longwood 公园的四季:圣诞灯饰
欲千北
+ "但其实这种表态多少有点伪善,从他们当年在乡下不愿多呆一天的行为就知道悔不悔了,对于甘泉他们当年似乎并没有饮之如饴,而是避之
i
ireadwrite
68年底69年初的第一波

大量下乡时,插队落户的出现问题最多,这些人后来有不少人因为各种原因,无法再返城谋生。我家乡的外来知青主要来自广州和汕头。前些年《广州日报》记者采访报道了一些第一波来我家乡插队落户的广州知青。据报道,有约8百人没有返回广州,在本地成家,很多是女知青,当年来时最小的只有十五岁。如今年老体衰,经济状况很差。谈起家乡广州,恍如陌生地一般。虽然如今交通发达,高速公车不需很长时间就可到,却极少去了。

太宇
1978年,我在机关写文件,要看大参考,邓小平提出,知青上山下乡不合适,每年花费500亿,换得三个不满意,学生不满意,家长不满意

不如用那500亿在城市发展工商业生产,安排知青回城再就业,并可以安排以后大学毕业生和中学生就业。我看完心中窃喜。觉得邓小平说得太对了。所以,1978年之后,老干部们的孩子参军的就很少了。但有些地方,知青下乡一直持续到1981年。极左还是不少的。

邓小平是非常有头脑的。64是大败笔。但也是被老干部们逼迫的。

p
planet
邓小平在毛时代抓的整顿(被毛批不抓阶级斗争), 第三次复出后的招生等问题顺应了民心, 为他成为2nd代核心赢得了社会基础,

也显示了邓的魄力. 也看到邓小平政治手腕.

文革早期因家'被林贼迫害'(dad的原话)我在知青点短期呆过(寄托),  蒙受过他她们的厚爱, 保护. 几年前回去加入知青点聚会, 也看望过在哪里为死者立的碑, 知道ta们近况.

桃花源主
77-78年高考,下乡基本停止。78年年底云南知青大返城运动爆发,迫使中央同意知青回城。和邓木有关系。
X
XYZ94538
现在好多家长要把孩子送到农村锻炼两年,就是没门路。
桃花源主
连这个事情也要为邓涂脂抹粉,没救了。、
p
planet
77是最后1批知青. 至于邓小平, 在78年知青问题是有批示d. 当然也有其他领导人. 我不确切谁是主要作用.
欲千北
现在中国的农村与当年不可同日而语。你让他们把孩子送现在的北朝鲜农村锻炼2年试试?
欲千北
邓当年在文革第二次复出后抓整顿,需要极大的魄力和勇气,赢得了民心。
桃花源主
知青回城是自发的,没有上面的指示。上面被迫作出调整。是先回城后解决就业。邓还没有听政呢
十具
其实到了76清明节天安门事件时,我们应届高中毕业面临下乡,来自社会各阶层的同学们已经私下骂毛不仅是四人帮。

所谓革干和工人家庭的同学都一样,大家都心照不宣地用“他”指代毛,知识分子家庭的同学反而胆小一些。毛不死,那个局面也到了临界点,撑不下去的。到了乡下,老知青公开说,逼急了就不得不反的都有。毛死讯公布那天晚上,有人切切私语通宵,大家看到了一丝希望。

老生常谈12
78年还有下乡的

我们楼的小姑娘1978年下乡,当科长的她爸爸哭了,大姑娘下乡她爸爸没事。

邓在78年知青下乡有批示是你自己臆想的。邓主管科技教育,不管知青。

石头村
到了那个时候好像没有硬性规定了。我记得我大哥的好多同学都没有下乡,并且那时候大街上游手好闲的年轻人特别多。

到了那个时候好像没有硬性规定了。我记得我大哥的好多同学都没有下乡,并且那时候大街上游手好闲的年轻人特别多,整天外面都是这些人打架斗殴。那为什么还有人下乡?我当时太小不知道,大概下乡的能够优先招工,当兵之类的吧?或者就是欺负老实人,守规矩的下乡了,不守规矩也没人管了。

X
XYZ94538
现在分田到户,不可能了,农村基层组织都带有宗族势力或黑势力,或两者皆有之。
十具
你要是不下乡,没工作死路一条。我没记错的话,城里连粮票都不发。年轻人对前景极度悲观,看到当官的孩子走后门占了可伶不多的机会,

你不需修社会学经济学任何课程,都知道这是什么爆炸性的社会危机。毛以为他可以骗一个民族,一代接一代?

c
coach1960
我写过小文解释为什么自愿上山下乡,1。自食其力,不想啃老,2。奋力挣扎,自图前程(工农兵大学生,招工)
石头村
谢谢教练的解释,看来我的理解是对的。要求上进的下乡求前程,自甘堕落的留城里打架斗殴。
石头村
对,当时确实如此。
老生常谈12
不是亲历者,道听途说的,能写这么长不容易

里面有一些错误。

云南知青代表进京谈判,被王震当面骂得狗血喷头,根本不允许他们回城。

经过曲折的过程,后来才同意回城的。知青大回城是在1980年完成的。

在1978年时,大连知青家长围住市政府要求回城。市政府围墙上贴满了标语和漫画,有一张是:家里下乡三个负担重,一个老太太坐着掉眼泪的漫画。

p
planet
1978年以前知青自己回城就可以上户口? 领配额粮?
吃素的狼
呵呵,不用回家问你哥,俺就是第一批下乡滴,比习近平还早了一年下乡。他75年就工农兵大学生回北京,俺78年考大学才回来。

全国几千万知青,遍及各省各市,各家各户,谁也不可能以偏概全,只能说自己的所见所闻,给那个时代做个拼图。

黑龙江建设兵团知青来自京津沪哈尔滨牡丹江齐齐哈尔,即使哈尔滨也是名牌高中和工读学校的住在一个宿舍里,打起架来,也是难分胜负,很难一概而论滴。

即使所谓兵团老职工,不少都是当年著名右派,反革命,譬如李锐,艾青,丁玲,俺都是见过滴。

俺78年报考大学,就有当年上海滩发配北大荒的著名右派,自报奋勇当俺的英语老师,非要俺一天背100个单词不可。

来自北京的哥儿们,不少是颇有名气的高干子弟,到了那个地方,搞起反毛泽东的小团体的,也不少。

俺们连队就有一位北京八一中学老高三的,把半地窖式的窝棚,题为“马列主义窝棚”,天天发表演说,和其他人辩论,还很少有人辩得过他。连队领导水平不够,不知道他叨叨什么,只要不闹乱子,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这些“老知青”,没听说过哪位做过偷鸡贼。相反,在木有电灯的条件下,用玻璃药瓶做成油灯,不少人通读毛选四卷。

当然,这些人也很有使命感,“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仅70年夏季到秋季,全师死亡知青达174人,多数死在工作事故中。

当然,知青打架,从“地域武斗”-各城市之间打,到后来和当地农民抢水打,几乎木有消停过。

直到1980年,兵团,后来改为农垦局,禁止知青返城。特殊情况允许返城的条件是:不治之症或者丧失劳动能力。

换句话说,就是癌症快死了,或者伤残不能工作了,才准许回城。

四五清明,兵团知青不少偷跑回京参加闹事,秋后算账,喊得震天响,没人敢真查。希望破灭的知青,不少破罐破摔,啥都敢干,领导面对众怒,多数都学黄花鱼-溜边。毛泽东去世,不少知青举杯庆贺,就差敲锣打鼓廖。

兵团知青,从“激情燃烧”到“反党反毛”,从满怀希望到彻底绝望,经历十年之变,赖谁呢?

80年之后,兵团知青一窝蜂跑个精光。原来说有政策,知青与当地人结婚的,不准返城。

但是,大厦将倾独木难支。大炮开兮轰他娘,威加海内兮回家乡。一场轰轰烈烈上山下乡运动,就这样子收摊廖。

这里还没有谈到,那些回城知青们,家里不容,社会不收,困顿而身无长技,无以生存的艰难。不少城市都出现了“地震棚”,里面塞满了走投无路的返城知青。这场国家制造的“新中国一代”的悲歌,至今有人当喜剧,唱大词儿,真不知道这一代中国人,到底欠了谁的。

石头村
赞一个狼兄,你才是亲身经历了一切。我是从我的角度看到的,我们小城里能看到的知青多数都是惹是生非的,老老实实的就不会到处惹事了。
石头村
知青回城大潮肯定是78年,有可能具体政策会滞后。我还记得当时有几百云南知青回城后马上又回到云南去报名参军,要参加中越之战。
即将入段
胡扯, 我知道的知青,没有一个惹是生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