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文能武冯玉祥:十年留诗2000首,高产与速度超越乾隆.....

小宁波♂
楼主 (文学城)
来源:秀才遇到书 

驻军常德时每早必干一件事,为防打扰门外挂块牌子:冯玉祥死了!真是拼:每早门外挂块“冯玉祥死了”牌子,完事的才换成“活了”。能文能武冯玉祥:十年留诗2000首,高产与速度超越乾隆!

 

 

清末民初的军阀,有好多人都是出身社会底层,因而,从小没能接受到良好教育,文化水平都偏低。但是,他们大多不甘平庸,在逐渐强大的过程中,都不忘自我充电,补上文化知识不中的“短板”。比如绿林出身的张作霖,都能写一手好字。还有人称“狗肉将军”的张宗昌,也不忘附庸风雅,跟人学习写诗。老黄今天要给你介绍的冯玉祥将军,在学习文化上,比任何人都拼。冯玉祥虽然只读了几年私塾,但是,戎马倥偬之际,在其创作高峰期的十年间,竟写下了2000多首诗,其高产与神速超越乾隆!

 

 

冯玉祥原籍安徽省巢县(今安徽巢湖市),1882年生于直隶青县(今属河北沧州市)。马玉祥出生于行伍之家,他的出生地就是其父冯有茂的当兵之地。15岁时,冯玉祥正式入保定五营当兵。在父亲冯有茂的指点和管教下,开始“向读书和修养方面努力”。不久,冯有茂因病被裁。冯家的日子更加艰难。年轻的冯玉祥却是心明眼亮之人,他看到其所在的淮军暮气沉沉,便于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2月20日离开淮军,改投袁世凯麾下,进入武卫右军第三营左队右哨六棚,从而开启了他一生不断寻求正确方向的从军之旅。

 

 

冯玉祥知道自己的短板在哪,那就是文化知识积累不足,所以,冯玉祥将军当兵时,有空就读书,有时竟彻夜不眠。晚上读书,为了不影响他人睡觉,就找来个大木箱,开个口子,把头伸进去,借余光看书。1918年,时任旅长的冯玉祥驻军湖南常德,从而有了自主掌握的学习时间。

冯玉祥非常痛恨日本人,他不像那些留日者,他认为救中国,得向西方学习。所以,他觉得自己应该学英语,用西方的知识装备自己。驻军常德期间,冯玉祥规定自己每日读英语两小时。读书时,关上大门,门外悬着写有“冯玉祥死了”的牌子,拒绝外人进入。学习完毕,字牌则换成“冯玉祥活了”。

 

 

正是因为一股使不完的拼劲,支撑着冯玉祥一路走来,不仅军功屡建,诗文创作也非常勤奋。带兵打仗的冯玉祥,深知军歌的作用,因而创作了很多的军歌,主要有《射击军纪歌》、《战斗动作歌》、《利用地物歌》。

比如他在《利用地物歌》中写道:“战斗时,重射击,杀敌为第一。选择地物遮蔽身体最忌是蚁聚。留神小排指挥地域,不可擅离。攻击之时切莫占据难超之地,碍邻兵发枪击,要注意。”这样通俗易懂的歌词,正适合文化水平普通不高的士兵。

 

 

另外,冯玉祥很重视军民关系。他为搞好军民关系,1922年还编了一首《爱百姓歌》:

军人须知爱惜百姓,我之粮饷民所供。

食民之膏衣民之脂,遇有祸患我们保。

平内乱,御敌扰,不使百姓受苦恼。

纪律严,名誉好,军民一体国之宝。

 

 

此外,冯玉祥还时时将自己的感受以诗的语言表达出来,在其创作高峰期的十年间,就有2000多首新诗从他的笔端流淌而出。对于自己的诗作,冯玉祥也有自知之明,他戏称自己的诗为“丘八诗”,何也?冯将军曾对人言:“我的诗,粗而且俗,和雅人们的雅诗不敢相提并论,只能叫做‘丘八诗’”。所谓“丘八诗”,就是把“兵”字拆开,意为当兵之人所写之诗。

 

 

冯玉祥将军流传最广的诗,当数一首《植树诗》:

老冯驻徐州,大树绿油油。

谁砍我的树,我砍谁的头。

冯将军是个环保主义者,驻军所到之处,都会发动大家大搞植树造林,因此,又得了个“植树将军”的雅号。驻防徐州期间,他带领士兵在防地植树造林,为了造林护林,他才特地书写了上面那首充满霸气的“护林诗”。没想到几十年后,竟也有人学起将军的豪气——诸如“谁砸了公司的牌子, 我就砸谁的饭碗!”之类的口号,可是牛气了好几年的。现在想想,那是拾了冯将军牙慧的。

下面是一块诗碑,是冯玉祥将军的《石碾》诗:

 

 

老槐下,草屋旁,

石碾子,在盘上。

婆媳俩,推碾忙。

…… ……

粮压碎,做粥汤。

几千年,老模样。

这是一幅形象生动的劳动场景白描,只有深入生活,才能写得如此逼真。

再如《山轿》诗,是写泰山山轿和轿夫的:

 

 

上泰山,坐山轿,好看风景好逛庙。

一个人坐着两个抬,三把轿子爬盘道。

爬盘道,真苦劳,慢慢紧紧总不到。

肩头皮带千斤重,汗流气喘心急跳

…… ……

 

 

在诗中,冯玉祥将军对轿夫表达了同情,并希望能造出登山的电车,解除轿夫的辛苦。

爱国爱民的冯玉祥,招至反动派的痛恨,被迫隐退与出洋。1948年回国参政时,不幸于9月1日在黑海上因轮船失火,与女儿冯晓达一起遇难,享年66岁。遇难。冯玉祥曾于1932年3月至10月、1933年8月至1935年10月两次在泰山隐居,后人遵照其生前意愿,于1953年10月迁葬于山东省泰安市泰山西麓。

 

 

冯将军墓为花岗石砌建,坐东朝西,与西溪长寿桥相望。墓正面镶嵌着铜铸的冯玉祥头像。墓碣“冯玉祥先生之墓”七字系郭沫若所题。墓壁上刻着一首名曰《我》的打油诗,其诗曰:

 

 

平民生,平民活。

不讲美,不讲阔。

只求为民,只求为国。

奋斗不懈,守诚守拙。

此志不移,誓死抗倭。

尽心尽力,我写我说。

咬紧牙关,我便是我。

努力努力,一点不错。

这首诗是冯将军生前所写(写于1940年5月30日)。诗以通俗朴素的语言,写出了不计个人生活得失,只求为国为民和积极抗日的决心,显示了高度的爱国主义热忱,给予人们的思想影响很深,吸引了广大读者,成为脸炙人口的爱国诗篇。诗中所写,正是将军一生的真实写照。

 

 

另外,在摘抄几首冯将军的诗,分享给大家,希望大家能透过这些诗作更准确地了解将军的为人。

《采野菜的妇人》:

东方尚未明,辘辘饥肠鸣。

春荒苦难度,野草喜初生。

群妇争采摘,聊作粥糜羹。

想彼城市女,娇贵若天神。

终日无所事,打牌看电影。

国家穷如此,不可不猛醒。

民族今垂危,生活宜平等。

 

 

《悼白求恩大夫》:

一位外国人,名叫白求恩,

来自加拿大,不辞苦和辛。

为我独立战,矢志献其身,

服务在前线,救伤又治病。

意志何坚毅,博爱火热心。

医术也高妙,着手即回春。

举世皆敬崇,永昌芬芳名。

…… ……

 

 

《施肥》:

瘠土须常培,三人正施肥。

两个持锨撤,一位用车推。

推车来回运,须稳莫蹶颠。

车上筐两只,肥料在里边。

肥料何处寻,垃圾与粪便。

本是肮脏物,爱惜似金钱。

国家无大小,节约为最好。

废物能利用,乃是真科学。

冯将军的每首都是因景生情,有感而发的,虽然用词朴素,却通晓如话,所以,在部队及乡村很容易普及,是真正的民众之诗。看罢冯将军的诗,不由得让人想起了北宋著名词人柳永的“有井水处皆唱柳词”来。

冯将军是位非常勤奋的诗人,如果不是战事繁忙,如果不是英年早逝,相信他会写出更多更美好的诗篇来!

t
tomcat801
去过泰山冯墓:平民生平民活……印象很深。
t
tomcat801
去过泰山冯墓:平民生平民活……印象很深。

毛泽东为何不去留学
沈卫威

1919年3月12日,毛泽东和一群准备赴法国留学的学生一道离开北京,14日到达上海。送走留法学生后,他于4月6日回到湖南长沙。

。他在1920年给好友周世钊的信中说:我觉得求学实在没有“必要在什么地方”的理,“出洋”两字,在好些人只是一种“迷”。中国出洋的总不下几万乃至几十万,好的实在少。多数呢?仍旧是“糊涂”;仍旧是“莫名其妙”,这便是一个具体的证据。我曾以此问过胡适之和黎劭西两位,他们都以为我的意见为然,胡适之并且作过一篇《非留学篇》。

在长沙,毛泽东于1919年7月14日创办《湘江评论》。与此同时,胡适在北京的《每周评论》上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于是,胡适和毛泽东都对对方的活动产生了反应。毛泽东是如期把《湘江评论》寄给了胡适。胡适在8月24日的《每周评论》第36号上撰写有《介绍新出版物》(署名“适”),高度评价了《湘江评论》,并表示支持湖南的学生斗争。他说:“《湘江评论》的长处是在议论的一方面。《湘江评论》第二、三、四期的《民众的大联合》一篇大文章,眼光很远大,议论也很痛快,确是现今的重要文字。还有‘湘江大事述评’一栏,记载湖南的新运动,使我们发生无限乐观。武人统治之下,能产生出我们这样的一个好兄弟,真是我们意外的欢喜。”而这篇文章正是毛泽东写的。“民众大联合”的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这一思想的确立是在《湘江评论》时期。

9月1日,毛泽东响应胡适“多研究些问题”的号召,在湖南起草了《问题研究会章程》,寄给北京大学的邓中夏,刊发于10月23日的《北京大学日刊》。《问题研究会章程》中所列的大小144项问题(有互为兼容),是对胡适文章中所提出的问题的具体展示,思路和主旨与胡适基本一致。

1919年12月18日,毛泽东第二次到北京。这是他为反对湖南督军张敬尧所领导的学生运动的具体工作。他前往北京,代表“新民学会”上书胡适,是想争取胡适对湖南学生的支持。胡适晚年对助手胡颂平回忆说:“毛泽东在湖南师范毕业后到了北平,他和五个青年上书于我,——这封信,我是交给竹淼生的弟弟竹垚生保管的。在抗战期间,放在上海,竹垚生怕出事,把它烧掉了。”

毛泽东亲自登门拜访胡适之事,胡适的日记中有记录。1920年1月15日的胡适日记中有:“毛泽东来谈湖南事。”1920年4月11日毛泽东离开北京去上海。回湖南后,毛泽东寄给胡适一张名信片,内容如下:

适之先生:

在沪上一信达到了么?

我前天返湘。湘自张去,(新)气象一新,教育界颇有蓬勃之象。

将来湖南有多点须借重先生(之处),俟时机到,当详细奉商,暂不多赘。

  此颂

教安

   毛泽东寄

   寓长沙储英源楚怡小学校

胡适晚年追忆了当年他对青年毛泽东的吸引和影响。在1951年5月16-17日的日记上,胡适回忆说:“毛泽东依据了我在1920年的《一个自修大学》的讲演,拟成《湖南第一自修大学章程》,拿到我家来,要我审定改正。他说,他要回长沙去,用‘船山学社’作为‘自修大学’的地址,过了几天,他来我家取去章程改稿。不久他就回湖南了。”

胡适所说的在毛泽东给朋友的信中可得到印证。1920年2月和3月14日毛泽东在离开北京之前分别给陶毅、周世钊的信中说:

“湘事平了,回长沙,想和同志成一‘自由研究社’(或径名自修大学),预计一年或两年,必将古今中外学术的大纲,弄个清楚。好作出洋考察的工具(不然,不能考察)。”“我想我们在长沙要创造一种新的生活,可以邀合同志,租一所房子,办一所自修大学(这个名字是胡适先生造的),我们在这个大学里实行共产的生活。”“如果自修大学成了,自修有了成绩,可以看情形出一本杂志。”

1921年8月16日毛泽东在湖南《大公报》上发表了《湖南自修大学组织大纲》,同时他又起草了《湖南自修大学创立宣言》。9月,毛泽东利用船山学社的校舍开办的自修大学开学。原船山学社的社长贺民范为校长,毛泽东任教务长。1922年4月,自修大学的校刊《新时代》创刊。11月自修大学和刊物被湖南政府勒令停办。湖南自修大学的学生大部分后来成了共产党的干部。

  

摘自《胡适周围》

--文学城www.wenxuecity.com--
小宁波♂
他的死很蹊跷...
日暮乡关
原巢湖地区几个民国和以后的将领,冯玉祥、张治中、李克农、孙立人、戴安澜
小宁波♂
戴安澜是抗日英雄,应该名垂青史,比什么张灵甫强多了
日暮乡关
人无完人,不少人喜欢用现代道德观念讨论新旧交替的人物
日暮乡关
戴安澜国共都没有争议。现在大陆对张灵甫也有正面评价,历史人物是复杂历史里的人
小宁波♂
张灵甫就是一个电影红日被捧出来了,其实台湾编的军史里根本不待见张,很多国军抗日都比他强

现在国内莫名其妙到处吹张,洗白,跟他儿子张道宇有关,

戴安澜这样真正英雄却少有人提及..

日暮乡关
ZT:国共都公认的国军20名抗日名将

https://new.qq.com/omn/20171201/20171201A0Z6U8.html

小宁波♂
王明章绝对的,藤县喋血
多哥
张,属于国民党残余用来否定匪共的一个基层国军典型。原小说和电影没有对张着墨多少。新的,是因为小说
多哥
版权被他老婆买下,加之国内匪蒋势力很有规模;某些匪共后代也被收买并帮着叫嚣,
多哥
孟良崮击毙张的碑该撤了等等。所以要搞清究竟是什么人在鼓吹张。不能青红不分一概用所谓的
多哥
国内 ”正面评介“ 来混淆是非曲折。张,作为敌人被解放军击毙,这和其它事情无关。
多哥
大家都上过抗日战场,总不能因为张打过日本人,匪共就只能被张揍而不还手吧,呵呵。
多哥
不识抬举的蒋帮残余,用张被击毙一事来挤兑匪共,正是利令智昏愚蠢至极并
衡山老道
张抗战有一定的贡献,但国军中比他贡献大多少倍的很多。以前,就是大陆的公知把这个共军手下败将吹到天上。
多哥
丧心病狂;甚至还有亲自提拔并封常帅 “伟人” 头衔的,呵呵。
走石飞沙
什么是现代道德观念啊?
日暮乡关
下面有说文人喜欢几个以上女人的,认为就不好
日暮乡关
民国是新旧交替的时候,旧的妻妾制度,文人狎妓,新文化运动的自由恋爱,对当时的人可能都是正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