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就是79级研究生。
77级大学生78年初入学,后来当年公布了特殊政策,这一届大学生可以提前考研,我们班共五人去考,只有一个没考上。考上的一个本校,一个社科院,一个人大,一个经济学院。考试时间是78年深秋初冬,入学时间是79年秋季。
另外,我的一个发小(小学和中学同学)完全不会数学(我们是70届的初中生,没上过高中),高考落榜,却考上了于光远的研究生,等于是初中生直接上研究生。
能考研的基本都是靠自学。和我一个系但不同专业的研究生中,至少有两位是56年生甚至更年轻。
至于阎先生的情况,我完全不了解,几乎没看过他的贴。
镇反时他几岁?精准地记录了那段历史?
他的文章都是无根之木,臆想多于实锤。可笑一些人拿他的无根木当成历史资料来引用。
我可以告诉你,我上研究生的第一个学期就把硕士论文写好了,而且写了两篇完全不同的题目。导师很高兴,说都足够好了,随便选一篇就行了。以后我就专门给他干活了。
我导师说他非常聪明。
他们想说的话。
因为本科并没有毕业。我知道也有中学(老高三)考上研究生的。
我们系77级150多个人,仅批准一人考79级研究生。他考上了,1982年7月份毕业。从此音信全无,估计搞军工去了。
没有本科学历,但是有研究生学历,简历有些怪怪的
现在也已经是博导,一方大师。
我们都没有初中和高中毕业证书。
在入学研究生时,我的毕业证书给学校,学校只要学位证书,结果毕业证书丢了,可能是学校没还给我。
我的工程师证书也丢了。
副研究员也没发证书,只是在单位记录在案,档案里有。档案也不知道在哪里。
我只有高级工程师证书还在。
上电工基础专业基础科时,有一位工农兵学员的在读研究生。任课老师让他给我们上大课答疑,他特别慌张,说我给77级答疑,我底气很不足。
后来动员留校的工农兵学员自己离校,学校帮助推荐。还留在学校的就全部当辅导员,这些辅导员大部分念了在职研究生,念了好几年,最后也拿了副教授职称。
美国小学生考SAT的不算少,更重要的是中学期间很多孩子就开始做科研了。
我孩子小学五年级考了SAT,分数不错。9年级开始在顶级大学的研究所做生物医学研究,一个人负责一个项目。
这一点儿都不罕见。
从没上过大学,但父母都是高级知识分子,一直有人教,加上自学。做技术员前下过乡。
我自己10月中才开始决定参加77高考,一个半月业余时间学完了高中数学,得了98分,如果不是粗心就100了。
从一个初中毕业的工人到考上大学只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然后提前考研,很快变成了硕士、博士。按照常理不太可能。
来美国后我复制自己的经验,教了15个小学4-6年级学生,半年教完初中高中数学,其中好几个提前考SAT并拿到数学高分。
不是没有能力,只是没有激发出来而已。
至于阎先生的情况,我不知道。
但文革的那种情况,恰恰打乱了常规,激发了一些人的学习能力,不受教育体制的约束。
反过来,个别学生不行。大部分可以跳跃式学习。
留在国内的那位是全班年龄最大的,早已退休。
一位是长江学者然后回国发展了。
剩下两个包括我还在这里上班不过都已经是半退休状态。
本人就是79级研究生。
77级大学生78年初入学,后来当年公布了特殊政策,这一届大学生可以提前考研,我们班共五人去考,只有一个没考上。考上的一个本校,一个社科院,一个人大,一个经济学院。考试时间是78年深秋初冬,入学时间是79年秋季。
另外,我的一个发小(小学和中学同学)完全不会数学(我们是70届的初中生,没上过高中),高考落榜,却考上了于光远的研究生,等于是初中生直接上研究生。
毛泽东为何不去留学
沈卫威
1919年3月12日,毛泽东和一群准备赴法国留学的学生一道离开北京,14日到达上海。送走留法学生后,他于4月6日回到湖南长沙。
。他在1920年给好友周世钊的信中说:我觉得求学实在没有“必要在什么地方”的理,“出洋”两字,在好些人只是一种“迷”。中国出洋的总不下几万乃至几十万,好的实在少。多数呢?仍旧是“糊涂”;仍旧是“莫名其妙”,这便是一个具体的证据。我曾以此问过胡适之和黎劭西两位,他们都以为我的意见为然,胡适之并且作过一篇《非留学篇》。
在长沙,毛泽东于1919年7月14日创办《湘江评论》。与此同时,胡适在北京的《每周评论》上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于是,胡适和毛泽东都对对方的活动产生了反应。毛泽东是如期把《湘江评论》寄给了胡适。胡适在8月24日的《每周评论》第36号上撰写有《介绍新出版物》(署名“适”),高度评价了《湘江评论》,并表示支持湖南的学生斗争。他说:“《湘江评论》的长处是在议论的一方面。《湘江评论》第二、三、四期的《民众的大联合》一篇大文章,眼光很远大,议论也很痛快,确是现今的重要文字。还有‘湘江大事述评’一栏,记载湖南的新运动,使我们发生无限乐观。武人统治之下,能产生出我们这样的一个好兄弟,真是我们意外的欢喜。”而这篇文章正是毛泽东写的。“民众大联合”的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这一思想的确立是在《湘江评论》时期。
9月1日,毛泽东响应胡适“多研究些问题”的号召,在湖南起草了《问题研究会章程》,寄给北京大学的邓中夏,刊发于10月23日的《北京大学日刊》。《问题研究会章程》中所列的大小144项问题(有互为兼容),是对胡适文章中所提出的问题的具体展示,思路和主旨与胡适基本一致。
1919年12月18日,毛泽东第二次到北京。这是他为反对湖南督军张敬尧所领导的学生运动的具体工作。他前往北京,代表“新民学会”上书胡适,是想争取胡适对湖南学生的支持。胡适晚年对助手胡颂平回忆说:“毛泽东在湖南师范毕业后到了北平,他和五个青年上书于我,——这封信,我是交给竹淼生的弟弟竹垚生保管的。在抗战期间,放在上海,竹垚生怕出事,把它烧掉了。”
毛泽东亲自登门拜访胡适之事,胡适的日记中有记录。1920年1月15日的胡适日记中有:“毛泽东来谈湖南事。”1920年4月11日毛泽东离开北京去上海。回湖南后,毛泽东寄给胡适一张名信片,内容如下:
适之先生:
在沪上一信达到了么?
我前天返湘。湘自张去,(新)气象一新,教育界颇有蓬勃之象。
将来湖南有多点须借重先生(之处),俟时机到,当详细奉商,暂不多赘。
此颂
教安
毛泽东寄
寓长沙储英源楚怡小学校
胡适晚年追忆了当年他对青年毛泽东的吸引和影响。在1951年5月16-17日的日记上,胡适回忆说:“毛泽东依据了我在1920年的《一个自修大学》的讲演,拟成《湖南第一自修大学章程》,拿到我家来,要我审定改正。他说,他要回长沙去,用‘船山学社’作为‘自修大学’的地址,过了几天,他来我家取去章程改稿。不久他就回湖南了。”
胡适所说的在毛泽东给朋友的信中可得到印证。1920年2月和3月14日毛泽东在离开北京之前分别给陶毅、周世钊的信中说:
“湘事平了,回长沙,想和同志成一‘自由研究社’(或径名自修大学),预计一年或两年,必将古今中外学术的大纲,弄个清楚。好作出洋考察的工具(不然,不能考察)。”“我想我们在长沙要创造一种新的生活,可以邀合同志,租一所房子,办一所自修大学(这个名字是胡适先生造的),我们在这个大学里实行共产的生活。”“如果自修大学成了,自修有了成绩,可以看情形出一本杂志。”
1921年8月16日毛泽东在湖南《大公报》上发表了《湖南自修大学组织大纲》,同时他又起草了《湖南自修大学创立宣言》。9月,毛泽东利用船山学社的校舍开办的自修大学开学。原船山学社的社长贺民范为校长,毛泽东任教务长。1922年4月,自修大学的校刊《新时代》创刊。11月自修大学和刊物被湖南政府勒令停办。湖南自修大学的学生大部分后来成了共产党的干部。
摘自《胡适周围》
--文学城www.wenxuecity.com--
能考研的基本都是靠自学。和我一个系但不同专业的研究生中,至少有两位是56年生甚至更年轻。
至于阎先生的情况,我完全不了解,几乎没看过他的贴。
镇反时他几岁?精准地记录了那段历史?
他的文章都是无根之木,臆想多于实锤。可笑一些人拿他的无根木当成历史资料来引用。
我可以告诉你,我上研究生的第一个学期就把硕士论文写好了,而且写了两篇完全不同的题目。导师很高兴,说都足够好了,随便选一篇就行了。以后我就专门给他干活了。
我导师说他非常聪明。
他们想说的话。
因为本科并没有毕业。我知道也有中学(老高三)考上研究生的。
我们系77级150多个人,仅批准一人考79级研究生。他考上了,1982年7月份毕业。从此音信全无,估计搞军工去了。
没有本科学历,但是有研究生学历,简历有些怪怪的
现在也已经是博导,一方大师。
我们都没有初中和高中毕业证书。
在入学研究生时,我的毕业证书给学校,学校只要学位证书,结果毕业证书丢了,可能是学校没还给我。
我的工程师证书也丢了。
副研究员也没发证书,只是在单位记录在案,档案里有。档案也不知道在哪里。
我只有高级工程师证书还在。
上电工基础专业基础科时,有一位工农兵学员的在读研究生。任课老师让他给我们上大课答疑,他特别慌张,说我给77级答疑,我底气很不足。
后来动员留校的工农兵学员自己离校,学校帮助推荐。还留在学校的就全部当辅导员,这些辅导员大部分念了在职研究生,念了好几年,最后也拿了副教授职称。
美国小学生考SAT的不算少,更重要的是中学期间很多孩子就开始做科研了。
我孩子小学五年级考了SAT,分数不错。9年级开始在顶级大学的研究所做生物医学研究,一个人负责一个项目。
这一点儿都不罕见。
从没上过大学,但父母都是高级知识分子,一直有人教,加上自学。做技术员前下过乡。
我自己10月中才开始决定参加77高考,一个半月业余时间学完了高中数学,得了98分,如果不是粗心就100了。
从一个初中毕业的工人到考上大学只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然后提前考研,很快变成了硕士、博士。按照常理不太可能。
来美国后我复制自己的经验,教了15个小学4-6年级学生,半年教完初中高中数学,其中好几个提前考SAT并拿到数学高分。
不是没有能力,只是没有激发出来而已。
至于阎先生的情况,我不知道。
但文革的那种情况,恰恰打乱了常规,激发了一些人的学习能力,不受教育体制的约束。
反过来,个别学生不行。大部分可以跳跃式学习。
留在国内的那位是全班年龄最大的,早已退休。
一位是长江学者然后回国发展了。
剩下两个包括我还在这里上班不过都已经是半退休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