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一周两角生活费“的讨论和假设

南国铁树
楼主 (文学城)

那天的一篇博文,“怀念你,我的平民小学”,发到几坛后,受到大家的支持和热议。点击数都快达到十九万了。在此衷心谢谢网友们的欣赏,鼓励,和讨论!

该博文的目的是回忆了,在一个比较特殊的时代,不能在应该就读的学校,却流落到民间的一所普通小学,感受到了那里老师和同学的挚爱温暖。

文中有一段,老师为了教育女同学不要浪费食物,让另一男同学说他家一周的生活费。男同学低着头“两角”。

有网友非常好奇,认为这是不可能。

我的认为是,我的同学没有撒谎,一切都是有可能的。我以为不能因为某人自己家中过得去,就想当然推论不可能,骗子,云云。

我对该同学的家庭了解不多,但知道一点,他没有父亲。

那天“萧网友”和“走网友”质疑时,我想到男同学没有父亲,“可否是孤儿呢”?或者还有几种其他的假设。

 或许,他也没有母亲?

1. 假设,他的母亲也去世了,那么只有他一人生活。一周两角钱,也不无可能。当然,一个人说成一家人,大人的常理不以为是;

2. 假设,他的母亲去世了,同学还有一个姐妹或兄弟。兄妹,或兄弟二人,一周两角钱,穷家孩子也许就能过得去。

3. 假设,他的母亲离开他(们),或许改嫁了。同学独自一人,或者还带着一个妹妹。。。他妈妈也许给点食物,再给两角钱。

4. 假设,他妈妈本身就是附近的农村人口,提供同学两角钱,还有蔬菜粮食。

5. 假设,男同学还在老师,亲戚那里干点活,或者从好友那里得到一些帮助,或者现金,或者衣服粮食。

这中间的假设,很多情景,我都有切身的经历,比如,童年至少年的时候,我姐姐带着我,两姐妹一起生活过;也独自一人,多次数月生活过。

优越富态的人,不无哼哼,一个人是一家人?我回想起那个时候,我自己做主,守着一个家。买米吃饭,一个人不是一家人才怪呐!

网友询问,也不足为奇。但希望,我们在经过了很多的年代之后,能够有一个文明的认识:生活中有太多的可能,并非都是想当然。

而且,再次,我相信我的同学不会骗人。

 

 

 

龙剑
不要那么多的假设,只想问一下生活费包括哪些费用?他说的应该除粮食外,如果自己带米在学校蒸饭,一周两角可能够了。需要购买粮食则绝对
龙剑
不要那么多的假设,只想问一下生活费包括哪些费用?他说的应该除粮食外,如果自己带米在学校蒸饭,一周两角可能够了。需要购买粮食则绝对

毛泽东为何不去留学
沈卫威

1919年3月12日,毛泽东和一群准备赴法国留学的学生一道离开北京,14日到达上海。送走留法学生后,他于4月6日回到湖南长沙。

。他在1920年给好友周世钊的信中说:我觉得求学实在没有“必要在什么地方”的理,“出洋”两字,在好些人只是一种“迷”。中国出洋的总不下几万乃至几十万,好的实在少。多数呢?仍旧是“糊涂”;仍旧是“莫名其妙”,这便是一个具体的证据。我曾以此问过胡适之和黎劭西两位,他们都以为我的意见为然,胡适之并且作过一篇《非留学篇》。

在长沙,毛泽东于1919年7月14日创办《湘江评论》。与此同时,胡适在北京的《每周评论》上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于是,胡适和毛泽东都对对方的活动产生了反应。毛泽东是如期把《湘江评论》寄给了胡适。胡适在8月24日的《每周评论》第36号上撰写有《介绍新出版物》(署名“适”),高度评价了《湘江评论》,并表示支持湖南的学生斗争。他说:“《湘江评论》的长处是在议论的一方面。《湘江评论》第二、三、四期的《民众的大联合》一篇大文章,眼光很远大,议论也很痛快,确是现今的重要文字。还有‘湘江大事述评’一栏,记载湖南的新运动,使我们发生无限乐观。武人统治之下,能产生出我们这样的一个好兄弟,真是我们意外的欢喜。”而这篇文章正是毛泽东写的。“民众大联合”的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这一思想的确立是在《湘江评论》时期。

9月1日,毛泽东响应胡适“多研究些问题”的号召,在湖南起草了《问题研究会章程》,寄给北京大学的邓中夏,刊发于10月23日的《北京大学日刊》。《问题研究会章程》中所列的大小144项问题(有互为兼容),是对胡适文章中所提出的问题的具体展示,思路和主旨与胡适基本一致。

1919年12月18日,毛泽东第二次到北京。这是他为反对湖南督军张敬尧所领导的学生运动的具体工作。他前往北京,代表“新民学会”上书胡适,是想争取胡适对湖南学生的支持。胡适晚年对助手胡颂平回忆说:“毛泽东在湖南师范毕业后到了北平,他和五个青年上书于我,——这封信,我是交给竹淼生的弟弟竹垚生保管的。在抗战期间,放在上海,竹垚生怕出事,把它烧掉了。”

毛泽东亲自登门拜访胡适之事,胡适的日记中有记录。1920年1月15日的胡适日记中有:“毛泽东来谈湖南事。”1920年4月11日毛泽东离开北京去上海。回湖南后,毛泽东寄给胡适一张名信片,内容如下:

适之先生:

在沪上一信达到了么?

我前天返湘。湘自张去,(新)气象一新,教育界颇有蓬勃之象。

将来湖南有多点须借重先生(之处),俟时机到,当详细奉商,暂不多赘。

  此颂

教安

   毛泽东寄

   寓长沙储英源楚怡小学校

胡适晚年追忆了当年他对青年毛泽东的吸引和影响。在1951年5月16-17日的日记上,胡适回忆说:“毛泽东依据了我在1920年的《一个自修大学》的讲演,拟成《湖南第一自修大学章程》,拿到我家来,要我审定改正。他说,他要回长沙去,用‘船山学社’作为‘自修大学’的地址,过了几天,他来我家取去章程改稿。不久他就回湖南了。”

胡适所说的在毛泽东给朋友的信中可得到印证。1920年2月和3月14日毛泽东在离开北京之前分别给陶毅、周世钊的信中说:

“湘事平了,回长沙,想和同志成一‘自由研究社’(或径名自修大学),预计一年或两年,必将古今中外学术的大纲,弄个清楚。好作出洋考察的工具(不然,不能考察)。”“我想我们在长沙要创造一种新的生活,可以邀合同志,租一所房子,办一所自修大学(这个名字是胡适先生造的),我们在这个大学里实行共产的生活。”“如果自修大学成了,自修有了成绩,可以看情形出一本杂志。”

1921年8月16日毛泽东在湖南《大公报》上发表了《湖南自修大学组织大纲》,同时他又起草了《湖南自修大学创立宣言》。9月,毛泽东利用船山学社的校舍开办的自修大学开学。原船山学社的社长贺民范为校长,毛泽东任教务长。1922年4月,自修大学的校刊《新时代》创刊。11月自修大学和刊物被湖南政府勒令停办。湖南自修大学的学生大部分后来成了共产党的干部。

  

摘自《胡适周围》

--文学城www.wenxuecity.com--
南国铁树
我每天中午都在学校食堂搭伙。的确有老师带米去蒸,但我没见过那个同学去过食堂。

简单的生活,最起码是需要粮食。

 

萧岚
现在有这么多的假设

帖子刚出来,我就提醒你,“他们一家人一周的生活费”只有两角,城里人全家的生活费不到1块钱,是不是“笔误”?给你下台阶的机会,让你做出解释。

 

你开始解释,“白开水饭,下豆瓣嘛”;后来又说,菜摊子捡菜帮子;再后来说,有老师的施舍帮助。最后才说,那位同学是“孤儿”。可是孤儿与“他们一家人”还是对不上号。一个人可以是“他们”,汉语是怎么学的?

 

我的理解,生活费至少包括了伙食费,不仅仅是菜钱,更不是零花钱。即使在农村生产队,2角钱的工分只能分到三斤左右的原粮。一个人吃一个星期,远远不够。

 

有的人把额外的收入和交换不算收入,那是另外一回事。那时候在上海,还有人没有收入,靠海外的外汇券生活呢。

 

无论多少假设,在城里还是生产队,一家人的月生活费不到1块钱,都不可能。一家人基本必须的粮食都换不回来。

鬼金羊
他有可能去过食堂但是你没有看到
f
freedom321
农村孩子自带干粮咸菜,不去食堂是常有的
铁甲连环马
我认识一个沂蒙山的哥们,70年代后期,出去上学,带的菜是用盐炒窝头丁,当菜吃下饭。2毛钱盐够了。
p
polar_bear
我在1981年上初中时,自带粮食,交到学校食堂。每天的伙食如下:早晚一分钱的老咸菜丝,一两稀饭,二两窝头,中午四两馒头,五分钱的
铁甲连环马
中午有菜吗?80年大学里最便宜的菜5分钱一个。
南国铁树
同学的原话如此,我没有一个字笔误。如果是提出问题,我也只好给出多种假设。

我已经说得够清楚。

 

南国铁树
就是只有我一个学生,其他的同学都住在附近。
龙剑
我上大学时,1959年9月份以前米饭随便打,10月份以后要凭粮食的约定量买饭票。
南国铁树
我小时候,就曾经把盐炒一炒,下白饭。

或者酱油和饭,至今也是大爱。

南国铁树
我们那里也是同样,70年代,馒头,稀饭,米饭都不收钱。买饭票时,也交约定量费用。
大江川
中午2个馒头。晚歺有个炒菜。
铁甲连环马
够苦的。
南国铁树
大学时,我班上女生晚餐大多馒头,稀饭,咸菜。中午是炒菜。
南国铁树
那是人生的基垫。这次疫情预备,只要有米和酱油,就可以对付很大一阵。
吃素的狼
支持你一把。俺是78级的,大学助学金是要本人申请交给同学讨论滴。记得有一位福建农村同学,自报的就是一周两角。

老实说,是在同学中引起惊诧和讨论滴,有人信有人不信,但最终都同意给他助学金。

要说呢,很多同学都是城市的,不了解农村。

但是,俺家亲戚浙江省下乡,辛苦一年,每个工分3分钱,年底算账,欠队里5元钱,还要回家跟父母要钱还给队里。

在西双版纳下乡的朋友说,到夏收大忙,村子里最殷实人家,可以打一瓶酱油,伴着米饭,算是让邻居们流口水的大事廖。

80年代初,教研室同事们每年都捐钱,买线毯帮助贫困同学。有的农村同学,南京冬天零下5度,就是光脚穿一双破解放鞋,睡光板床滴。

铁甲连环马
哈哈哈哈哈!再来点猪肉,拌饭可好吃了。
南国铁树
谢谢支持和,分享大学故事,人生经历。八十年代我上大学时,

班上有个女同学,也是从农村来的。虽然有助学金,但假期她都不回去。班上几个同学多次约起凑钱帮她准备来回的路费。

我刚问了一下我们家七八级的同学,他说他们班上农村同学报的0收入,可以得到二十多元助学金。

南国铁树
我觉得人生如果先有苦,再有甜,是一种幸运的品味。所谓梅花香自苦寒来。

我怕先甜后苦,会很沉重落寞

铁甲连环马
我儿时营养不良,起码少长了3公分。想起来不爽。那时候的家境,没什么可怀念的。
b
borisg
那时候最高档助学金每月18元,除了吃饭还能剩点吧。

说实在的,大小伙子的这个数营养都跟不上。

南国铁树
是啊,过去可以痛彻心胸;今天的甜蜜也更加醇厚。
铁甲连环马
高寿!

立竿见影-1
甲等助学金的发放是家庭人口平均每月10元或以下,那时班上居然有很多人吃甲等助学金
吃素的狼
当时一个月18元算是不少廖。俺们大学一开始是8个人围一桌轮流当饭长,菜就那些,饭可以添,15分钟吃不饱也得走人。记得

是每人每月收费12元,搞了半年,抗议很多,就散伙廖。

自费打饭,记得早餐一角五基本搞定,午餐最贵的是红烧肉,3角5一份,不是人人都吃得起的。青菜底8分钱,很受欢迎,米饭是一分钱一两,要粮票。

不少贫困同学,早餐多买几分钱咸菜,中午就只卖米饭,营养是肯定顾不上,钱包会憋得慢一些。

食堂奉送大锅汤,其实就是刷锅水,免费,总有同学下功夫捞“干货”。

 

吃素的狼
其实,到了1978年,日子已经很好过廖,特别是在富裕的南京这样的南方城市。相比而言,俺在1973年在东北当工农兵学员

才是当得十分辛苦,比下乡还苦。

苦就苦在学校是实实在在的清水衙门,毫无资源,不比乡下,到处划拉一下,总可以找点吃的。

伙食费倒是真便宜,每人每月6元人民币。把钱和粮票交了以后,吃什么就是听天由命廖。

基本每天就是早晚大碴子粥,中午高粱米籽儿加上半两砂子。农民交公粮心里不爽,往麻袋里混砂子充数。那些砂子和高粱米差不多大小,很难筛检出来,也木有人干那个傻事,就直接下锅煮给大家吃。

同学们打来饭,先用清水冲洗过滤,饭盒底部的砂子倒掉才能吃。

菜么,基本就是清水煮卷心菜,冬天就是煮萝卜,缺油少盐。要是闻起来,食堂就说盐票油票不够用。

一个月有8斤“细粮票”,理论上可以买米面,实际上只有馒头,很是金贵。过年每人可买一斤大米饭,南方同学望眼欲穿。

买来米饭舍不得一顿吃光,省下来放在楼上窗户外冻起来,零下20多度,比冰箱好使。但是,竟有小贼半夜给偷走廖,上海同学气得欲哭无泪。

但是,俗话说,老天爷饿不死瞎眼的家雀儿。在哈尔滨同学的带路下,上海同学到五常县朝鲜人家里买得到大米,呵呵,货真价实的五常大米,今天的天朝名牌呢。还有老乡“走资本主义道路”,偷养偷宰的猪肉,埋在雪地里,高价倒卖。

呵呵,那年月的故事,流泪的事当笑话讲,说都说不完呢。

吃素的狼
唉,听到天朝官员发狠说,不怕打贸易战,大不了吃草而已。俺就琢磨着,这位官爷一定木有吃过草。真滴饿肚子,有草吃

也算是很幸福滴。

R
Redcheetah
高寿!
铁甲连环马
我们班有个县城来的同学,不好好吃饭,省钱买衣服。结果得了结核性胸膜炎。
t
tomcat801
向73级学长致敬!

世事沧桑
晚餐这么惨?
世事沧桑
90年代初最便宜的三毛钱熬白菜。两顿米饭。经常吃酸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