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台湾人从来不说他们小时候没有肉吃?

研究研究
楼主 (文学城)
再说说有关猪的事。为什么台湾人从来不说他们小时候没有肉吃? (2015-10-29 10:27:20)

网上有这么多的人整天在控诉过去,什么过去大陆没有肉吃啊,饭吃不饱啊,等等等等。俺就好奇了是不是那时候世界其它地方就都比大陆好?我一向好奇,就去网上搜了一下有关台湾的猪肉产量变化。但是要找到这些资料不容易,我只找到了一份有关的资料,是介绍台湾先进的养猪业的,说是1971年台湾生猪产量是321万头。

我想也好,就用这份资料。然后我就去查大陆的养猪统计资料,找到国家统计局的1971的生猪产量是25035万头。

于是我手里有了两份可以比较的量化了的数据后,我就又查了1971年有关大陆的人口资料,得出是84779万,而1971台湾人口是1300万。

这样我就有了平均每人拥有的猪的数据:大陆是25035/84779 = 0.295 头猪,而台湾是321/1300 = 0.247 头猪。大陆1971年人均的猪的数量比台湾高出16%啊!

问题是为什么台湾人从来不说他们小时候没有肉吃?而很多人整天说大陆人那时候没有肉吃?

明白仁儿
在于分配。大陆猪肉出口苏联,香港等。耄主席喜吃红烧肉,也要优先供给。
海云之南
台湾并不富裕,50年代百姓的生活很艰苦的,即使现在,生活也没好到哪去。
H
Hurstian
大陆1970年生猪只有2000万头,不是两亿头
研究研究
你自己算算要是把这多出来的16%出口,得出口多少?
研究研究
中国有《历年国民经济统计资料》你自己去查!别什么都张口就来。
研究研究
当年满街都是站街女。那首有名的《酒干倘卖无》,就是说的当年的事。
明白仁儿
出口苏联还债,光猪尾巴就装了一列车,你自己算算猪肉得多少?
世事沧桑
完全没肉吃也就没话说了,每月定量搞点,更馋人也更气人。
研究研究
你啊,这种低劣的谣传你也信?
明白仁儿
乱讲。收空瓶子卖钱,和站街女没半分钱关系。
研究研究
你能这样理解,让人无语了。
明白仁儿
耄主席当头儿,啥好消息我都信。
杨别青
单看猪肉会走偏,还要综合看鸡鸭鱼奶油等,大陆那时鱼油鸡鸭极少,所以肉是缺的主项,

2017年世界消费数字:

       谷物人均消费(KG): 中国:152 印度:158 巴西:114 俄国:153 美国:111 日本:115
  蔬菜人均消费(KG): 中国:270 印度:68 巴西:46 俄国:114 美国:127 日本:104
  肉类人均消费(KG): 中国:54 印度:5 巴西:80 俄国:61 美国:123 日本:43
  鸡蛋人均消费(KG): 中国:17 印度:1 巴西:7 俄国:14 美国:14 日本:19
  水产人均消费(KG): 中国:26 印度:4 巴西:7 俄国:19 美国:24 日本:66
  淡水鱼人均消费(KG): 中国:12 印度:2 巴西:3 俄国:4 美国:5 日本:5
  牛奶人均消费(KG): 中国:30 印度:108 巴西:119 俄国:172 美国:254 日本:108
  酒类人均消费(KG): 中国:38 印度:1 巴西:54 俄国:99 美国:98 日本:49
  水果人均消费(KG): 中国:64 印度:37 巴西:109 俄国:71 美国:110 日本:54

说明解决吃的问题,粮食人均不是关键的因素, 而是肉类,鱼,食用油及蔬菜供应。肉类消费量,鱼,食用油及蔬菜供应中国1978年后有大幅提高,才是解决吃的关键。

杨别青
城市没有自由农贸市场,只有国营的菜市场,早晨开市两三小时就没货了
m
myiqim2
台湾海鲜多吧?大陆特别内陆主要靠猪肉
研究研究
胡扯的没边了。
小米干饭
不管怎么说吧,70年代的时候能吃上肉是很令人高兴的事情。我那时候能吃饱饭,长得还挺胖,但吃肉的机会很少。
H
Hurstian
70年来,我国生猪数量出现过两次异常。一次是1960年底,全国才827万头猪,当时人口6.6亿,相当于平均80人才有一头猪,也就
逗蟋蟀
附台湾林清玄先生的【鳝鱼骨的滋味】

【鳝鱼骨的滋味】-林清玄

在北京,刚刚飘起小雪的日子,听说更北的地方还有一波寒流将至。北京人对北方来的沙尘暴感到厌烦,对寒流则是早有准备。

围炉吃火锅,是对寒流最好的准备了。在水汽蒸腾的火锅店,人人面红耳赤,有的还冒着大汗,吐出的烟气则在玻璃落地窗上结成浓浓的雾,外面的景物一时隐去,只剩下明灭的车灯疾驰照射。

我喜欢雾气迷离的火锅店的感觉,尤其是没有太多现代装潢的火锅店,依稀使人回到朴素而单纯的年代,没有那么多的商业,没有那么多的庸俗,没有那么多的烦琐与刻板。

有的,只是一片活气。

北京的朋友知道我喜欢吃火锅,特地带我去一家城西的老店,红灯笼、黄木板,每一桌上都有一口热气腾腾的铜锅。锅子的烟囱高耸,烟囱的盖子大开,烧滚的锅子热气滚滚,弥漫在整个屋子。

朋友点了一个大号的酸菜白肉锅,加了几盘羊肉、一些牛肉卷饼,然后把菜单推到我面前,叫我点一些菜。

我点了几个菜,特别点了爆炒黄鳝和韭黄炒鳝。

跑堂的过来,看了看菜单,好意地探询:“先生,您点了两道鳝鱼呢!”

“对了,我喜欢吃鳝鱼!”

北京厨子炒的鳝鱼果然美味,香、脆、鲜美,骨头也剔得干净,没有一点渣子。

“老师怎么爱吃鳝鱼呢?”北京的朋友问。

我沉思了一下,就在水汽淋漓的火锅店里,简单地说起一段往事。

小时候,我家门前的“亭仔脚”(就是屋檐下)摆了一个鳝鱼摊子,专卖炒鳝鱼和鳝鱼面。摊子黄昏才开张,那正是我放学返家的时间,我远远就会看到爆炒鳝鱼的大烟,嗅觉似乎与视觉同时抵达,香味猛然飘进我的鼻子,把我勾到摊子前面,我便低着头绕过巷子,回到家里。

为什么要低着头呢?

因为炒鳝鱼的价钱很高,我们根本吃不起。不要说炒鳝鱼,连鳝鱼面也吃不起。我们家兄弟姐妹很多,一人吃一碗面,恐怕是一星期的饭钱了。

这还不打紧,妈妈经常向卖鳝鱼的妇人央求拜托:杀了鳝鱼剩下的骨头,一定要留给我们!妈妈深信鳝鱼的骨头充满钙质,还有各种维生素,对我们这些正在成长的孩子,大有帮助。

每天晚上,妈妈总会从鳝鱼摊提回一大袋的骨头,洗也不洗就丢到大锅里熬煮。

“为什么洗也不洗?”

因为,妈妈说鳝鱼骨头上还带着鲜血,那是最为滋补的,洗净多么可惜!

熬过两三个小时,鳝鱼骨头几乎在锅中化完,汤水变成咖啡色,水面上浮着油花,这时,妈妈会撒一把葱花,关火。

鳝骨汤熬成时,夜已经深了。

妈妈把我们叫到灶间,一人一碗汤,再配上她在另一家面包店要来的面包皮,在锅里烤热了,变成香味扑鼻的饼干。我们细细地咀嚼面包皮,配着清甜香浓的鱼骨汤,深深感觉到生活的幸福。虽然吃不起鳝鱼与面包,但是鳝鱼与面包是有钱就吃得到,鳝鱼骨和面包皮却是只有深爱我们的妈妈才做得出来。

只要卖鳝鱼的来摆摊,我们一定会喝鳝鱼骨汤。奇怪的是,我从来没有喝腻过,而且一直觉得这是人间至极的美味。

妈妈担心我们会吃腻,有时会在汤里加点竹笋,或下点蛋花;有时会用豆腐红烧,或与萝卜同卤……用的固然都是普通的食材,却充满了美味的魔术。

最神奇的,算是炸鳝鱼骨了。

鳝鱼骨本来是歪曲扭动的,下油锅时忽然就被拉直了,一条一条就像薯条一样,起锅时撒一些胡椒、盐,香、酥、脆,真是美味极了。

我吃了好几年的鳝鱼骨头,一直到我到外地念书。偶然回到乡下,喝到妈妈亲手熬的汤,总是觉得美味如昔,心中更是充满了感动。妈妈把深情与爱熬进了那平凡的汤里,使我们身强体健。在普遍营养不良的乡下孩子中,我们总是气色红润,精神饱满。

“也许是小时候吃不到鳝鱼,长大之后,只要到馆子吃饭,看到有卖鳝鱼,总会点两道来吃,一边吃一边怀念那一段艰苦的岁月。”我对北京的朋友说。

大家听得入神,纷纷夹起鳝鱼,细细咀嚼。当然,有故事加味,鳝鱼也变得别有滋味了。

吃完火锅,在飘着小雪的北京街头漫步,想到我们的生命正是这些看似微贱的东西,累积出一些无价的意义,使我们感到丰盈。谁能告诉我鳝鱼骨头一斤多少钱?面包皮一袋多少钱?市场里捡来的青菜一斤多少钱?

只要有爱,就是无价的。

我想到,也是飘着细雪的寒夜,我在日本旅行,搭巴士从大阪到东京,在中途的休息站,有小摊在卖“炸鳗鱼骨”。

原来,日本人爱吃鳗鱼饭,剔出来的鳗鱼骨弃之可惜,有人收集鳗鱼骨油炸出售,竟成许多人爱吃的美食,甚至在日本有很多连锁店。

我买了一包,坐上巴士,继续去往东京的旅途。车子高速前进,我品尝着这包五百元日币的鳗鱼骨,大为吃惊——与我的妈妈炸的鳝鱼骨,滋味一模一样,香、酥、脆。

巴士高速前进,公路边的灯火如流,思及岁月也是如流,生命里也有许多忧伤的寒夜。我强烈地想念妈妈,想念妈妈如何勤俭持家、照护我们长大,想念鳝鱼骨的滋味。

妈妈早已离世,在异国的雪夜中,我想到再也喝不到清炖的鳝鱼骨汤,再也不能,一口一口,细细体会妈妈的深情。

想着想着,我的眼泪一滴一滴地落下,像窗外的雪花。

研究研究
服了你了,数据都靠想象。
研究研究
谢谢,终于看到一篇真实的回忆!
X
XYZ94538
1971年,苏联的债早还完了。
X
XYZ94538
城市也有农贸市场,到网上,老照片都能查到。
爪哇孤客
在农村经历过那些年的一定知道那时候大陆没肉吃是真的,台湾是否也没肉吃我不知道,网上数据抹不掉那时候大陆农村没肉吃的事实
爪哇孤客
哈哈哈,酒干倘卖无是站街女?拜托你不知道就去网上搜一下再说
爪哇孤客
河里野鱼还是很多的,稻田里泥鳅和黄鳝很多,稻田徒手抓黄鳝是我的拿手好戏
竞选
有时查得紧,有时松,原则上不允许
h
hhtt
楼主这问题叫台湾人讲讲,就知道了?投坛有个台湾70岁左右的台湾老太太,让她来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