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时代】《新冠击穿了疫苗理论和理想 》一文的5个错误(旧文)

杨别青
楼主 (文学城)

《新冠击穿了疫苗理论和理想 》一文的5个错误

杨别青

网友发表了一篇题为《新冠击穿了疫苗理论和理想 》的短文,网友枫林晓评论说"这篇文章如果不提人工智能。就是四平八稳的真知灼见"。

在我看来,文章有许多根本性的错误。疫苗应该不是他熟悉的专业,因为四段话共772个字中他的错误比比皆是,现在例举几个方面:

1. 错误之一,前后自我矛盾

第二段文中说“深究疫苗理论却发现,其实绝大多数疫苗从来就不是放感染防传播的。”,但第三段就声称“因为科学来讲,疫苗从来就不可能放感染防传播”,第四段又说:“疫苗理论上就不能防传染”

文章题目的一个关键词是“疫苗理论和理想”,那么我不禁要问:理论上疫苗有无防止感染或者防止传播的可能?”“绝大多数疫苗”和“疫苗从来就不可能”是矛盾的。

2.错误之二,对防止感染和防止传播理论的理解错误

防止感染和防止传播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生物学上的感染指病原体进入细胞或进入个体的体腔内面(皮肤,粘膜等)。传播指从一个个体到另一个个体的过程。

新冠疫苗能否防止感染目前尚不明确,有争议,但后者有确凿的证据表明新冠疫苗大大降低呼吸道的原始新冠病毒荷载量,从而降低了传给他人的可能性,但最新的变种德尔塔型的降低却不那么明显,所以传染能力更强(R0=7)。

灵长类动物主要有五种抗体(免疫球蛋白),即IgG(70-85% )、IgM(5-10%)、IgA(5-15%)、IgD(1%)和IgE(<1%),前面三种起主要作用,前两者存在于血液中,IgA是分泌性抗体,存在于呼吸道,消化道,生殖道等表面(见图)。血液中IgG和IgM水平决定能否预防得病(出现症状),分泌性抗体的水平决定能否预防感染(进入细胞或穿过腔道粘膜层)。新冠IgG持续时间还不清楚,但至少肯定可以长于6个月。分泌性抗体IgA的情况有待进一步研究,

理论上,只要疫苗能够产生足够的IgA就可能防止感染。一个例子是母乳哺育的婴儿在6个月内腹泻较少,因为乳汁中的IgA可以中和引起胃肠炎或腹泻的儿童轮状病毒。

已经有动物试验证明新冠疫苗产生了IgA,是否足以防止感染及持续时间多久有待更多的数据。

3.错误之三,杜撰目标进行攻击

文中说“当初新冠疫苗刚出台的时候,从公众到厂商,都认定疫苗是可以放感染防传播的。”

实际上的情况恰好相反,美国最早获得紧急使用许可的三家疫苗公司,每一家都很明确的说是防止生病或防止出现症状,没有一家说防止感染,否则就会被人起诉。我在跟帖中请他说出哪一个厂家,他没有回答。

文中声称“砖家政客出于安抚费拉民众的目的,当然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以往可以安慰过去了。可惜犯了经验主义的错误。这本来也没什么,毕竟没这方面的经验吗。但是后来越打疫苗疫情越严重,还揣着明白装糊涂,强推疫苗,就居心叵测了。就不仅仅是打着科学反科学的问题了。而是图财害命,损人利己的问题了。”也是没有依据。

4. 错误之四,罔顾抗体6个月后水平下降的事实

“如果疫苗理论上就不能防传染,那么也许可以认为大量的突破性感染并非是疫苗严重衰退的结果,而是疫苗从来就不那么给力。或者说疫苗的衰退周期也许比现在观察的半年多会长不少,尤其是在防重症上。但所有这些都是理论上的推导。”

已经报道的多篇科研论文证明无论辉瑞或莫多拿疫苗产生的抗体6个月后水平都下降,辉瑞疫苗比莫多拿疫苗降得更快。这是可以预期的结果,因为辉瑞疫苗的mRNA用量只有后者的三分之一(30ug,100ug)。

数据表明防重症方面疫苗的作用特别明显,重症发生率大概降6-15倍。

5. 错误之五,说”新冠病毒有人工智能,变异突破能力更强,就把疫苗的本质给揭穿了。“

新冠病毒没有人工智能,因为人工智能的最重要特点是学习能力,病毒并不具有这个特点。学过生物的人应该知道,复制的时候RNA病毒没有DNA病毒那么强的纠错能力,所以每次传代都会可能产生错误,这不是病毒主动产生的,而是自发突变加上选择导致的结果,由于病毒频繁变异,原先的抗体效果就会下降,同属于RNA病毒的流感病毒变异性更大,所以每年需要打不同的疫苗。

这也是一些国家强制社会群体打疫苗的理论基础,目的是减少恶性突变的发生几率以及尽快终止疫情的迁延。没有一项医学措施或公共卫生的手段是完美的,都是权衡利弊的结果。没有永远最好,只好选择目前较好的方法。

总而言之,虽然该网友可能做过一些实际或网上研究,但术有专攻,任何人离开自己熟悉的邻域发表评论,错误是不可避免的。即使逻辑和辩才素养很过硬的崔永元也会在转基因的问题上跌跟斗。文章可取的是第一段的最后所言”信仰本身就代表了不科学,科学的本质是质疑和探索。“

一般专业的问题需要5年以上的研究生训练和知识积累才能不说外行话,而关于新冠病和疫苗,要求更高,因为涉及医学、公共卫生、分子生物学和免疫学等学科。譬如,闫丽梦质疑中国政府的新冠的许多做法,她虽然是湘雅本科,南方医科大博士,港大博后,《自然》研究论文第一作者,但专业基础训练不正规,知识积累不够,除了一些外行话,到目前还没说出支持她结论的依据或者经得起同行专业人员认可的质疑。

所以不说外行话有的时候比发高水平文章更难,不太了解的话,能够做的就是可以讨论,但在不熟悉事情上少做言之凿凿的论断。

2021-9-26

注,插图来自https://ruo.mbl.co.jp/bio/e/support/method/antibody-isotype.html

附原文,

新冠击穿了疫苗理论和理想

 

很多人崇拜疫苗,甚至不惜攻击谩骂不迷信疫苗的人,自以为是信仰科学,其实是信仰经验。实际上,信仰本身就代表了不科学,科学的本质是质疑和探索。

在过去几百年,疫苗实践的确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功。其效果总体而言远大于副作用。形成了中国房市永不到的历史经验。但是深究疫苗理论却发现,其实绝大多数疫苗从来就不是放感染防传播的。因为绝大多数疫苗都是注射后产生抗体,实际上就是模拟感染以后的反应。越过了皮肤黏膜等几道外围的防守层。换句话说就是只有在感染以后,才能激发疫苗抗体的作用。只不过以前的病毒没有那么强的感染性,在人体产生明显症状之前就已经抗体生效解决了。也就是所谓的无证感染。

但是新冠病毒有人工智能,变异突破能力更强,就把疫苗的本质给揭穿了。当初新冠疫苗刚出台的时候,从公众到厂商,都认定疫苗是可以放感染防传播的。疫苗一打,万事大吉。但是现实很打脸。因为科学来讲,疫苗从来就不可能放感染防传播。之所以有放感染防传播是因为以前基本打了疫苗就都是无证感染,传播性也不强,效果上不深究近乎防了传染。但实际上不是的。砖家政客出于安抚费拉民众的目的,当然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以往可以安慰过去了。可惜犯了经验主义的错误。这本来也没什么,毕竟没这方面的经验吗。但是后来越打疫苗疫情越严重,还揣着明白装糊涂,强推疫苗,就居心叵测了。就不仅仅是打着科学反科学的问题了。而是图财害命,损人利己的问题了。

当然也不是没有好消息。如果疫苗理论上就不能防传染,那么也许可以认为大量的突破性感染并非是疫苗严重衰退的结果,而是疫苗从来就不那么给力。或者说疫苗的衰退周期也许比现在观察的半年多会长不少,尤其是在防重症上。但所有这些都是理论上的推导。说到底,新冠疫苗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严格进行科学研究。有病乱投医。匆匆上市,把全人类当作疫苗长期正副作用的试验场。

t
tt10
文中提到的几位是政治“民科”,,
杨别青
他们的结论说得太肯定,生物医学涵盖较广,不是自己熟悉的领域下结论需要慎重
杨别青
科学和严谨,请从冠状病毒疫情的名字做起

科学和严谨,请从冠状病毒疫情的名字做起

作者: 杨别青

冠状病毒疫情名字很有意思,国内基本都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novel coronavirus pneumonia).

新浪和腾讯的名称一模一样: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实时追踪,包括确证,疑似,治愈和死亡的人数,海外的还包括美国和日本的确诊人数。

国家卫建委用的是同样的名字:截至2月16日24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最新情况。

但是,别的国家和国际组织用的是不同的名称。

我查了一下,美国用冠状病毒病(Coronavirus Disease),日本则称为病毒感染者(infection cases)。网友fuz 提到:2月11日,WHO将新冠病毒感染引起的疾病正式命名为“COVID-19”。其中,“CO”代表Corona(冠状),“VI”代表Virus(病毒),“D”代表Disease(疾病),“19”代表疾病发现的年份是2019年,合起来即“2019年发现的冠状病毒引发的疾病”。

那么到底哪一个名称比较合理和严谨呢?

在报道疫情的时候,据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王辰在接受央视及新华社采访时曾介绍,轻症患者都是核酸检测呈阳性患者。

实际上,许多发热和咳嗽患者的CT检查没有发现肺部感染, 没有发现肺部染病的要占65-80%左右,所以他们不是肺炎患者。将不是肺炎的患者称为肺炎既不科学也不严谨,称他们为病毒感染者或得了新型冠状病毒病都可以(或简称新冠病)。由此看来,WHO 的命名最为准确。

可能有的人认为名字无关紧要,但是统计的时候就会出问题,肺炎和不是肺炎的病人合在一起还叫肺炎病人?

所以请国家卫建委更正疫情名称为新型冠状病毒病或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这样疫情的名称海内外都统一了,不会出现国内苹果与国外的桔子比较的情况。

泱泱大国,疾病和疫情的名称应该是科学和严谨的。


2-17-2020

杨别青
科普:疫苗的效果评价以及保护率计算

评价疫苗的效果主要有3个方面:1)自然感染人群的保护率;2)接种后的抗体上升的滴度水平是否达到保护的效价; 3)保护性和抗体的持续时间

1. 自然感染人群的保护率计算公式:

疫苗的保护率=(1-疫苗组感染率/对照组感染率)*100%

以昨天公布的Moderna公司公布的数据为例,接受了两剂疫苗的人群中只有11人出现新冠状病毒感染的症状,安慰剂组中有185个有症状的病例。该公司表示,这是94.1%的保护效果,

由于我们不知道接种和对照人数, 按一半一半计算(各为15000),

[1-(11/15000)/(185/15000)]*100%=94.1%

但这个保护率计算是有缺陷的,因为没有作全部3万人的病毒核酸检测,没有症状的感染者被忽略了,所以这个保护率是不够准确的。是有症状感染的新冠感染保护率,不是新冠感染的保护率.

2. 抗体上升的滴度水平

抗体的效价不如保护试验直接,因为没有人知道多少滴度的抗体能够起保护作用。唯一依据是和感染后病人的平均水平相比较。轻症,重症病人产生的抗体也有差异。美国mRNA疫苗引发的抗体水平和感染后病人相当,而中国灭活病毒疫苗的引发抗体水平低于感染后病人。

3,保护性和抗体的持续时间是疫苗好坏的重要指标

疫苗的试验也包括这些内容,所以Moderna等公司会收集参与者的血液长达两年之久,看看这些保护性和抗体能持续多久. 最好终生免疫,比较理想的象破伤风疫苗的有效保护长达10年。新冠疫苗的保护性持续时间,我们拭目以待。

 

新冠疫苗的种类和研究现状

https://bbs.wenxuecity.com/health/937852.html

尘凡无忧
欢迎别青。:)这个可以参加坛里的新冠时代活动的。。。。唯一是,这样把大号蚂蚁网友提出来,他会不会介意?
尘凡无忧
我代表大多数网友说,外行看不懂。。。。。可以直接给出结论么?别青的意思是,疫苗有效,应当继续接着打?
杨别青
好,我已作相应修改, 热坛助兴
杨别青
对疫苗不能寄予过高的期望,但是, 疫苗减少重症和死亡的目的还是达到了。
杨别青
新冠疫苗的种类和研究现状

新冠疫苗的种类和研究现状

作者:杨别青

     目前全世界主要的疫苗研究有以下6种,各种疫苗各有特点。疫苗的研究如同新药的研发,必须经过临床1,2,3期试验,考察安全性和有效性,通过临床三期实验才能被批准上市应用,这个时候才能称为疫苗(或者新药)。没有批准的不能称为疫苗,只能称为候选疫苗。由于新冠病毒全球流行,谁也不知道哪一种效果最好,所以6个种类的新冠疫苗几乎都有人在做研究和临床试验。

“一,疫苗的种类

  1、灭活疫苗

  灭活疫苗是最经典技术路线:在体外培养新冠病毒,然后将其灭活,使之没有毒性,但这些病毒仍能刺激人体产生抗体,使免疫细胞记住病毒的模样。目前我国有3个灭活新冠疫苗进入临床研究,其中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研发的新冠病毒灭活疫苗已进入三期临床研究。

  灭活疫苗的优点是制备方法简单快速,安全性比较高,它是应对急性疾病传播通常采用的手段。灭活疫苗很常见,我国常用的脊灰灭活疫苗、乙脑灭活疫苗、百白破、A群流脑、A+C流脑、IPV、多价肺炎疫苗、流感疫苗、手足口疫苗等。

  但灭活疫苗也有缺点,如接种剂量大、免疫期短、免疫途径单一等,而它最可怕的缺点是有时候会造成抗体依赖增强效应(ADE),使病毒感染加重,这是一种会导致疫苗研发失败的严重不良反应。

 2、减毒活疫苗

病毒减毒活疫苗是非常重要的一类疫苗,我们平时常见的减毒活疫苗有:脊灰减毒滴剂、乙脑减毒疫苗、甲肝减毒疫苗、麻风疫苗、麻疹疫苗、水痘疫苗、口服轮状病毒活疫苗和属于细菌减毒活疫苗的卡介苗。减毒活疫苗的缺点是:研发过程漫长。需要注意的是,这条技术路线并不是直接将新冠病毒做减毒处理制成疫苗,因为那需要通过长时间的病毒培养传代减毒和筛选。

3、腺病毒载体疫苗

  腺病毒载体疫苗是用经过改造后无害的腺病毒作为载体,装入新冠病毒的S蛋白基因,制成腺病毒载体疫苗,刺激人体产生抗体。S蛋白是新冠病毒入侵人体细胞的关键“钥匙”,无害的腺病毒戴上S蛋白的“帽子”,假装自己很“凶”,让人体产生免疫记忆。陈薇院士团队正在做二期临床试验的新冠疫苗就是腺病毒载体疫苗,这是一种较为成熟的疫苗技术路线。

  腺病毒载体疫苗的优点是:安全、高效、引发的不良反应少。这种疫苗有成功先例:此前,由陈薇院士团队和天津康希诺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联合自主研制的重组埃博拉病毒病疫苗也是用腺病毒作载体。

  这种疫苗也有缺点,重组病毒载体疫苗研发需要考虑如何克服“预存免疫”。以进入临床试验的重组新冠疫苗为例,该疫苗以5型腺病毒作载体,但绝大多数人成长过程中曾感染过5型腺病毒,体内可能存在能中和腺病毒载体的抗体,从而可能攻击载体、降低疫苗效果。也就是说,疫苗的安全性高,但有效性可能不足。

  4、核酸疫苗

  核酸疫苗包括mRNA疫苗和DNA疫苗,是将编码S蛋白的基因,mRNA或者DNA直接注入人体,利用人体细胞在人体内合成S蛋白,刺激人体产生抗体。通俗的说,相当于把一份记录详细的病毒档案交给人体的免疫系统。美国莫德纳公司已获批三期临床试验的mRNA新冠疫苗就属于核酸疫苗。

  核酸疫苗的优点是:研制时不需要合成蛋白质或病毒,流程简单,安全性相对比较高。核酸疫苗是全世界都在积极探索的疫苗研发新技术,目前全球还没有核酸疫苗上市。中国一些高校正开展这条路线的研究。

  这种疫苗的技术太新了,还没有成功先例,所以也不知道研发过程中前方哪里可能有坑!从产业角度看,虽然其生产工艺本身并不复杂,但全球多数国家该领域基础比较薄弱,尚未形成稳定可控的大规模生产供应链。所以它的缺点是:无成功先例。

  5、重组蛋白疫苗

  重组蛋白疫苗,也称基因工程重组亚单位疫苗。它是通过基因工程方法,大量生产新冠病毒最有可能作为抗原的S蛋白,把它注射到人体,刺激人体产生抗体。相当于不生产完整病毒,而是单独生产很多新冠病毒的关键部件“钥匙”,将其交给人体的免疫系统认识。我国已掌握了大规模生产高质量和高纯度疫苗蛋白的技术,这是一条可以大规模快速生产疫苗的技术路线。

  重组亚单位疫苗的优点是:安全、高效、可规模化生产。这条路线有成功先例,比较成功的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是乙型肝炎表面抗原疫苗。

  重组亚单位疫苗的缺点是需要找到一个好的表达系统,这很困难。它的抗原性受到所选用表达系统的影响,因此在制备疫苗时就需对表达系统进行谨慎选择。

6、减毒流感病毒载体疫苗

减毒流感病毒载体疫苗是用已批准上市的减毒流感病毒疫苗作为载体,携带新冠病毒的S蛋白,共同刺激人体产生针对两种病毒的抗体。简单地说,这种疫苗就是低毒性流感病毒戴上新冠病毒S蛋白“帽子”后形成的融合病毒,可以一石二鸟,既能防流感又能防新冠。在新冠肺炎与流感流行重叠时,其临床意义非常大。由于减毒流感病毒容易感染鼻腔,所以这种疫苗仅通过滴鼻的方式就可以完成疫苗接种。

是把已经减毒的流感病毒疫苗作为载体,将新冠病毒上致病的S蛋白通过生物工程的方法移到减毒的流感病毒疫苗上,这样就可以节省大量的病毒培养传代减毒和筛选时间。

  减毒流感病毒载体疫苗的优点是:一苗防两病,接种次数少,接种方式简单。”

. 研究现状

    由于中国的新冠病毒感染控制很好,国内已经没有足够的病例来做三期临床试验,所以中国研发的疫苗都是和国外目前还在流行的国家如巴西,沙特和巴基斯坦等国家合作做三期临床试验。

    截至到11月27日,全世界1期在试38个, 2期在试17个,三期在试13个,目前没有一个获得正式批准使用。

1.特批特定人群使用的疫苗(不等三期结果,无明显毒副作用,保护效果未知)

    中国军队特批军科院(陈薇团队)研制的腺病毒为载体的疫苗在军队使用。国药集团的灭活病毒特批在公务员,医护人员和援外人员中使用。

    俄国特许1个疫苗不等三期结果就使用,声称有效率达到95%以上,但没有公布具体数据,有些国家对此表示怀疑。

2. 三期试验结束或初步效果公布的3个候选疫苗

1)美国辉瑞公司和德国公司(Pfizer and BioNTech)合作的mRNA(核酸)疫苗 于2020年11月18日公布了三期临床试验结束,共有43538名受试者参与试验。上述受试者中共有38955人接种了代号为BNT162b2的第二剂疫苗。实行三盲接种,一半的人给与安慰剂,一半的人给与候选疫苗,病人和医生试验期间都不知道谁用了实验疫苗谁用了安慰剂,  公布的三期试验结果分析报告是由一个独立的外部数据监测委员会公布的结果。其中,全球范围内约42%的受试者具备人种和民族方面的多样性,美国受试者中的这一比例为30%。受试者没有表现出严重的安全问题,  揭盲结果显示疫苗保护率为95%。最大的问题是他们的疫苗需要深低温保存(-70度),保存和运输很不方便。

2)美国的莫多拿公司(Moderna)mRNA(核酸)疫苗,于2020年11月16日公布三期临床初步试验结果,3万人参与试验,一半接种候选疫苗,一半人接种安慰剂,初步结果显示候选疫苗有94.5% 的保护率。这家公司的疫苗有独特的mRNA保存技术,常温12小时有效,冷藏30天有效,-20度下可保存6个月。今天,公司结束了临床三期试验并向FDA申请紧急使用授权,结果显示94.1%的总体保护率和100% 的重症预防率。

3)英国的阿斯利康和牛津大学合作的候选疫苗ChAdOx1(腺病毒载体)于2020年11月23日宣布初步结果,有最高达90%的保护率。有科学家质疑首次低剂量接种所取得的最高保护率(90%)人数偏少(2741参与者),人数最多的两次正常剂量所达到的保护率只有62%,合起来才70%(总共10000名参与者)。因此公司开始了更多人员参与的低剂量试验。

美国预期最早可以在12月获得批准,2021年全年预期疫苗产量为10亿剂量。

2020年11月30日

注:引号部分为转贴

n
nearby
信者恒信不信者恒不信。继续讨论,欢迎来书香,这里不少原创的朋友们
l
lovecat08
同意
浮云驰
同意邻兄,疫苗这事真的是变成信不信的问题了
a
ahniu
这文章也自相矛盾

1。保护率的公式就有问题。
2。疫苗定义改变 削足适履 已经信用丧失。
3。疫苗不防止感染,疫苗的谎言 已经 罄竹难书?。
4。疫苗防传播,更是 信口雌黄, 现在的感染率已经超过7成。
5。疫苗防重症,也是张冠李戴。2021年死于疫情的比2020还多。21年数据已经是被稀释的了。

疫苗唯一可能的好处是可以帮老人家一点点。

(发自我的文学城离线浏览器)

杨别青
人的认知大概分两种:基于相信的认知和基于证据的认知。认知不同人群的交流需要双方化力气。
杨别青
很乐意看到具体指出公式错误或提供正确的计算方法

1,请具体指出公式错误或提供正确的计算方法

2, 定义是怎么改变的?

3, 疫苗的谎言是谁提供的?

4, "疫苗防传播,更是 信口雌黄, 现在的感染率已经超过7成"?疫苗防传播是对应对照组来说的,有数据支持。疫苗的推出针对的是原始病毒或相应的病毒,病毒的变异更快而已。

5, "2021年死于疫情的比2020还多", 防重症的意思是对应多少有症状的病人的重症(住院)比例减少,不是感染人数绝对数量。

 

欢迎进一步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