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单少杰
胡耀邦在被整后两次约李锐长谈:第一次长谈在1988年1月14日(胡挨整一年后),自14:40至20:20,历时5小时40分;第二次长谈在1989年4月5日(胡去世前十天),自14:30至21:30,历时7小时整。
在两次长谈中,胡耀邦谈了自己所亲身经历过的许多事,重点谈了自己不久前挨整的事,谈了发生在那个所谓的“民主生活会”上的许许多多的事:
——没有想到要这样批倒批臭。早知如此,就不写辞呈了。
——将一个总书记如此不实事求是处理,置党规党法于何地?
——有许多重大人事决定都是老爷子(邓小平)定的,都误会到我的头上。
——余秋里“第一个放炮”,邓力群“讲了五六个小时”,王鹤寿背弃友情,黄火青结怨泄愤。
——与邓小平冲突的“导火线”,是因为我与他私下里谈论:“我半下”(即辞去总书记职而任军委主席职),“三老全下”(即邓小平、陈云、李先念全退)。邓则背着我抱怨:“为什么让我下?”并断定我“是要取而代之”。
……
——如此处置我,“是历史不公平”。
——“应当还历史的本来面目”,“希望有个平反的决定”,“中央有个正式说法”。
李锐用心记下了胡耀邦的话,先是在胡耀邦去世四日后(1989、4、19),在中顾委悼念胡耀邦支部会议上,转达胡耀邦生前“希望有个平反结论”的“带有遗嘱性质”的要求,并请中顾委“正式转告中央”;后是于胡耀邦去世十三年后将上述胡耀邦谈话要点整理成文,冠名《耀邦去世前的谈话》,公开发表。
笔者在看到此文发表前的原打印稿时,除了惊异于文中所披露的诸多内容外,就在想这样一个问题,即胡耀邦为什么要将这些私密且怨愤的话告诉李锐,告诉这样一个先前与自己交往并不多的人?
如李锐所言,“耀邦下来以前,我同他只有工作上的关系,没有历史渊源。”胡耀邦与李锐两人出身不同,一个出身“红小鬼”,主要从事军队工作和党团组织工作;一个出身“一?二九”,主要从事新闻工作和经济建设工作。胡耀邦与李锐两人私交也不多,八十年代前几乎没有什么接触,八十年代后虽有接触,但主要限于“工作关系”。
对于这样一个与自己“没有历史渊源”关系的人,胡耀邦之所以要倾诉心中的那些不快,在笔者看来,主要出于两点考虑:有一点胡耀邦已明说,即看重李锐的为人,视李锐为“有独立人格的人,有正义感、犟脾气”,故可与之交心。还有一点胡耀邦未明说,即看中李锐手中的笔,以及这支笔所已具有的公信力,也就是视李锐为“史笔”,希望能借此“史笔”而将他所受到的许多不公记录下来,载入史籍,留待后世公论。
与中国历史上的许多政治家相似,胡耀邦也是看重身后评价的,毋宁说也是抱有春秋史观的。他既畏惧于历史,“我不能让人几十年后指着脊梁骨骂”;也寄希望于历史,“希望有个平反结论”,“应当还历史的本来面目”。
笔者曾将这有关“史笔”的想法征询李锐先生本人。李锐先生当即予以肯定,“我想耀邦是有这个意思的。我也的确把他的那些话记录下来,并发表出来。”
千古!
80年代,国家最缺外汇时,胡耀邦访日,大嘴信口一开就邀请了一个千人访华团,由中国出钱。
胡從來未任过军委主席。胡任中央主席和总书记时邓是军委主席。胡是幼稚,但不会儍到说我半退辞去总书记而替你当军委主席。
作者:单少杰
胡耀邦在被整后两次约李锐长谈:第一次长谈在1988年1月14日(胡挨整一年后),自14:40至20:20,历时5小时40分;第二次长谈在1989年4月5日(胡去世前十天),自14:30至21:30,历时7小时整。
在两次长谈中,胡耀邦谈了自己所亲身经历过的许多事,重点谈了自己不久前挨整的事,谈了发生在那个所谓的“民主生活会”上的许许多多的事:
——没有想到要这样批倒批臭。早知如此,就不写辞呈了。
——将一个总书记如此不实事求是处理,置党规党法于何地?
——有许多重大人事决定都是老爷子(邓小平)定的,都误会到我的头上。
——余秋里“第一个放炮”,邓力群“讲了五六个小时”,王鹤寿背弃友情,黄火青结怨泄愤。
——与邓小平冲突的“导火线”,是因为我与他私下里谈论:“我半下”(即辞去总书记职而任军委主席职),“三老全下”(即邓小平、陈云、李先念全退)。邓则背着我抱怨:“为什么让我下?”并断定我“是要取而代之”。
……
——如此处置我,“是历史不公平”。
——“应当还历史的本来面目”,“希望有个平反的决定”,“中央有个正式说法”。
李锐用心记下了胡耀邦的话,先是在胡耀邦去世四日后(1989、4、19),在中顾委悼念胡耀邦支部会议上,转达胡耀邦生前“希望有个平反结论”的“带有遗嘱性质”的要求,并请中顾委“正式转告中央”;后是于胡耀邦去世十三年后将上述胡耀邦谈话要点整理成文,冠名《耀邦去世前的谈话》,公开发表。
笔者在看到此文发表前的原打印稿时,除了惊异于文中所披露的诸多内容外,就在想这样一个问题,即胡耀邦为什么要将这些私密且怨愤的话告诉李锐,告诉这样一个先前与自己交往并不多的人?
如李锐所言,“耀邦下来以前,我同他只有工作上的关系,没有历史渊源。”胡耀邦与李锐两人出身不同,一个出身“红小鬼”,主要从事军队工作和党团组织工作;一个出身“一?二九”,主要从事新闻工作和经济建设工作。胡耀邦与李锐两人私交也不多,八十年代前几乎没有什么接触,八十年代后虽有接触,但主要限于“工作关系”。
对于这样一个与自己“没有历史渊源”关系的人,胡耀邦之所以要倾诉心中的那些不快,在笔者看来,主要出于两点考虑:有一点胡耀邦已明说,即看重李锐的为人,视李锐为“有独立人格的人,有正义感、犟脾气”,故可与之交心。还有一点胡耀邦未明说,即看中李锐手中的笔,以及这支笔所已具有的公信力,也就是视李锐为“史笔”,希望能借此“史笔”而将他所受到的许多不公记录下来,载入史籍,留待后世公论。
与中国历史上的许多政治家相似,胡耀邦也是看重身后评价的,毋宁说也是抱有春秋史观的。他既畏惧于历史,“我不能让人几十年后指着脊梁骨骂”;也寄希望于历史,“希望有个平反结论”,“应当还历史的本来面目”。
笔者曾将这有关“史笔”的想法征询李锐先生本人。李锐先生当即予以肯定,“我想耀邦是有这个意思的。我也的确把他的那些话记录下来,并发表出来。”
千古!
80年代,国家最缺外汇时,胡耀邦访日,大嘴信口一开就邀请了一个千人访华团,由中国出钱。
胡從來未任过军委主席。胡任中央主席和总书记时邓是军委主席。胡是幼稚,但不会儍到说我半退辞去总书记而替你当军委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