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点评三国人物之郭嘉】
在三国历史上,刘备和孙权手下都有一位顶级谋臣,就是诸葛亮和周瑜,刘备和孙权对他们言听计从,最终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其实,在早期,曹操手下也有一个这样的人物,就是郭嘉,为曹操统一北方立下了不可替代的功劳,曹操曾称赞说:“使孤成大业者,必此人也!”
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也盛赞道:“天生郭奉孝,豪杰冠群英。腹内藏经史,胸中隐甲兵。运筹如范蠡,决策似陈平。可惜身先丧,中原栋梁倾。”
但可惜的是,天妒英才,郭嘉年仅38岁就去世了,当时,曹操正在北征乌桓,听闻这个消息后,顿足痛哭,说:“自从征伐,十有一年。每有大议,临敌制变。臣策未决,嘉辄成之。平定天下,谋功为高。不幸短命,事业未终。追思嘉勋,实不可忘。”
赤壁大战失败后,曹操也在第一时间想到了郭嘉,哭着对部下们说:“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
不久后,曹操跟大家总结赤壁之败时,又大哭道:“哀哉奉孝!痛哉奉孝!惜哉奉孝!”
这样一位顶级奇才,可惜没有跟诸葛亮一决雌雄,不免让人惋惜!
毛主席熟读三国,对诸葛亮、周瑜都有过不少点评,那么,他对郭嘉又是如何评价的呢?
实际上,毛主席对郭嘉非常推崇,多次翻阅《三国志·魏书·郭嘉传》,仅在1959年这一年,就向各级领导干部推荐了4次《郭嘉传》,号召大家向郭嘉学习。
1959年3月2日,毛主席在郑州主持会议时,就讲了郭嘉的故事,对大家说:“三国时,曹操一个有名的谋士叫郭嘉,27岁到曹操那里当参谋,38岁就死了。赤壁之战时,曹操说这个人如果在,就不会使我处于这种困难境地。
“许多好主意就是他出的,比如,打不打吕布,当时议论纷纷。那时袁绍占领整个河北和豫北,曹操在许昌,吕布在徐州。郭嘉建议先打吕布,说袁绍这个人多端寡要,见事迟,得计迟,不要怕,袁绍一定不会打许昌。于是曹操就去打吕布,把吕布搞倒了。如果不先打吕布,吕布跟袁绍联合起来同时攻击,曹操就危险了,郭嘉这个计策很成功。
“然后又去打袁绍,袁绍渡了黄河,在郑州与洛阳之间曹操打胜了。接着引出是不是去打袁绍的两个儿子袁谭、袁尚的问题,郭嘉说不要打,我们回师,装作打刘表,把军队摆到许昌、信阳之间,他们一定要乱的。果然,曹操的军队一挪动,几个月,两兄弟就打起来了,袁尚把哥哥包围在山东平原(德州),哥哥眼看要亡国,就派了一个代表叫辛毗的,跑到曹操这里来求救。曹操去救,乘势夺取了安阳,消灭了袁尚的部队,袁尚本人跑到辽东去了,然后再去消灭了袁谭。这个计策也是郭嘉出的。
“就在这个时候,郭嘉得病,38岁就死了。这个人很有名,《三国志·郭嘉传》可以看看。”
那么,毛主席给大家讲了这么长的故事,号召大家学习郭嘉,读《三国志·郭嘉传》,是出于什么样的考虑呢?当时又有什么背景呢?
在那个时期,出现了“大跃进”的问题,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许多地方的同志出现了问题不会解决,或是解决不了,不会决策,不敢决策。因此,毛主席特别希望大家能像郭嘉那样敢于谋划,敢于担当,多谋善断。
在这次会议后一个月,也就是1959年4月,中央在上海召开八届七中全会。这次会议上,重点讨论和通过了当年的国民经济计划草案,检查了人民公社的整顿工作。会上,毛主席再次谈到了领导干部在工作方法上要注意多谋善断、留有余地的问题,特别是此前工作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感觉很痛心,所以再次向大家推荐阅读《郭嘉传》。
毛主席说:“多谋善断这句话,重点在‘谋’字上。要多谋,少谋是不行的,要与各方面去商量,反对少谋武断。商量又少,又武断,那事情就办不好。谋是基础,只有多谋,才能善断。谋的目的就是为了断。”
毛主席还补充说:“要当机立断,不要优柔寡断。应当根据形势的变化来改变计划,反对党内一些不良倾向,也要当机立断。”
到了1959年7月,毛主席跟周小舟、李锐、周惠谈话时,说到1958年的经济计划被搞乱了,毛主席说:“国乱思良将,家贫念贤妻,这是《三国志·郭嘉传》上的话。曹操在赤壁之战吃了大败仗,于是想念郭嘉。”
不过,客栈查了一下资料,《三国志·郭嘉传》中实际上并没有这句话,这应该是毛主席记错了。不过,这短短的一句话,可以看出毛主席当时的心情很着急,希望有人能把搞乱的经济搞上去。
几天后,毛主席又找来李锐等人谈话,而且再次提到了郭嘉,说:“世上没有先知先觉,无非是多谋善断,留有余地,《三国志》里《郭嘉传》值得一读。郭嘉这个人足智多谋,初在袁绍麾下不得施展,他说袁绍‘多端寡要,好谋无决,欲与共济天下大难’,就跑到曹操那里,曹操说他“每有大议,临敌制变。臣策未决,嘉辄成之。平定天下,谋功为高”,可惜中年夭折,曹操大哭。
“大跃进出点乱子,不要埋怨,否则就是‘曹营之事不好办’,或者叫做‘欲与共济天下大难’。”
可见,毛主席对郭嘉是非常推崇的,以至于一年之内4次向大家推荐读《郭嘉传》,希望大家能像郭嘉那样,遇到问题不要怕,要多谋善断,才能打开工作的新局面。
(参考资料:《三国志》《三国演义》《毛主席读史》《历史学者毛主席》《毛主席点评历史人物》)
虚报粮食产量。这三人后来都被邓平反,证明邓是亩产万斤的幕后始作俑者。
"彭德怀同志是恨死我了...我和他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 人若犯我我必犯人!”
为曹操制定统一北方的军事路线,其中以“深根固本以制天下”,“挟天子以令诸侯”最为出名,多次修改其战略错误,屡立奇功,如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官渡之战,荀彧先从人心、战略、决策、德行等方面详细地分析了“四胜四败”之理,献计先灭吕布,西稳马超,以免三面受敌,曹操采纳其计,大获全胜。可惜后来受到曹操猜忌,被调离中枢,最终抑郁而亡。
老毛在政治上,轻车熟路,举重若轻,4月,彭德怀已经被判了死刑,这辈子政治上彻底玩完廖。
但是,老毛在经济上,确实诚如斯言,外行,不行。知道闯了祸,收拾烂摊子需要一个“郭嘉”,郭嘉何在?
其实,那时中共如同当年老蒋时代,内部不缺人才,但是他们都犯了一个共同的错误:宁要奴才,不要人才。
如果人才们直言无讳,坦陈整改妙计,只怕犯了天威,”出师未捷身先死,长时英雄泪满巾“廖。
如果郭嘉为曹阿瞒出谋划策,却反对老曹挟天子以令诸侯,就不会混到38岁死于疾病廖。
与其他党派和知识分子政治协商,这才赢得了民心,包括工商界、社会贤达和知识精英。后来为什么翻脸比翻书还快?内战军事上出其预料的顺利,鼓励了毛暴发户的赌徒心理和独断专行。希特勒在捷克、波兰、法国赌赢了几局就认定自己是军事奇才。他们在步入死路时,情势再危急总是一厢情愿“胜利就在最后坚持之中”,把疯狂进行到底。结果都是民族的灾难。毛再加上以土包子为荣,马背上的马列主义自居,湖南人讲究的霸蛮,封建的打江山坐江山的认知框架。当时整个社会军事化,文革中80%以上政府职能落入军人手里,工厂,科研院所,大学、医院、剧团等等都是军代表当老大。军区政委是当地行政主官。毛对付政敌的杀手锏就是找大军区司令唱军歌,扬言重上井冈山。这还是正常国家吗?这里一些人怀旧就津津乐道,当年如何梁山好汉排座次,X酱Y酱,不好意思搅了英雄们的好梦。去问问东北人陈三两的故事,问问南京人许大马棒的趣闻,笑话。
【毛主席点评三国人物之郭嘉】
在三国历史上,刘备和孙权手下都有一位顶级谋臣,就是诸葛亮和周瑜,刘备和孙权对他们言听计从,最终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其实,在早期,曹操手下也有一个这样的人物,就是郭嘉,为曹操统一北方立下了不可替代的功劳,曹操曾称赞说:“使孤成大业者,必此人也!”
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也盛赞道:“天生郭奉孝,豪杰冠群英。腹内藏经史,胸中隐甲兵。运筹如范蠡,决策似陈平。可惜身先丧,中原栋梁倾。”
但可惜的是,天妒英才,郭嘉年仅38岁就去世了,当时,曹操正在北征乌桓,听闻这个消息后,顿足痛哭,说:“自从征伐,十有一年。每有大议,临敌制变。臣策未决,嘉辄成之。平定天下,谋功为高。不幸短命,事业未终。追思嘉勋,实不可忘。”
赤壁大战失败后,曹操也在第一时间想到了郭嘉,哭着对部下们说:“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
不久后,曹操跟大家总结赤壁之败时,又大哭道:“哀哉奉孝!痛哉奉孝!惜哉奉孝!”
这样一位顶级奇才,可惜没有跟诸葛亮一决雌雄,不免让人惋惜!
毛主席熟读三国,对诸葛亮、周瑜都有过不少点评,那么,他对郭嘉又是如何评价的呢?
实际上,毛主席对郭嘉非常推崇,多次翻阅《三国志·魏书·郭嘉传》,仅在1959年这一年,就向各级领导干部推荐了4次《郭嘉传》,号召大家向郭嘉学习。
1959年3月2日,毛主席在郑州主持会议时,就讲了郭嘉的故事,对大家说:“三国时,曹操一个有名的谋士叫郭嘉,27岁到曹操那里当参谋,38岁就死了。赤壁之战时,曹操说这个人如果在,就不会使我处于这种困难境地。
“许多好主意就是他出的,比如,打不打吕布,当时议论纷纷。那时袁绍占领整个河北和豫北,曹操在许昌,吕布在徐州。郭嘉建议先打吕布,说袁绍这个人多端寡要,见事迟,得计迟,不要怕,袁绍一定不会打许昌。于是曹操就去打吕布,把吕布搞倒了。如果不先打吕布,吕布跟袁绍联合起来同时攻击,曹操就危险了,郭嘉这个计策很成功。
“然后又去打袁绍,袁绍渡了黄河,在郑州与洛阳之间曹操打胜了。接着引出是不是去打袁绍的两个儿子袁谭、袁尚的问题,郭嘉说不要打,我们回师,装作打刘表,把军队摆到许昌、信阳之间,他们一定要乱的。果然,曹操的军队一挪动,几个月,两兄弟就打起来了,袁尚把哥哥包围在山东平原(德州),哥哥眼看要亡国,就派了一个代表叫辛毗的,跑到曹操这里来求救。曹操去救,乘势夺取了安阳,消灭了袁尚的部队,袁尚本人跑到辽东去了,然后再去消灭了袁谭。这个计策也是郭嘉出的。
“就在这个时候,郭嘉得病,38岁就死了。这个人很有名,《三国志·郭嘉传》可以看看。”
那么,毛主席给大家讲了这么长的故事,号召大家学习郭嘉,读《三国志·郭嘉传》,是出于什么样的考虑呢?当时又有什么背景呢?
在那个时期,出现了“大跃进”的问题,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许多地方的同志出现了问题不会解决,或是解决不了,不会决策,不敢决策。因此,毛主席特别希望大家能像郭嘉那样敢于谋划,敢于担当,多谋善断。
在这次会议后一个月,也就是1959年4月,中央在上海召开八届七中全会。这次会议上,重点讨论和通过了当年的国民经济计划草案,检查了人民公社的整顿工作。会上,毛主席再次谈到了领导干部在工作方法上要注意多谋善断、留有余地的问题,特别是此前工作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感觉很痛心,所以再次向大家推荐阅读《郭嘉传》。
毛主席说:“多谋善断这句话,重点在‘谋’字上。要多谋,少谋是不行的,要与各方面去商量,反对少谋武断。商量又少,又武断,那事情就办不好。谋是基础,只有多谋,才能善断。谋的目的就是为了断。”
毛主席还补充说:“要当机立断,不要优柔寡断。应当根据形势的变化来改变计划,反对党内一些不良倾向,也要当机立断。”
到了1959年7月,毛主席跟周小舟、李锐、周惠谈话时,说到1958年的经济计划被搞乱了,毛主席说:“国乱思良将,家贫念贤妻,这是《三国志·郭嘉传》上的话。曹操在赤壁之战吃了大败仗,于是想念郭嘉。”
不过,客栈查了一下资料,《三国志·郭嘉传》中实际上并没有这句话,这应该是毛主席记错了。不过,这短短的一句话,可以看出毛主席当时的心情很着急,希望有人能把搞乱的经济搞上去。
几天后,毛主席又找来李锐等人谈话,而且再次提到了郭嘉,说:“世上没有先知先觉,无非是多谋善断,留有余地,《三国志》里《郭嘉传》值得一读。郭嘉这个人足智多谋,初在袁绍麾下不得施展,他说袁绍‘多端寡要,好谋无决,欲与共济天下大难’,就跑到曹操那里,曹操说他“每有大议,临敌制变。臣策未决,嘉辄成之。平定天下,谋功为高”,可惜中年夭折,曹操大哭。
“大跃进出点乱子,不要埋怨,否则就是‘曹营之事不好办’,或者叫做‘欲与共济天下大难’。”
可见,毛主席对郭嘉是非常推崇的,以至于一年之内4次向大家推荐读《郭嘉传》,希望大家能像郭嘉那样,遇到问题不要怕,要多谋善断,才能打开工作的新局面。
(参考资料:《三国志》《三国演义》《毛主席读史》《历史学者毛主席》《毛主席点评历史人物》)
虚报粮食产量。这三人后来都被邓平反,证明邓是亩产万斤的幕后始作俑者。
"彭德怀同志是恨死我了...我和他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 人若犯我我必犯人!”
为曹操制定统一北方的军事路线,其中以“深根固本以制天下”,“挟天子以令诸侯”最为出名,多次修改其战略错误,屡立奇功,如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官渡之战,荀彧先从人心、战略、决策、德行等方面详细地分析了“四胜四败”之理,献计先灭吕布,西稳马超,以免三面受敌,曹操采纳其计,大获全胜。可惜后来受到曹操猜忌,被调离中枢,最终抑郁而亡。
老毛在政治上,轻车熟路,举重若轻,4月,彭德怀已经被判了死刑,这辈子政治上彻底玩完廖。
但是,老毛在经济上,确实诚如斯言,外行,不行。知道闯了祸,收拾烂摊子需要一个“郭嘉”,郭嘉何在?
其实,那时中共如同当年老蒋时代,内部不缺人才,但是他们都犯了一个共同的错误:宁要奴才,不要人才。
如果人才们直言无讳,坦陈整改妙计,只怕犯了天威,”出师未捷身先死,长时英雄泪满巾“廖。
如果郭嘉为曹阿瞒出谋划策,却反对老曹挟天子以令诸侯,就不会混到38岁死于疾病廖。
与其他党派和知识分子政治协商,这才赢得了民心,包括工商界、社会贤达和知识精英。后来为什么翻脸比翻书还快?内战军事上出其预料的顺利,鼓励了毛暴发户的赌徒心理和独断专行。希特勒在捷克、波兰、法国赌赢了几局就认定自己是军事奇才。他们在步入死路时,情势再危急总是一厢情愿“胜利就在最后坚持之中”,把疯狂进行到底。结果都是民族的灾难。毛再加上以土包子为荣,马背上的马列主义自居,湖南人讲究的霸蛮,封建的打江山坐江山的认知框架。当时整个社会军事化,文革中80%以上政府职能落入军人手里,工厂,科研院所,大学、医院、剧团等等都是军代表当老大。军区政委是当地行政主官。毛对付政敌的杀手锏就是找大军区司令唱军歌,扬言重上井冈山。这还是正常国家吗?这里一些人怀旧就津津乐道,当年如何梁山好汉排座次,X酱Y酱,不好意思搅了英雄们的好梦。去问问东北人陈三两的故事,问问南京人许大马棒的趣闻,笑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