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在接班人问题上屡战屡败

衡山老道
楼主 (文学城)

毛一辈子都没有解决好接班人问题。他的几个接班人,按顺序是刘少奇,林彪,邓小平,华国锋,最后都没能成功接班。

毛最后的岁月里,做了两件大事,一是让华国锋接班,二是让陈锡联掌管军队,叶剑英靠边站。让华接班,目的有二,一是寻求在四人帮和老将们之间的平衡,二是想自己的路线能够延续。此外,让陈锡联掌管军队,辅佐华,是双保险。但这个双保险其实很不保险。

先看看当年第十届中央委员会政治局成员和常委名单。

中央政治局
委员(按姓氏笔画为序)
毛泽东(1973年8月—1976年9月)、王洪文(1973年8月—1976年10月)、韦国清(壮族)、叶剑英、刘伯承、江青(女,1973年8月—1976年10月)、朱德(1973年8月—1976年7月)、许世友、华国锋、纪登奎、吴德、汪东兴、陈永贵、陈锡联、李先念、李德生、张春桥(1973年8月—1976年10月)、周恩来(1973年8月—1976年1月)、姚文元(1973年8月—1976年10月)、康生(1973年8月—1975年12月)、董必武(1973年8月—1975年4月)、邓小平(1973年12月—1976年4月,1977年7月—8月)

候补委员(按姓氏笔画为序)
吴桂贤(女)、苏振华、倪志福、赛福鼎(赛福盛·艾则孜,维吾尔族)

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
委员(按姓氏笔画为序)
毛泽东(1973年8月—1976年9月)、王洪文(1973年8月—1976年10月)、叶剑英、朱德(1973年8月—1976年7月)、李德生(1973年8月—1975年1月)、张春桥(1973年8月—1976年10月)、周恩来(1973年8月—1976年1月)、康生(1973年8月—1975年12月)、董必武(1973年8月—1975年4月)、邓小平(1975年1月—1976年4月,1977年7月—8月)、华国锋(1976年4月—1977年8月)

从这个名单可以看出,四人帮的势力在政治局中占优势,而华根本没自己的势力,是孤家寡人。而华是个老实人,没有政治手腕,正常情况下,华虽然被毛指定为接班人,无论今后局势怎样发展,华能坐稳的可能性非常小。

毛晚年想让第一代逐步淡出政治,让新生代接班。但他至死都搞不定军队,没能让新生代在军队中占主导地位,主要原因是军队是个论资排辈的地方,为了军队的稳定,毛不得不妥协。

文革激化了新生代和第一代之间的矛盾,他们基本上是水火不容。陈锡联在军中根基很浅,不可能掌控军队。很明显,在军队被老将们控制的情况下,这个政治局班子和军队的班子是很不协调的,隐藏着巨大的政变可能性。军队要政变,最好的方式是通过中央警卫局把对手的主要人物抓起来。所以, 中央警卫局局长在接班的过程中是起着决定性作用的。

毛聪明一世,但最后在接班人问题上一直没找到好办法,导致自己的路线在死后被全盘否定。

 

 

b
borisg
大独裁者都一样,比武大郎强不了多少。
g
gweipwu
这是自然规律,是人都得遵守。你我都一样。
B
BeagleDog
共产党的政权是枪杆子打下来的,如果让四人帮掌了权,那才政变呢。
立竿见影-1
那时报上列政治局常委, 仅毛是用“毛主席“, 而不是用”毛泽东“。 其他人都用名字。
X
XYZ94538
如果太祖认为接班人能解决问题,就不发动文革了。文革确实影响了世代中国人,太祖自己盖棺定论说,发动文革是他生平做的最大一件事。
大阿牛
不是吧?名单上还是毛泽东,但是毛林排在头两名,其他人按姓氏笔画为序。
桃花源主
如果当年毛让毛远新掌握中央警卫局,换掉往东信让他去军委当个秘书长,情况会如何?
i
ireadwrite
记得是这样。九大时,全国高调庆祝好一阵子的,大会有关

报告听了多少遍,学习讨论写心得一遍又一遍,甚至连全体政治局人名都记住了。政治局或常委会成员都是按名字,但林彪是唯一的副主席,排在毛后。其他人按姓氏笔划为序,因而周恩来在常委会中不是紧排在第三。

当时还有一首专为九大召开而编的歌,歌名不知道是不是《满怀激情迎九大》,要求全国传颂,歌词开头几句是:长江滚滚向东方,葵花朵朵向太阳,满怀激情迎九大,我们放声来歌唱

 

X
XYZ94538
不可能,毛远新连中央候补委员都不是。太祖看的远,他以后的演绎都是演给老百姓,给了百姓对比反思的机会。
飯盛男
説明当初能掌控各派人物的只有一人,余下来的都是相互不服的。当然、只有一人的事態、是各種運動後得到的平衡

要説毛主席屡战屡败、是毛主席認為各派人物会看在他的面子上会支持他推薦的接班人、認為各派人物都有共通的革命理念、

真実到了毛主席身後、各派人物都跳説来了、没人圧他們了、

 

 

不开窍
为什么需要一个“接班人”?
c
coach1960
那是第一段,第二段是

伟大,光荣,正确的党,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小孩子饥肠辘辘,白衣服蓝裤子,头顶一个纸板做的“葵花”在寒风中忽悠,不会忘记的。

g
gweipwu
终于开窍了! That's a good question.

i
ireadwrite
哈哈,教练也是过来人,记忆犹新。

九大是在各地已经建立起革命委员会,由忠于毛泽东的人主导的绝对优势形势下才组织召开的。中央文革小组很多成员进入最高权力机构。记得陈伯达还当了常委,康生也是。文革前的最高领导人毛、刘、周、朱、陈、林、邓,只有毛、周、林还在常委会,林变成了唯一的副主席,并宣布为毛的接班人。

i
ireadwrite
九大召开后,毛主席无论是从路线上还是组织上

都居于前所未有的绝对优势。不过,林副及其军队最高机构的人很快就与陈伯达、江青、张春桥他们那一边(原来中央文革小组)闹摩擦矛盾,在七零年就已经发展到矛盾外露了。七零年筹备四届人大时籍着几个议题,林的人与原文革小组的陈伯达及后起的张春桥公开争斗,毛先是把陈弄下,但也不再像以前那样信任林了。七一年南巡时,每停一站都向当地首脑吹风,明说暗喻地批林。结果是在毛南巡回京后,立刻发生了九一三事件,林彪完了。

陈伯达在中央常委位置只当了一年多就被毛弄掉了,后来还被送去坐牢。林副的接班人位置只坐了两年多,就殒没在异国。

世事沧桑
毛远新掌警卫局太露骨了,就是毛也干不出。
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其实文革是解放前就存在的党内路线斗争的延续和总清算

战争年代,太祖的文韬武略被各方人马和山头所接受,但是他也必须接受各方人马和山头,解放战争的意外顺利缩短了革命进程,也压缩了太祖整合山头和清理队伍的空间,而且战争的快速结束也消除了在战场上借刀杀人的可能性,比如皖南事变就只有过一次,要是多几次,说不定二十年后的文革可以短几年。

很多人没有想到这一点。

南北不东西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