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的方言特别多,经常是几里路之外的人说话就相互听不懂。广东有三大方言区:白话(北方人所谓的粤语/广东话)、潮汕话(属于于闽南方言)、客家话。
在同一个方言区里,并不是大家都说同一种话,而是说大家在用这种话来作为公共语言。比如客家方言区里,开会发言、上街买东西,大家就说客家话,回到家各家说各家的话。
我上小学的时候,老师大部分是当地人,母语是客家话方言系的,基本上全校都用客家话上课。偏偏我们班的班主任兼语文老师是外地人,母语是白话,她念课文的普通话和其它班的老师的普通话就不太一样,一种混入客家风味的白话普通话,常常把我们逗笑。
那时刚打倒四人帮,国家出了小学英语课本,别的学校都没开这门课,但是我们有师资,就开了英文课,每周上两节。英语老师的普通话反而是全校最标准的。
初中的老师就来自全省各地,甚至有外省的,上课时接触的方言种类就更多了。化学老师是白话、生物老师是台山话、数学老师是湖北话、政治老师是潮汕话。每上一门新的课程,学期开始的头几天都能把同学笑翻,课室里经常爆发出响彻全校得笑声。老师已经有多年的教学经验,知道学生不能完全听懂他的方言,关键的地方会替换成客家话词汇,或者加以板书。因为那时大家都看香港电视剧,白话比较快能跟上老师,潮汕话很难跟上,政治老师的母语用得最少,用的潮汕口音的客家话混普通话授课。
而我跟家人说我们老家的话,周围的人都听不懂,我们内部的对话相当于保密通信。
上大学的时候,我选了二外日语。我发现几个广东同学学得比别人快,什么鼻浊音、拗音、促音,北方人学得有点费劲,他们觉得不是“正常”的发音,但是对会几种方言的人来说,早已经是在我们的音节库里面了。日语汉字音读时,大部分汉字读音是一个音节,但是部分字是两个音节(如“学生”的学、“中国”的国),老师也讲不清规律,说背就是了。广东人自然就能知道哪个字两个音节----那些都是古汉语的入音字,虽然我们的语文不教“入音”这概念,但是会说广东三大方言的,都能体会到入音字的存在。
后来韩剧流行,我看了第一部韩剧,就发现他们墙上、桌子上的字我能猜出来,其实就是古汉语的拼音,和广东方言有非常直接的对应关心。来美国后,湾区有很多越南人,我能说出同事的名字的含义,他们都很高兴。
大学期间,我跟同学模仿初中老师的各种方言,南方的同学笑得前仰后翻,北方的同学一脸懵:有什么区别?
【昨天贴在紫檀,今天挪过来给大家笑一笑】
初三化学课第一节,老师用白话问同学们:“分子dai还定siu哦~~~?”(分子大还是小啊),老师把“哦”字托得很长。
同学们都是说客家话的,初一初二两年,不管老师用什么方言讲课问问题,我们都是用客家话回答。客家话“大”字念“tai”而白话念dai,“小”字客家话念“siao”而白话念“siu”,这个问题太简单了,只要说一个字,我和几个胆子大地同学们犹豫了一下,异口同声地模仿老师的口音说:“siu~~~~”,而且把小字托得很长。第一次说了白话,同学们都有点小激动。
然后老师接着问:“siu到几siu?”(小到多小?)。
这个问题很短,但是绝不是可以用几个字回答得了的。我们几个还想用白话回答,但是已经组织不起句子了,都“呃、呃、呃”的卡住了。
老师斩钉截铁地说:“siu到我哋肉眼都睇唔到!”(小到我们肉眼都看不到)。我们因为会有什么精确高深地描述,没想到是这么通俗地解析。更多的同学一起模仿老师的语气大声喊:“siu到我哋肉眼都睇唔到!”。说完全班同学一起哄堂大笑,笑声响得差不多能穿透整个校园。
虽然大家都笑得不可开交,老师还一脸严肃:“你哋唔好笑咯~~,好似 hing果 anniong样”(你们不要笑,好像hing果那么样。前半截是白话,最后的“anniong样”是客家话那么样,“hing果”究竟是那里的方言,意思是什么,到现在我也没明白。总之我们把老师笑懵了,都语无伦次了。
古汉语“白”读作 希拉 吗??
日本原来没有文字,但是有语言。他们本来就说"shiro"来表达“白”的意思,后来借用“白”字来书写,还是念shiro。
但是组成汉字词的时候,常常用音读。比如著名的NHK红白歌会,“红白”两字音读念 kohaku,红不是入声,在日语里还是一个音节ko(长音),“白”字在汉字里是入声,日语音读成两个音节haku。
“白”字现在在粤语白话念bak,客家话pak,韩语bek,都是入声,都是-k的韵尾。
你钥匙掉了
日朝(韩)越的固有词,语法(句子结构)和汉语是非常不同的。因为有大量的汉字词,所以可以找到很多发音相似的词。
但是他们的日常对话对于说汉语方言的人,不经学习是完全听不懂的。
根本不普通。
(发自我的文学城离线浏览器)
举个简单一个例子,现在普通话里“新”和“心”都是-n结尾,普通话里就没有-m结尾的字。但是白话、客家话、韩语、越南话,“新”都是-n结尾,“心”都是-m结尾,说明“心”字古代原来是-m结尾的,要不然怎么相隔千里根本没有联系的各地都是-m?
而且不是一个字这样,而是大量的-m作韵尾的字,同时出现在这几种语言/方言里。 白话和客家话地理上相连,而说朝鲜语和白话/客家话的人多少个世纪没有联系了,但是单字的韵尾对应度90%以上。
当你会说很多种方言,你就会发现,普通话的发音是简化了的,其它方言是演化了,演化和简化的规律都可以寻找出来。而且这些发音的演化的规律和欧洲语言的演化规律基本一致。
我知道很多人对自己的母语有一种情感,如果你只会一种语言,很自然会捍卫它是最正宗的。当你会了多种语言,你就会发现,它语言历史变化中的一个个例而已。
欧洲的语言,除了英语,我对西班牙语、德语、法语也有一些了解。
虽然我还是听不懂你说的,
南方的方言特别多,经常是几里路之外的人说话就相互听不懂。广东有三大方言区:白话(北方人所谓的粤语/广东话)、潮汕话(属于于闽南方言)、客家话。
在同一个方言区里,并不是大家都说同一种话,而是说大家在用这种话来作为公共语言。比如客家方言区里,开会发言、上街买东西,大家就说客家话,回到家各家说各家的话。
我上小学的时候,老师大部分是当地人,母语是客家话方言系的,基本上全校都用客家话上课。偏偏我们班的班主任兼语文老师是外地人,母语是白话,她念课文的普通话和其它班的老师的普通话就不太一样,一种混入客家风味的白话普通话,常常把我们逗笑。
那时刚打倒四人帮,国家出了小学英语课本,别的学校都没开这门课,但是我们有师资,就开了英文课,每周上两节。英语老师的普通话反而是全校最标准的。
初中的老师就来自全省各地,甚至有外省的,上课时接触的方言种类就更多了。化学老师是白话、生物老师是台山话、数学老师是湖北话、政治老师是潮汕话。每上一门新的课程,学期开始的头几天都能把同学笑翻,课室里经常爆发出响彻全校得笑声。老师已经有多年的教学经验,知道学生不能完全听懂他的方言,关键的地方会替换成客家话词汇,或者加以板书。因为那时大家都看香港电视剧,白话比较快能跟上老师,潮汕话很难跟上,政治老师的母语用得最少,用的潮汕口音的客家话混普通话授课。
而我跟家人说我们老家的话,周围的人都听不懂,我们内部的对话相当于保密通信。
上大学的时候,我选了二外日语。我发现几个广东同学学得比别人快,什么鼻浊音、拗音、促音,北方人学得有点费劲,他们觉得不是“正常”的发音,但是对会几种方言的人来说,早已经是在我们的音节库里面了。日语汉字音读时,大部分汉字读音是一个音节,但是部分字是两个音节(如“学生”的学、“中国”的国),老师也讲不清规律,说背就是了。广东人自然就能知道哪个字两个音节----那些都是古汉语的入音字,虽然我们的语文不教“入音”这概念,但是会说广东三大方言的,都能体会到入音字的存在。
后来韩剧流行,我看了第一部韩剧,就发现他们墙上、桌子上的字我能猜出来,其实就是古汉语的拼音,和广东方言有非常直接的对应关心。来美国后,湾区有很多越南人,我能说出同事的名字的含义,他们都很高兴。
大学期间,我跟同学模仿初中老师的各种方言,南方的同学笑得前仰后翻,北方的同学一脸懵:有什么区别?
【昨天贴在紫檀,今天挪过来给大家笑一笑】
初三化学课第一节,老师用白话问同学们:“分子dai还定siu哦~~~?”(分子大还是小啊),老师把“哦”字托得很长。
同学们都是说客家话的,初一初二两年,不管老师用什么方言讲课问问题,我们都是用客家话回答。客家话“大”字念“tai”而白话念dai,“小”字客家话念“siao”而白话念“siu”,这个问题太简单了,只要说一个字,我和几个胆子大地同学们犹豫了一下,异口同声地模仿老师的口音说:“siu~~~~”,而且把小字托得很长。第一次说了白话,同学们都有点小激动。
然后老师接着问:“siu到几siu?”(小到多小?)。
这个问题很短,但是绝不是可以用几个字回答得了的。我们几个还想用白话回答,但是已经组织不起句子了,都“呃、呃、呃”的卡住了。
老师斩钉截铁地说:“siu到我哋肉眼都睇唔到!”(小到我们肉眼都看不到)。我们因为会有什么精确高深地描述,没想到是这么通俗地解析。更多的同学一起模仿老师的语气大声喊:“siu到我哋肉眼都睇唔到!”。说完全班同学一起哄堂大笑,笑声响得差不多能穿透整个校园。
虽然大家都笑得不可开交,老师还一脸严肃:“你哋唔好笑咯~~,好似 hing果 anniong样”(你们不要笑,好像hing果那么样。前半截是白话,最后的“anniong样”是客家话那么样,“hing果”究竟是那里的方言,意思是什么,到现在我也没明白。总之我们把老师笑懵了,都语无伦次了。
古汉语“白”读作 希拉 吗??
日本原来没有文字,但是有语言。他们本来就说"shiro"来表达“白”的意思,后来借用“白”字来书写,还是念shiro。
但是组成汉字词的时候,常常用音读。比如著名的NHK红白歌会,“红白”两字音读念 kohaku,红不是入声,在日语里还是一个音节ko(长音),“白”字在汉字里是入声,日语音读成两个音节haku。
“白”字现在在粤语白话念bak,客家话pak,韩语bek,都是入声,都是-k的韵尾。
你钥匙掉了
日朝(韩)越的固有词,语法(句子结构)和汉语是非常不同的。因为有大量的汉字词,所以可以找到很多发音相似的词。
但是他们的日常对话对于说汉语方言的人,不经学习是完全听不懂的。
根本不普通。
(发自我的文学城离线浏览器)
举个简单一个例子,现在普通话里“新”和“心”都是-n结尾,普通话里就没有-m结尾的字。但是白话、客家话、韩语、越南话,“新”都是-n结尾,“心”都是-m结尾,说明“心”字古代原来是-m结尾的,要不然怎么相隔千里根本没有联系的各地都是-m?
而且不是一个字这样,而是大量的-m作韵尾的字,同时出现在这几种语言/方言里。 白话和客家话地理上相连,而说朝鲜语和白话/客家话的人多少个世纪没有联系了,但是单字的韵尾对应度90%以上。
当你会说很多种方言,你就会发现,普通话的发音是简化了的,其它方言是演化了,演化和简化的规律都可以寻找出来。而且这些发音的演化的规律和欧洲语言的演化规律基本一致。
我知道很多人对自己的母语有一种情感,如果你只会一种语言,很自然会捍卫它是最正宗的。当你会了多种语言,你就会发现,它语言历史变化中的一个个例而已。
欧洲的语言,除了英语,我对西班牙语、德语、法语也有一些了解。
虽然我还是听不懂你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