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州州立大学北岭分校美术系客座教授张恆(Vida Chang Liu),问身边朋友两个问题:「不能购物时,会浑身不舒服吗?」「是否买了很多,但都堆放在柜里,没有拿出来用?」朋友们异口同声表示,确有这样的经历。
在大学主修商科的张恆,毕业后在银行工作多年,收入和生活十分稳定,但总觉得欠缺了什么。她丈夫一语中的:「你的人生欠缺了美术。你不是热爱美术吗?」张恆恍然大悟,毅然放弃银行的高薪厚职,重返校园修读美术,追寻她多年来的梦想。
没有全职收入的张恆,不能再像从前那样随意购物,因而感到浑身不自在。她不清楚这是怎么回事,于是开始阅读心理学书籍,研究购物狂、储物狂等强迫行为。她发现很多公司为了增加利润,瞄准消费者的物慾,不断推出新商品。然而,这些产品是消费者真正需要的吗?
张恆不讳言:「我以前见到各式名牌手袋会很雀跃,因为大脑分泌出一种叫多巴胺的神经递质,令自己感到开心满足,让我觉得必须拥有它。可是东西买回来之后,高涨的情绪也随之过去,于是需要一些新物品来产生多巴胺,令自己再度快乐。事实上,我并不需要那么多东西。明知浪费金钱,又用不着它,但是也舍不得把这些贵重的物品扔掉。不断储存的结果,从购物狂变成储物狂,宝贵的收藏品变成沉重的负担!」发现自己有购物狂倾向的张恆,决定以这内容作为她的研究和艺术创作主题,探讨「什么才是足够?」「我们是想要,还是需要?」
从张恆的研究发现,购物狂、储物狂这些强迫和成瘾行为,都跟大脑的讯息传递有关。于是,她把买回来不用的衣物撕成条缕,织成不同形状的丝带球,代表大脑内的神经细胞;用丝带球编织出来的「雕塑」,代表人们寻求满足的过程,也成为衣物捐赠者的「思想」与「画像」。张恆解说:「撕碎代表彻底舍弃,即使把衣物还给你,你也不能再穿上,这代表一种决心。被撕碎的衣物再重组成悦目的艺术品,象征着一个洁净的过程,甚至是重生。」
用撕碎了的旧衣物,制成100多个代表脑神经细胞的雕塑,然后把空间布置成「环境雕塑」或「装置艺术」,再用油画展现出来,这成了张恆作品的主轴。她的作品多次获邀参加艺术展览,部分更获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工程及应用科学学院的垂青,被展示在学院大楼的大堂和会议室内。最使她兴奋的是,作品能引发对话。「当参观者问我这些丝带代表什么,为什么要撕破等问题时,我便有机会分享自己透过美术得到治疗的故事。心理上的问题本来是很难开口谈论的,但我的作品能打开话匣子,帮助人作出反思。」
张恆直言是过来人,她明白要戒掉坏习惯,谈何容易,但她终于找到问题的癥结。「我们都爱用自己的方法,去追求多巴胺给予的满足,但这种满足只是过眼云烟,只有在主耶稣那里才能得到真正的满足,因祂有无尽的爱去充满我们。即使穷一生去买贵重的东西,也填不满心灵的空洞,唯有耶稣无私的大爱,才可以填补内心的极度空虚。」
张恆生长在幸福家庭,自小衣食无忧,有父母、兄妹的宠爱,但长大后总觉得不足够。「即使有房子、车子、学位……仍觉得不够好,彷彿这些也没什么意义。就像《圣经?传道书》里所说的:一切都是虚空,都是捕风。」
当进一步研究储物狂行为时,她发现人不但囤积物质,更会为自己的囤积而烦恼,好像有烦恼的人生才有意义,这是一件很吊诡的事情。「或许当我们拥有更多,甚至连烦恼也有很多的时候,就以为对生命有多一点把握。其实我们忘记了,掌管一切的是上帝。」《马太福音》六章19至20节:「不要为自己积攒财宝在地上;地上有虫子咬,能銹坏,也有贼挖窟窿来偷。只要积攒财宝在天上;天上没有虫子咬,不能銹坏,也没有贼挖窟窿来偷。」这经文提醒张恆:贪婪地上的物质是没有价值的。
回想自己离开银行界去追寻梦想的过程,张恆感到每一步都有上帝的带领。「当我处境极度缺乏,我倚靠祂的恩典,就有能力跨过困难,经历上帝的丰盛;当我心里被祂的爱充满,便得到真正的平安和喜乐。感谢祂给我机会实现我的愿望,我愿意永远服事祂,用我的生命为祂做一些有意义的事,去爱祂要我爱的人。」
她从美术中领受到上帝的恩典,同样地,她也希望用美术去触摸人的心。她再不需要搂着一大堆东西来得慰藉,因为她放手,得着了从上而来的满足。怎样才是足够呢?她回答:「每天有主的恩典便足够了!」
==
原文出自《号角月报》2021年3月:https://cchc-herald.org/all-articles/entry/2021/03/when-is-enough. 更多好文等待您欣賞:cchc-herald.org
股票。
只要有一点点钱,我都会攒起来买股票。
我是不是有股癌?
加州州立大学北岭分校美术系客座教授张恆(Vida Chang Liu),问身边朋友两个问题:「不能购物时,会浑身不舒服吗?」「是否买了很多,但都堆放在柜里,没有拿出来用?」朋友们异口同声表示,确有这样的经历。
想要还是需要在大学主修商科的张恆,毕业后在银行工作多年,收入和生活十分稳定,但总觉得欠缺了什么。她丈夫一语中的:「你的人生欠缺了美术。你不是热爱美术吗?」张恆恍然大悟,毅然放弃银行的高薪厚职,重返校园修读美术,追寻她多年来的梦想。
没有全职收入的张恆,不能再像从前那样随意购物,因而感到浑身不自在。她不清楚这是怎么回事,于是开始阅读心理学书籍,研究购物狂、储物狂等强迫行为。她发现很多公司为了增加利润,瞄准消费者的物慾,不断推出新商品。然而,这些产品是消费者真正需要的吗?
张恆不讳言:「我以前见到各式名牌手袋会很雀跃,因为大脑分泌出一种叫多巴胺的神经递质,令自己感到开心满足,让我觉得必须拥有它。可是东西买回来之后,高涨的情绪也随之过去,于是需要一些新物品来产生多巴胺,令自己再度快乐。事实上,我并不需要那么多东西。明知浪费金钱,又用不着它,但是也舍不得把这些贵重的物品扔掉。不断储存的结果,从购物狂变成储物狂,宝贵的收藏品变成沉重的负担!」发现自己有购物狂倾向的张恆,决定以这内容作为她的研究和艺术创作主题,探讨「什么才是足够?」「我们是想要,还是需要?」
撕碎代表舍弃从张恆的研究发现,购物狂、储物狂这些强迫和成瘾行为,都跟大脑的讯息传递有关。于是,她把买回来不用的衣物撕成条缕,织成不同形状的丝带球,代表大脑内的神经细胞;用丝带球编织出来的「雕塑」,代表人们寻求满足的过程,也成为衣物捐赠者的「思想」与「画像」。张恆解说:「撕碎代表彻底舍弃,即使把衣物还给你,你也不能再穿上,这代表一种决心。被撕碎的衣物再重组成悦目的艺术品,象征着一个洁净的过程,甚至是重生。」
用撕碎了的旧衣物,制成100多个代表脑神经细胞的雕塑,然后把空间布置成「环境雕塑」或「装置艺术」,再用油画展现出来,这成了张恆作品的主轴。她的作品多次获邀参加艺术展览,部分更获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工程及应用科学学院的垂青,被展示在学院大楼的大堂和会议室内。最使她兴奋的是,作品能引发对话。「当参观者问我这些丝带代表什么,为什么要撕破等问题时,我便有机会分享自己透过美术得到治疗的故事。心理上的问题本来是很难开口谈论的,但我的作品能打开话匣子,帮助人作出反思。」
张恆直言是过来人,她明白要戒掉坏习惯,谈何容易,但她终于找到问题的癥结。「我们都爱用自己的方法,去追求多巴胺给予的满足,但这种满足只是过眼云烟,只有在主耶稣那里才能得到真正的满足,因祂有无尽的爱去充满我们。即使穷一生去买贵重的东西,也填不满心灵的空洞,唯有耶稣无私的大爱,才可以填补内心的极度空虚。」
囤积因为不安张恆生长在幸福家庭,自小衣食无忧,有父母、兄妹的宠爱,但长大后总觉得不足够。「即使有房子、车子、学位……仍觉得不够好,彷彿这些也没什么意义。就像《圣经?传道书》里所说的:一切都是虚空,都是捕风。」
当进一步研究储物狂行为时,她发现人不但囤积物质,更会为自己的囤积而烦恼,好像有烦恼的人生才有意义,这是一件很吊诡的事情。「或许当我们拥有更多,甚至连烦恼也有很多的时候,就以为对生命有多一点把握。其实我们忘记了,掌管一切的是上帝。」《马太福音》六章19至20节:「不要为自己积攒财宝在地上;地上有虫子咬,能銹坏,也有贼挖窟窿来偷。只要积攒财宝在天上;天上没有虫子咬,不能銹坏,也没有贼挖窟窿来偷。」这经文提醒张恆:贪婪地上的物质是没有价值的。
放手才得满足回想自己离开银行界去追寻梦想的过程,张恆感到每一步都有上帝的带领。「当我处境极度缺乏,我倚靠祂的恩典,就有能力跨过困难,经历上帝的丰盛;当我心里被祂的爱充满,便得到真正的平安和喜乐。感谢祂给我机会实现我的愿望,我愿意永远服事祂,用我的生命为祂做一些有意义的事,去爱祂要我爱的人。」
她从美术中领受到上帝的恩典,同样地,她也希望用美术去触摸人的心。她再不需要搂着一大堆东西来得慰藉,因为她放手,得着了从上而来的满足。怎样才是足够呢?她回答:「每天有主的恩典便足够了!」
==
原文出自《号角月报》2021年3月:https://cchc-herald.org/all-articles/entry/2021/03/when-is-enough. 更多好文等待您欣賞:cchc-herald.org
股票。
只要有一点点钱,我都会攒起来买股票。
我是不是有股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