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匠张有成曾智救毛泽东,建国后写信称没有酒喝,毛主席暖心安慰

w
williamsteng
楼主 (文学城)

美诗美文的世界2020-12-30 15:25:27

 

1951年9月,身在韶山的小木匠张有成家,迎来了一位贵客:毛泽东的堂兄毛宇居。

此次毛宇居到张家来,只为告诉他一个消息:

准备跟我进京见主席!

进京见主席?张有成再三找毛宇居确认,才肯相信自己没听错。

建国后,多少韶山人都想进北京城看一眼、去天安门照张相、去故宫走一圈。为此,很多村民托毛宇居写信给主席,希望主席能同意。结果却让他们大失所望,对于这类要求,毛泽东基本都拒绝了。对此,乡亲们倒也能理解,国家百废待兴,主席自己都省吃俭用,又不能拿国家的钱招待乡亲们。

这个情况张有成自然是知道的,所以建国后他压根儿就没想过,有一天自己能去北京。欣喜之余,张有成没忘记问一下毛宇居此次一共有几个人去。毛宇居的回答是:3个,包括他张有成。

图:毛泽东和毛宇居一行人

那么另外2位,是什么人呢?

第一位,当然是“带队”的毛宇居老爷子。别看老爷子70岁了,却精神得很。自从建国后,他就成了村里的大忙人。韶山冲的乡亲们有什么话要带给主席,基本上都是通过他写信来传递的。对于他,村里人都很尊重。他是毛泽东的堂兄兼启蒙恩师,要学问有学问、有威望有威望,他是村里最有资格去北京的人。

第二位是文梅清,他是毛泽东的表兄。毛泽东小时候经常跟母亲文七妹回外婆家,在那里他跟几位表兄关系非常要好。如今,毛泽东的亲弟弟毛泽民、毛泽覃都殉国多年,文家的表兄就是他最亲的人之一。所以接表兄文梅清进京,也是人之常情。

了解了这些,大家自然就明白为何张有成会对自己能进京,颇为惊讶了。他只是一个普通的小木匠,他不姓毛、也不姓文,和主席不是亲戚关系。

思来想去,张有成觉得自己能进京的理由应该只有一个:难道主席还记得20多年前的那件小事?对此,张有成不确定。

几天后,张有成就跟着毛宇居出发了,临行前他翻箱倒柜,找出了一套拿得出手的衣服。上首都,看天安门,要穿得干净点!不能一身木屑渣子。

9月23日下午,3人终于到达了北京。初秋的北京,已透着丝丝凉意,3人的心里却是暖的。下了火车,他们被接进了中南海。

一见到他们,毛泽东就笑着一一握手,张有成是走在最后的。毛泽东似乎看出了他的紧张,主动伸出手来,边跟他握手,边说了这样一段话:

有成兄,一别20多年,想不到我们还是见了面,这要感谢你。那一次若不是你胆大沉着,掩护了我,我差点命都没了哩!

图:毛泽东

听到主席这样说,张有成才确定了:多年前的那件“小事”,原来他一直记得。听到主席这样说,身旁的工作人员才知道,原来这次来的3个韶山人里,居然还有一位是主席的救命恩人。怎么之前从来没听人说过?

张有成的年纪比毛泽东稍大一些,以我们现在的话来说,他们曾经是发小。那时张有成家住在韶山通往湘乡的山坳上,而毛泽东家住在上屋场,两家挨得很近。张有成家一直都是做木匠活的,而毛泽东家则是种地的。

彼时,年纪较小的毛泽东总是叫张有成为“张四哥”,他们经常在一起放牛、砍柴、玩耍,形影不离。直到1910年毛泽东去湘乡县读书,他们才分开了。此后,张有成很少听到兄弟的消息,只知道他在外面搞革命,成了长沙城里的大人物。对这些国家大事,他一个小木匠是不太懂的。

张四哥再见到毛泽东,是他落难时。那段时间,毛泽东一直在韶山一带开展农民运动,他四处说服村民们不要再逆来顺受了,要站起来反抗。当局自然容不下这样的革命份子,于是派枪兵在韶山一带追捕他。

毛泽东知道韶山已经不安全 了,于是一路奔湘乡去。眼看就要被敌人追上时,他正好路过张四哥家。于是,他毫不犹豫地跑了进去。他相信在这个关键时候,就算多年没联系,张四哥也不会见死不救。

见到略显狼狈的毛泽东,张四哥没想到,和哥们儿再见面会在这样的情况下,两人甚至连寒暄几句的时间都没有。二话不说,他把毛泽东藏进了自家的木匠棚里。

枪兵们很快就寻到了张家。接下来,张四哥的表现就完全可以用毛泽东说的“胆大沉着”4个字来形容了!

士兵们很蛮横地拿枪指着他问道:“有没有见过一个穿蓝长衫、蓄西式头的人?”张四哥毫不犹豫地说道:“看见了,他从山上往湘乡跑了”。

因为张四哥把这话说得很肯定,所以枪兵们基本上是相信的。在他们看来,一个普通的农村木匠,难道还敢在他们的枪口下说谎不成,除非他们一家老小都不要命了。但他们还是照例问了一句:“你怎么不抓住他?”

张有成知道敌人信了他的话,便很无辜地表示:“一个教书先生,我干嘛要抓他呀”。这句话,其实就是根据毛泽东的穿着打扮来的。他的那身装束,被人当成是教书先生是再正常不过的了。临时能想到这一点,张四哥果然聪明!

眼看要抓到人了,结果还是晚了一步,敌人气得说:“他不是教书先生,是共产党!” 张四哥装作很吃惊的样子,说了句:“额头上没写字,我怎么晓得他是共产党呀”。敌人听完他这段描述,只能边骂他边悻悻得离去了。

这段对话,不知大家看完后会有什么感受?是否会觉得很像谍战剧里,一个训练有素的我军地下党正在和敌人周旋。但这的确是当年张有成,和拿着长枪的敌军之间的对话。这段内容毛泽东记了20多年,所以他才会当着大家的面说,如果不是四哥够大胆够沉着,自己就没命了。

在那样的烽火岁月里,多少人选择麻木地生活着。这些人里,有一些是读书人,他们奉行着“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似乎唯有这样才能生存下去。这些人里,也有普通的庄稼人,他们奉行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处事哲学,似乎唯有这样才能过上太平日子。

张四哥的行为在这些看来,其实就是没事找事。但在张四哥眼里,他只不过是顺手帮了昔日的小兄弟一把。与这些麻木的人相比,他的心更“热一点”。虽然那时候的他还想不到,自己的这一次出手相助,这一个善念,对风雨飘摇中的中国意味着什么。

图:毛泽东

枪兵走了后,张有成没有让毛泽东赶紧走,他还做了两件令人钦佩的事:

第一件事,他掏遍了全身的口袋,摸出了几块大洋,一股脑儿全给了毛兄弟,让他作盘缠用。对于这笔钱到底是三块还是五块,史料说法不一。毕竟事情过去太多年了,张四哥自己都记不清了,他只知道当时是掏干净了身上的钱。这笔钱给出去,他就没想过让兄弟还。

第二件事,他找来了一台轿子,对外人称轿子里坐着一位郎中先生,然后让人把轿子抬了出去。这个举动,又一次给我们“上演了”谍战剧里的情节。

这两件事,每一件都是他对兄弟的情份,他替兄弟事事都想周全了。中国有句老话叫“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虽然听上去有点儿俗气和现实,但这往往就是事实。张有成在和毛泽东见面的这很短的时间里,完美地诠释了“朋友”二字的涵义。

此后的20多年,张四哥虽然没有再见过毛兄弟,但毕竟住在韶山,他多少知道一些对方的消息。每次听到毛兄弟在外面带领千军万马打鬼子时,他都庆幸那一年自己的选择,幸亏那一年自己没怂!

了解了这些,咱们就能明白,为什么毛泽东会把张有成请进京来了。毛泽东是个有恩必报的人,20多年了,他一直都没忘记这位救命恩人。

和大家一一握手后,毛泽东请大伙儿吃了顿饭,这是一场家宴。虽然菜不多,但毛泽东用心了,准备的都是湖南人爱吃的辣子菜。席间,毛泽东还把两个女儿叫到跟前,让她们喊张有成“伯父”。

图:毛泽东

这一次,张有成一共在北京待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在这一个多月里,他看了国庆阅兵,见到了天安门,也把北京城都转了一圈,该见的世面也都见过了,这些经历成了他一生最美好的回忆。期间,日理万机的毛泽东只要得了空,就老爱来找他聊天。

为什么偏偏爱找他?因为毛泽东发现这么多年过去了,张四哥的性格一点都没变,说话还像当年对枪兵说“额头上没写字,我怎么晓得他是共产党呀”一样,又直接又有意思。张四哥不是个读书人,说不来漂亮话,每次说话有一说一,绝不含糊。张四哥是个手艺人,所以说话做事都不爱来虚的。

毛泽东从他嘴里,总是能听到自己想听的大实话。农村现在和从前哪里不一样了,有哪里还不如从前,毛泽东都想知道。

一个多月后,张有成要离京了。毛泽东给他准备了几件很贴心的礼物:

一件呢子大衣、一双皮鞋、一个皮箱

如果大家仔细分析毛泽东,送朋友礼物的习惯就会发现,他在这件事上是非常讲究的。比如他为感谢恩师李漱清、罗元鲲等人的敦敦教诲时,总爱送上一本自己的诗选集,这是文化人之间的礼物。而送张有成的这几件礼物,显然就实用多了。毛泽东很清楚,这些东西很合适他。

礼物送完,毛泽东还特意派给张四哥一件“特殊的任务”,他叮嘱道:

你每年要给我写几封信,不写别的事,就写家中事、村里事、高兴的事和恼火的事。

所谓“不写别的事”,其实就是告诉张四哥,那些吹牛拍马之类的事就不要说了,没意义的。毛泽东想知道的就是农村实际情况,他要听真事和真心话。

出发前,毛泽东也没忘记和大伙儿合个影,于是就有了下面这张珍贵的照片:

 

这张照片是毛泽东晚年最喜欢的照片之一,它拍摄于含和堂。照片中从左到右,分别是张有成、恩师毛宇居、毛泽东、表兄文梅清。

从这张照片来看,毛宇居和文梅清相对年纪要大一点,毛泽东个子最高。最左边的张有成站得笔直,一看就是个憨厚的老实人。这长相很难让人相信,当年他当着枪兵能说出那么漂亮的“谎话”。

回到村里后,张四哥就成了毛泽东的“情报员”。年轻时没能跟着兄弟出去打过仗,这是他心里的遗憾。没想到临老还能干点“地下工作”,这可是大事,张四哥对这件“特殊任务”上心得很。他四处收集周围村子里的情况,大家有什么心里话、有什么想不通的事、有什么困难和牢骚,他通通都记下来。然后一五一十地写信告诉远在北京的兄弟,让他了解大家的真实想法。

毛泽东相信张四哥,所以每次看这些信,他都是很严肃地对待,根据实际情况对各地农村的情况做出处理。但有一封信例外,这封信是张四哥在1952年初夏时写的。这是一封抱怨信,信的内容概括起来就是一句话:

粮食不够,害得你四哥我都没酒喝了!

给主席写信抱怨没酒喝,这事怕也就只有张四哥想得出来了!

张四哥平时没啥大的爱好,不讲究吃穿,也从来没有要求兄弟在生活上照顾自己什么。至于求兄弟介绍个工作之类的,他更是想都没想过。这也是毛泽东欣赏他的一个重要原因,这是一个不会找他徇私的兄弟。这一点,很难得的,毕竟建国两年多以来,他处理了太多求工作、求照顾的信件。

但四哥有个最大的爱好:平时没事时,总爱喝上两口。

农村喝的都是自己家用米酿的酒,本来也不值什么钱,四哥平时酒是够喝的。喝完了,也从来不会误了正事。偏偏这两年,韶山等农村出现了粮缺猪贱的情况。于是在这封信里,张四哥在如实地把这个情况反映后,还和他的毛兄弟开了回玩笑。他说乡政府为了节约粮食,就不再让大家伙儿酿酒了,自己都好久没有喝上一口了,快愁死了!

这就是张有成和毛泽东说话的方式。以我们现在的眼光来看,这其实是有“撒娇”的嫌疑的,但他就是想通过这种方式让对方知道农村真实的情况。毛兄弟不是说要听“高兴的事和恼火的事”嘛,一个“老酒鬼”都喝不上酒了,这就是他最恼火的事,由此可见当时粮食的问题确实是影响了大家的生活了。

对于张四哥的这次“撒娇”,毛泽东回了这样一封信:

有成兄:

前后来信都收到了,谢谢你。你于阴历五月初一给我的信很好,使我晓得乡间许多情形。粮亏猪贱,近月好些否?文家诸位给我的信均收到,便时请你告他们一声,并问他们好。乡里禁酒是因缺粮,秋收后可能开禁,你们也可以喝一点了。

此复,顺问

安好!

这封信的写作时间是1952年7月7日。落款为:毛泽东。

图:毛泽东

都说文如其人,其实信也正如其人,它最能体现写信人的秉性。近期笔者在梳理毛泽东的书信时,常常会得出这样一个感受:写这些信的人是一个在生活上非常严肃、很难得轻松下来的人。

毛泽东的书信对象,大致可以分为3种情况:

第一类是为国事,比如写给各部门同志的公文信,往往是一丝不苟,用字是非常精准的。

第二类是写给昔日的亲朋好友的,这类信件往往是回信,寄信人通常都是有求于他,而他又不愿意徇私。所以这类信件虽然言词上很客气,但内容上却总是让人颇为无奈的拒绝。这种无奈,在字里行间我们都能感受得到。

第三类是写给英烈家属的。在这类信件里,毛泽东在遣词中总是对收信人表达了极大的尊重,对他们的合理要求基本上都会同意,但想起英烈的牺牲,字里行间总透着一股伤感。

而给张四哥回信,却不在这3种情况里。在这封回信里,笔者发现了一些不太一样的东西。细细分析起来,这封短信的内容其实是分为两部分的:

第一部分当然是重点,也就是信的前半部分,毛泽东在关心粮亏猪贱的事,希望这件事能有好转。写这部分内容时,他还是一如既往地严肃。

第二部分,则是对张四哥很暖心的安慰了。毛泽东并不是很爱喝酒,这一点周总理很清楚,建国后他们一起参加一些外交活动时,周总理总爱贴心地给他挡挡酒。但他倒是很理解张四哥的爱喝酒,所以劝他宽心,告诉他们秋收后就能开禁了。对张四哥的“撒娇”,这大概是最好的回复了。在这部分文字里,毛泽东其实是放下了主席的一面,更像是一位老友在安慰他的兄弟。这份难得的轻松,在主席的信里很少见。

这封信字数不多,不像其它信件那么讲究遣词用字,但其中浓浓的人情味恰恰是最令人动容的。四哥收到这封回信后,自然是倍觉安慰。没过多久,正如毛泽东说的,粮食增产了,他又能酿点小酒喝了。

可惜,这年秋天刚过没多久,张有成就因病离世了。从那以后 ,毛泽东每月的书信里,就再也没有来自四哥的喜怒哀乐了。那时候毛泽东还不知道怎么回事,直到1953年8月,他收到张有成的亲属来信,才知道四哥已病故。

图:毛泽东

张家人之所以到半年多以后,才想起写信告诉主席这个消息,原因无非是:他们一直不知道主席在和张有成通信,自然也就不知道主席一直关心着他。

低调,是张四哥一贯的作风。

就像对待20多年他冒险救过毛泽东这件事一样。要不是建国后毛泽东请他去了趟北京,韶山还真没多少人知道这件事。从北京回到韶山后,他也一直很低调,从不以“主席的救命恩人”自居。他替主席收集村里的这些情况,也从来不四处炫耀,在他看来这都是顺手就做了的事,无关名与利。

毛泽东得知这一消息后,马上给张家发了唁函,函上写:

有成兄病逝,深为悼念。

在这个唁函上,毛泽东称张四哥为“兄”,足见珍重。

现在很多人说起毛泽东的救命恩人时,总会这样说:“韶山有个小木匠,曾凭一时的机智救过主席”。言下之意是,这个小木匠是运气好正好遇上了这样一件事,就成了主席的救命恩人,从此被世人记住。对于这种“一时的机智”说,笔者无法苟同。

张四哥虽然只是一个普通的小木匠,但他的机智绝对不止体现在那天面对枪兵的“灵光一现”。从他后面赠钱给毛泽东当盘缠,让毛泽东打扮成郎中安全离开来看,这是一个很沉着的人。同时,从他后来在韶山的为人处事之风,以及他借抱怨没酒喝,来反应韶山的粮食问题来看,这是一个有大智慧的人。

一个沉着、有大智慧的人,他当年救毛泽东就决不是一时的“灵光一现”。可以说,张四哥是一个真正活通透了的人。在那个烽火年代里,多少人明明有大本事,却逃避着历史赋予他们的责任,浑浑噩噩地过了一生。而像张四哥这样的普通人,谈不上有什么大本事,却活得痛快!活得明白!就冲这一点,他就值得毛泽东惦记了他的恩情20多年。

本期是毛泽东书信的第9期。通过梳理这封他回给张四哥的信件,希望大家能对这段友情有更深的了解。书信中的一字一句,都诠释着他们之间的情与义,谨以此文纪念毛主席和张有成先生。

多哥
古时候侠客义士迎送,都互赠旅费以供吃喝开销,也就是张四哥送毛泽东的盘缠。张四哥和毛泽东类似,也算是一方豪杰了,呵呵…
竞选
“毛泽东一直在韶山一带开展农民运动,他四处说服村民们不要再逆来顺受了,要站起来反抗”,你现在试试?
竞选
1949年以后,毛泽东还多次扬言要上井冈山打游击推翻政府,他能这样说,你说说试试?
X
XYZ94538
如果农民都是家里有地,老婆孩子热炕头,谁还提着脑袋去造反?
竞选
张有成救毛泽东,让我联想到阿庆嫂救胡传魁,所不同的是,胡传魁是因为抵抗入侵的日军被日军追捕,而毛泽东是因为推翻中国政府被政府追捕
竞选
遇皇军追得我,晕头转向,多亏了阿庆嫂,她叫我水缸里面把身藏。她那里提壶续水,面不改色无事一样,骗走了东洋兵,我才躲过大难一场
竞选
救人的方式、过程也类似
竞选
三年大饥荒,外出讨饭都不准,你敢造反?
立竿见影-1
看了这个戏的印象是:1 阿庆嫂很漂亮;2 日军军纪很严,没动阿庆嫂一根毫毛
技术员
“皇军”
立竿见影-1
3 还是日军军纪很严,当然也很蠢,不扰民,连水缸也不去搜
行者陌言
忠义救国军是抗日的队伍,在沪凇战役大部分在抗日战场牺牲. 剩下的被新四军消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