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就听说高华教授关于文革有过几个很好的演讲,但那是发生在中国舆论相对宽松的2010前的事。以后,这些演讲在国内都销声匿迹了,最近有人在网上重新贴出,我花了4个小时听完,颇为震惊,原来中国本土学者对文革的研究已经达到了那样的深度,乘记忆犹新,写个感想。
关于文革的起因,高认为两点具存:一,和刘少奇的权力之争。二,道路和体制之争。毛对中国革命的愿景,是一个乌托邦的理想主义天堂,他并不认为大跃进有什么错,而对于刘等官僚利用大饥荒采取的政策倒退(走资派)极为不满,进而对模仿苏联建立起来的 ,对领袖还是有一定的约束的体制不满。毛要建立一种永葆革命青春的制度,没有官僚的制度,平等的制度(除了他自己以外),他一个说了算的没有任何制约的制度。
国内的一连串失败,再加上和苏联的决裂,使毛对现行体制和苏式社会主义道路失望之极。他继承和发展了托洛斯基的关于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思想。他认为,革命成功了,革命的领导者就会享受权力所带来的利益而成了新生的资产阶级,只有发动人民起来革命,才能保证权力阶层不腐败,社会才能向前发展,沿着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社会发展规律,直到共产主义。就是到了共产主义了,也仍然需要群众运动。革命不是和风细雨式的,那没有用,革命将是暴风骤雨式的。能在革命中生存下来的革命者,是真正的无产阶级接班人,在革命中生存下来的老干部也是。反复的群众运动,是让这个制度永远保持活力的唯一途径。
七千人大会上,刘的背叛(说大跃进是三分天灾,七分人祸),以及让毛被迫作了罪己招,以及刘和党中央指示在毛的专列上设置窃听器事件,使毛下定了不仅要撸掉刘,甚至要撸掉整个体制的决心。但1961年按计划有个党代会(九大),按制度,刘和同事是可以依据程序和投票撸掉毛的,而且大饥荒继续发展可能使整个政权崩溃,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毛忍了这口气,退居二线。
毛倒刘的决心从一开始就是坚定的,但放了烟幕弹,使得刘少奇相信毛不会也不能动他。刘一步步进入毛设置的圈套,如四清过火,得罪了广大的基层党员和学生;为了稳定干部而实施的优待政策,激化了干群矛盾;反对上级即反党的政策,使得上下级关系紧张。刘一些忘乎所以的行为,也积聚了党内对他的不满。这形成了文革的社会基础!
同时,毛作好了组织上,思想上,舆论上的准备。他和林彪结成了同盟,军队介入了国内政治,每个大单位都有个政治部,由军队控制,所有媒体都由军队控制。大量军队进驻控制了北京,连续几年的宣传,树立了毛的崇高形象,甚至把人民从大饥荒中拯救过来,人民也不知道是刘的功劳,反而认为是毛的功劳。
万事俱备,倒刘易如反掌。但毛的目标不是一个刘少奇,而是整个党,整个体制,这是他要大动干戈发动文革的真正理由。毛认为只有斗争,夫妻斗,父子斗,朋友斗,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才能斗出一个新天地。结果就是让世界见识到了文革的灾难。
当然,人民群众积极参加文革的动机,并不是因为他们恨刘少奇,而是恨这个制度。这个制度不能说是毛原创的,但也是他主导在中国建立起来的,这个制度的主人是毛,不是刘,不是刘以下被打倒的成千上万的中共干部。这个制度再不好,也算是来自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聚集了世界左派济世哲学之大成,并包含有对领导人制约机制的制度。毛要取而代之的,是更黑暗的,起源于暴秦的极权制度。
毛玩政治玩得炉火纯青,然后就走火入魔。他玩弄了王明,高岗,彭德怀,刘少奇,易如反掌,现在又来玩林彪,玩出了事。以后又要玩周恩来,最终输掉了底裤,人亡政息!
毛选择久病的林彪为接班人,一是需要林彪在军中的威望为他保驾护航,更重要的是一个挡箭牌。文革触及灵魂,必然得罪很多人,林彪本来就被设置为一个替罪羊的角色。当文革成功,毛就需要林彪引退了。岂料林彪是个另类,对毛当初关于接班人的诺言挺认真。而刘少奇等政治失败者的下场太可怕,林彪也不确认自己退下去是不是能得善终。
毛到各地散布倒林言论,岂料触发林彪儿子策动刺杀毛。刺杀失败,林家畏罪亡命,折戟沉沙,制造了震惊世界的913事变。913的内情依然扑朔迷离,但高认为,林彪虽然死了,毛也并没赢,这个事件客观上宣告了文革的失败,甚至连带着那有着崇高理想的中国共产主义革命的整体失败。林立果的“517工程纪要”,是一篇响亮的反毛主义的檄文:
“他们的社会主义实质是社会法西斯主义; 他们把中国的国家机器变成一种互相残杀,互相倾轧的绞肉机式; 把党内和国家政治生活变成封建专制独裁式家长制生活;.....
实际上他已成了当代的秦始皇,为了向中国人民负责,向中国历史负责,我们的等待和忍耐是有限度的! 他不是一个真正的马列主义者,而是一个行孔孟之道借马列主义之皮、执秦始皇之法的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封建暴君。"
高教授已于2011年去世,看了他的演讲,口才也非常了的。他代表了迄今为止国内学者对文革史研究的一个高峰,在很长的历史阶段,我们将只能从国外学者的研究材料中,才能得到文革历史研究发展的新信息,这是个很悲哀的现实!
向高教授致敬!
毛赌输了林彪,但到最后冒险赌老邓赢,赌赢了。大江川之流哪里懂得帝王之心,哈哈。
韩毓海近照
一
北大中文系教授韩毓海,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中文系教授。
他的视野,极为宽阔。尤其能体现这一点的,是他的代表作之一、畅销书《五百年来谁著史:1500年以来的中国与世界》。这本书从金融与历史角度讲述明清500年兴亡。他目之所向,笔之所及,除“中文”之外,是历史,是金融,是哲学,是政治,是人生。
最近几年,他的笔触更多地投向了马克思和毛泽东。相关著作以中英文等多语言版本畅销多国。“不到两年的时间内,在中美荷兰三国同时出版3本关于马克思和毛泽东的著作,创造了这种人间奇迹的不是我,而是我们的出版社和我们的国际友人。”今年8月30日,韩毓海不无感慨地如是说。当日,他的新著《伟大也要有人懂:一起来读毛泽东》版权输出美国发布会,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俱乐部举行。
1年零3个月之前的2015年5月28日,他的另外一本著作、由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与美国奔驰出版集团(BEC)联合出版的英文著作《伟大也要有人懂:少年读马克思》(karl Marx For Young Readers)亮相纽约书展。此书,也属“伟大也要有人懂”系列。
这是美国出版的第一本面向青少年的马克思读本,也是中国出版界第一次将本土原创的有关马克思的著作输出到美国,并成功进入美国州立青少年教育体系。
《伟大也要有人懂:一起来读毛泽东》书封
二
马克思与毛泽东,产生联系始于1918年。
当年,毛泽东的恩师杨昌济应北京大学之邀,举家迁居到了北京。毛泽东为组织赴法勤工俭学之事也到了北京,经杨昌济介绍,被李大钊安排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当了助理员。那一年,正好是马克思诞辰100周年。在北京大学,毛泽东第一次知道世界上有马克思这个人,有十月革命这回事。
北京大学党委书记朱善璐在给《一起来读毛泽东》所作的序中说: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就是在北大丰厚的学术思想沃土中成长起来的。正是北大的历史,正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一大批先驱者的经历告诉我们:在我们这里,学术与政治,从来就不是割裂的。
时光又过了将近百年,韩毓海将视野聚焦于这两个世界性伟人。除“伟大也要有人懂”系列外,就马克思、毛泽东,韩毓海近年还有“重读”系列:《一篇读罢头飞雪·重读马克思》《重读毛泽东:从1893到1949》。重读,是为寻找初心。
韩毓海的书,每一本,每一篇,几乎每一段落,都能读到激情和思想。它们是思想者为思想者而作的力作。
《伟大也要有人懂:一起来读毛泽东》英文版书封
三
凡事皆有因缘。
2008年,韩毓海在纽约大学教书。“那一年爆发的金融危机,如海啸般从华尔街向全世界蔓延,难忘我在百老汇大街一家书店排队买《资本论》的情景,书店门口挂着的海报写着‘马克思所说的都应验了’。” 马克思主义是真理。接近真理,常常是畏途。无论在西方,还是在中国,讲授与马克思主义相关的课程,并不是一件易事。当然,这课也看是谁来上。
2010 年,韩毓海在北大开设《资本论》精读课。第一堂课上,他提到马克思的姨妈索菲亚、姨夫利奥·菲利普创立了飞利浦公司,大家可能用过飞利浦电须刀、洗衣机, 但却不知道那就是马克思姨妈家的产品——在短暂的静默之后,听众爆发出会心的大笑。“而我的马克思课就是从这欢乐的笑声中开始的,从那一刻起,我想让学生们记住:马克思不是因为‘仇富’才成为世界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的,马克思的出发点不是钱也不是个人,而是‘为大家而献身’——正如他在17岁时所写的作文中所宣示的那样。”
当韩毓海开始讲《共产党宣言》的时候,“选课的人数已经由100名增加到了300名,教室已经不可能容纳如此之多的听众了,但还是有不同专业的青年才俊们“成群结伙”地涌进来,聆听一个中文系的老师讲他心目中的马克思。”后来,韩毓海的老朋友、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的李学谦社长捎信来说:“你给青少年写本书吧,就讲一讲我们这条道路为什么叫社会主义道路,说说我们究竟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那我就给孩子们讲讲马克思的故事吧,就讲讲马克思是谁,他做了什么,他对我们今天的生活有什么意义。” 就这样,就有了《少年读马克思》。
《伟大也要有人懂:少年读马克思》英文版书封
四
2016年是个重要年份。
8月30日那场版权输出活动,分为三大章节,分别对应着中国共产党建党95周年、长征胜利80周年和毛泽东去世40周年这三个重要事件的纪念。在韩毓海看来,毛泽东毕生都是一个孤独的思想者,他立足中国大地,深沉地凝视着祖国的山河。毛泽东在《实践论》中这样概括说:“马克思列宁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地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站在马列的肩上,毛泽东在中国开辟道路。
建党95年了,长征胜利80年了,毛泽东离世40年了。韩毓海说,毛泽东走了,留下了他的两件伟大作品:中华人民共和国;“感想、敢干、敢实践”的新中国性格。
2015年12月26日,毛泽东诞辰纪念日。当时,《一起读毛泽东》初稿刚刚完成。韩毓海和朋友来到西柏坡。他缓步走向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任弼时的塑像时,“霎时间大雪骤降,漫天皆白”。韩毓海写道:抬头仰视毛泽东忧思如海的形象,那一刻我感到,他原本离我们那么近。而韩毓海本人,则用极强的叙事能力、一个个精彩故事,把马克思、毛泽东和他们的思想,拉得很近,放到我们面前。
让我们一起读马克思,读毛泽东。(记者 陈振凯)
李先念提过为西路军平反。
他是文学教授,之前与高有过史学交锋吗?
他还是北京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副院长。
早就听说高华教授关于文革有过几个很好的演讲,但那是发生在中国舆论相对宽松的2010前的事。以后,这些演讲在国内都销声匿迹了,最近有人在网上重新贴出,我花了4个小时听完,颇为震惊,原来中国本土学者对文革的研究已经达到了那样的深度,乘记忆犹新,写个感想。
关于文革的起因,高认为两点具存:一,和刘少奇的权力之争。二,道路和体制之争。毛对中国革命的愿景,是一个乌托邦的理想主义天堂,他并不认为大跃进有什么错,而对于刘等官僚利用大饥荒采取的政策倒退(走资派)极为不满,进而对模仿苏联建立起来的 ,对领袖还是有一定的约束的体制不满。毛要建立一种永葆革命青春的制度,没有官僚的制度,平等的制度(除了他自己以外),他一个说了算的没有任何制约的制度。
国内的一连串失败,再加上和苏联的决裂,使毛对现行体制和苏式社会主义道路失望之极。他继承和发展了托洛斯基的关于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思想。他认为,革命成功了,革命的领导者就会享受权力所带来的利益而成了新生的资产阶级,只有发动人民起来革命,才能保证权力阶层不腐败,社会才能向前发展,沿着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社会发展规律,直到共产主义。就是到了共产主义了,也仍然需要群众运动。革命不是和风细雨式的,那没有用,革命将是暴风骤雨式的。能在革命中生存下来的革命者,是真正的无产阶级接班人,在革命中生存下来的老干部也是。反复的群众运动,是让这个制度永远保持活力的唯一途径。
七千人大会上,刘的背叛(说大跃进是三分天灾,七分人祸),以及让毛被迫作了罪己招,以及刘和党中央指示在毛的专列上设置窃听器事件,使毛下定了不仅要撸掉刘,甚至要撸掉整个体制的决心。但1961年按计划有个党代会(九大),按制度,刘和同事是可以依据程序和投票撸掉毛的,而且大饥荒继续发展可能使整个政权崩溃,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毛忍了这口气,退居二线。
毛倒刘的决心从一开始就是坚定的,但放了烟幕弹,使得刘少奇相信毛不会也不能动他。刘一步步进入毛设置的圈套,如四清过火,得罪了广大的基层党员和学生;为了稳定干部而实施的优待政策,激化了干群矛盾;反对上级即反党的政策,使得上下级关系紧张。刘一些忘乎所以的行为,也积聚了党内对他的不满。这形成了文革的社会基础!
同时,毛作好了组织上,思想上,舆论上的准备。他和林彪结成了同盟,军队介入了国内政治,每个大单位都有个政治部,由军队控制,所有媒体都由军队控制。大量军队进驻控制了北京,连续几年的宣传,树立了毛的崇高形象,甚至把人民从大饥荒中拯救过来,人民也不知道是刘的功劳,反而认为是毛的功劳。
万事俱备,倒刘易如反掌。但毛的目标不是一个刘少奇,而是整个党,整个体制,这是他要大动干戈发动文革的真正理由。毛认为只有斗争,夫妻斗,父子斗,朋友斗,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才能斗出一个新天地。结果就是让世界见识到了文革的灾难。
当然,人民群众积极参加文革的动机,并不是因为他们恨刘少奇,而是恨这个制度。这个制度不能说是毛原创的,但也是他主导在中国建立起来的,这个制度的主人是毛,不是刘,不是刘以下被打倒的成千上万的中共干部。这个制度再不好,也算是来自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聚集了世界左派济世哲学之大成,并包含有对领导人制约机制的制度。毛要取而代之的,是更黑暗的,起源于暴秦的极权制度。
毛玩政治玩得炉火纯青,然后就走火入魔。他玩弄了王明,高岗,彭德怀,刘少奇,易如反掌,现在又来玩林彪,玩出了事。以后又要玩周恩来,最终输掉了底裤,人亡政息!
毛选择久病的林彪为接班人,一是需要林彪在军中的威望为他保驾护航,更重要的是一个挡箭牌。文革触及灵魂,必然得罪很多人,林彪本来就被设置为一个替罪羊的角色。当文革成功,毛就需要林彪引退了。岂料林彪是个另类,对毛当初关于接班人的诺言挺认真。而刘少奇等政治失败者的下场太可怕,林彪也不确认自己退下去是不是能得善终。
毛到各地散布倒林言论,岂料触发林彪儿子策动刺杀毛。刺杀失败,林家畏罪亡命,折戟沉沙,制造了震惊世界的913事变。913的内情依然扑朔迷离,但高认为,林彪虽然死了,毛也并没赢,这个事件客观上宣告了文革的失败,甚至连带着那有着崇高理想的中国共产主义革命的整体失败。林立果的“517工程纪要”,是一篇响亮的反毛主义的檄文:
“他们的社会主义实质是社会法西斯主义; 他们把中国的国家机器变成一种互相残杀,互相倾轧的绞肉机式; 把党内和国家政治生活变成封建专制独裁式家长制生活;.....
实际上他已成了当代的秦始皇,为了向中国人民负责,向中国历史负责,我们的等待和忍耐是有限度的! 他不是一个真正的马列主义者,而是一个行孔孟之道借马列主义之皮、执秦始皇之法的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封建暴君。"
高教授已于2011年去世,看了他的演讲,口才也非常了的。他代表了迄今为止国内学者对文革史研究的一个高峰,在很长的历史阶段,我们将只能从国外学者的研究材料中,才能得到文革历史研究发展的新信息,这是个很悲哀的现实!
向高教授致敬!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中国疫情和疫苗迷情 高华教授关于文革的演讲 由本坛关于立大师的争论想起的 变异病毒带来的恐惧 平安夜重看“莫斯科不相信眼泪”
毛赌输了林彪,但到最后冒险赌老邓赢,赌赢了。大江川之流哪里懂得帝王之心,哈哈。
韩毓海近照
一
北大中文系教授韩毓海,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中文系教授。
他的视野,极为宽阔。尤其能体现这一点的,是他的代表作之一、畅销书《五百年来谁著史:1500年以来的中国与世界》。这本书从金融与历史角度讲述明清500年兴亡。他目之所向,笔之所及,除“中文”之外,是历史,是金融,是哲学,是政治,是人生。
最近几年,他的笔触更多地投向了马克思和毛泽东。相关著作以中英文等多语言版本畅销多国。“不到两年的时间内,在中美荷兰三国同时出版3本关于马克思和毛泽东的著作,创造了这种人间奇迹的不是我,而是我们的出版社和我们的国际友人。”今年8月30日,韩毓海不无感慨地如是说。当日,他的新著《伟大也要有人懂:一起来读毛泽东》版权输出美国发布会,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俱乐部举行。
1年零3个月之前的2015年5月28日,他的另外一本著作、由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与美国奔驰出版集团(BEC)联合出版的英文著作《伟大也要有人懂:少年读马克思》(karl Marx For Young Readers)亮相纽约书展。此书,也属“伟大也要有人懂”系列。
这是美国出版的第一本面向青少年的马克思读本,也是中国出版界第一次将本土原创的有关马克思的著作输出到美国,并成功进入美国州立青少年教育体系。
《伟大也要有人懂:一起来读毛泽东》书封
二
马克思与毛泽东,产生联系始于1918年。
当年,毛泽东的恩师杨昌济应北京大学之邀,举家迁居到了北京。毛泽东为组织赴法勤工俭学之事也到了北京,经杨昌济介绍,被李大钊安排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当了助理员。那一年,正好是马克思诞辰100周年。在北京大学,毛泽东第一次知道世界上有马克思这个人,有十月革命这回事。
北京大学党委书记朱善璐在给《一起来读毛泽东》所作的序中说: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就是在北大丰厚的学术思想沃土中成长起来的。正是北大的历史,正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一大批先驱者的经历告诉我们:在我们这里,学术与政治,从来就不是割裂的。
时光又过了将近百年,韩毓海将视野聚焦于这两个世界性伟人。除“伟大也要有人懂”系列外,就马克思、毛泽东,韩毓海近年还有“重读”系列:《一篇读罢头飞雪·重读马克思》《重读毛泽东:从1893到1949》。重读,是为寻找初心。
韩毓海的书,每一本,每一篇,几乎每一段落,都能读到激情和思想。它们是思想者为思想者而作的力作。
《伟大也要有人懂:一起来读毛泽东》英文版书封
三
凡事皆有因缘。
2008年,韩毓海在纽约大学教书。“那一年爆发的金融危机,如海啸般从华尔街向全世界蔓延,难忘我在百老汇大街一家书店排队买《资本论》的情景,书店门口挂着的海报写着‘马克思所说的都应验了’。” 马克思主义是真理。接近真理,常常是畏途。无论在西方,还是在中国,讲授与马克思主义相关的课程,并不是一件易事。当然,这课也看是谁来上。
2010 年,韩毓海在北大开设《资本论》精读课。第一堂课上,他提到马克思的姨妈索菲亚、姨夫利奥·菲利普创立了飞利浦公司,大家可能用过飞利浦电须刀、洗衣机, 但却不知道那就是马克思姨妈家的产品——在短暂的静默之后,听众爆发出会心的大笑。“而我的马克思课就是从这欢乐的笑声中开始的,从那一刻起,我想让学生们记住:马克思不是因为‘仇富’才成为世界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的,马克思的出发点不是钱也不是个人,而是‘为大家而献身’——正如他在17岁时所写的作文中所宣示的那样。”
当韩毓海开始讲《共产党宣言》的时候,“选课的人数已经由100名增加到了300名,教室已经不可能容纳如此之多的听众了,但还是有不同专业的青年才俊们“成群结伙”地涌进来,聆听一个中文系的老师讲他心目中的马克思。”后来,韩毓海的老朋友、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的李学谦社长捎信来说:“你给青少年写本书吧,就讲一讲我们这条道路为什么叫社会主义道路,说说我们究竟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那我就给孩子们讲讲马克思的故事吧,就讲讲马克思是谁,他做了什么,他对我们今天的生活有什么意义。” 就这样,就有了《少年读马克思》。
《伟大也要有人懂:少年读马克思》英文版书封
四
2016年是个重要年份。
8月30日那场版权输出活动,分为三大章节,分别对应着中国共产党建党95周年、长征胜利80周年和毛泽东去世40周年这三个重要事件的纪念。在韩毓海看来,毛泽东毕生都是一个孤独的思想者,他立足中国大地,深沉地凝视着祖国的山河。毛泽东在《实践论》中这样概括说:“马克思列宁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地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站在马列的肩上,毛泽东在中国开辟道路。
建党95年了,长征胜利80年了,毛泽东离世40年了。韩毓海说,毛泽东走了,留下了他的两件伟大作品:中华人民共和国;“感想、敢干、敢实践”的新中国性格。
2015年12月26日,毛泽东诞辰纪念日。当时,《一起读毛泽东》初稿刚刚完成。韩毓海和朋友来到西柏坡。他缓步走向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任弼时的塑像时,“霎时间大雪骤降,漫天皆白”。韩毓海写道:抬头仰视毛泽东忧思如海的形象,那一刻我感到,他原本离我们那么近。而韩毓海本人,则用极强的叙事能力、一个个精彩故事,把马克思、毛泽东和他们的思想,拉得很近,放到我们面前。
让我们一起读马克思,读毛泽东。(记者 陈振凯)
李先念提过为西路军平反。
他是文学教授,之前与高有过史学交锋吗?
他还是北京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