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查的民国教育资料

日暮乡关
楼主 (文学城)

民国战乱太多,对教育进行比较系统和全面的统计是十分困难的,他的统计数字应该只能是作为参考资料来看待。我既不是历史学家,也不是统计学家,只是好奇地去总结了一下这些资料。

资料一: 1949年中国的文盲率大约是80%,而且被视为识字的20%的人当中,已经包括了那些只认识几百个中国汉字的人和在今天只能列为半文盲的人。 ——《剑桥中国史》作者约翰·金·费尔班克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B2%BB%E6%AD%A3%E6%B8%85

(英语:John King Fairbank,1907年5月24日-1991年9月14日),汉名费正清,为梁思成所起。美国汉学家、历史学家,哈佛大学教授,哈佛大学东亚研究中心的创始人。他在40年代末是预测毛泽东与共产党会获胜的中国通之一,主张与中共建立关系符合美国利益。但是许多美国人指责这些中国通出卖盟友,协助散播共产主义与苏联的影响。由于被认为过于“同情”共产主义,他在1952年申请去日签证被驳。在美国国会“谁输掉中国”的调查中,他被要求在参议院内部安全小组委员会上作证,但由于他的学术地位而不受影响。而当美国右派的亲中派和麦卡锡参议员则把矛头指向三位国务院著名“中国通”时,费正清也被列入“四个该为输掉中国负责的John”之一[3][4][5],他们分别是范宣德(John Carter Vincent, 1900-1972)、谢伟思(John Service, 1909-1999)和戴维斯(John P. Davies, Jr., 1908-1999)

资料二:《中国教育史》孙培青P424:

资料三:第二次中国教育年鉴是国民政府在他最好的时期 1947年完成的。1947-1949年忙于内战,就没有做过这些年份的教育年鉴了。

https://www.naer.edu.tw/files/15-1000-7981,c1311-1.php?Lang=zh-tw

1945年全国小学入学人数:21881898 (2188万,当时中国大概是4亿人口)。没有看到毕业人数,我老家在安徽枞阳(解放前是文化大县安徽桐城)的父亲是30年代后期出生的,在大家族里是解放前读书最多的人(父母辈的32-42年出生的大概有近10人)。读了2年不到就辍学了,解放后继续教育算是大专毕业。

江苏:531,829
浙江:1,288,300
安徽:826,757
江西:1,210,219
湖北:949,977
湖南:2,167,961
四川:3,494,002
西康:119,080
河北:224,607
山东:171,667
山西:589,935
河南:2,000,736
陕西:930,579
甘肃:426,915
青海:47,223
福建:614,139
台湾:892,040
广东:1,958,772
广西:1,133,582
云南:724,833
贵州:623,983
辽宁:--
黑龙江:--
吉林:--
热河:--

1947年全国专科以上毕业人数:25098

 

a
aebny
2 楼
南方许多地方注重教育,比如浙江东阳地区的人是自己再穷也要让孩子念书

南方许多地方注重教育,比如浙江东阳地区的人是自己再穷也要让孩子念书

老生常谈12
3 楼
1945年中国人口5亿人。
日暮乡关
4 楼
老家桐城枞阳的人人都知道的祖训---“穷不丢书,富不丢猪”
a
aebny
5 楼
民国各地军阀都比较注重教育师范学校都免费还有补助所以不富裕人家的孩子都上师范学校

民国各地军阀都比较注重教育师范学校都免费还有补助所以不富裕人家的孩子都上师范学校

真实的人物:毛主席
虚构的人物:靳恭绶(其实也是真实人物叫朱道南)

日暮乡关
6 楼
我没有详细研究。大家常说四万万同胞,以为解放前都是这么多人口
a
aebny
7 楼
朱道南孤儿寡母相依为命,日子过得十分艰难, 朱道南读完了小学

 

朱道南,原名朱本邵,1902年8月31日生于山东省枣庄市薛城区张范乡北于村。父亲朱玉煊是当地有名的乡村塾师。朱道南4岁丧父、同父异母兄弟四人,他排行老四,亲母只生了他和一个姐姐。 朱玉煊去世后,朱道南孤儿寡母相依为命,日子过得十分艰难。朱道南在舅父和小学教师张捷三等人的帮助下,读完了小学。在上小学时,朱道南阅读了不少旧小说如《响马传》、《七侠五义》、《水浒》等,他十分同情穷苦人民,憎恨贪官污吏、更钦佩那些杀富济贫的英雄好汉们。1922年,即将结束小学学业的朱道南,由于刚直不阿,善打抱不平,得罪了大地主的儿子黄僖棠,为了躲避报复,他与要好同学谢拙民、杨荣林连夜逃离家乡,在路上他们又遇到了为躲避仇人而出逃的地主的儿子孙之斌,于是四个人一起去了济南。在济南,四个人一起考入济南师范讲习所,1924年又考入了山东省立第一师范。
日暮乡关
8 楼
很多人也是民族主义者,受过四书五经的熏陶
a
aebny
9 楼
张国涛刚被派到根据地的时候大吃一惊,因为那里贫苦农民出身的赤卫队都开口牛顿定律闭口牛顿定律

张国涛刚被派到根据地的时候大吃一惊,因为那里贫苦农民出身的赤卫队都开口牛顿定律闭口牛顿定律

他怀疑是否是某些知识分子怀着不可告人的目的故意装成没文化的农民

日暮乡关
10 楼
江淮之间无数英雄。你看明朝主要是淮西人建立的,淮军是清朝最后的国防军
a
aebny
11 楼
朱道南有件事情作的很不地道,谋杀了梁漱冥的一个乡村教育的校长
a
aebny
12 楼
当然,如果没有聪明智慧的江苏浙江等人中国估计也就是个大号的索马里
老生常谈12
13 楼
1931年918时4亿多人口,1937年77事变时4.5亿人口

1945年日寇投降时,5亿人口。

1949年建国时,5.5亿人口。

萧岚
14 楼
民国教育年鉴并不完全。补充一些知道的情况。

抗战后期,我母亲高中毕业,到根据地的最初工作在初级小学。做教师,后来兼校长,还管敲钟。学校有两三个教工,不清楚有几个班的学生。区里有个文教干事跑各个学校。

 

母亲前些年已去世。我曾经和一位老人聊过当时的情况。他说母亲的共产党学校办在农村祠堂,他自己在旁边的私人小学读书。他还记得母亲去他的学校,刻写钢板,油印教材。

 

这些情况说明,除了民国政府办的学校,共产党根据地和私人也在办学,而且规模不小。中共根据地到抗战末期有将近一亿人口。

 

民国的教育年鉴肯定不包括中共办学的人数。那些私人的学校都包括吗?

 

母亲在学校工作时间不长,很快去参加新四军办报纸。

日暮乡关
15 楼
江苏浙江是40年来先富起来的一些沿海地方
日暮乡关
16 楼
民国是一个国家,很多政府。统计数据不完全,也不会太科学准确,作为资料来看吧
F
FarewellDonkey18
17 楼
当时没有义务教育,辍学率奇高,入了小学能读完的不到百分之五十。见过很多人为了家庭生计半途辍学,老师就照顾给个毕业。。。
萧岚
18 楼
哈哈,其他地方的人看到你这个说法,肯定会不高兴。

有地域歧视之嫌。

日暮乡关
19 楼
女孩基本上不入学,民国也想国民好些,称之为强迫教育。那么多战争天灾,保命胜过教育
日暮乡关
20 楼
地域歧视大多数是年轻人心智还不太成熟,爱家乡,但是对其他地方了解不全面深入
E
ENTP
21 楼
一些民国大师们还要废除汉字呢,就是为了提高识字率
日暮乡关
22 楼
国家那时太落后了。他们好心想出很多办法,有些是好的办法,有些是坏办法
F
FarewellDonkey18
23 楼
民国时期国府和军阀都无力搞建设和实业,教育是最便宜容易出政绩的。所以新官上任第一把火就是开新学堂。突击出入学率数字。。。
大江川
24 楼
民国大师,总体是糟糕的1群,当兵怕死,当官贪财。。。孙毛蒋,孙大炮英雄,毛泽东伟大,蒋汪是宵小。。。
日暮乡关
25 楼
过去的人认为做好事,就是修桥铺路盖学堂,灾年施粥什么的
日暮乡关
26 楼
现在的砖家也不少,应该打打假
大江川
27 楼
现代人,有靠吹捧民国大师讨生活的。
日暮乡关
28 楼
大多数人很善良,回忆过去就记得好的,不好的他们都有意无意忘掉了
大江川
29 楼
少数人,回首过去,总是全球人类都对不起他她,总是哭诉,常常哀求,偶尔牛b。。。哈哈哈。
t
trisoil
30 楼
“当年失学儿童就有175209934人”? 1953年人口普查,15岁一下人口总共不过9000多万,1945年失学儿童就1亿75
t
trisoil
31 楼
1945年所有的未成年人加起来也不会超过1亿,失学儿童却有1亿7500万? 这不是扯淡吗?
日暮乡关
32 楼
我记得解放前人均寿命30多岁,人口年轻化。那一段大陆砖家也是根据第二次年鉴写的,我查了3处资料,尽量想客观一点
日暮乡关
33 楼
Baby boomers应该是二战后很多国家的普遍现象
t
trisoil
34 楼
不是说你扯淡。这个数据肯定是错的,太离谱了。
t
trisoil
35 楼
不是说你扯淡。这个数据肯定是错的,太离谱了。
t
trisoil
36 楼
30年代每年出生人口一般七八百万,婴儿死亡率百分之十几,入学率70%左右,再扣掉10%辍学率,45年在校大约2500万。
日暮乡关
37 楼
我大舅二舅二三四五姨都是那时年纪轻轻就病逝了。那时很多家有7到10几个小孩子。现在是人口老龄化,孩子太少了
日暮乡关
38 楼
最后的数据是那个专家算的,年鉴太长,我也没时间一个一个去核实。6岁到16岁应该都可以算是适龄青少年吧?
q
quest
39 楼
1953年中國人口普查: 年齡14-0, 人口超过2.151亿.

https://zh.wikipedia.org/wiki/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

 

q
quest
40 楼
学生在校人数是几个年级的总和。
日暮乡关
41 楼
您说的很对,不只是一年级。高年级人数更少。而且民国总共做了2次年鉴,数据也是各地上报的,不知道有没有抽样核实

没有更好的史料,这个年鉴就作为参考资料来看吧

峻成
42 楼
你的那个“9000万” 是从哪里来的?
日暮乡关
43 楼
很好的数据
y
yuntai
44 楼
我中学时有个同学爷爷跟他是战友,我同学给他写过信,他也回了。
弓尒
45 楼
4万万5千万
吾道悠悠
46 楼
民国期间在广大农村地区还是私塾较多。
吾道悠悠
47 楼
徐深吉吧,还是徐向前给解了围。
日暮乡关
48 楼
那时候在深山区的一个有些文化的人,是读书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