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知青嫁大14岁农民,弟弟要打断她的腿,成婚18年才联系家人

蛋炒历史
楼主 (文学城)

1966年10月18日12时50分,在150万青年的殷殷期盼下,主席、总理、林彪等人乘坐吉普车缓缓而来。

这是主席第5次接见“年轻人”,虽然时间只有短短1小时,虽然张芬只是这150万青年中的一员,只能远远看着主席,但这次人生经历,却让张芬铭记一生。


张芬,重庆渝中区人,父亲是一名养路工,底下有两个弟弟,日子虽不富裕,但张芬却度过了一个愉快童年。

1966年,浩劫来临,张芬也投入滚滚洪流,全国大串联时,张芬到了北京,这才有幸见到主席。

这一经历,让张芬革命热情高涨,但对于作为知青下乡一事,过惯城市生活的张芬内心却有些抵触,可大环境如此,若张芬不来,很可能影响到父亲的工作。

1969年,初中毕业只有19岁的张芬还是响应号召,前往农村,目的地是黔江县黎水公社,令她没想到的是,在农村这一待,就是一辈子。

出发之时,张芬还能与同行的知青们说说笑笑,当一行人到达涪陵,张芬看不到熟悉的电灯,心里隐隐有些不安,当到达黄溪,怎么走都在山里时,张芬哭了,还没到目的地的张芬,已经迫切想要回家。

很快,张芬到了黎水公社靠河大队6小组,这是大山里一个封闭落后的小村庄,对于知青们的到来,乡亲们热烈欢迎,这让张芬心里稍稍好受了一些,可当夜晚看到满是跳蚤、虱子的破被子,张芬又想回家了。

干活儿的第一天,张芬不小心踩到了牛粪,这让素爱干净的她很是委屈,大哭一场,渐渐的,村民们了解了这个“城里丫头”,对她很照顾,给她安排的都是轻松的活儿。

1970年冬,张芬的母亲去世,下乡一年多的张芬终于有机会回到城里,张芬不喜欢农村生活,这才村民和知青中间并不是什么秘密,很多人都觉得,张芬这一走,一定不会再回来了,但一个月后,张芬再次回到黎水,怎么回事呢?

其实,她之所以回来,是因为一个男人,一个比她大14岁,还带着3个孩子的男人。

原来,在张芬到黎水不久,因为住房紧张,组织安排她和一位女知青住进了新土房。

在这里,她们有一位邻居名叫谭顺发,是一个死了妻子的鳏夫,妻子离世时,留下3个孩子,谭顺发既当爹又当妈,还要照顾年迈的母亲,日子过得十分拮据。

虽然生活对谭顺发百般不公,但并没有磨灭谭顺发的质朴,家里虽然穷得快揭不开锅,但还是隔三差五打发女儿让两位女知青去家里吃饭,渐渐的张芬与谭顺发熟悉了。

一次闲聊,张芬向谭顺发抱怨农村生活苦,想回城里去,谭顺发听完,沉默良久,才对张芬说了一句:“农村的人很好。”。

也许是知道张芬迟早会离开,谭顺发很珍惜与她相处的日子,也许是因为其他情愫,这次闲聊之后,谭顺发总是常常出现在张芬视线中,主动帮着张芬干活儿。

一次,张芬上山砍柴,不小心摔断手臂,是谭顺发及时发现,小心翼翼将张芬背下山,还给张芬找了医生。

当谭顺发背着张芬从陡峭的山上艰难往下走的时候,张芬对谭顺发的感情发生了变化。

谭顺发比张芬大14岁,而张芬的父亲比母亲大11岁,二人感情极好,在张芬心中,其实并不介意谭顺发的年龄......只是,当时的二人,都没有说出心中的爱意。

1970年冬,张芬收到母亲离世的消息,要回家奔丧,谭顺发把她送到车站。

离别总是伤感的,看着车下依依不舍,默默流泪的谭顺发,车上的张芬一股热血上涌:“我答应和你确定恋爱关系,一定会回来的。”。

一个月后,张芬真的回来了,听到张芬回来的消息,在山上干活儿的谭顺发立刻跑下来见张芬,这一刻,二人的心紧紧贴在了一起。

一个是如花似玉的城里姑娘,一个是带着3个孩子,还要侍奉老母的光棍汉,所有人都觉得他们不合适,住在一起的女知青也苦苦相劝,但张芬却觉得自己找到了“真命天子”,对这些话充耳不闻。

很快,张芬与乡下一个带3个孩子的鳏夫“耍朋友”的事情,便传到了张芬父亲耳中,张父很生气,给张芬寄来一封信:“我不许你留在那里,否则就别人我这个父亲。”。

跟信寄来的,还有一份招工表,有了这张表,张芬就能返乡了,但张芬却毫不犹豫,当着谭顺发的面,将这份招工表给烧掉了。

张芬的两个弟弟听到姐姐跟鳏夫谈恋爱,生怕姐姐是受人蒙蔽,来信威胁张芬:“敢跟这样一个男人结婚,我们打断你的腿。”。

收到弟弟们的信,张芬害怕了,她没敢回信,但与谭顺发在一起的信念,却丝毫没有动摇。

很快,时间到了1972年,这时,跟她一同下乡的知青们陆续回城,此时的谭顺发,是满脸担忧,生怕自己的爱人离自己而去。

为了让谭顺发安心,张芬带着谭顺发去领结婚证,二人的情况,也让民政局的人惊讶不已,张芬解释半天,民政局的工作人员还是不敢盖章,这让张芬有些恼怒:“知青和农民结婚犯法不?”。

最终,二人如愿以偿成婚,这一年,张芬22岁,而谭顺发已经36岁。

结婚后的张芬,算是在大山扎根,虽然贫寒,但却甘之如饴,结婚的第二年,张芬又给谭顺发生了一个儿子,3年后,二人又生了一个儿子。

娶了张芬,谭顺发是干劲儿,在夫妻二人的共同努力下,日子渐渐好过了起来。

可张芬,却一直不敢联系城里的家人,直到1989年年底,张芬才鼓足勇气,给弟弟写信:“我想回家过年,你们欢迎不?”,这是张芬与谭顺发成婚一来,第一次联系家人。

一家人打断骨头连着筋,她的弟弟怎么会不欢迎?

得到允许,时隔18年,张芬第一次踏进家门,不过,她没敢带着丈夫谭顺发,直到2003年,谭顺发才第一次与张芬的家人见面,可惜的是,此时,张芬的父亲已经离世2年,没能亲眼见到自己的女婿。

嫁给谭顺发后,夫妻二人感情一直很好,但贫贱夫妻,也有遇到难处的时候,比如,1997年,她与谭顺发的小儿子谭洪斌学费4500元,这对当时的谭家来说,就是一笔天文数字。

为了凑齐学费,谭顺发与前妻的二儿子谭智强卖掉了家里的唯一耕牛,张芬的儿子谭东富把打工所得全部拿出,张芬又是信用社贷款,又是借高利,这才算是送小儿子进了大学。

小儿子上大学的这5年,全家人咬紧牙关过日子,对于供弟弟上学一事儿,谭东富是毫无怨言,原因无他,张芬嫁给父亲的时候,他们才十几岁,张芬对他们是视如己出。

如今的张芬,已经70岁,在农村生活将近50年,对于当初的选择,张芬从未后悔过,谁能想到,当初还没到目的地,便想着回城的女知青,却在大山中生活一辈子,或许,是因为爱情吧?

奇奇玩
人家开心就可以了,祝福她!但大多数人没这个胆量!
b
borisg
1997年,她与谭顺发的小儿子谭洪斌学费4500元----鬼扯吧。那时候大学学费大概一年1000RMB而且像他这样的穷困生是有补
飘在尘世间
97年,很多学校有这么贵了。
j
johniewalker
放心,党中央一定会让高干们带头、把女儿嫁给娶不起/娶不到老婆的穷苦农民的。从习近平的女儿开始。
w
warara
那个上哈佛大学的?
b
borisg
这一点我很肯定。
家园赏花人
说的好。个别人想去扎根农村嫁农民随便, 这和广大无辜的女知青被强迫下乡有着本质的区别。前者是个人自由,后者就是政府无人性的恶行
B
BeagleDog
不少地方,即使和农民结婚,最后也按知青安排了工作。可以在乡里或县城。
何时归故里
好学校便宜。差些的学校贵
不吃胡萝卜
不喜欢这个故事。那个农民再好,也大了14岁。
退
退隐老妖
我弟弟96年入读了一个一年学费五千的重点大学本科。凡事不要那么轻率肯定。

我是很肯定的,因为那个钱落到我头上出的。

上流Man
时代的大灾难,还想搞成艰辛探索的赞歌不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