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电视剧确实好看,虽然离我们的生活有十万八千里,但我还是一口气看完,总体确实值豆瓣评分9.4。
但是我今天却想吐槽它的烂尾,最后一集,为了展现美好的结局,几个永远年轻的,大多小学毕业的主人公们(除了德福是中技毕业以外),个个意气风发,风流倜傥,开着好车,打着手机,谈论着孩子的教育,欣赏着荒山变绿野的大地,好不惬意呀!
但现实中,中年人是什么状态大家都清楚,跟得福同龄的我们,现在应该大多是年近半百,即使研究生博士毕业,也免不了身材走形,脸上多了些沧桑,即使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但哪还有电视里那种小年轻式的意气风发。这个电视剧最后给了一个错误的暗示,即使小学毕业,从穷地方来,只要努力打工,勤奋挣钱就能出人头地,前途光明。
这是一个赤裸裸的误导,地区巨大的资源差异都在这里被忽略了,而且是反智的,所以这个happy ending 成为这部电视剧的一个败笔。
你们同意吗?
现实中没有学历从穷地方来的想出头简直太难了,你能看到的都是多少万分之一。
这样的机会是可遇不可求的。他们的孩子马上就进入了被课外班兴趣班填满的高度竞争时代。当然他们几个孩子应该算有祖业可依的准富二代了。
豆瓣上很多闽宁村民晒现状的,他们村里这一代普遍都过得相当不错。当然当年出来创业也真是苦,比剧中有过之而无不及。
如果闽宁村的所有人都在国家政策帮助下富了,那就跟个人奋斗没关系了。
如果仅仅是国家帮扶政策好,这种地区倾斜政策普及度不大,又有什么意义呢。中国贫困地区何止千千万。靠政策倾斜不现实啊。
豆瓣上很多讨论和经历分享,很多看了都非常感动。还有一部扶贫剧江山如此多娇,是写的湖南的扶贫工作,也不错。一线扶贫干部的工作非常值得歌颂,太辛苦太艰难了。
初中毕业就没再念书的同学这些都有了。也都各个憋着气儿的逼娃念书考名校或留学呢,国内就风行这个。国内中小城市的包工头,搞运输的,都不穷。穷地方几十几百万人出这么几个能买得起车房的不是稀罕事儿。
其次,李嘉诚,宗庆后,刘永好,陶华碧,许连捷,何享健,鲁冠球……等等等富可敌国,但最高学历就是个初中辍学或小学毕业,老干妈陶华碧连学都没上过。
就连bill gates, mark zuckerberg这种高知也等不及毕业就辍学创业去了。
和反智无关,但这年头儿,就是脑子灵活敢冒险肯吃苦的人做得了生意,学历高的人反而是拿着毕业证书到处求职打工呢。要不然经济学定义资源时,把labor和entrepreneurs分开呢。
最难的是一开始转变思想还有从无到有的创业过程吧。西海固人因为条件艰苦,所以非常勤快能吃苦。豆瓣上有贴子说,西海固人出来读书做公务员都很厉害,想起当年中国第一代留学生也差不多吧。
缺一不可,并不矛盾啊!
出去打工,不但没发,还差点把小命送掉了。 献礼片拍成这样,已相当不错了。
西海固的人借着这个春风真是蛮幸运的,不过人家苦了那么多年,也是应该的。
https://www.ixigua.com/home/103608025893/?source=pgc_author_name&list_entrance=pSeriesWatch
比如这个灵武:里面最后提到一些数据,人均收入,产值等,比上海还多。
https://www.ixigua.com/6925443081491710472?logTag=EIYya8MRHACSU8n9XZ35K
以及山海情里提到的西海固那三个地区,海吉,固原。。。
我想电视剧里是想说的是,那些迁村之后,努力生活的人,都会过上好日子。
豆瓣上说第一个种蘑菇的挣了六万多,剧里得宝这种脑袋灵活什么都走在前头的应该属于福得流油的。不过像剧里最后有房有车应该过得不错就可以达到了。
风能,葡萄酒,太阳能发电,温室养殖,现在都是拳头产业。论脱贫中科技和见识的重要性。
有的人混的好,比如这个happy ending,
也有的人混的不好,比如“跟得福同龄的我们,现在应该大多是年近半百,即使研究生博士毕业”,以及那部电视剧没有展现的穷人(同村的没有成为主角的,还有其他贫穷地区的人民...)
人们可以再搬回去住啊,因为人类在找寻居住地的时候,看见青山绿水的地方,肯定要去的。
如何解这个套?是不是很矛盾?
然而出外打工的人已经不愿意回去了,毕竟方便的生活已经成了习惯。然而,一些在城里的人又开始往山里跑。我中学同学的大学同学几年前跑北京远郊区承租了一块地,种了各种果树,蔬菜,现在同学经常晒全家过去度假的照片。据说这种行为现在很常见。油管查下“一条”,经常会报道一些文化人在乡下买或者租了地方,再改造的视频。
我们在贵州时认识个警察,他曾经和我们说过个故事。他们那里是要给苗族人民脱贫,和广东的一个工厂签合同,带了一车的苗人过去,都是青壮年,过去的第三天,全体失踪。广东打电话过来,把他们地方上上下下都惊动了。谁也不知道怎么回事。那时没有手机,无法联系。就两省之间各种找......最后过了很长时间,那些苗人楞是自己走回了贵州。一回来就打骂广东人不地道,做工不给工钱......后来才明白,苗人是打完工就结钱的习惯,而广东那边是一个月一结。他们等了两天,看没给工钱,就决定跑回家了。我猜,如果当时有全程跟着的团干部,就不会发生这种事吧?
得福要是在县里找个普通人,比如老师,做妻子我会觉得更合理,而不是变成了市委书记的快婿。
认真你就输了
还有一个不明白就是那个酒庄发布会现场 好像是为卖酒在做广告宣传。是不是?
这部电视剧确实好看,虽然离我们的生活有十万八千里,但我还是一口气看完,总体确实值豆瓣评分9.4。
但是我今天却想吐槽它的烂尾,最后一集,为了展现美好的结局,几个永远年轻的,大多小学毕业的主人公们(除了德福是中技毕业以外),个个意气风发,风流倜傥,开着好车,打着手机,谈论着孩子的教育,欣赏着荒山变绿野的大地,好不惬意呀!
但现实中,中年人是什么状态大家都清楚,跟得福同龄的我们,现在应该大多是年近半百,即使研究生博士毕业,也免不了身材走形,脸上多了些沧桑,即使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但哪还有电视里那种小年轻式的意气风发。这个电视剧最后给了一个错误的暗示,即使小学毕业,从穷地方来,只要努力打工,勤奋挣钱就能出人头地,前途光明。
这是一个赤裸裸的误导,地区巨大的资源差异都在这里被忽略了,而且是反智的,所以这个happy ending 成为这部电视剧的一个败笔。
你们同意吗?
现实中没有学历从穷地方来的想出头简直太难了,你能看到的都是多少万分之一。
这样的机会是可遇不可求的。他们的孩子马上就进入了被课外班兴趣班填满的高度竞争时代。当然他们几个孩子应该算有祖业可依的准富二代了。
豆瓣上很多闽宁村民晒现状的,他们村里这一代普遍都过得相当不错。当然当年出来创业也真是苦,比剧中有过之而无不及。
如果闽宁村的所有人都在国家政策帮助下富了,那就跟个人奋斗没关系了。
如果仅仅是国家帮扶政策好,这种地区倾斜政策普及度不大,又有什么意义呢。中国贫困地区何止千千万。靠政策倾斜不现实啊。
豆瓣上很多讨论和经历分享,很多看了都非常感动。还有一部扶贫剧江山如此多娇,是写的湖南的扶贫工作,也不错。一线扶贫干部的工作非常值得歌颂,太辛苦太艰难了。
初中毕业就没再念书的同学这些都有了。也都各个憋着气儿的逼娃念书考名校或留学呢,国内就风行这个。国内中小城市的包工头,搞运输的,都不穷。穷地方几十几百万人出这么几个能买得起车房的不是稀罕事儿。
其次,李嘉诚,宗庆后,刘永好,陶华碧,许连捷,何享健,鲁冠球……等等等富可敌国,但最高学历就是个初中辍学或小学毕业,老干妈陶华碧连学都没上过。
就连bill gates, mark zuckerberg这种高知也等不及毕业就辍学创业去了。
和反智无关,但这年头儿,就是脑子灵活敢冒险肯吃苦的人做得了生意,学历高的人反而是拿着毕业证书到处求职打工呢。要不然经济学定义资源时,把labor和entrepreneurs分开呢。
最难的是一开始转变思想还有从无到有的创业过程吧。西海固人因为条件艰苦,所以非常勤快能吃苦。豆瓣上有贴子说,西海固人出来读书做公务员都很厉害,想起当年中国第一代留学生也差不多吧。
缺一不可,并不矛盾啊!
出去打工,不但没发,还差点把小命送掉了。 献礼片拍成这样,已相当不错了。
西海固的人借着这个春风真是蛮幸运的,不过人家苦了那么多年,也是应该的。
https://www.ixigua.com/home/103608025893/?source=pgc_author_name&list_entrance=pSeriesWatch
比如这个灵武:里面最后提到一些数据,人均收入,产值等,比上海还多。
https://www.ixigua.com/6925443081491710472?logTag=EIYya8MRHACSU8n9XZ35K
以及山海情里提到的西海固那三个地区,海吉,固原。。。
我想电视剧里是想说的是,那些迁村之后,努力生活的人,都会过上好日子。
豆瓣上说第一个种蘑菇的挣了六万多,剧里得宝这种脑袋灵活什么都走在前头的应该属于福得流油的。不过像剧里最后有房有车应该过得不错就可以达到了。
风能,葡萄酒,太阳能发电,温室养殖,现在都是拳头产业。论脱贫中科技和见识的重要性。
有的人混的好,比如这个happy ending,
也有的人混的不好,比如“跟得福同龄的我们,现在应该大多是年近半百,即使研究生博士毕业”,以及那部电视剧没有展现的穷人(同村的没有成为主角的,还有其他贫穷地区的人民...)
人们可以再搬回去住啊,因为人类在找寻居住地的时候,看见青山绿水的地方,肯定要去的。
如何解这个套?是不是很矛盾?
然而出外打工的人已经不愿意回去了,毕竟方便的生活已经成了习惯。然而,一些在城里的人又开始往山里跑。我中学同学的大学同学几年前跑北京远郊区承租了一块地,种了各种果树,蔬菜,现在同学经常晒全家过去度假的照片。据说这种行为现在很常见。油管查下“一条”,经常会报道一些文化人在乡下买或者租了地方,再改造的视频。
我们在贵州时认识个警察,他曾经和我们说过个故事。他们那里是要给苗族人民脱贫,和广东的一个工厂签合同,带了一车的苗人过去,都是青壮年,过去的第三天,全体失踪。广东打电话过来,把他们地方上上下下都惊动了。谁也不知道怎么回事。那时没有手机,无法联系。就两省之间各种找......最后过了很长时间,那些苗人楞是自己走回了贵州。一回来就打骂广东人不地道,做工不给工钱......后来才明白,苗人是打完工就结钱的习惯,而广东那边是一个月一结。他们等了两天,看没给工钱,就决定跑回家了。我猜,如果当时有全程跟着的团干部,就不会发生这种事吧?
得福要是在县里找个普通人,比如老师,做妻子我会觉得更合理,而不是变成了市委书记的快婿。
认真你就输了
还有一个不明白就是那个酒庄发布会现场 好像是为卖酒在做广告宣传。是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