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我们讲新中国的经济发展史,有两派人总是争吵不休。一派是后三十年派,认为今天中国达到这样的发达程度,全赖邓小平改革开放所致。另一派是前三十年派,有理有据地说,改革开放前中国的经济成就就很大,什么什么都有了。其实两派都对,所以领导有个前三十年和后三十年一体化的定论。
但把前三十年的功劳都放在毛的头上,也是不符合事实的。就经济而言,中国在二战前后确实是一穷二白的,多数中国军队是穿着草鞋和日本人打仗的,日本殖民地满洲国的GDP是全中国的十倍。中国自己连个火柴都不会造,一直叫“洋火”。新中国成立后建立起来的整套的现代化工业,并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从地下长出来的,而是从国外输入的。在引进外国技术方面,毛经常起阻扰作用,而刘少奇和周恩来是最主要的政治推进者。
在前三十年,有两个国家对中国的工业化作出了最大的贡献,即苏联和日本;后三十年,作出最大贡献的是美国,以及我们的港台同胞。有仇报仇,有恩报恩,恩怨分明是做人的底线,也是作为一个民族的底线。现在就来把一把前三十年这些恩主干了些什么?
当然,苏联和日本对中国的援助,并非无缘无故的。苏联对中国的援助的动机是政治性的,如果说老谋深算的斯大林,给中国的援助还是有点斤斤计较,有给鸡吃米又不能吃得太饱的意思,赫鲁晓夫则有点天真了,他是真心想把中国扶植成一个有能力的盟友,给予援助的慷慨程度是匪夷所思的。中国勒紧裤腰带援助别国的事,现在还受到诟病,而赫鲁晓夫那种大撒币方式当时就受到苏联党内的挑战,最后也成了他下台的罪状之一。
斯大林和赫鲁晓夫两届苏联政府援助中国的项目非常庞大,泛称为156计划,指有156个大项目,每个大项目下又有很多小项目。下面就简单总结一下:
1951年10月中国决定以重工业和国防工业建设为中心的计划经济建设方针,53年开始进行大规模经济建设,力争20年内实现中国的工业化。
52年7月制定《从1953年至1957年的计划草案》。工业作为重点。工业以重工业为主、轻工业为辅。五年计划必须对国防和长期建设有利。
至52年底,商定苏联帮助中国恢复与建设50个重点项目。52年8月至53年确定,53至59年内援助中国建设与改建91个企业。上述共141个企业。这些企业建设完成后,中国将成为有独立工业体系的国家,工业化将有稳固基础。按照协定到59年,中国钢铁、煤炭、电力、石油等主要重工业产品,大约等于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水平,接近或超过日本1937年水平。即钢产量超过500万吨,煤一亿吨,电力200亿度以上,石油250万吨左右。
53年经过变动,形成144个建设项目。54年10月新增15项,至54年底确定156项建设项目。以上谈的是都是无偿援建项目,除了援建的,还有属于有偿项目。一五计划共安排大中型建设项目694个,实际施工921个,内有156项援建。德国、捷克斯洛伐克、波兰、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等6国共援建工业项目68项。
苏联统计50-59年帮助中国新建、改建和扩建400多个工业企业、车间和其他项目,其中100个国防项目。
进入60年代后,中苏关系恶化,但建设还在进行。截至六一年上半年,完成和基本完成设计、设备交付任务的有149个成套项目,主要项目具有年生产能力为炼钢60万吨、轧钢460万吨、发电设备60万千瓦、发电813万千瓦、重型设备和重型机床12万吨、原煤2490万吨、合成氨45万吨、原油加工200万吨、飞机1500架、坦克1800辆、各种炮9300门。完成设计、设备交货122个项目,基本完成设计、设备交货27个项目,64个单个车间和研究所中已交完设备29个,其余155个项目和35个单个车间和研究所后来均被撤销。
从苏联引进的成套设备项目中,重工业占97%,主要是基础工业和国防工业项目。能源工业占34.3%,冶金工业占22%,机械工业占15.7%,化学工业占7.9%,国防工业占12%左右。一五计划实际完成的项目中,能源工业占28.6%,冶金工业占22%,机械工业占18.5%,化学工业占7.8%,国防工业占14%。围绕这个建设中心,部署限额以上的694个建设单位。
156项实际施工的150项中,预计总投资187.8亿元(原预计总投资202.7亿元,停建及缩小投资少用14.9亿元),实际完成196.3亿元,完成104.5%。初步建立了中国工业化的基础。
61年8月1日中国提出削减从苏联进口设备,主要理由是经济遇到了困难。苏方希望延期供应中国所订造的设备,因为这些设备的大部分正在制造或已向第三国订购。同年12月初,中方提出62-63年停止从苏联进口成套设备。同时中方大幅度缩减向苏联供应锡、汞及钨与铝的浓缩原料,几乎完全中断供应钽、锡和陂的浓缩物、电压石等原料的供货。
到64年1月1日为止,有78个由苏联向中国提供技术援助的工业企业和其他项目尚未完成建设任务,其中66个项目是有61年6月19日议定书合同的。65年4月21日中国政府声明,废除61年6月19日议定书所规定的一切工业项目。69年中苏工业领域联系几乎完全中断。
中国和苏联在60年代政治关系变僵之后,从1962年起,就部分转向西方国家。由于美国依然实行对新中国的封锁,这些技术引进都不是重工业,而是有关农业、纺织、轻工和化学工业。中国也是用硬通货支付这些引进,因此其性质属于贸易而不是援助。
63年6月同日本签订第一个采取延期付款方式进口维尼纶成套设备合同,随后从日本、联邦德国、英国、意大利、法国、瑞典、奥地利、瑞士、荷兰、比利时等国引进石油、化工、冶金、矿山、电子和精密机械等方面的技术和设备共84项,累计用汇14.5亿美元。外汇来源主要是中国的农产品出口,想到中国当时正处于饥荒时代,确实是很心酸的。这些项目1968年都中断了,大部分进口项目受到严重影响,或造成工程拖期,或不能正常生产。
文革之后,中国恢复了元气,周恩来实际主政,与美国也改善了关系。在美国的默许下,中国开始了大规模地引进了西方国家的技术,包括非军事的重工业。而在这个过程中,日本起了一个很积极的作用。
1972年9月,通过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问北京,在相互敌对20多年后中日两国终于实现了邦交正常化,并且随后按照《中日联合声明》的规定,先后签订了中日贸易、海运、航空、渔业、文化交流、科技合作等协定,使中日关系在各个领域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当然,日本大规模的经济援助,是在1978年签订的《中日和平友好条约》后开始的,属于后三十年范畴了。这之前日本的贡献,主要在于愿意提供技术和贷款,以及高价进口中国大量石油方面。
1973年1月5日,计委提交《关于增加设备进口、扩大经济交流的请示报告》,建议利用西方处于经济危机,引进设备对我有利的时机,在今后三五年内引进43亿美元的成套设备,即所谓四三方案(43亿美元)。3月22日国务院原则批准。以后陆续追加一批项目,追加8.8亿美元,计划进口总额51.4亿美元。利用这些设备,共兴建26个大型工业项目,总投资额约214亿元。到1982年,26个项目全部投产。这些钱的来源,是中国当时几个大油田有了量产,本国用油不多,就对外出口。日本是这些石油的主要接受国,由于当年正处世界石油出口组织对美国和在第四次中东战争中支持以色列在国家禁油,石油的出口价格较高。虽然中国石油含硫高,质量比中东石油差,提炼需要更高成本,日本还是支付了不低于中东油的价格,并为中国石油开发和炼油提供了设备,这是中国那轮大规模技术引进能实现的一个重要条件。这是日本的善意行动,当时中东的禁油对象并不包括日本。
1972年全国进出口总额48.4亿美元,其中进口22亿美元,四三方案计算,引进43亿美元,加利息50亿美元,总折合人民币214亿元,72年全国基建总投资412亿元。73年底大部分项目签约完成。79年上述26个项目合同履行完毕,共用39.6亿美元,比原计划少3亿多美元。
四三方案带动下,重要的引进项目还有从美国引进彩色显像管成套生产技术项目、利用外汇贷款购买新旧船舶组建远洋船队、购买英国三叉戟飞机等。
77年10月计划六五期间新建和续建120个左右的大型项目。2000年以前全面实现四个现代化,主要工业产量方面超过现在的日本,接近现在的美国。78年2月计划新建和续建120个大型项目,其中包括10大钢铁基地、9大有色金属基地、8大煤炭基地、10大油气田、30个大电站、6条铁路新干线、5个港口。结合原有工业基础,全国形成14个大型重工业基地。78年3月20日计委、建委下达《1978年引进新技术和成套设备计划》,批准各部门用汇总额85.6亿美元。78年签订的引进新技术和成套设备合同金额共78亿美元,简称78亿计划。涉及项目50多个,主要是冶金、化工、能源等项目,其中较大项目22个,即后来统称为22项的大工程。
上海宝山钢铁总厂,大庆石油化工厂、齐鲁石油化工厂各1套30万吨乙烯生产装置,南京的2套30万吨乙烯生产装置,东方化工厂年产3万吨丙烯酸酯设备(吉林化学工业公司11万吨乙烯关键设备,四三方案推迟项目),浙江镇海炼油厂、新疆乌鲁木齐炼油厂、宁夏银川化工厂各1套30万吨合成氨和52万吨尿素项目,煤炭为原料的山西化肥厂30万吨合成氨装置,100套综合采煤机组,德兴铜矿基地,贵州铝厂年产8万吨电解铝工程,上海石油化工总厂化纤二期20万吨聚酯及合成纤维工程,仪征化纤厂年产53万吨聚酯及合成纤维工程,平顶山帘子线厂年产尼龙66盐浸胶帘子布113万吨,山东合成革厂年产合成革300万平方米,兰州合成革厂,云南三聚磷酸钠工程,霍林河煤矿2000万吨/年,开滦煤矿3座入洗原煤400万吨的洗煤厂,陕西咸阳彩色电视显像管等。
77年在华国锋主持下制定的计划,以后被批为洋跃进,并没有完全实现。72至77年,中国同日本、联邦德国、英国、法国、荷兰、美国等十几国厂商签订222项新技术和成套设备项目,成交额32.6亿美元。77至78年,共签订进口合同项目145个,累计用汇金额33.5亿美元,华跃进只实现了一半不到。
可以这么说,前三十年,50-60年代,主要在苏联的援助下,新中国打好了一个工业基础,而文革期间,只是在破坏。70年代初,在和美国关系改善的前提下,在日本的贷款和石油进口等帮助下,中国大规模从西方国家引入了技术,一方面替换和更新了苏联援助的工业基础,另一方面也有所提高。那些支持前三十年派的成就,从卫星到火柴,多为苏联援建的,前几天九孔放水的新安江水电站,也是苏联援建的,中国是从苏联那儿学会了水电站建造技术。而我们亲历的70年代中期生活用品的大改善,如电视机,半导体收音机的普及,化纤服装的普及等,则是70年代初以日本为首的西方技术输入的结果。
一些死坏死坏的专家,鼓吹中国已经超过美国,鼓吹中国和西方死磕,不是对这段历史无知,就是故意想把中国往沟里带。没有世界先进技术的引进,闭关锁国,那只有死路一条!
如13套化肥生产设备、12套化纤生产设备、还有生产一拉罐铁皮的扎制钢材生产设备等。
毛也说过一年开张二年看眉目三年结束的话。九大后,大規模群众性大呜大放大字报式运动已结束。取而代之的事斗批改,清理階级队伍的政治任务。宣传已不提“将文化大革命进行到底”而提“巩固....大革命的胜利”似类的话。不同看法而已。
苏联,美国等强国都有欺负中国的历史。
含硫量只有0.1~0.2%, 只要稍微沉淀一下蜡
就可以注入拖拉机柴油机
胜利的原油含硫量稍微高一点,尤其是后来的稠油,但是和 中东石油比仍然属于低硫
现在我们讲新中国的经济发展史,有两派人总是争吵不休。一派是后三十年派,认为今天中国达到这样的发达程度,全赖邓小平改革开放所致。另一派是前三十年派,有理有据地说,改革开放前中国的经济成就就很大,什么什么都有了。其实两派都对,所以领导有个前三十年和后三十年一体化的定论。
但把前三十年的功劳都放在毛的头上,也是不符合事实的。就经济而言,中国在二战前后确实是一穷二白的,多数中国军队是穿着草鞋和日本人打仗的,日本殖民地满洲国的GDP是全中国的十倍。中国自己连个火柴都不会造,一直叫“洋火”。新中国成立后建立起来的整套的现代化工业,并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从地下长出来的,而是从国外输入的。在引进外国技术方面,毛经常起阻扰作用,而刘少奇和周恩来是最主要的政治推进者。
在前三十年,有两个国家对中国的工业化作出了最大的贡献,即苏联和日本;后三十年,作出最大贡献的是美国,以及我们的港台同胞。有仇报仇,有恩报恩,恩怨分明是做人的底线,也是作为一个民族的底线。现在就来把一把前三十年这些恩主干了些什么?
当然,苏联和日本对中国的援助,并非无缘无故的。苏联对中国的援助的动机是政治性的,如果说老谋深算的斯大林,给中国的援助还是有点斤斤计较,有给鸡吃米又不能吃得太饱的意思,赫鲁晓夫则有点天真了,他是真心想把中国扶植成一个有能力的盟友,给予援助的慷慨程度是匪夷所思的。中国勒紧裤腰带援助别国的事,现在还受到诟病,而赫鲁晓夫那种大撒币方式当时就受到苏联党内的挑战,最后也成了他下台的罪状之一。
斯大林和赫鲁晓夫两届苏联政府援助中国的项目非常庞大,泛称为156计划,指有156个大项目,每个大项目下又有很多小项目。下面就简单总结一下:
1951年10月中国决定以重工业和国防工业建设为中心的计划经济建设方针,53年开始进行大规模经济建设,力争20年内实现中国的工业化。
52年7月制定《从1953年至1957年的计划草案》。工业作为重点。工业以重工业为主、轻工业为辅。五年计划必须对国防和长期建设有利。
至52年底,商定苏联帮助中国恢复与建设50个重点项目。52年8月至53年确定,53至59年内援助中国建设与改建91个企业。上述共141个企业。这些企业建设完成后,中国将成为有独立工业体系的国家,工业化将有稳固基础。按照协定到59年,中国钢铁、煤炭、电力、石油等主要重工业产品,大约等于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水平,接近或超过日本1937年水平。即钢产量超过500万吨,煤一亿吨,电力200亿度以上,石油250万吨左右。
53年经过变动,形成144个建设项目。54年10月新增15项,至54年底确定156项建设项目。以上谈的是都是无偿援建项目,除了援建的,还有属于有偿项目。一五计划共安排大中型建设项目694个,实际施工921个,内有156项援建。德国、捷克斯洛伐克、波兰、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等6国共援建工业项目68项。
苏联统计50-59年帮助中国新建、改建和扩建400多个工业企业、车间和其他项目,其中100个国防项目。
进入60年代后,中苏关系恶化,但建设还在进行。截至六一年上半年,完成和基本完成设计、设备交付任务的有149个成套项目,主要项目具有年生产能力为炼钢60万吨、轧钢460万吨、发电设备60万千瓦、发电813万千瓦、重型设备和重型机床12万吨、原煤2490万吨、合成氨45万吨、原油加工200万吨、飞机1500架、坦克1800辆、各种炮9300门。完成设计、设备交货122个项目,基本完成设计、设备交货27个项目,64个单个车间和研究所中已交完设备29个,其余155个项目和35个单个车间和研究所后来均被撤销。
从苏联引进的成套设备项目中,重工业占97%,主要是基础工业和国防工业项目。能源工业占34.3%,冶金工业占22%,机械工业占15.7%,化学工业占7.9%,国防工业占12%左右。一五计划实际完成的项目中,能源工业占28.6%,冶金工业占22%,机械工业占18.5%,化学工业占7.8%,国防工业占14%。围绕这个建设中心,部署限额以上的694个建设单位。
156项实际施工的150项中,预计总投资187.8亿元(原预计总投资202.7亿元,停建及缩小投资少用14.9亿元),实际完成196.3亿元,完成104.5%。初步建立了中国工业化的基础。
61年8月1日中国提出削减从苏联进口设备,主要理由是经济遇到了困难。苏方希望延期供应中国所订造的设备,因为这些设备的大部分正在制造或已向第三国订购。同年12月初,中方提出62-63年停止从苏联进口成套设备。同时中方大幅度缩减向苏联供应锡、汞及钨与铝的浓缩原料,几乎完全中断供应钽、锡和陂的浓缩物、电压石等原料的供货。
到64年1月1日为止,有78个由苏联向中国提供技术援助的工业企业和其他项目尚未完成建设任务,其中66个项目是有61年6月19日议定书合同的。65年4月21日中国政府声明,废除61年6月19日议定书所规定的一切工业项目。69年中苏工业领域联系几乎完全中断。
中国和苏联在60年代政治关系变僵之后,从1962年起,就部分转向西方国家。由于美国依然实行对新中国的封锁,这些技术引进都不是重工业,而是有关农业、纺织、轻工和化学工业。中国也是用硬通货支付这些引进,因此其性质属于贸易而不是援助。
63年6月同日本签订第一个采取延期付款方式进口维尼纶成套设备合同,随后从日本、联邦德国、英国、意大利、法国、瑞典、奥地利、瑞士、荷兰、比利时等国引进石油、化工、冶金、矿山、电子和精密机械等方面的技术和设备共84项,累计用汇14.5亿美元。外汇来源主要是中国的农产品出口,想到中国当时正处于饥荒时代,确实是很心酸的。这些项目1968年都中断了,大部分进口项目受到严重影响,或造成工程拖期,或不能正常生产。
文革之后,中国恢复了元气,周恩来实际主政,与美国也改善了关系。在美国的默许下,中国开始了大规模地引进了西方国家的技术,包括非军事的重工业。而在这个过程中,日本起了一个很积极的作用。
1972年9月,通过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问北京,在相互敌对20多年后中日两国终于实现了邦交正常化,并且随后按照《中日联合声明》的规定,先后签订了中日贸易、海运、航空、渔业、文化交流、科技合作等协定,使中日关系在各个领域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当然,日本大规模的经济援助,是在1978年签订的《中日和平友好条约》后开始的,属于后三十年范畴了。这之前日本的贡献,主要在于愿意提供技术和贷款,以及高价进口中国大量石油方面。
1973年1月5日,计委提交《关于增加设备进口、扩大经济交流的请示报告》,建议利用西方处于经济危机,引进设备对我有利的时机,在今后三五年内引进43亿美元的成套设备,即所谓四三方案(43亿美元)。3月22日国务院原则批准。以后陆续追加一批项目,追加8.8亿美元,计划进口总额51.4亿美元。利用这些设备,共兴建26个大型工业项目,总投资额约214亿元。到1982年,26个项目全部投产。这些钱的来源,是中国当时几个大油田有了量产,本国用油不多,就对外出口。日本是这些石油的主要接受国,由于当年正处世界石油出口组织对美国和在第四次中东战争中支持以色列在国家禁油,石油的出口价格较高。虽然中国石油含硫高,质量比中东石油差,提炼需要更高成本,日本还是支付了不低于中东油的价格,并为中国石油开发和炼油提供了设备,这是中国那轮大规模技术引进能实现的一个重要条件。这是日本的善意行动,当时中东的禁油对象并不包括日本。
1972年全国进出口总额48.4亿美元,其中进口22亿美元,四三方案计算,引进43亿美元,加利息50亿美元,总折合人民币214亿元,72年全国基建总投资412亿元。73年底大部分项目签约完成。79年上述26个项目合同履行完毕,共用39.6亿美元,比原计划少3亿多美元。
四三方案带动下,重要的引进项目还有从美国引进彩色显像管成套生产技术项目、利用外汇贷款购买新旧船舶组建远洋船队、购买英国三叉戟飞机等。
77年10月计划六五期间新建和续建120个左右的大型项目。2000年以前全面实现四个现代化,主要工业产量方面超过现在的日本,接近现在的美国。78年2月计划新建和续建120个大型项目,其中包括10大钢铁基地、9大有色金属基地、8大煤炭基地、10大油气田、30个大电站、6条铁路新干线、5个港口。结合原有工业基础,全国形成14个大型重工业基地。78年3月20日计委、建委下达《1978年引进新技术和成套设备计划》,批准各部门用汇总额85.6亿美元。78年签订的引进新技术和成套设备合同金额共78亿美元,简称78亿计划。涉及项目50多个,主要是冶金、化工、能源等项目,其中较大项目22个,即后来统称为22项的大工程。
上海宝山钢铁总厂,大庆石油化工厂、齐鲁石油化工厂各1套30万吨乙烯生产装置,南京的2套30万吨乙烯生产装置,东方化工厂年产3万吨丙烯酸酯设备(吉林化学工业公司11万吨乙烯关键设备,四三方案推迟项目),浙江镇海炼油厂、新疆乌鲁木齐炼油厂、宁夏银川化工厂各1套30万吨合成氨和52万吨尿素项目,煤炭为原料的山西化肥厂30万吨合成氨装置,100套综合采煤机组,德兴铜矿基地,贵州铝厂年产8万吨电解铝工程,上海石油化工总厂化纤二期20万吨聚酯及合成纤维工程,仪征化纤厂年产53万吨聚酯及合成纤维工程,平顶山帘子线厂年产尼龙66盐浸胶帘子布113万吨,山东合成革厂年产合成革300万平方米,兰州合成革厂,云南三聚磷酸钠工程,霍林河煤矿2000万吨/年,开滦煤矿3座入洗原煤400万吨的洗煤厂,陕西咸阳彩色电视显像管等。
77年在华国锋主持下制定的计划,以后被批为洋跃进,并没有完全实现。72至77年,中国同日本、联邦德国、英国、法国、荷兰、美国等十几国厂商签订222项新技术和成套设备项目,成交额32.6亿美元。77至78年,共签订进口合同项目145个,累计用汇金额33.5亿美元,华跃进只实现了一半不到。
可以这么说,前三十年,50-60年代,主要在苏联的援助下,新中国打好了一个工业基础,而文革期间,只是在破坏。70年代初,在和美国关系改善的前提下,在日本的贷款和石油进口等帮助下,中国大规模从西方国家引入了技术,一方面替换和更新了苏联援助的工业基础,另一方面也有所提高。那些支持前三十年派的成就,从卫星到火柴,多为苏联援建的,前几天九孔放水的新安江水电站,也是苏联援建的,中国是从苏联那儿学会了水电站建造技术。而我们亲历的70年代中期生活用品的大改善,如电视机,半导体收音机的普及,化纤服装的普及等,则是70年代初以日本为首的西方技术输入的结果。
一些死坏死坏的专家,鼓吹中国已经超过美国,鼓吹中国和西方死磕,不是对这段历史无知,就是故意想把中国往沟里带。没有世界先进技术的引进,闭关锁国,那只有死路一条!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白虎“:可能是今年最好的电影 “南山的部长们”:优秀的政治电影 苏联和日本的援助对新中国工业发展的贡献 绿色能源在寒潮中重挫 《中国人史观》读后感(四)
如13套化肥生产设备、12套化纤生产设备、还有生产一拉罐铁皮的扎制钢材生产设备等。
1972 年 3 月 8 日,屠呦呦作为北京中药所的代表,在“全国 523 办公室”主持的南京“中医中药专业组”会议上作题为《用毛泽东思想指导发掘抗疟中草药工作》的报告,报告了青蒿乙醚中性粗提物的鼠疟、猴疟抑制率达 100% 的结果,引起全体与会者的关注。资料显示,复筛时屠呦呦从本草和民间的“绞汁”服用的说法中得到启发,考虑到有效成分可能在亲脂部分,于是改用乙醚提取,这样动物效价才有了显著提高,使青蒿的动物效价由 30%~40% 提高到 95% 以上 。 1972 年 8月,屠呦呦带队在海南岛开展青蒿乙醚中性提取物的临床疗效试验。期间,倪慕云设计了色谱柱分离的前处理,使青蒿乙醚提取物中性部分的抗疟作用再次得到提高。钟裕蓉从文献获知硅胶柱分离中性化合物更有效,于是便与助手崔淑莲在倪慕云柱前处理的基础上,按文献提供的方法用硅胶柱层析,石油醚-乙醚(后改为石油醚-乙酸乙酯)梯度洗脱,分离乙醚中性提取物。
毛也说过一年开张二年看眉目三年结束的话。九大后,大規模群众性大呜大放大字报式运动已结束。取而代之的事斗批改,清理階级队伍的政治任务。宣传已不提“将文化大革命进行到底”而提“巩固....大革命的胜利”似类的话。不同看法而已。
苏联,美国等强国都有欺负中国的历史。
含硫量只有0.1~0.2%, 只要稍微沉淀一下蜡
就可以注入拖拉机柴油机
胜利的原油含硫量稍微高一点,尤其是后来的稠油,但是和 中东石油比仍然属于低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