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亲历的日常生活进化史(三)

朱头山
楼主 (文学城)

新中国成立70年了,按每十年一代的话,至今有六代人可称得上是新中国后人。79年是个分水岭,前三十年和后三十年,社会形态几乎完全不一样,前三十年有文革十年,正常的教育体系被打乱,受到影响的有50后和60后。

 

我是65年生人,自认为60后较典型的代表:父母都是工人阶级,没受过高等教育也不出生于书香门第,因此也没能接受家庭特殊教育;从小学到大学都走得比较常规,没什么天才,但也不笨;有点特殊的是,我近40岁出国,竟然在不惑之年被西方成功洗脑(我自愿的),还信了教,因此能反思一下在中国的教育经历。本文不着重于专业教育过程,而主要侧重基础素质和价值观的形成过程。

 

文革最疯狂的时代,我还没到有记忆的年龄,只是听父母讲述,家里有段痛苦经历。爸爸是个厂领导,被造反派吊起来打,妈妈那时还是个年轻女子,也被打得鼻青脸肿。他们说起,有次批斗父母时,我走上台去抱妈妈,竟引得全场大笑。造反派倒没有把我一脚踢飞,而是也笑着把我抱下台去,父母因此还被放了一天假。人性还是有的!

 

我读小学时,记忆中是段阳光灿烂的日子!文革时期也不是一直疯狂,72-75年就挺平安的。小学就认认字,学学算术,考试不难,考不好也无所谓,没什么课外辅导,整天就是玩。

 

汉字难学,四年级前还看不了书,这段时间,在学校里主要的收获,就是接受了一些意识形态教育。毛主席,共产党,共产主义等以口号,仪式,歌曲等方式以某种程度格式化了我的大脑,当然也有仇恨对象:刘少奇,林彪,邓小平,阶级敌人,美帝,苏修....

 

对比一下美国的小学教学,好像有点异曲同工:英语也需要三四年才能形成阅读能力,因此美国小学也就是个玩,学校里有爱国主义仪式(升旗,背誓词),而大多数人家里都有宗教活动。总之,也是学学字,洗洗脑,以玩为主。这么说来,文革期间的小学教育没耽误我们什么事,和现在那种填鸭式不输起跑线的小学敎育相比,那时的小学生活更与世界接轨呢!

 

到了有阅读能力的小学高年级时,阅读物的贫乏是个问题。那时禁书的范围大得不可思议,象“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样的红色读物的全书也是禁书,文化旗手鲁迅的原文都看不到,市面上流传的只有断章取义后的连环画了,只留个情节,没法体会其文字之美。好在对我而言,这段时间不长,老毛一死,在华主席手下时,书禁就大大开放了。

现在的人对文革的观点是非红即白,但却很少有人提过,文革是一种民主的尝试,香港一个政治家讲过我们不要文革式的民主被人骂死,那些骂的人没有亲历过。70年代初的政治是一种怪异的民主制:毛和政治局一级的人除非倒台否则是绝对不能碰的,但以下任何一级官员都可能被来自任何人的大纸报所攻击,也可以视为被民意监督。我父亲是厂长,有次用公车载了一车废煤碴到家铺地,被大字报揭发,检讨赔钱;街道主任自家买了个电视机,被揭发被迫交公让大家看.....马路上到处能看到揭发大到省委书记小到澡堂主任的大字报,内容大到贪污小到与异性关系不正常。基层官员的日子是很不好过的,贪污应该是不可能的。工人的造反精神很强,但大部分精力都放在盯着别人而不是工作,劳动效率很低。生活水平与今天相比很低,但贫富差距不大,大家都信自己生活在甜水里,心理幸福指数似乎比今天高。当然当时我年龄很小,对社会生活涉入不深,经历也只是南方城市一角的生活,难免以偏概全,但至少不是那么水深火热。

从我上初中起,中国的教育完全走上正轨了。这是种典型的应试教育,题海战术。好在那时候课外輔导不多,成绩基本和本人的智力和努力程度相关,比较公平。题海战术也有好处,从不同角度不同情景把概念搞得比较清楚,反复做题也训练了逻辑能力。还有论证式的辩证唯物主义哲学考试方法,对形成世界观和方法论还是有一定帮助的,那种辩证思维方式,现在我依然认为是正确的。西方中学没有哲学必修课,世界观被宗教和政治搞得一塌糊涂,遇到困难只能祷告,还不如唯物辩证法呢!

 

而80年代文化市场的开放程度,是现在中国人想像不到的,什么书都有。对价值观最有影响的,我个人体会是人物传记。不幸的是,我被一本叫“第三帝国的兴亡”的书所打动,以希特勒为榜样,形成了以个人奋斗为核心的价值观,而在政治上,则形成了从统治者的视角来看问题的所谓集体主义的观点,总是为统治者辩护。另外,语文课本也有相当作用,当时的课文有很多是抒发家国情怀的古文,以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为代表,这应该是党的故意之作,把古代士大夫的忠君情结引导成不管党怎么样,都依然爱党及其国家的节妇愚忠主义。但不管怎么样,这就是我在出国之前的三观!

 

出国后,最大的价值观修正,就是把国家(state)和民族(nation)区别开来了。国家是暴力机器,是拿来管的,不是拿来爱的。爱国是指爱nation,我党老喜欢混淆这二者的区别! 

 

总之,和50后相比,文革对我们60后的影响不算太大,因为文革期间大多数60后都在小学期间。而以后他们价值观形成时,又正值中国最开放的时期。60后是新中国几代人中最容易接受西方自由主义思想的一代,也是最关心政治的一代。64以后国家的洗脑策略改变了,信息控制也严了,而被国家机器的残暴所吓倒的更年轻一代,也远离了政治。60后成了空前绝后的一代。

 

对于60后,启蒙就是批林批孔,讲儒法斗争史,批判师道尊严,然后是评水浒,反击右倾翻案风,学黄帅反潮流,从小学起就打造了无视权威的平等精神基础。然后是科学的春天,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进大学后接受了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熏陶,最后以捌捌结束了学生时代,进入了闷声发财的新时代。相比50后,60后所受教育比较正规,经历比较平衡,本是堪担大任的一代,但按现在的形势,恐怕在中国的历史舞台上没他们什么戏了!

 

所以凡是来伤痕文学控诉文革的,以50后为主。号称60后来讲文革苦难的, 肯定不是第一手材料。

 

文革,对那时我们这些60后小朋友,就是阳光灿烂的幸福日子。以后似乎也没啥感觉绝望的地方,能考大学能出国,能下海能辞职,能打工能投机倒把,北漂海漂都可以,读大学还不要钱,思想活跃受限制少,爱怎么想就怎么想,参加工作了还能分房子。我们真的就是阳光灿烂的一代。

 

 

飯盛男
貴老爸批斗後就官復原職了、公车车废煤碴到家铺地又被写大字報

有没有説被造反派吊起来打的原因、没被指定為走資派?

 

比如俺也大致和你老兄差不多年代的、対刘少奇,林彪,那時的邓小平等没感覚。只覚得大家説説(指批判)而已、談不上和自己能有連系在一起的感情

 

朱头山
被打应该在1968年左右,我还不记事,70年代是个厂领导时还经常被工人批斗,但没有被打过,要在职工会议上说清情况,还像英国议会的
飯盛男
国家是個政治組織也是個統治機構。state的国家是指状態。如果你愛這個政治組織或愛這個状態的話、大胆地去愛吧
飯盛男
2000年左右老兄出国的、也就是学校畢業後在国内工作了比較長一段時間後、在人生観有了一定固定化後又有是思想認識上的変化

這段似乎更吸引人

 

非常感謝宝貴経歴的披露!

竞选
毛发动文革是要把刘少奇等一大批对毛不忠的官员打倒,换上忠于他的人(叫全国江山一片红),所谓忠,就是林彪讲的“三忠于四无限”那一套
竞选
林彪对毛的内心揣摩还是很准的:“三忠于”指忠于毛泽东、毛泽东思想和毛的革命路线,而且对这三者要“无限热爱,无限信仰,无限崇拜,无

无限热爱,无限信仰,无限崇拜,无限忠诚

竞选
三年大饥荒以后,毛在党内威信大跌,毛觉察到以刘少奇为首的党内高层对毛敬而远之,并开始偏离毛以前的做法,毛要反击,这就是文革
英二
统治机构(国家)代表的是这个国家的主体,所谓的爱国,其实是爱这个主体的统治状态
英二
所谓的爱国是指爱nation,是一种有意无意的混淆
朱头山
有个美国人和我说,国家是必要的sin,All government is evil, just we need them.

国家机器带着其与生俱来的恶,苛政猛于虎,好的政治就是要驯服这头猛虎,这不仅取决于制度,也取决于人民。只有人民认识到国家的本质,不是去爱它,而是去监督它,制约它,它才能是一个驯服的有用的猛兽,而爱它,就如爱老虎,那是与虎谋皮。而如果大多数人民都爱国家,那在这个国家里只会有暴政!

英二
你不觉得在自相矛盾,一会儿肯定,立马又否定了,一会儿猛于虎,一会儿又驯服了
温莎公爵
人性化的、实事求是的反思。不多见,赞一个。
h
hkzs
最后对我们60后的评价太到位了。我们就是中国最具有平等自由思想的一代人。批林批孔就是我们的启蒙。
h
hkzs
70年代有很多书可以看的啊。不存在无书可读。

许多画报杂志可读,比如我的启蒙读物就是航空知识(HKZS),也是我这个ID的来源。一些政治挂帅的S B以为这是Hongkongzhishi(香港志士)的缩写,前2年没来由地向我挑衅。

信笔由墨
应该是:“令尊被批斗后……” 语文社常太差。
老生常谈12
文革70年代就出版了长篇小说100部。

各种杂志就不必说了,最起码人民画报就没有停刊过。

I
ID的D主
七二年至七四年,我每月有五毛钱零用钱。我全部用来买新书。一年可以买十多本。
萧岚
66年8月到72年1月长篇小说出版空白。

66年8月到72年1月长篇小说出版空白。那几年,青少年找不到小说读,也看不到电影。这是基本事实。青少年只能私下传阅文革之前留下的旧书,包括习。

 

后来的三结合集体创作出来的作品,常常让人看不下去。江青对文艺创作干涉多。到了75年,连电影《创业》这样的作品也要挨批。毛对此批示“。。。。。太过分了,不利调整党的文艺政策”。

朱头山
我那时很小,没觉得书很多,家里有本旧的“红岩”,被人借去说丢了,还了本“大刀记”,我妈说我亏大了:)
老生常谈12
父母都是工人阶级,爸爸是个厂领导?上校军衔?

那就不是工人阶级。

n
nnndayd
记忆似乎有误

70年代中期以后,书确实不多,但还是有些书可看的。鲁迅全集和单行本都是公开发行的。也有一些小说可看,确实不多,而且好书很少。75年前后,出版了一些苏联的当代文艺作品,全部是内部发行,但是不难搞到。

那时高级干部,具体说地师级以上,可以读参考资料,就是著名的大参考。16开本,字比较大,一天两本,上午版和下午版。据说是订费是1天一块钱。那上面有世界上主要报刊发表文章的中文翻译。那个刊物大概没有自己掏钱订的。应该是公家订了发给官员看的。定期要收回销毁。

朱头山
厂长也是工人,本人成分跟父母,外公是被打倒的上校。你好像掐上我了:)
朱头山
我那时是小孩,没机会看到这些内部刊物,看到了也看不懂:)
飯盛男
哈哈哈。俺覚得貴極好用、只要在対方的某某上加個貴字、用不着変詞均能表達這個意思

這個是跟日文学的、那個”御”字

 

老生常谈12
厂长不是工人

我没掐上你,只是觉得你的很多话漏洞太多。

文革时期少年读书记

(15/1532 reads)2013-12-12 21:48:26

朱头山
是工人阶级
B
BeagleDog
谢谢分享你的经历。现在知道文革时期你虽然在,但是年令太小,什么也不懂。以后关于文革的讨论就多听少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