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时看样板戏《智取威虎山》,有一场是杨子荣打虎上山,里面的唱段("穿林海,跨雪原,气冲霄汉,?")和飞剪腿跃起,一枪打碎老虎的天灵盖的剧情,至今仍然记得。当年对这剧情熟悉得很(除了电影外,电台和本地有线广播经常播),我们玩游戏有时也学他打虎,手持木头手枪,猛一跃起,枪一指,口喊一声"啪",扮老虎的人手捂前额,大叫一声"啊",倒地死去。
当然,我们从来没见过打老虎,也没认识打过老虎的人。但有一次,一个大人叔叔给我们讲他曾有一次遇上老虎,手上有真枪也不敢打的经历。据他说,那是在五十年代,有一次他们几个人到下面某区(当时还没有成立人民公社,县下面是区和乡)去办事,回程时,正在一大山上走着,突然听到崖下虎啸声,几个人急忙在路边隐蔽下来,偷偷地向几十米下面崖下张望,只见真的有一只老虎在崖下的小路上走着。大家都很紧张。当时这几个人中,只有这个叔叔带着一支驳壳枪。他赶紧把枪准备好,指向老虎方向。几个人屏住呼吸,目光一直跟随着老虎,看着它从崖下经过,直到其走远了。我们问叔叔,敢打那老虎吗,他说不敢开枪。我们问为什么,他说,距离几十米,老虎又是在行走着,没把握能打中。即使打中,如打不到要害之处,老虎也可能无大碍,还可能追来的。虽然枪装满了子弹,但这些子弹都已经有好些年头的了,万一出现连续几颗哑火,那就极其危险了。老虎若追上来,他们几个人除了这支枪,手里没有任何其他家伙,周围连大一点儿的石块都没有。
我们起哄笑说,杨子荣也是用的驳壳枪,飞身一跃,都不需要瞄准,一抬手只一枪,就把老虎的天灵盖打碎了,你怎么这么差呀。叔叔苦笑了笑,过了一会儿才说:杨子荣那样的准头,不知要练过多少遍,打过多少子弹才可能练得出来。而他自配给那支枪开始,到后来按规定交还配枪,那些年间很少练,很少打实弹。几十米外,就算是不动的目标都没把握能击中。
另外,听父辈们说,五十年代华南数省曾经有过大规模剿灭老虎运动,我们家乡也有,结果是家乡境内老虎在五十年代就灭迹。打虎队员都是佩带长枪。
我知道五十年代初期有的军队干部转业到地方工作,个人的手枪仍保留。不清楚这是否属于普遍的情况。
后来就不允许这样了。原先转业干部的枪支也都上交了。
如果原来有手枪的,都保留。后来全部上交。
这位叔叔当时是机要干部,常随领导干部出差。他的枪是配发的。
战争年代,军队干部到地方工作,个人的配枪也不一定保留。我母亲两次从地方到军队工作,文工团和新华社野战军分社,都配带手枪。离开部队调地方报社,手枪都交掉。我想一方面她没有受过正规的军事训练,不太会用枪,平时也不用;另一方面,战争中枪支缺乏。那时候也没有转业一说,调令来了打了背包就走。
我们那里下面的区长都有枪。这一级干部大概相当于营级干部。
手续是五十年代才开始的。我母亲是在五五年前后转业的(实施军衔制之前),发有转业证。先转业到我家乡县武装部,还算与部队有一点儿关系,后来才到县政府。
转业证上有彭德怀的签名印章,文革时抄家,因这签名被抄走。
我们那里的一个红军干部。外省人,当年红军路过他家乡时参加的。参加了长征。不久后就入党了。参加过很多次战斗,从小兵开始慢慢升迁。五零年代是中南军区某机关的团级干部。几经转业,五十年代末来到我县,然后就再也没有离开。他有一支小手枪,可能是不须上缴的,因为到文革时还在他那里。只有少许子弹。他倒是常常擦枪。我们常常想看他那支小手枪,他一般不让看。我们那时有个观念,认为手枪越小官越大,所以特别羡慕他。不过,他却说,这小枪也就是当纪念品而己,打不远,没什么威力的,只可作近身防卫用。真正打仗,要靠长枪。听得我们挺失望的,因为我们认为,持长枪的是兵,不是官,我们玩游戏时都不喜欢持长枪。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文化水平的原因,他来到我们县后一直担任的是科局级职位,文革后才升上副县职。不过,离休时则获厅级待遇。
文革时看样板戏《智取威虎山》,有一场是杨子荣打虎上山,里面的唱段("穿林海,跨雪原,气冲霄汉,?")和飞剪腿跃起,一枪打碎老虎的天灵盖的剧情,至今仍然记得。当年对这剧情熟悉得很(除了电影外,电台和本地有线广播经常播),我们玩游戏有时也学他打虎,手持木头手枪,猛一跃起,枪一指,口喊一声"啪",扮老虎的人手捂前额,大叫一声"啊",倒地死去。
当然,我们从来没见过打老虎,也没认识打过老虎的人。但有一次,一个大人叔叔给我们讲他曾有一次遇上老虎,手上有真枪也不敢打的经历。据他说,那是在五十年代,有一次他们几个人到下面某区(当时还没有成立人民公社,县下面是区和乡)去办事,回程时,正在一大山上走着,突然听到崖下虎啸声,几个人急忙在路边隐蔽下来,偷偷地向几十米下面崖下张望,只见真的有一只老虎在崖下的小路上走着。大家都很紧张。当时这几个人中,只有这个叔叔带着一支驳壳枪。他赶紧把枪准备好,指向老虎方向。几个人屏住呼吸,目光一直跟随着老虎,看着它从崖下经过,直到其走远了。我们问叔叔,敢打那老虎吗,他说不敢开枪。我们问为什么,他说,距离几十米,老虎又是在行走着,没把握能打中。即使打中,如打不到要害之处,老虎也可能无大碍,还可能追来的。虽然枪装满了子弹,但这些子弹都已经有好些年头的了,万一出现连续几颗哑火,那就极其危险了。老虎若追上来,他们几个人除了这支枪,手里没有任何其他家伙,周围连大一点儿的石块都没有。
我们起哄笑说,杨子荣也是用的驳壳枪,飞身一跃,都不需要瞄准,一抬手只一枪,就把老虎的天灵盖打碎了,你怎么这么差呀。叔叔苦笑了笑,过了一会儿才说:杨子荣那样的准头,不知要练过多少遍,打过多少子弹才可能练得出来。而他自配给那支枪开始,到后来按规定交还配枪,那些年间很少练,很少打实弹。几十米外,就算是不动的目标都没把握能击中。
另外,听父辈们说,五十年代华南数省曾经有过大规模剿灭老虎运动,我们家乡也有,结果是家乡境内老虎在五十年代就灭迹。打虎队员都是佩带长枪。
我知道五十年代初期有的军队干部转业到地方工作,个人的手枪仍保留。不清楚这是否属于普遍的情况。
后来就不允许这样了。原先转业干部的枪支也都上交了。
如果原来有手枪的,都保留。后来全部上交。
这位叔叔当时是机要干部,常随领导干部出差。他的枪是配发的。
战争年代,军队干部到地方工作,个人的配枪也不一定保留。我母亲两次从地方到军队工作,文工团和新华社野战军分社,都配带手枪。离开部队调地方报社,手枪都交掉。我想一方面她没有受过正规的军事训练,不太会用枪,平时也不用;另一方面,战争中枪支缺乏。那时候也没有转业一说,调令来了打了背包就走。
我们那里下面的区长都有枪。这一级干部大概相当于营级干部。
手续是五十年代才开始的。我母亲是在五五年前后转业的(实施军衔制之前),发有转业证。先转业到我家乡县武装部,还算与部队有一点儿关系,后来才到县政府。
转业证上有彭德怀的签名印章,文革时抄家,因这签名被抄走。
我们那里的一个红军干部。外省人,当年红军路过他家乡时参加的。参加了长征。不久后就入党了。参加过很多次战斗,从小兵开始慢慢升迁。五零年代是中南军区某机关的团级干部。几经转业,五十年代末来到我县,然后就再也没有离开。他有一支小手枪,可能是不须上缴的,因为到文革时还在他那里。只有少许子弹。他倒是常常擦枪。我们常常想看他那支小手枪,他一般不让看。我们那时有个观念,认为手枪越小官越大,所以特别羡慕他。不过,他却说,这小枪也就是当纪念品而己,打不远,没什么威力的,只可作近身防卫用。真正打仗,要靠长枪。听得我们挺失望的,因为我们认为,持长枪的是兵,不是官,我们玩游戏时都不喜欢持长枪。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文化水平的原因,他来到我们县后一直担任的是科局级职位,文革后才升上副县职。不过,离休时则获厅级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