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我眼中的艺术之魂:从橘园到奥赛的顿悟

免疫力真的好
楼主 (文学城)

诗意-我眼中的艺术之魂:从橘园到奥赛的顿悟

不只是我的顿悟,我想应该是整个欧洲美术史的一次实操顿悟,只是我替他们重新总结了下。

综观欧洲艺术史,尤其美术史、音乐史等,我在某一刻,也许就是在一个个欧陆美术馆或博物馆的漫游途中顿悟,犹如尼采的大而化之说艺术左不过是献祭太阳神的艺术与献祭酒神的艺术那样,我也大而化之认为,艺术史上的艺术只有“Propaganda”的艺术vs“Inspiration”的艺术。它们之间差一个“诗意”的时空。

人道与信仰在两头,“诗意”就是一种把它们贯穿的生活方式,即使不会作诗。

在我看来,诗意也是文学艺术走下神坛祭坛步向人间的红地毯。最早的文艺与宗教密不可分,譬如舞蹈就是在占卜后献祭于神的。此类艺术其实属于英文的“Propaganda”范畴,它是主动地控制人们的情绪,让人们敬畏臣服于神或者君王等;而诗意是在民间与庙堂之间共享的情感,这种情感不是预先控制得来的,而是通过文学艺术作品自然而然激发的灵魂共鸣,属于英文Inspiration”的范畴。

反过来看,按照“圣经 创世纪”,上帝是比照他自己的模样创作了人,那么“诗意”便是我们身为万物之灵身上神性的留痕。

凡是去巴黎的美术馆与博物馆流连过的朋友都知道,三大博物馆其实代表着美术史上三个不同的时代。卢浮宫那来自世界各地的美仑美奂馆藏横跨三千年,结束于库尔贝以及以柯罗为代表的“巴比松”画派,有人说这代表着照相术来临,人类写实美术时代的结束,我以为不够准确,因为这三千年里也有很多浪漫主义的东西,这卢浮宫馆藏代表的时代是美术家企图操纵并掌控观众情绪,征服观众以达到“Propaganda”的艺术时代。

老虎总理克莱门梭下令改建成的橘园温室博物馆--这名字连同它的印象派馆藏一样充满东方韵味。不提它的椭圆形大厅里的八幅莫奈的“睡莲”系列,就说这莫奈睡莲的法语名字,一看就是英语“Nymph”以及德语“Ondine&Undine”的姊妹,即水仙女、林泽仙女,比英文的什么Lotus,Water Lilies之类富有诗意多了。

前身是火车站的奥赛博物馆里的各式各样现代美术作品代表了一个画家自由表达自我与最充分的想象力,观众自由发挥情绪的大写意“Inspiration”的艺术时代的来临。

而与这些现代美术作品的精神最接近的,居然是中国清代中叶以前画作,尤其是那些精妙幽玄的文人画,而在现代美术兴起之前,十五世纪以后的中国美术作品曾经是被认为乏善可陈的;中国文人画有一大好处就是它的悠远的主题可以与画作的题诗互为参照。

比如,元朝归隐于田园的王冕在他的墨梅图上题的这样诗句“冰花个个圆如玉,羌笛吹它不下来”,不仅描摹了冰雪梅花的风姿,也描绘出中国士子以及中国文人画的内涵,谦谦君子,温润如玉,却是有风骨的、傲岸的,所谓诗意就是这种表象之外承载的第二第三甚至第四层内涵,激发观众的想象力所体验出的画面之外的画面。

“诗意、人道、信仰”也是我自己判断文学艺术高下的一把尺子。“诗意”的文本形式就是诗歌。我们知道中国、中华民族是有强大的诗歌传统的,在唐代这样强势的时代,诗歌甚至是人才自荐与选拔的途径之一。

我不知道为什么我这个时代会是一个重理轻文的时代,“诗人”甚至成为社会边缘人群的代名词之一。我想这还是某种“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统治思想在作怪;理工科的技术人才符合“学得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的顺民传统,而诗歌文学总是与思想的异端靠得太近,必须把其规模、尺度人为地控制起来,最好的也是不压制但也不鼓励提倡。

其实,这是一种不高明的治理态度。

我热爱的古典诗词大家叶嘉莹教授她援引是钟嵘《诗品·序》“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是说你的生命有内心的感动所以才写诗嘛。

后面有两句:“使穷贱易安,幽居靡闷,莫尚于诗矣。”

“穷贱易安”,你就是在贫困卑贱的地位之中,你还能够安分不乱动,不想为非作歹,不想贪赃枉法。他说的是这个。 你内心有一种平静,你不追求物欲,不为了追求而心惊胆战。

“幽居靡闷”是说,当你一个人幽静地独处,你就是没有朋友,也没有烦闷,你有诗作为伴侣。

你读古诗的时候,中国古人说“尚有古人”,就是说当你读古人的诗的时候,古人都变成了你的朋友,苏东坡、辛弃疾、陶渊明、杜甫……都在你的眼前,你就不会烦闷。

而且当你的生活出现不幸,当你把它用诗来表现的时候,那诗是一种艺术,当你把悲哀变成一首诗的时候,你的悲哀就成了一个美感的客体,你的悲哀忧愁可以借着诗消解了。

历史上,无论横向还是纵向观之,诗歌兴盛的朝代或者国家民族都是文治武功了得者。近现代的世界列强--英、法、俄、德,哪个不是诗歌兴盛者。诗歌里有哲学、有逻辑、有洞察、有想象。

就拿德国来讲,生活在十八-十九世纪、把古希腊诗歌传统移植到德语文学中,极大地提高了德意志诗歌品位的新古典主义诗人弗里德里希·荷尔德林(Johann Christian Friedrich H?lderlin ,1770年3月20日-1843年3月7日)就是德语文学领域里相当于我们的屈原一般的、最伟大的诗人之一。

他的《在柔媚的湛蓝中》诉说了一种类似中国的“天人合一”的人、自然、宗教三者之间有机的联系,〝充满辛劳,然而人,诗意地栖居在这片大地之上。〞 〝

Voll Verdienst, doch dichterisch, wohnt der Mensch auf der Erde。〞 就是出自本诗,因此这首诗也是我眼中对于“诗意”最佳的背书。。

维特根斯坦年轻时候就说过“漂亮的事物不美,美的事物不漂亮!”《老子·八十一章》有类似的:“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女性的一生,从孩童到中老年甚至暮年,总是会伴随着“外貌焦虑”的。如何战胜呢?我觉得应该慢慢学着走一条从爱漂亮到爱美爱诗意的路径来发现自我,接纳自我,塑造自我。

人到中年了(拿我少女时代俩偶像做标尺来说,我比张柏芝小,比刘亦菲大),我向往这样的美(如图)- 安然闭目,不传递情绪的“美+诗意+宁静淡泊”的容颜。

特别要紧的话补充一句,在奴隶制语境里面,艺术和诗意与“礼”不一样,不象后者只是精英、贵族、士大夫等的专属,那时候的诗意与艺术也有雅、俗、野之分,现代即后现代语境里,我认为无须去区分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质朴的甚至辛劳的生活里也可以处处充满诗意与真理,或者说我们中国人称之为“道”的那种内涵与附丽。我领悟的诗意就是平等心---这句话很要紧,下一篇我写给书香的文章会展开这个话题的。谢谢阅读。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Vlog (播客):我对\'长风万里送秋雁\'的深度解读 【快评】老大陆吹起新启蒙新觉醒的笛声-我读本届诺奖文学奖与医学奖 【环球之旅】暖场:《魂萦旧梦》(致敬风华)、好莱坞电影《TOP GUN》《纯真年代》插曲+中国、美国 【我的诗与歌】向晚与破晓- 成年人辩证法-男vs女,流氓vs朋友
浮云驰
又看到橘园和奥赛的图片还挺亲切的。说的好,艺术的美应该是人类灵魂追逐的终极享受,然而我们现今处于一个痴迷财富或是短暂享乐

的时代,没有耐心能静下来去体会精神上的追求,基本都满足于几分钟的视频猎奇,尽量把一切都物质化实体化,希望来填补空虚的欲望,似乎寻求虚无飘渺的诗歌艺术的美是可笑的,因为看不见摸不着甚至也说不清,也许只有等到反复循环的物质世界让人感到厌倦和无趣的时候,真情实感舍身忘我的艺术之美才能重现光辉

L
LittleEasy
不可言喻的共鸣。不论晴雨,活出诗意,也是我的梦想。
n
nearby
这对艺术的理解不是吹的,真的很深刻很有见解。仰望,比如这句

艺术史上的艺术只有“Propaganda”的艺术vs“Inspiration”的艺术。它们之间差一个“诗意”的时空

红米2019
大家都没去蓬皮杜?

那里展出的画看不下去,倒是广场上这个行为艺术吸引了无数人:

k
kirn
真是极有古风,不是“尚有古风”。古----十九世纪以前真的已经很古了。哈哈,这下被勾起好奇心了,刘亦菲到底多大:)
尘凡无忧
哇。这是一篇雄文!非常棒,内在逻辑清晰,陈述雍容克制。知识跨越的广度和融会贯通的深度以及对艺术和人生的理解都让人赞叹。。

但是,你怎么会这么年轻?:)

江上一郎
有趣的视野!其实,西方绘画的诗意犹如中国早期的绘画一样---不用题字和写诗在画面上的,如倪瓒、范宽。。。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不必画蛇添足了。。。在自然山水刻上文字、诗句--也只有中国特别热衷,好像维此才能证明诗词古国的文化。。。美国欧洲的古迹名胜--好像是文盲国度一般------刚得诺奖的法国女诗人---可有在哪里题过她的诗麽?

尘凡无忧
赞!:)
免疫力真的好
不年轻了,现在九五后零零后都很生猛很博大。我们和九零后还在知行合一,独善其身,后浪们已经开始新的平天下实践了,他们比我们

团结,也更注重团结。

尘凡无忧
赞,我看这篇的时候就想到江上跟免疫应当有很多共同话题可聊。:)新近诺奖得主安妮好像是作家身份?
免疫力真的好
安妮艾尔诺的文本样式,我觉得中国读者接受度会很高,

安妮艾尔诺的文本样式

《一个女人》中的《位置》,觉得写父亲的若干片断可以摘出来当散文读,跟读者分享。


我的祖父母讲了一辈子的方言土语。

有些人还真的就喜欢方言土语,他们欣赏方言土语的别致。比如:普鲁斯特就不厌其烦地将弗朗索瓦兹讲话中所用的土语的不正确之处和她所用的那些古词全部挑出来,并以此为乐。普鲁斯特在这里只注重的是美感,当然也是因为弗朗索瓦兹只是他的一个仆人而不是他的母亲的缘故,而他自己也并没有讲这样的语言。

对于我的父亲,讲方言土语就代表着过时和丑陋,就意味着低人一等。他庆幸自己能够讲法语,能够部分地摆脱这种土语,即使他讲出的法语并不怎么规范,但终归是法语。在Y市的主保瞻礼节上,几个油嘴滑舌的人,穿着诺尔曼人的服装用土语演出了一些短小的喜剧,结果令观众捧腹大笑。为此,地方报纸也专门开设一个诺尔曼土语专栏以飨读者。当某位医生或是“重要”人物在交谈中偶尔说出一句土语时,如“她很好”,我父亲便会高高兴兴地把这句话学给我母亲听,认为这些衣着考究的大人物们原来也同我们这些下层人物一样,父亲便有说不出的满足感和幸福感。父亲坚信医生和大人物们是不自觉地说出了土语,因为他认为人们不可能很自然地能讲好标准法语。无论是医生或是教士,在外面讲标准法语时都是要付出努力的,而到了家里就会放任自己讲土语了。

父亲在咖啡馆里和熟人在一起时很喜欢聊天,可在那些法语讲得很标准的人面前,他就会不哼不哈,保持缄默,或是话说到一半停下来,伴着手势说:“是不是?”或者干脆就只用手势示意对方,让对方接着替他说下去。父亲说话时总是小心翼翼的,惟恐说错一句话,会像当众放屁一样出丑。

父亲也讨厌大话空话以及那些不能表达任何意思的新词,记得人们曾经一度口里不离“肯定不会”这样一句话,父亲搞不懂“肯定”和“不会”这样矛盾的词儿拿到一起会表现什么。母亲与父亲正相反,母亲总担心自己会落伍,跟不上形势,于是总是敢于大胆尝试着使用她刚刚听到的或是读到的新词语,尽管她还不敢肯定自己用得是否正确,可父亲绝对拒绝使用他不熟悉的词语。

那时,我还是个孩子,但我尽量尝试着用精练的语言来表达自己所要表达的意思,所以时间长了,我觉得自己紧张得有些头晕目眩了。

我想象中的恐惧之一就是自己有一个做小学教师的父亲,他强迫我不停地一字一顿地讲出规范的法语,我张大嘴巴不停地说。

既然在学校我的老师总是在纠正我,所以我回到家里就去纠正我的父亲,告诉他“sepaterrer”和“quart moins d’onze heures”根本不存在,这时父亲会大发雷霆。记得还有一次,我哭着说:“你总是说不对,我怎么能不给你纠正呢?”我父亲为此很是痛苦,在我童年的记忆里,一切和语言有关系的不愉快都是因我出于怨恨他们讲法语不规范引起的,这比因为钱引起的争吵更多。

*

我们一家人之间的交流除了吵嚷之外,没有别的方式。礼貌的话及口吻是专门留给外人的。虽然有的时候当着外人的面儿,父亲试图用客气的方式教育我,可他已经养成很久的习惯还是不自觉地露了馅儿。记得有一次他想阻止我爬上石堆,他朝我叫嚷时的语调是那么粗暴,他的诺尔曼人的固有的腔调和脏话还是将他竭力想营造的好的效果给破坏掉了。因为他不懂得有教养的人是怎样教育孩子的,我也不相信良好的教育方式就是用打耳光的方式来进行威胁。

家长与子女间的礼貌相待对我来说一直是个谜。我用了好长的时间想搞明白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在他们的简单的问候语中都能表现出的无限热情和客气。和她们交谈,我感到羞愧,觉得自己不配受到如此的礼貌待遇,有时我甚至产生错觉,想象这是人家对自己产生了好感。不过后来我发现这些匆匆的淡淡的问候,这些微笑与闭着嘴吃饭或是悄悄地擤鼻涕没什么两样。

*

父亲永远都不会打消小商人脑子的这种看法:好人和坏人。对他来说,所谓的好人就是那些到他这里来消费的人,而坏人就是那些到战后市中心新建的商店去买东西的人。同时他也痛恨政府,因为政府在政策上向那些大商人倾斜而有意要他们这些小商人灭亡。即便是那些好的顾客也还是分等级的,最好的是在我们的店里购买他需要的所有的东西,而那些差一些的人则只是过来买一些他们忘记在大商店里买了的东西,并且还对我们说些风凉话。另外,就是对这些好人,也还要当心,要好好招待他们,因为他们随时都有可能认为我们会在价格上宰他们而背叛我们。每当在这个时候父亲就觉得全世界的人都在联合起来敌视他。他内心充满了痛苦与无奈,他恨自己的低三下四,其实在他的内心深处,也和所有生意人的心理一样,希望整个城市里仅有他一家商店卖东西。为此,当我们需要买一个面包时,父亲也要让我们跑很远的路去买,就因为我们隔壁的面包店的人不到我们的店里买东西。

*

父亲看着我二十多岁了,依然坐在学校里读书,他既不为我担心也不为我感到高兴,只是容忍地看着我过着这种近乎虚幻的生活。他常对客人解释:“她上学是为了当教师。”至于我要当什么教师顾客们也就不多问了,知道职业就行了,再说父亲也记不住。记当代文学不像记数学或是西班牙语那么好记。父亲担心人们会认为我太受宠爱,再者他也害怕人家会以为我们家特别富有才会让我上这么多年学。可父亲也不敢告诉人家我是获奖学金的学生,怕人家会想我们怎么会那么幸运,让国家白给我钱就是为了让我什么都不干。他总是被人们的羡慕和嫉妒所缠绕,这一点在他那种环境中的人们会表现得淋漓尽致。有时我在学校度过了一个不眠之夜后回到家里一睡就到大天黑,父亲没有一句责怪的话,他甚至表示出赞同:一个女孩嘛,就应该玩得愉快,而且我不是也很正常嘛。或者他认为这正是知识分子和小布尔乔亚阶层的人理所当然的表现。如果一个工人的女孩结婚时怀了孕整个地区都会家喻户晓的。


选自《一个女人》,[法]安妮·埃尔诺 著,郭玉梅 译,百花文艺出版社,2003

尘凡无忧
不了解国内的九零后了。。。不过你说的极有可能,英雄出少年,青年时期也是天才涌现的阶段,不可小觑。。。
免疫力真的好
我个人向最喜欢徐渭的画,莫迪里阿尼的画、雕塑等,后者需要跟阿赫玛托娃的诗对照起来就更有趣了。我以前跟我的艺术史老师辩论过

他很瞧不起中国的人物画或者山水人物画,无非就是从什么解剖啊比例啊这些技术层面来说的。我就跟他讲,假如你在飞机上看山水和人物,比如飞机快着陆时候那一段,不同高度上你看大地上的城市、人物,你会突然觉得中国传统的画法的奥妙,画家可以站在一个俯视的,由远而近的“上帝”视角。如果从佛家的比喻来说,中国画是人还在“音色天”上飞翔的年代所见,西画是人到了大地上的所见,包括模仿仰望星空的那些文艺复兴时期的穹顶画。

后来我老师觉得我讲的有些道理。

尘凡无忧
的确不错啊,观察非常细腻,刻画深入生动,骨子里的东西跟我们的文化是很相近。好人坏人那里把我看笑了。。。:)
l
ling_yin_shi
太赞。这才对,喜欢,拜读。:)
西
西东人8
美图
七斓
哇,洋洋洒洒,学习了。:-)
平等性
哇,好文!内容满满,大长见识。俺去过卢浮宫,还没去过橘园温室博物馆和奥赛博物馆,以后一定要补上。多谢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