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出生的老工人说七十年代的物价情况....

小宁波♂
楼主 (文学城)

 

 物价情况:

  面粉:国家对粮食实行统购统销,私人卖粮是“投机倒把",抓住一律罚没还要开批斗会,所以市场上没有光明正大的粮食可买。农村是生产队分粮(1975年我在县里帮忙做年终统计,看到个别村每年每人才分小麦5市斤,真不知那个村的人怎么生活)。非农业人口是吃国家供应粮,实行定量制,一般成年人每人每月27-30市斤,我们铸造工是重体力劳动,月粮食定量43市斤(好多人唾弃我们的工作,但羡慕我们的粮食定量)。每月的粮食定量中,面粉、玉米面、地瓜干都有固定的比例,记得几经调整后,最后的比例是70:20:10。春节前每人供应一市斤花生。当时到粮站凭居民粮油供应本买粮,面粉0.18元一市斤,到工厂食堂凭定量买饭票,馒头0.20元一市斤(按面粉算,一斤面粉出1.5斤馒头)。这个价格,一直到九十年代初取消粮食定量为止,一直没有变化。

 

  猪肉:生猪也是实行国家控制,农村可以自宰自食,不得到市场上公开出售猪肉。商业局下属的食品公司负责生猪的收购、调拨、宰杀、出售。那时由于缺食用油,越肥的肉越受欢迎,瘦肉几乎无人愿买。无论肥瘦,一律0.72元一市斤,这个价格一直到生猪市场全面放开没有发生任何变化。头蹄下水不太受欢迎,价格很低(六十年代末有一次我们上夜班,值班的李姓食堂炊事员长懒,从外边买来熟猪蹄顶替夜餐做菜,虽然一个熟猪蹄0.10元,夜班工人仍然嫌贵连夜告到厂领导那里,逼得炊事员当场做了检查和道歉-----当时的工厂食堂一般是几分钱一个菜,五分的菜就已经见肉了)。牛羊肉一般不见(宰杀耕牛是犯法的大事,只有病死的牛才可以出售),因化不出油来也不受欢迎,价格一般在一市斤0.50元左右。

 

  鸡蛋:鸡蛋的供应渠道全靠市场,小县城的供销社只收不卖。市场上鸡蛋论个不论斤,根据大小一般在0.55元10个左右。也是多年价格不变,即便是淡旺季,价格起伏也不大(需要指出的是,那时都是本地鸡,鸡蛋比现在的小,大约10个也就一市斤多点)。

 

自行车:除了四大名牌上海的”永久“、”凤凰“和天津的”飞鸽“、”红旗“以外,我们山东地区比较喜欢能载重的青岛”大金鹿“,价格都在150元左右,但相当不好买。

 

  手表:无论是上海的”上海“表还是天津的”东风“表,一律是120元。我第一块手表是上海的”春蕾“,价格就改为125元了。进口表以瑞士表为主,价格较高,小县城里基本无人问津。

 

  缝纫机:上海的”标准“、”蜜蜂“、”飞人“等是名牌,价格在150元左右。由于同是结婚的”四大件“之一,很难买到(”四大件“又称”三转一响“,即自行车、缝纫机、手表和收音机)。

 

  收音机:晶体管收音机从七十年代初在小县城出现后,价格一直不算太高,一般六个管的单波段收音机在40元左右。电子管收音机由于受交流电所限,小县城很少见。

 

  电视机:七十年代出现在小县城,从9英寸黑白电视迅速发展到18、20英寸彩电。18英寸彩电1440元,20英寸彩电1650元,不论是进口的彩电还是国产的彩电,价格相同,但是都不好购买,后来发展到必须用”侨汇券“才能买得到。

 

  香烟:以0.09元一盒的"勤俭“、”葵花“为常见,境况较好的人和农村结婚宴席上吸0.15元的”金鱼“,工厂四级以上工人也有吸0.20元的”海滨“的,后来的0.20元的”丰收“因一般人难以买到被称作”干部烟“。还有0.065元一盒的”福“牌,市面上很难买到。0.39元的”大前门“一直不缺,但鲜见有人购买(我第一次正式到岳父家,岳父就准备了一盒,但也仅限这第一次)。我一位师傅因具有高超的正骨技术,时常被极为少见的小轿车接去淄博的几个大矿山为人正骨,由于不敢收取货币报酬,因而身边有时有”大前门“烟,只要被工人们发现,必然动手强抢,只有这样,才得以品尝一下”两撇胡“的滋味(”大前门“烟条上的图案很像两撇夸张的胡须,被形象地称为”两撇胡“烟)。

白酒:一般为散装的瓜干酒,0.60元一市斤,1.10元的瓶装”景芝白干“就算比较高档的”门面酒“了。曾经惊奇的在周村百货大楼的”侨汇专柜“看到茅台酒,8.00一瓶,汾酒和竹叶青各为3.00元一瓶。1977年国庆去北京旅行结婚,在前门烧麦馆(即有名的”都一处“)狠狠心品尝过一两竹叶青(那里瓶装酒可以拆零卖),0.27元。(旅行结婚时在北京吃过三次”奢侈饭“,除了”都一处“外,在前门烤鸭店和西单还各有一次,每次都要花去10元钱左右,也就是说,两个人一顿饭就花去一个人一个月的全部生活费。)

 

  火柴:0.02元一盒。

  食盐:0.13元一市斤。

  酱油:0.20元一市斤。

  食醋:0.08元一市斤。

  邮票:平信0.08元,挂号信0.20元。

  还有一些生活用品,由于记忆不准,不敢在此罗列了。

转载

X
XYZ94538
每年分5斤粮的农民吃国家救济粮,或“返销粮”。
X
XYZ94538
每年分5斤粮的农民吃国家救济粮,或“返销粮”。

毛泽东为何不去留学
沈卫威

1919年3月12日,毛泽东和一群准备赴法国留学的学生一道离开北京,14日到达上海。送走留法学生后,他于4月6日回到湖南长沙。

。他在1920年给好友周世钊的信中说:我觉得求学实在没有“必要在什么地方”的理,“出洋”两字,在好些人只是一种“迷”。中国出洋的总不下几万乃至几十万,好的实在少。多数呢?仍旧是“糊涂”;仍旧是“莫名其妙”,这便是一个具体的证据。我曾以此问过胡适之和黎劭西两位,他们都以为我的意见为然,胡适之并且作过一篇《非留学篇》。

在长沙,毛泽东于1919年7月14日创办《湘江评论》。与此同时,胡适在北京的《每周评论》上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于是,胡适和毛泽东都对对方的活动产生了反应。毛泽东是如期把《湘江评论》寄给了胡适。胡适在8月24日的《每周评论》第36号上撰写有《介绍新出版物》(署名“适”),高度评价了《湘江评论》,并表示支持湖南的学生斗争。他说:“《湘江评论》的长处是在议论的一方面。《湘江评论》第二、三、四期的《民众的大联合》一篇大文章,眼光很远大,议论也很痛快,确是现今的重要文字。还有‘湘江大事述评’一栏,记载湖南的新运动,使我们发生无限乐观。武人统治之下,能产生出我们这样的一个好兄弟,真是我们意外的欢喜。”而这篇文章正是毛泽东写的。“民众大联合”的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这一思想的确立是在《湘江评论》时期。

9月1日,毛泽东响应胡适“多研究些问题”的号召,在湖南起草了《问题研究会章程》,寄给北京大学的邓中夏,刊发于10月23日的《北京大学日刊》。《问题研究会章程》中所列的大小144项问题(有互为兼容),是对胡适文章中所提出的问题的具体展示,思路和主旨与胡适基本一致。

1919年12月18日,毛泽东第二次到北京。这是他为反对湖南督军张敬尧所领导的学生运动的具体工作。他前往北京,代表“新民学会”上书胡适,是想争取胡适对湖南学生的支持。胡适晚年对助手胡颂平回忆说:“毛泽东在湖南师范毕业后到了北平,他和五个青年上书于我,——这封信,我是交给竹淼生的弟弟竹垚生保管的。在抗战期间,放在上海,竹垚生怕出事,把它烧掉了。”

毛泽东亲自登门拜访胡适之事,胡适的日记中有记录。1920年1月15日的胡适日记中有:“毛泽东来谈湖南事。”1920年4月11日毛泽东离开北京去上海。回湖南后,毛泽东寄给胡适一张名信片,内容如下:

适之先生:

在沪上一信达到了么?

我前天返湘。湘自张去,(新)气象一新,教育界颇有蓬勃之象。

将来湖南有多点须借重先生(之处),俟时机到,当详细奉商,暂不多赘。

  此颂

教安

   毛泽东寄

   寓长沙储英源楚怡小学校

胡适晚年追忆了当年他对青年毛泽东的吸引和影响。在1951年5月16-17日的日记上,胡适回忆说:“毛泽东依据了我在1920年的《一个自修大学》的讲演,拟成《湖南第一自修大学章程》,拿到我家来,要我审定改正。他说,他要回长沙去,用‘船山学社’作为‘自修大学’的地址,过了几天,他来我家取去章程改稿。不久他就回湖南了。”

胡适所说的在毛泽东给朋友的信中可得到印证。1920年2月和3月14日毛泽东在离开北京之前分别给陶毅、周世钊的信中说:

“湘事平了,回长沙,想和同志成一‘自由研究社’(或径名自修大学),预计一年或两年,必将古今中外学术的大纲,弄个清楚。好作出洋考察的工具(不然,不能考察)。”“我想我们在长沙要创造一种新的生活,可以邀合同志,租一所房子,办一所自修大学(这个名字是胡适先生造的),我们在这个大学里实行共产的生活。”“如果自修大学成了,自修有了成绩,可以看情形出一本杂志。”

1921年8月16日毛泽东在湖南《大公报》上发表了《湖南自修大学组织大纲》,同时他又起草了《湖南自修大学创立宣言》。9月,毛泽东利用船山学社的校舍开办的自修大学开学。原船山学社的社长贺民范为校长,毛泽东任教务长。1922年4月,自修大学的校刊《新时代》创刊。11月自修大学和刊物被湖南政府勒令停办。湖南自修大学的学生大部分后来成了共产党的干部。

  

摘自《胡适周围》

--文学城www.wenxuecity.com--
小宁波♂
那时候茅台存到现在厉害了
偃月劃戟
分5斤小麦的没听说见过。 知道夏季麦收后,每人约90斤小麦。【我知道的某地农村口粮】

秋粮 另计。

一家三口算,不到300斤小麦。

秋天收的多些,玉米,红薯,谷子,高粱等,大约是夏粮的几倍。

芝麻花生等油料作物另计。

自留地里的蔬菜当然属于自己,粮食还有一些。

单以粮食算,每人每年约4-5-600斤粮食。(村落天地薄脊肥沃不等)

这是明的。其实几乎每个大队小队,都还有另外一本账。除了完成定额的“缴公粮”,卖余粮,留种子,村队经济等之外,都分给社员了。民以食为天。谁傻!

 

 

通州河
还有几种烟,上海、凤凰、牡丹,中华
p
puyh
茅台8块一瓶已经是70年代后期了,前期是4块一瓶。
偃月劃戟
+
清迈
普通人根本买不起、有钱也买不到,这种物价有什么意义?
走资派还在走
茅台在百货大楼卖4块1,泸州老窖特曲两块七
走资派还在走
邮票本市4分,外省8分,挂号两毛
偃月劃戟
+
普尔一
农民要亏本按收购价格卖一头猪给国家,才可以自宰另一头猪

当时,农村的猪并不是可以自宰自食。必须按国家收购价格卖一头100斤的猪给国家,自家才可以宰一头猪自食自卖。所以,农民会在市场上买一头100斤的猪亏本卖给国家,自家的猪则养得越重越好,这样宰杀后,小部分自食,大部分以集市价卖出,才有少量赚头

偃月劃戟
扯 !
X
XYZ94538
当年生产队的口粮、种子粮、牲畜粮、农业税粮、公粮、余粮:

只有少量的农业税粮,大约每亩30斤左右是无偿上交国家,“公粮”一般指的是国家计划收购的粮食,由国家规定收购价格,那是国家收购的玉米9分一斤,与城镇居民买的玉米面差不多一样价钱,处去运输、加工、保管等成本,国家是赔钱的,叫“粮食价格倒挂”。还有余粮,就可再分给农户,或再自由市场卖掉,或卖给国家,国家对余粮的收购价,高于计划价,总之,余粮归小队自行处理。生产队的粮食优先顺序如下:

口粮,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最低标准,口粮不够,国家援助;

种子粮,牲畜粮,不够国家补偿;

农业税粮,无偿上交国家;

国家计划收购的公粮,国家计划价格收购;

余粮,生产队自行处理。

正常情况下大部分生产队都能达到有余粮的标准,另外还有农副业,大部分自行处理。还有养猪,每家可以至少养两头猪,但规定必须有一头卖给供销社,除了给钱外,还补助粮食作为猪饲料,其它家养鸡鸭蛋完全放开,但供销社都有收购。

普尔一
你太年轻了,没经历那些那些事那些人。历史已经没淹没了
普尔一
所以,当时县食品站收购的都是刚超100斤的猪,是农民高价买来低价卖出的,是肉票猪肉的来源。这样之后,农民才可以杀一头更重的猪,自
普尔一
杀另一头猪,自食并在自由巿场上卖猪肉。农民总是被剥夺的一方
飯盛男
农民高价従农民処买来?小時候看過公家収購活猪的場景、不是按称到的斤両買入的

当然各地情況会不同

欲千北
大概各地政策有所不同。只i记得一般是要求农民如果养猪,必须优先卖给国家,然后才能自己宰杀。但具体政策细节不清楚。

农民出钱买猪再亏本卖给国家的情况恐怕极少,在我生活的地区没听说过。农民太穷了,没有本钱买。但知道农民抱怨,赚不了几个钱。

有言
记得是完成一头指标。接下来如何记不清了。-:)
X
XYZ94538
说明自由市场很活跃,能买到活猪。有买猪的钱,还是自己养赚钱。
X
XYZ94538
把猪卖给供销社,供销社还奖励粮食,生产队也奖励粮食,加起来有100斤。
p
puyh
既然自己养的猪不能随便杀卖,那么高价猪又是哪里来的呢?
p
puyh
既然有钱买高价猪,难道没钱养两头猪吗?
老生常谈12
上缴国家的生猪各地政策不一样

1966年我姥爷家过年杀猪和1968年我爷家过年杀猪都是只养一头猪就杀了。

他们每年都养猪,但是不是每年都杀猪,主要是经济考虑。杀猪了就得大请客,平时欠的人情这一次全还上,猪头猪下水子留下,排骨留一些,大骨头全留,给杀猪人2斤猪肉,自己只能留一点点肉,其余的全岛农贸市场卖了。

上缴国家得到的粮食和钱反而不一定少。

当地农民几乎都是只养一头猪,除非养母猪为了卖猪崽,可能是没有足够的饲料养猪,也不能每天都吃青草,不长膘。

京工人
粮票分不同种类是北方做法。老家浙北,那时粮票并无分类,购买时自选种类,粳米?0.158一斤,尖头米0.138一斤。
j
johniewalker
谈那个年代缝纫机手表等的价格,怎么可以不谈“缝纫机 / 手表 / 电视机 / 自行车”等票呢??哪里是你攒够了钱就能买的??
大荣确
航空1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