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老病死

孔雀羽
楼主 (文学城)

【五灯会元】系列是从灵山法会上释迦摩尼将正法眼藏付摩诃迦叶开始的,对于完全没有接触过佛教的人来说,还是不明白在此之前的事情。所以这一篇,不在五灯会元系列中,算买一送一,白送的。

佛教的缘起来自于释迦太子见到了生老病死。

佛陀的一生有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释迦族的太子。佛陀于公元前六百二十三年, 出生于印度迦毗罗卫城。太子从小生活在皇宫, 锦衣玉食,无忧无虑。十八岁时在父王的安排下娶了妃子。一次偶尔的出游, 在途中年轻的太子见到了孩子出生,垂垂老朽,生病之人,以及恒河边的葬礼。 于是明白了世事无常. 世间的一切, 都逃不过生老病死,是不可能永久拥有的。太子于是下决心出家悟道, 以求了脱生死, 破除无常。

第二个阶段是出家求道。太子放弃王位,离妻别子,周游列国, 遍访名师。父王当然不许,将他锁在王宫,一天夜里,他悄然离去。第二天早上,父王发现后,知道无法阻止这个不听话一意孤行的儿子,就派了四位侍者去跟随照顾他,希望太子在外不要太辛苦,碰壁之后能回心转意再回来。

太子周游天下,造访了当世所有修道的名师, 所有的名师都不能解其心中之惑。从太子能够不被名师们的名气所迷惑, 便知太子智慧之高。佛家有观师三年之说,就是佛弟子在把自己的慧命托付于某个师父之前,先观察三年,看这个人是不是值得你托付。在此之前,心里先打个大问号。

太子遍访名师之后一无所获,于是自己进入苦行林, 希望通过苦行而悟出了脱生死之法。经典上记载,渴了, 喝雨水。 饿了, 吃野果, 或者飞鸟之屎。然而六年过去了, 除了把自己弄得形同枯槁,一事无成。

一日,林外的河中有一艘船经过。太子听到船上的老乐师在教导学生:“绷紧的弦易断, 太松又弹不出调。。。 ”太子闻言, 如醍醐灌顶, 终于明白苦行不是解脱之法,不苦不乐, 不松不紧, 离开两边才是真理。六年来, 太子第一次走出苦行林, 来到河中, 洗净身体。 并第一次接受了牧羊女的供养。 喝完了供养的羊奶后, 补充了体力, 太子将钵放入河中, 道:“若我今生能悟道,此钵当逆流而上。 ”

钵果然逆流而上。 于是太子信心大增, 来到菩提树下, 入甚深禅定,以“空为体性在用”六字真言, 破除魔王的一再骚扰和引诱, 终得无上正等正觉。

第三个阶段是说法度众。太子走出苦行林放弃苦行之后,四位跟随的侍者以为他放弃了求道,大失所望,便弃他而去返回王宫。当太子在菩提树下开悟之后,在野鹿苑这个地方追上了这四位侍者,并给他们讲授了四圣谛。这便是野鹿苑初转法轮。 四位侍者由此皈依,成为佛陀的第一批弟子。

佛陀开悟成佛后, 说法四十九年, 然后示现寂灭。

从佛陀的一生, 我们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点:

要道心坚固, 修行路上磨难多, 只有道心坚固, 才可能终成正果。 修行要有智慧, 不可人云亦云。 众生本质上都是佛,释迦太子在开悟前, 只是一个无明的众生。释迦太子可以即身成佛, 大家都可以。 只要无明去尽, 自性显现, 你就是佛。 你的一生就是释迦牟尼佛的重现。 你就是佛陀。 

那么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悟到什么?佛陀没有直接说出来。若有弟子问,佛陀就说“不可说。”其实不可说就是说了, 只是世人不明白。因为不说法, 所以才是法。

大家还记得达摩祖师初来东土, 上法座,下法座, 一言未发,却说“说法毕”。 道理是一样的。 这是一出古代版的行动剧。这个过程传达的正是无上的心法。

很多人说,这是故作神秘似是而非,算命先生常这样,反正最终不管发生了什么算命先生都是对的。呵呵,其实不是这样,我解释给你为什么正法眼藏不可说。

说,就是一个定义,至少要主谓宾才能成一个句子。每一个字,是有含义有定义有界限的。有了界限,就有了界限内和外的分别,这就是两边,于是就起了分别心。就有了什么是,什么不是。而这个分别,是与正法眼藏相违背的。所以不可说,只能以心印心。

我们修行要有智慧, 要善于总结, 善于把经典读薄, 善于问问题。 很多时候其实答案很简单, 只是我们不会问问题。现在我问佛弟子们几个问题。

释迦太子为何出家?答案很简单,求了脱生死, 破除无常之法。

那如果根本没有生死呢?

明明有生有死,为什么说没有生死?

对了,对了,就这样继续问下去, 道就是这样悟出来的。当你再也问不出问题的时候,所有的问题就有了答案。

s
stonebench
释迦太子为何出家?

答案很简单:因为你在此世界解脱缘熟。

否则,佛名也听不到。

h
hibiskus
第一阶段时,他在皇宫接受了当时能提供的最好最全面的教育,包括解剖学。这个基础挺重要
久经沙场的枪
上形式语言理解的课时记住了一条,可用语言表达的东西是有限的
风隐
原来你说了这么多,等于是什么都没说。。。

因为不可说就是说了,反过来想,说了等于是啥都没说。

孔雀羽
寒山子曰:“无物堪伦比,教我如何说?”
s
stonebench
何不答

恭喜听得明白,

可惜未能识得。

s
stonebench
对开山立教来说可能比较重要。

因为需要福德资粮。

普通人没这些背景也可以觉悟。

6
66的山梁
悟道要花很多时间,对凡夫俗子来说很难做到
平等性
写的好!有一个问题,释迦说,一切众生皆具佛性,皆可成佛,既然终将成佛,只不过早晚罢了,那为什么还要修行呢?
陶陶三
慧能说了,说就是手指明月。说不是明月,而是指明月的手指。这就是说的意思。
陶陶三
悟道第一课,要有像和尚化缘一样,向他人乞讨的心。这个能做到,就简单多了。
三世缘
皆可成佛不等于终将成佛。只供佛不修行犹如画饼充饥。
平等性
说得好!那如果真的是终将成佛,要不要修行呢?
迷不迷
参考释迦牟尼佛开悟时说的话: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但因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要把

妄想执着都放下,方可成佛。

像惠能大师那样顿悟的上上根人很少,绝大多数是中下根人,甚至下下根人,需要修行才能放下

所以要修行。

孔雀羽
平等性
您也说得非常好!问题是释迦不是神,他能看到众生的佛性,并不能决定一切众生能否成佛,或者何时成佛;

我现在问,如果说一切众生终能成佛,我们还需不需要修行?

孔雀羽
要也不要
迷不迷
佛是说:一切众生皆具佛性,要开发这个佛性,当然要修行,成佛是果,修行是因

就像那些宝石,你得锤炼它,雕刻它,才能绽放宝石的光芒,要不然就是一块石头。

陶陶三
人带着身心,寄住在尘世,不修怎么可以?悟了也要修,保持精进,不沉沦。何况道行、修为也是无止境的。
孔雀羽
问:佛不坠六道不落轮回,如果还要修,准备修成什么?还有比佛更高的所谓境界吗?
陶陶三
既然可以一念成佛,自然也可以一念堕入地狱。打坐时心无杂念便是佛,打坐完毕红尘一走又是人。
迷不迷
修行的意思是修正自己错误的行为,言语,思想,对应的就是身,口,意三业

就算一个人此生没有成佛的意愿,修正自己的身,口,意三业也是必要的,

“断恶修善”嘛,给自己修福德,起码临终时能得个善终,而不是痛苦地走。

孔雀羽
千年暗室,一灯则明
陶陶三
可以忽明忽暗,甚至熄灭。
迷不迷
对!“阿弥陀佛”这句佛号就是这盏明灯,至诚恳切念一句阿弥陀佛,能消八十亿劫生死重罪,

可见佛号有多厉害,至诚心有多重要

 

陶陶三
空空喜欢的是禅宗。迷兄好像是另一宗派。
孔雀羽
哈哈,我猜是净土宗,我以后也会说到的:)
迷不迷
净土法门:念佛法门 阿弥陀佛
迷不迷
阿罗汉已经放下执着,但是因为还有分别妄想,所以还要修,

菩萨已经放下执着和分别,但还有妄想,所以还要修;

佛已经放下通通这三样:执着,分别,妄想,所以是最高境界

凡夫俗子,啥境界都没有,更是要修

阿弥陀佛 (合掌)

疏影笑寒
出家的也是一种信仰 当时李叔同出家 我很不理解 他有孩子 有美丽的日本妻子…
陶陶三
佛陀出家,是为了弄明白人生的困惑,然后分享给大家。至少这是一种teaching。
孔雀羽
赞。佛陀其实是个教书匠:)
陶陶三
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