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自己想多了,但还是止不住地想。疫下太闲

姚顺
楼主 (文学城)

知道自己想多了,可还是止不住地想

 

看一群大咖在秀演技。八零后的人,演黄土地上的人和事,演演就成玩艺儿了。所谓装着玩,玩着装。

 

其实这也是当下的时代精神。也蛮深刻的:玩脱贫攻坚之大计,什么什么面前就是正经不起来。

 

《回首黄土地》,明显得过来人写过来亊。不玩。很认真地说,塬上人真好,也真苦。看过甚至会以为,习近平在这里当过八年知青,心里当有数。肯定不会像《山海情》这样贪玩。

 

老实说,《山海情》连习主席的正经水平都没有。哪是说什么脱贫攻坚,变了法的娱乐至死。举个例子:

 

水花拉大车,车上一不能走的丈夫,一个小孩,走了四百余里。一,怎么走的?二,黄轩见到,竟不快上去搭把手,而是四目相对,抒起情来。

 

三人穿条裤子之家,演得像说段子。沙尘暴,说得像道景致,“一阵风,刮过就没事了”。

 

《回首黄土地》上老支书带着刚到的北京娃走二十里路回村,多是那么回事。黄轩带领的,也走二十来里地,好一副“书记带咱向前走”地玩。

 

动不动来个撸串的一代演几个月不沾荤腥的亊,挺遭罪的。

 

看过《回首黄土地》,在you tube 上听过习近平说当年插队访问,觉得,拿塬上的事咂味,挺不是东西的。陕北话,是听过的最让觉得是中国话的中国话,也是听后不太敢再像以前开口就国民性,阿Q精神了的话;听秦腔,怎么会就只当个听得玩?《血色浪漫》里的信天游,听后泪目。王二妮阿宝,唱着玩,不该。

 

中共扎营陕北数年,留下了农民党的烙印;习近平一直口不离脱贫,亦然。这是塬上人的魅力所致,让人不能忘。喜欢这重正经。

 

不是陕北的种,嬴政怎么能吃得下自幼及长的非常之辱?自豪于是秦统一了天下。应该。民族之基,由陕北人夯实,不会太豆腐渣。书同文,普通话当时也应是陕北话。对头。说这话,不枉其舌。

 

一看到拿塬上的事开涮,就感觉上不舒服,和听鲁迅骂阿Q,大大不同。批华老栓,讽祥林嫂,看不起孔乙己,跟着哄后,小有自责。听到拿塬上事开侃,“三观”像被戳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