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平是真“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吗?
郭邓这样真正的民族英雄, 特级烈士, 在邓时代很少宣传。
张志新张海迪到底有啥值得人民学习的? 绝大多数中国人既不疯也不残, 却得天天去听疯子和残疾人的故事, 变态的宣传教育, 莫过于矮子时代之变态。
https://new.qq.com/omn/20201116/20201116A02ORT00.html
许鹿希老人今年92岁。身体康健、精神矍铄。
许鹿希的丈夫是“两弹元勋”邓稼先。
邓稼先是著名核物理学家,是新中国核武器研制工作的奠基者和开创者,他为我国国防科技事业耗尽了毕生的心血。
1986年7月29日,因辐射患了癌症的邓稼先,在妻子的怀中安静离世,享年62岁。
临终,邓稼先留下遗言:“尖端武器方面,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
邓稼先去世时,许鹿希58岁,如今她已经92岁高龄了。
许鹿希老人精神矍铄、思路清晰。接受访问时,谈及丈夫邓稼先,她深情地说:“如果稼先现在还活着,也96岁咯!”
在接受访问时,许鹿希老人还谈起了一件事,她坦言:“一九七一年,杨振宁首次回新中国,他救了邓稼先。不仅救了邓稼先,还救了一大批中国搞核武器的人。”
事情是这样的。
邓稼先和杨振宁同是安徽籍,杨振宁的父亲名叫杨武之,邓稼先的父亲是邓以蛰。杨武之与邓以蛰是同乡又是同事,更是好友,都曾在清华大学任教。邓杨两家人同住清华西院宿舍。
杨振宁与邓稼先自小就是好朋友。邓稼先出生于1924年,比杨振宁小两岁。
杨振宁与邓稼先在西南联合大学读书期间,邓稼先在数学、物理等方面得到了杨振宁的具体指导。多年后,邓稼先对姐姐邓仲先说:“振宁兄,是我的课外老师。”
抗日战争胜利后,老蒋密令研制原子弹。吴大猷向老蒋建言:“要发展原子弹,钱不是主要的,最重要的是人才。”
于是,吴大猷带着杨振宁、李政道、朱光亚等研习物理学的年轻学子,踏上了留美的旅途。
而邓稼先也在1948年与杨振宁的弟弟杨振平结伴,从淞沪乘船赴美留学。
邓稼先在普渡大学物理系学习。杨振宁则在芝加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新中国成立后,一九五零年八月,邓稼先与留美的一百多名学者一起,冲破了重重阻挠,历尽千辛万苦,乘船回国,奔向新中国的怀抱。而杨振宁由于各种原因,则选择暂时留在美国,继续搞研究。
1957年,杨振宁与李政道因共同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1964年,杨振宁加入美籍。
而邓稼先回国后,则参加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研制工作。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研发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又在罗布泊上空爆响!
中国的原子弹、氢弹爆炸成功之后,中美关系开始破冰解冻。思乡心切的杨振宁决定回祖国看看。
1971年7月28日,年逾50岁的杨振宁终于踏上了阔别了26年的祖国土地。
杨振宁首次回中国,列了一份要见的亲友名单,其中第一个就是邓稼先。
但是,此时的邓稼先与于敏、陈能宽,还有十几个科学家和技术人员,正在大西北某基地的学习班学习。
邓稼先的情况非常危险。
就在这危急时刻,回到新中国的杨振宁提出要见邓稼先。于是,周公就对有关人员下令说:“你们赶紧把邓稼先找着,让邓稼先在京接待杨振宁。”就这样,邓稼先脱离了险境,得救了。
邓稼先得救后,那个所谓的学习班也解散了,陈能宽、于敏等十几个科学家,也都得救了。
多年后,邓稼先的夫人许鹿希坦言:“我尽管不信佛,但是对这件事情总觉得冥冥之中似有安排,也许是上天让杨振宁来救邓稼先一命!后来,我去美时,与杨振宁谈起,他大吃一惊,说,还有这事?其实,杨振宁不仅救了邓稼先一个,还救了一大批中国搞核武器的人。”
正当氢弹研制工作进入最后紧要阶段的时候,那场殃及全国的“文化大革命”爆发了。钱三强、王淦昌、周光召等一大批从事核武器研制的科学家受到冲击。我们也不能幸免,在医学院我被批斗,邓稼先也是写不完的检查,家门上被人甩了一摊又一摊散发着尿臭黑乎乎的煤泥。更令邓稼先伤心欲绝的是他最敬重也是从小到大最疼爱他的三姐,因爱人被打成特务,不堪忍受而在自家厨房里“意外身亡”。邓稼先欲哭无泪,每天只是默默地进门出门,埋头工作。现在回想起来,他当时不是不想说而是不敢说啊,在那个“风刀霜剑严相逼”的年代里,稍有言差语错,就会召来杀身之祸,对于邓稼先自己还有更深层的考虑,因为他深知自己对于家庭乃至对于国家的价值.他不能因为自己言语上的“不慎”给国家的核武器研制带来无法弥补的损失。当时他想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如何尽快实现周恩来总理的指示:“要抢在法国人之前,把氢弹搞出来!”那时两派争斗非常厉害,因此给工作协调衔接上造成极大困难。比如上机计算就困难重重。当时的计算机是电子管的,有一间屋子那么大,从预热起动到能正常工作需要24个小时,所以一开机就不能停,就是空转一天也得几百度电,相当一个人一个月的工资(这在当时是很昂贵的)。可两派打架往往这派下班了,可另一派却不来接班。只能半夜三更给邓稼先打电话:老邓,那派的人不来,机器要不停车,要不空转。每当这时,邓稼先总是披衣下床跑出家门,到该接班的同志处,站在门外苦口婆心地劝说,要以大局为重,早日实现周总理的指示……这样才会有人顶上,他们经常讲,我们是冲着老邓面子才去的!正因为有了像邓稼先等一大批身处逆境但仍以身许国的科学家们的努力和全国众多单位的齐心协力,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最初这颗氢弹的设计代号为1100,自重1吨,爆炸当量100万吨TNT,但实际上爆炸当量达到330万吨,大大超过原来的设想。我国氢弹爆炸成功的消息传到法国,当时的法国总统戴高乐把负责氢弹试验的有关人员叫到了爱丽舍宫,狠狠地训斥了一通。 原子弹、氢弹爆炸成功,并没有解脱邓稼先他们头上莫须有的罪名,1971年他和于敏、钱晋、胡思得和其他几位两弹元勋被集中到青海221基地办学习班,罪名是他们在小型试验中,在技术上没有测得预定指标的中子(后来证明是测试技术有误),随之而来的则是无休止地批判,无限制地上纲上线。那些造反派为了给这些人罗织罪名,竟到了荒唐可笑的地步,他们声言:会英文的就是英美特务,会俄文的就是苏修特务……邓稼先精通英、德、俄三国语言,是哪国特务?王淦昌会六国语言又是什么呢?批斗越来越激烈,著名高能炸药专家钱晋被折磨致死,邓稼先的处境非常险恶。也许是苍天有眼,1971年夏天杨振宁第一次回国探亲救了邓稼先,当杨先生一下飞机,有关方面请求他填写要在国内会见什么人时,杨振宁写的第一个人就是邓稼先。周总理闻讯立即召回了邓稼先,使他脱离了造反派的魔掌。当邓稼先回到家时,样子太可怕了,蓬头垢面,一身旧灰布制服,脚上穿着一双沾满尘土的旧解放鞋。
——2006年第6期《兵器知识》文章(节选):至今热血犹殷红 口述/许鹿希 教授(“两弹元勋”邓稼先之妻) 文字整理/本刊记者 林儒生
姚桐斌,是著名的导弹和航太材料与工艺技术专家,中国导弹与航太材料、工艺技术研究所的主要创建者之一。早年曾赴英国伯明罕大学工业冶金系留学,1951年获博士学位。1954年赴联邦德国亚亨工业大学冶金系铸造研究室任研究员兼教授助理。
在英国留学期间,姚桐斌参加了中共地下党组建的〝中国科学者协会英国分会〞和〝中国留英学生总会〞。在德国工作期间,他受中共的宣传影响,在瑞士加入了中共。1957年底他选择了回国,曾先后担任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一分院材料研究室研究员、主任,材料研究所所长,主要研制火箭材料和工艺。那时的他充满了为国家做贡献的豪情。
凭藉着姚桐斌等人扎实的学术功底和不断的努力,从1961年到1964年,该研究所共开展了500余项课题研究和技术攻关,取得了一大批科研成果,打破了苏联等其它国家对中共的技术封锁,让正与苏联交恶的中共欣喜不已。20世纪80年代曾做过一个统计,当年姚桐斌主持提出的预先研究课题,约80%已用在了火箭开发上。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两耳不闻天下事,一心一意听中共的话,为技术进步不懈努力的专家,却在文革中被活活打死。
文革开始不久,从国外归来的姚桐斌就被批判和批斗。据其夫人彭洁清回忆,1968年6月8日,是个星期六,她急急忙忙离开学校回家。当她刚上楼,家门就打开了,保姆告诉她一个噩耗:姚桐斌被打死了。她顿时感到一阵眩晕,站在门外一动不动,任由手袋掉在地上。三个惊恐的孩子跑过来将她拉进了家门,并哭成了一团。
这时她看到姚桐斌〝直挺挺地躺在沙发上,白衬衫血迹斑斑,灰裤子上也是污血和脏土。由于他个子高,两只脚伸在长沙发的扶手上,一只脚穿着袜子和布鞋,另一只脚光着,没有鞋袜。头在沙发另一端的扶手上,玳瑁眼镜不见了,脸上青一块紫一块〞。如此惨烈的场景,让她肝胆欲裂。
原来,当天一群红卫兵闯进了姚桐斌家,先是打了他一顿耳光,接着将他连拖带推地架下楼去,进行毒打。〝一个家伙一面狠狠地踢桐斌的会阴部,一面歇斯底里地嚎叫着,他的吼声引来了更多的暴徒。这时有两个暴徒举起钢棍,向姚桐斌的头部猛击,鲜血立刻冒出,他倒下了〞。这群暴徒并未甘休,继续将其拖到他们的〝总部〞。待他们发现人已不行,又赶快送回了其家楼前的人行道上。
姚桐斌的邻居和保姆赶快将其送到医院抢救,却被拒绝医治。邻居和保姆只得将其抬回了家。由于他头部几处受重伤,最终惨死在家中,时年46岁。
更进一步,共党施出惯使的伎俩──美人计朱学范的身边,多了一位风姿绰约,艳光四射的美貌佳人,是为大名鼎鼎的中共色饵李佩。朱学范夫妻感情不洽,有李佩这么一位美人相依偎,无异如鱼得水
还要写检举揭发材料。
小平是真“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吗?
郭邓这样真正的民族英雄, 特级烈士, 在邓时代很少宣传。
张志新张海迪到底有啥值得人民学习的? 绝大多数中国人既不疯也不残, 却得天天去听疯子和残疾人的故事, 变态的宣传教育, 莫过于矮子时代之变态。
1961年2月,李佩先生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担任外语教研室英语教师。 “文化大革命”中,李佩先生受到较大冲击,被隔离审查长达6年多。1968年12月5日,郭永怀先生不幸因公殉职。 [2] 1970年2月,李佩先生随中国科大南迁至安徽省合肥市。 从1970年到1973年底,她在科大接受隔离审查,监督劳动,不能工作,来往的信件也要被检查,只是没人贴她的大字报。 [4] 1976年暑假,李佩奉调回北京。 1978年4月,出任新成立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后改称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即今中国科学院大学前身)外语教研室主任。 [2] 李佩和郭永怀及女儿在中关村家中 1980年12月,李佩先生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 1984年,李佩先生将自己著书所得的200元稿费全部交作了党费。
https://new.qq.com/omn/20201116/20201116A02ORT00.html
邓稼先的夫人今年92岁,她说:1971年杨振宁首次回国,救了邓稼先许鹿希老人今年92岁。身体康健、精神矍铄。
许鹿希的丈夫是“两弹元勋”邓稼先。
邓稼先是著名核物理学家,是新中国核武器研制工作的奠基者和开创者,他为我国国防科技事业耗尽了毕生的心血。
1986年7月29日,因辐射患了癌症的邓稼先,在妻子的怀中安静离世,享年62岁。
临终,邓稼先留下遗言:“尖端武器方面,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
邓稼先去世时,许鹿希58岁,如今她已经92岁高龄了。
许鹿希老人精神矍铄、思路清晰。接受访问时,谈及丈夫邓稼先,她深情地说:“如果稼先现在还活着,也96岁咯!”
在接受访问时,许鹿希老人还谈起了一件事,她坦言:“一九七一年,杨振宁首次回新中国,他救了邓稼先。不仅救了邓稼先,还救了一大批中国搞核武器的人。”
事情是这样的。
邓稼先和杨振宁同是安徽籍,杨振宁的父亲名叫杨武之,邓稼先的父亲是邓以蛰。杨武之与邓以蛰是同乡又是同事,更是好友,都曾在清华大学任教。邓杨两家人同住清华西院宿舍。
杨振宁与邓稼先自小就是好朋友。邓稼先出生于1924年,比杨振宁小两岁。
杨振宁与邓稼先在西南联合大学读书期间,邓稼先在数学、物理等方面得到了杨振宁的具体指导。多年后,邓稼先对姐姐邓仲先说:“振宁兄,是我的课外老师。”
抗日战争胜利后,老蒋密令研制原子弹。吴大猷向老蒋建言:“要发展原子弹,钱不是主要的,最重要的是人才。”
于是,吴大猷带着杨振宁、李政道、朱光亚等研习物理学的年轻学子,踏上了留美的旅途。
而邓稼先也在1948年与杨振宁的弟弟杨振平结伴,从淞沪乘船赴美留学。
邓稼先在普渡大学物理系学习。杨振宁则在芝加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新中国成立后,一九五零年八月,邓稼先与留美的一百多名学者一起,冲破了重重阻挠,历尽千辛万苦,乘船回国,奔向新中国的怀抱。而杨振宁由于各种原因,则选择暂时留在美国,继续搞研究。
1957年,杨振宁与李政道因共同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1964年,杨振宁加入美籍。
而邓稼先回国后,则参加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研制工作。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研发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又在罗布泊上空爆响!
中国的原子弹、氢弹爆炸成功之后,中美关系开始破冰解冻。思乡心切的杨振宁决定回祖国看看。
1971年7月28日,年逾50岁的杨振宁终于踏上了阔别了26年的祖国土地。
杨振宁首次回中国,列了一份要见的亲友名单,其中第一个就是邓稼先。
但是,此时的邓稼先与于敏、陈能宽,还有十几个科学家和技术人员,正在大西北某基地的学习班学习。
邓稼先的情况非常危险。
就在这危急时刻,回到新中国的杨振宁提出要见邓稼先。于是,周公就对有关人员下令说:“你们赶紧把邓稼先找着,让邓稼先在京接待杨振宁。”就这样,邓稼先脱离了险境,得救了。
邓稼先得救后,那个所谓的学习班也解散了,陈能宽、于敏等十几个科学家,也都得救了。
多年后,邓稼先的夫人许鹿希坦言:“我尽管不信佛,但是对这件事情总觉得冥冥之中似有安排,也许是上天让杨振宁来救邓稼先一命!后来,我去美时,与杨振宁谈起,他大吃一惊,说,还有这事?其实,杨振宁不仅救了邓稼先一个,还救了一大批中国搞核武器的人。”
正当氢弹研制工作进入最后紧要阶段的时候,那场殃及全国的“文化大革命”爆发了。钱三强、王淦昌、周光召等一大批从事核武器研制的科学家受到冲击。我们也不能幸免,在医学院我被批斗,邓稼先也是写不完的检查,家门上被人甩了一摊又一摊散发着尿臭黑乎乎的煤泥。更令邓稼先伤心欲绝的是他最敬重也是从小到大最疼爱他的三姐,因爱人被打成特务,不堪忍受而在自家厨房里“意外身亡”。邓稼先欲哭无泪,每天只是默默地进门出门,埋头工作。现在回想起来,他当时不是不想说而是不敢说啊,在那个“风刀霜剑严相逼”的年代里,稍有言差语错,就会召来杀身之祸,对于邓稼先自己还有更深层的考虑,因为他深知自己对于家庭乃至对于国家的价值.他不能因为自己言语上的“不慎”给国家的核武器研制带来无法弥补的损失。当时他想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如何尽快实现周恩来总理的指示:“要抢在法国人之前,把氢弹搞出来!”那时两派争斗非常厉害,因此给工作协调衔接上造成极大困难。比如上机计算就困难重重。当时的计算机是电子管的,有一间屋子那么大,从预热起动到能正常工作需要24个小时,所以一开机就不能停,就是空转一天也得几百度电,相当一个人一个月的工资(这在当时是很昂贵的)。可两派打架往往这派下班了,可另一派却不来接班。只能半夜三更给邓稼先打电话:老邓,那派的人不来,机器要不停车,要不空转。每当这时,邓稼先总是披衣下床跑出家门,到该接班的同志处,站在门外苦口婆心地劝说,要以大局为重,早日实现周总理的指示……这样才会有人顶上,他们经常讲,我们是冲着老邓面子才去的!正因为有了像邓稼先等一大批身处逆境但仍以身许国的科学家们的努力和全国众多单位的齐心协力,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最初这颗氢弹的设计代号为1100,自重1吨,爆炸当量100万吨TNT,但实际上爆炸当量达到330万吨,大大超过原来的设想。我国氢弹爆炸成功的消息传到法国,当时的法国总统戴高乐把负责氢弹试验的有关人员叫到了爱丽舍宫,狠狠地训斥了一通。
原子弹、氢弹爆炸成功,并没有解脱邓稼先他们头上莫须有的罪名,1971年他和于敏、钱晋、胡思得和其他几位两弹元勋被集中到青海221基地办学习班,罪名是他们在小型试验中,在技术上没有测得预定指标的中子(后来证明是测试技术有误),随之而来的则是无休止地批判,无限制地上纲上线。那些造反派为了给这些人罗织罪名,竟到了荒唐可笑的地步,他们声言:会英文的就是英美特务,会俄文的就是苏修特务……邓稼先精通英、德、俄三国语言,是哪国特务?王淦昌会六国语言又是什么呢?批斗越来越激烈,著名高能炸药专家钱晋被折磨致死,邓稼先的处境非常险恶。也许是苍天有眼,1971年夏天杨振宁第一次回国探亲救了邓稼先,当杨先生一下飞机,有关方面请求他填写要在国内会见什么人时,杨振宁写的第一个人就是邓稼先。周总理闻讯立即召回了邓稼先,使他脱离了造反派的魔掌。当邓稼先回到家时,样子太可怕了,蓬头垢面,一身旧灰布制服,脚上穿着一双沾满尘土的旧解放鞋。
——2006年第6期《兵器知识》文章(节选):至今热血犹殷红 口述/许鹿希 教授(“两弹元勋”邓稼先之妻) 文字整理/本刊记者 林儒生
姚桐斌,是著名的导弹和航太材料与工艺技术专家,中国导弹与航太材料、工艺技术研究所的主要创建者之一。早年曾赴英国伯明罕大学工业冶金系留学,1951年获博士学位。1954年赴联邦德国亚亨工业大学冶金系铸造研究室任研究员兼教授助理。
在英国留学期间,姚桐斌参加了中共地下党组建的〝中国科学者协会英国分会〞和〝中国留英学生总会〞。在德国工作期间,他受中共的宣传影响,在瑞士加入了中共。1957年底他选择了回国,曾先后担任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一分院材料研究室研究员、主任,材料研究所所长,主要研制火箭材料和工艺。那时的他充满了为国家做贡献的豪情。
凭藉着姚桐斌等人扎实的学术功底和不断的努力,从1961年到1964年,该研究所共开展了500余项课题研究和技术攻关,取得了一大批科研成果,打破了苏联等其它国家对中共的技术封锁,让正与苏联交恶的中共欣喜不已。20世纪80年代曾做过一个统计,当年姚桐斌主持提出的预先研究课题,约80%已用在了火箭开发上。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两耳不闻天下事,一心一意听中共的话,为技术进步不懈努力的专家,却在文革中被活活打死。
文革开始不久,从国外归来的姚桐斌就被批判和批斗。据其夫人彭洁清回忆,1968年6月8日,是个星期六,她急急忙忙离开学校回家。当她刚上楼,家门就打开了,保姆告诉她一个噩耗:姚桐斌被打死了。她顿时感到一阵眩晕,站在门外一动不动,任由手袋掉在地上。三个惊恐的孩子跑过来将她拉进了家门,并哭成了一团。
这时她看到姚桐斌〝直挺挺地躺在沙发上,白衬衫血迹斑斑,灰裤子上也是污血和脏土。由于他个子高,两只脚伸在长沙发的扶手上,一只脚穿着袜子和布鞋,另一只脚光着,没有鞋袜。头在沙发另一端的扶手上,玳瑁眼镜不见了,脸上青一块紫一块〞。如此惨烈的场景,让她肝胆欲裂。
原来,当天一群红卫兵闯进了姚桐斌家,先是打了他一顿耳光,接着将他连拖带推地架下楼去,进行毒打。〝一个家伙一面狠狠地踢桐斌的会阴部,一面歇斯底里地嚎叫着,他的吼声引来了更多的暴徒。这时有两个暴徒举起钢棍,向姚桐斌的头部猛击,鲜血立刻冒出,他倒下了〞。这群暴徒并未甘休,继续将其拖到他们的〝总部〞。待他们发现人已不行,又赶快送回了其家楼前的人行道上。
姚桐斌的邻居和保姆赶快将其送到医院抢救,却被拒绝医治。邻居和保姆只得将其抬回了家。由于他头部几处受重伤,最终惨死在家中,时年46岁。
更进一步,共党施出惯使的伎俩──美人计朱学范的身边,多了一位风姿绰约,艳光四射的美貌佳人,是为大名鼎鼎的中共色饵李佩。朱学范夫妻感情不洽,有李佩这么一位美人相依偎,无异如鱼得水
还要写检举揭发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