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的文字来自百度(https://baike.baidu.com/item/%E4%B8%AD%E5%9B%BD%E5%B7%A5%E5%86%9C%E7%BA%A2%E5%86%9B%E8%A5%BF%E8%B7%AF%E5%86%9B/4018569?fromtitle=%E7%BA%A2%E5%86%9B%E8%A5%BF%E8%B7%AF%E5%86%9B&fromid=5076418):
毛周电报给徐陈问粮食衣物准备,问能不能打过马家军的骑兵,建议与一方面军背靠背协调作战,徐陈一口回绝,坚持他们能独立完成西征。
《西路军失败,到底是谁的锅?》
https://zhuanlan.zhihu.com/p/281785060
本人觉得这篇文章可信性很强。
“他(指张国焘)是反对会合的,一会合其王国就垮台了。到岷州后他要西进,到会宁后又要我们全军渡河。为什么全军渡河他一个人留下呢。有他的道理,如果打通国际线取得援助,军队机械化了是他的,中央对他是无可奈何的。”
我们总司令部仍本原定西进计划行事.......就在这个时候,陈昌浩提出了改变整个军事计划的建议,他主张我军应留在甘南地区。他由会宁前线,专程赶返总司令部与我面谈这个问题,因此,我们的军事行动延误了约两个星期。........这些情况摆在我们面前,陈昌浩便撤销了他在甘南建立根据地的提议,认为应照原定计划,迅速从靖远渡河西进。他这样很快的接受会众的意见,使得大家都颇为高兴。但多数干部不满陈昌浩这个冲动的主张,指责他独断的进攻岷县,使第九军蒙受创伤,是违背原有军事计划的行动;接着又按兵不进,要求举行会议,延误了渡河的时机。这件事破坏了高级干部间的和谐,也种下了西路军失败的根苗。..........我们根据当时的情况,电告徐陈二人,渡河已不可能,要他们率已渡河的部队,单独行动。......从此,徐陈所率的西路军便与我们分道扬镳了。他们遵照我们的电令,由景泰沿长城往古浪以北的土门子,直趋威武,我们则在敌军压力之下,由打拉池、海原、同心城,逐渐向东移动,靠近陕北苏区。......当时,西路军的败象已经显露出来,我们在同心城时即接到徐陈电告,谓我第九军在古浪为马步芳骑兵所袭击,损失惨重,伤亡在一千以上,他们说明这次失败的原因是指挥的将领们不谙对骑兵作战的战术,第九军的主力布置在古浪县两旁的高地上。大路上的防御工事做得不够坚强,防守的兵力也单薄。敌骑因为冲进古浪县内的街道上,大肆蹂躏,损失最惨重的是西路军总指挥部各直属机构,参谋谍报人员死伤甚多,侦查电台和其他通讯器材,散失殆尽,这简直是使西路军丧失了作战不可或缺的听觉视觉、以及一部份的神经系统。 我们到达河连湾时,西路军告急的电报接踵而来,其主要内容是马步芳的骑兵得着古浪胜利的鼓励,到处展开对我军的袭击,使我军防不胜防,骑兵行动的迅速,又抵消了我军的游击专长。胡宗南部杨腾蛟旅已先我占据武威这个军事要地,阻梗我们向西发展的道路,西南军正拟由小路绕过武威,占领武威以西的永昌、山丹、张掖、酒泉等地。徐陈等所冀望于我们的是经常供给他们情报(因他们的侦查电台已丧失了),如有可能,自然希望给予其他军事上的协助。 西路军的处境,使我们大感忧虑,我和朱德周恩来曾再三商讨,想不出应援的办法。马步芳是效忠于蒋介石的,我们不能通过张学良去影响他。在军事上,我们自顾不暇,无法策应,我们只有暂时停留在河连湾,将我们的通讯电台,临时改为侦查电台,供给西路军一些必要的情报,并令电保安军委会侦查电台,尽可能将情报供给西路军。.......由于我的提议,我和朱德率红军学校学生驰往保安,与毛泽东等会商今后工作,前线军队(包括我们率领的第四军及第三十一军)暂交彭德怀指挥,从此,总司令部便不直接指挥部队了。周恩来则预先赴各县,料理这次战争所未了的事务,然后再返保安。
最后这一段已经说的很清楚了,一切都是张和朱的总司令部在指挥,西路军失败后,把部队交给彭德怀以后,才不直接指挥部队
这么多能征惯战的大将都送入虎口,一句话不是自己的人,再能干也没用。
10月11日,中共中央与中央军委下达了《十月份作战纲领》,“四方面军以一个军率造船技术部迅速进至靖远、中卫地段,选择利于攻击中卫与定远营之渡河点,以加速的努力造船,十一月十号前完成一切渡河准备”[5]。三个方面军由朱德任总司令、张国焘任总政委,依照中共中央与军委的决定统一指挥。
下面的文字来自百度(https://baike.baidu.com/item/%E4%B8%AD%E5%9B%BD%E5%B7%A5%E5%86%9C%E7%BA%A2%E5%86%9B%E8%A5%BF%E8%B7%AF%E5%86%9B/4018569?fromtitle=%E7%BA%A2%E5%86%9B%E8%A5%BF%E8%B7%AF%E5%86%9B&fromid=5076418):
西路军历史何以尘封半个世纪?主要有以下原因:其一,它是由于战略指导错误酿成的备受屈辱的历史;其二,它长期被当作张国焘路线遭受鞭挞。西路军幸存者大多命运坎坷,受到极不公正的对待。特别是在“文革”中,许多西路军人员在备受摧残之后,死于非命。例如原西路军军政委员会主席、政治委员陈昌浩被迫害致死,罪名竟是“张国焘忠实走狗”。 西路军执行的任务不仅是由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直接遥控指挥,而且是经共产国际和斯大林同意的一次军事战略行动。因此,西路军失败责任问题,必须作出合理的解释。西路军面临绝境时,中共中央及军委在3月4日、17日两次电令中,已经把西路军败局与过去张国焘擅令四方面军南下、另立中央的错误相提并论,严厉谴责西路军领导人的所谓“机会主义的路线”和“一贯反中央及军委指示”的行为;西路军兵败不久,清算张国焘路线的斗 争在全党全军展开,在批张斗争中,从既定逻辑出发,西路军败局,自然被判定为“国焘路线造成的恶果”,“国焘路线的牺牲品”。 陈云,是西路军事件的参与者和当事人。四十五年后,1981年11月22日,陈云同李先念谈起西路军问题,指出:“这个问题不能回避。西路军过河是党中央为执行宁夏战役计划而决定的,不能说是张国焘分裂路线的产物。” 三个月后,陈云再次同李先念谈论西路军问题。李先念提到邓小平去年批给他看的一篇有关西路军问题的文章。陈云说:“西路军是当年根据中央打通国际路线的决定而组织的。我在苏联时,曾负责同他们联系援助西路军武器弹药的事,而且在*近新疆的边境上亲眼看到过这些装备。西路军问题是一件和自己有关的事,我今年七十七岁了,要把这件事搞清楚。” 李先念是西路军的亲历者,当年任西路军军政委员会成员、三十军政治委员,西路军最后分散游击时负责军事指挥。对西路军被诬为“张国焘路线”,李先念始终不解。他和陈云一样,要对西路军的荣辱负责。在根本是非问题未解决之前,他能公开表示什么呢? 1982年,李先念根据邓小平的批示和陈云的建议,组织干部查阅大量历史档案,于1983年写出《关于西路军历史上几个问题的说明》,指出:“西路军执行的任务是中央决定的。西路军自始至终都在中央军委领导之下,重要军事行动也是中央军委指示或经中央军委同意的。因此,西路军的问题同张国焘1935年9月擅自命令四方面军南下的问题性质不同。西路军根据中央指示在河西走廊创建根据地和打通苏联,不能说是执行张国焘路线。” 1983年1月5日,陈云看过《说明》及所附几十件电报后,委托秘书电话转告李先念办公室说,可送小平同志。再次指出:“西路军打通国际路线,是党中央、毛泽东过草地以前就决定的。当时共产国际也愿意援助,二百门炮都准备好了,我亲眼看见的。西路军的行动不是执行张国焘的路线,张国焘路线是另立中央。 ” 同年3月22日,邓小平在李先念写的说明和附件上批示:“赞成这个说明,同意全部存档。”一个政党及其领导者如此正视历史,尊重历史,恰好说明这个政党及其领导者的开明大度,富有远见。陈云的建议,李先念的说明,邓小平的批示,在根本性质上正确地解决了西路军的历史遗案,对西路军历史问题的澄清起了决定性的推动作用。 徐向前,这位当年红军最大一支方面军的总指挥兼西路军总指挥,是最有发言权的亲历者。几十年来为顾全大局,他面对种种误解责难,甚至诋毁,或缄默不语,或不得不说违心话。从1983年开始,徐向前用三年时间写成《历史的回顾》一书,其中辟专章叙述西路军历史,痛切总结历史教训。这是一本具有权威意义的严谨可*的历史著作,全面具体地恢复了西路军的历史真相。 1991年7月,李先念看到中共党史上卷有关西路军一段内容的阐述,违背党中央已定且多次正式文字使用了的口径(指大百科全书军事卷有关条目、红四方面军战史、全国人大和国务院对徐向前逝世的讣告、徐向前生平介绍等文),只讲“奉命过河”,不讲奉谁的命,以此含混无宾语的叙述模糊历史真相。 李先念很生气地于7月8日写信给中央党史工作领导小组组长杨尚昆和副组长薄一波、胡乔木、胡绳、邓力群,对此提出尖锐批评,他激愤地指出:“‘奉命’,‘奉命’,奉谁的命令?!几十年来一直说‘西路军是奉张国焘之命西渡黄河的’,甚至说‘西路军是张国焘擅自组成的’,‘西路军是张国焘错误路线的牺牲品’,等等……现在中央正式出版的党史版本,竟用如此含糊不清的春秋笔法,对得起壮烈牺牲的一万多名西路军将士吗?”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西路军问题研究的新进展,西路军的历史真相越来越为学界和公众所广泛接受。这表现在: 1、新版《毛泽东选集》注解作了修改。1991年6月,经中央批准的《毛泽东选集》第二版出版发行,新版《毛泽东选集》第一卷所收入的《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就对西路军的注释作了重大修改;修改后注释这样写道:"1936年7月,红四方面军和红二方面军会合后,由于中共中央的积极争取,并经过朱德、刘伯承等以及四方面军广大指战员的斗争,张国焘被迫同意与二方面军共同北上,于同年10月到达甘肃会宁。10月下旬,四方面军一部奉中央军委指示西渡黄河,执行宁夏战役计划。11月上旬根据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的决定,过河部队称西路军。他们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孤军奋战4个月,歼敌2万余人,终因敌众我寡,于1937年3月失败。" [4] 2、2001年11月7日,在徐向前诞辰100周年座谈会上,党中央为西路军作出了公开结论;江泽民代表党中央发表讲话,指出:"1936年10月三大主力红军会师后,他(指徐向前--编者注)奉军委命令,任西路军军政委员会副主席兼西路军总指挥,指挥部队与敌人血战四个多月,有力地策应了河东红军的战略行动。" [5] 3、新版《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中对西路军作出了全面的评价和肯定;关于西路军问题,新版党史中有这样一段表述:"西路军所属各部队,是经过中国共产党长期教育并在艰苦斗争中锻炼起来的英雄部队。在极端艰难的情况下,在同国民党军队进行的殊死搏斗中,西路军的广大干部、战士视死如归,创造了可歌可泣的不朽业绩,在战略上支援了河东红军主力的斗争。西路军干部、战士所表现出的坚持革命、不畏艰险的英雄主义气概,为党为人民的英勇献身精神,是永远值得人们尊敬和纪念的。"这是新世纪权威党史对西路军问题作出的全面而充分的肯定。毛周电报给徐陈问粮食衣物准备,问能不能打过马家军的骑兵,建议与一方面军背靠背协调作战,徐陈一口回绝,坚持他们能独立完成西征。
《西路军失败,到底是谁的锅?》
https://zhuanlan.zhihu.com/p/281785060
本人觉得这篇文章可信性很强。
“他(指张国焘)是反对会合的,一会合其王国就垮台了。到岷州后他要西进,到会宁后又要我们全军渡河。为什么全军渡河他一个人留下呢。有他的道理,如果打通国际线取得援助,军队机械化了是他的,中央对他是无可奈何的。”
我们总司令部仍本原定西进计划行事.......就在这个时候,陈昌浩提出了改变整个军事计划的建议,他主张我军应留在甘南地区。他由会宁前线,专程赶返总司令部与我面谈这个问题,因此,我们的军事行动延误了约两个星期。........这些情况摆在我们面前,陈昌浩便撤销了他在甘南建立根据地的提议,认为应照原定计划,迅速从靖远渡河西进。他这样很快的接受会众的意见,使得大家都颇为高兴。但多数干部不满陈昌浩这个冲动的主张,指责他独断的进攻岷县,使第九军蒙受创伤,是违背原有军事计划的行动;接着又按兵不进,要求举行会议,延误了渡河的时机。这件事破坏了高级干部间的和谐,也种下了西路军失败的根苗。..........我们根据当时的情况,电告徐陈二人,渡河已不可能,要他们率已渡河的部队,单独行动。......从此,徐陈所率的西路军便与我们分道扬镳了。他们遵照我们的电令,由景泰沿长城往古浪以北的土门子,直趋威武,我们则在敌军压力之下,由打拉池、海原、同心城,逐渐向东移动,靠近陕北苏区。......当时,西路军的败象已经显露出来,我们在同心城时即接到徐陈电告,谓我第九军在古浪为马步芳骑兵所袭击,损失惨重,伤亡在一千以上,他们说明这次失败的原因是指挥的将领们不谙对骑兵作战的战术,第九军的主力布置在古浪县两旁的高地上。大路上的防御工事做得不够坚强,防守的兵力也单薄。敌骑因为冲进古浪县内的街道上,大肆蹂躏,损失最惨重的是西路军总指挥部各直属机构,参谋谍报人员死伤甚多,侦查电台和其他通讯器材,散失殆尽,这简直是使西路军丧失了作战不可或缺的听觉视觉、以及一部份的神经系统。
我们到达河连湾时,西路军告急的电报接踵而来,其主要内容是马步芳的骑兵得着古浪胜利的鼓励,到处展开对我军的袭击,使我军防不胜防,骑兵行动的迅速,又抵消了我军的游击专长。胡宗南部杨腾蛟旅已先我占据武威这个军事要地,阻梗我们向西发展的道路,西南军正拟由小路绕过武威,占领武威以西的永昌、山丹、张掖、酒泉等地。徐陈等所冀望于我们的是经常供给他们情报(因他们的侦查电台已丧失了),如有可能,自然希望给予其他军事上的协助。
西路军的处境,使我们大感忧虑,我和朱德周恩来曾再三商讨,想不出应援的办法。马步芳是效忠于蒋介石的,我们不能通过张学良去影响他。在军事上,我们自顾不暇,无法策应,我们只有暂时停留在河连湾,将我们的通讯电台,临时改为侦查电台,供给西路军一些必要的情报,并令电保安军委会侦查电台,尽可能将情报供给西路军。.......由于我的提议,我和朱德率红军学校学生驰往保安,与毛泽东等会商今后工作,前线军队(包括我们率领的第四军及第三十一军)暂交彭德怀指挥,从此,总司令部便不直接指挥部队了。周恩来则预先赴各县,料理这次战争所未了的事务,然后再返保安。
最后这一段已经说的很清楚了,一切都是张和朱的总司令部在指挥,西路军失败后,把部队交给彭德怀以后,才不直接指挥部队
这么多能征惯战的大将都送入虎口,一句话不是自己的人,再能干也没用。
10月11日,中共中央与中央军委下达了《十月份作战纲领》,“四方面军以一个军率造船技术部迅速进至靖远、中卫地段,选择利于攻击中卫与定远营之渡河点,以加速的努力造船,十一月十号前完成一切渡河准备”[5]。三个方面军由朱德任总司令、张国焘任总政委,依照中共中央与军委的决定统一指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