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说你们那些老师一个个就该拉出去qiang bi,真的是误人子弟,毁了多少代人?基本上什么都没教。这还是全市最好的公立学校?我和你爸累死累活挣钱交高昂的房价和地税,养了一群你们公立学校的老师,一天到晚就在那里 "If you have to choose smart vs. kind, choose kind. If you have to choose wealth vs. grace, choose grace." 这是我有次去学校,亲耳听到的。美国的K12系统就是这么给平民百姓洗脑的,你再看那些当权阶层,那些少数几个人霸着全国80%财富的人,他们choose了什么?
一直认为,游戏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元素。放松投入,不计后果,刺激平时不用的脑细胞,粘合家庭成员或者朋友之间的关系,忘掉世俗焦虑和烦恼,玩儿好之后,整个人焕然一新。
现在大家一看“游戏”二字,自然联想到了电子游戏。其实,很多游戏,无论繁简,都有各自的魅力。
我们家喜欢游戏。记得小时候除了玩牌玩麻将玩象棋跳棋之外,也有好多因地制宜的家庭游戏。比如,爸爸会把一个铁锅吊在门框上,然后我们蒙起来眼睛,手里拿着擀面杖,先转三圈,然后试图去敲那个“锣”,和墨西哥小孩玩的piñatas异曲同工,只不过,我们敲到锣就是胜利,可以赢一个小奖品,却没有一大包糖果掉下来。
这个看似简单的游戏,我们却乐此不疲,靠的就是父母在一旁当“托儿”,每次我们打不到那个锣,他们就会在一旁惊叫,大呼小叫说差点打倒他们的头......
差不多的游戏是“贴鼻子”。妈妈会在大白纸上画一个人头贴在墙上,然后画一个小纸片的鼻子,后面粘一团米饭当胶水,让小孩拿着,蒙上眼睛之后去给人头贴鼻子。每次用心去贴,摘掉眼罩,却看见鼻子“长”到眉毛上,长到腮帮子上,大人小孩都会一阵狂笑。
妈妈是可以和孩子们玩儿得很投入的母亲,有时候我无聊就转圈玩儿,直到自己转昏了,在天旋地转间嘎嘎笑,妈妈就在一旁“保护”我别摔坏。然后我们一起倒在床上傻笑......
停电的时候,父亲会关了灯,拿手电打出高光,然后在墙上玩影子游戏:小狗头、飞翔的雄鹰、兔子和乌龟赛跑、少数民族妇女锄地......
有一阵子我们钟情的“桌游”是转罗盘,大家轮流转,指针指向谁,谁就做第二次选择,这次指针指向的就是各种“项目”,有的是吃一块糖,有的是喝一口水,有的是表演唱歌,有的是出个洋相…… 而罗盘和指针是如何做出来的呢?这个真是佩服妈妈的智慧了:
桌子上铺上大报纸,画一个大圆,分成八等份,里面写游戏项目。然后找一个空啤酒瓶,再找一根筷子,一头和另一根筷子垂直固定,塞到瓶子里,另一头栓上一根棉线,吊着一个小钉子,当作指针。这样就是一个“吊车手臂”一样的装置。一个人一推,手臂就会转起来。
这个游戏是我们的节日保留项目,每每玩得热火朝天。
还有拿床板架在桌子上当乒乓球台,画好硬纸板的小动物来套圈、用几副扑克牌搭建营地……可谓是花样百出。
记忆中我最喜欢的是在纸上画好各种人物角色,然后和妈妈一起剪出来,拿着他们过家家,编故事。也许自己的fictional思维就是那时候启蒙的吧?
父母退休之后,他们两人的游戏也没中断:卡拉OK(主要是父亲)、打台球、克朗棋、跳国标、玩柔力球……而从小培养的游戏精神也跟着我和哥哥,一路进入各自的小家庭。
记得女儿报考大学的那年,写申请写得天昏地暗。为了给她间或的休息和放松,我们在车库拿一个桌子开始打乒乓球,小猫阿P是裁判。每次大家都拼杀得畅快淋漓。女儿去上大学的那天,留了一封信给我们,其中特别提到了当时的情景,也特别感恩:游戏精神在我们家很重要,在很多事情上都能以大笑一场解决问题。
去年回家陪妈妈,发现她现在总是坐着看电视。唯一很投入的就是剥花生瓜子,于是哥哥给她买了三斤花生剥着玩儿。但是这样活动不够啊。我也发挥了家传游戏精神,找了一个小软皮球,拿了家里的帆布洗衣筐,让妈妈坐在椅子上扔球投篮。
结果她很喜欢,还变换各种姿势挑战自己。再有就是坐着踢足球,以板凳做球门。每次我们俩都玩得哈哈大笑。我俩玩抛球、接球游戏的时候,她还会耍花招让我失分。
想到妈妈年轻时,小个子的她居然打排球、打垒球,还是个中好手,靠的不是自身条件,而是她说的“拼命”。那种对游戏的投入,应该也是可以遗传的吧?
看见那个洗衣筐上写着很应景的话“洗笑颜开”,我不禁感触:游戏在人的生命中真的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感谢父母对我们的游戏启蒙。不严肃、无功力,全情投入,大声欢笑,哪怕是片刻的人生,都是难得的幸事。
如今妈妈老了,好多游戏不能玩儿了,我又在网上找了好几个“适龄游戏”,等着下次回去陪她玩儿。
回头看,她陪我们,我们陪她,游戏之中,就是一辈子。
想想人生真是个圆。
那年在车库里的乒乓球台,没有网,这个也不错:)
家里的餐桌永远是我们的“游戏场”
《北京手帐》到此告一段落,适逢春节将至,给大家拜个早年,祝原创写手和读者,还有版主多多新春快乐,吉祥如意!
是筷子,用餐巾压在杯子里:)
这小灯笼应该有20年的历史啦。
我说你们那些老师一个个就该拉出去qiang bi,真的是误人子弟,毁了多少代人?基本上什么都没教。这还是全市最好的公立学校?我和你爸累死累活挣钱交高昂的房价和地税,养了一群你们公立学校的老师,一天到晚就在那里 "If you have to choose smart vs. kind, choose kind. If you have to choose wealth vs. grace, choose grace." 这是我有次去学校,亲耳听到的。美国的K12系统就是这么给平民百姓洗脑的,你再看那些当权阶层,那些少数几个人霸着全国80%财富的人,他们choose了什么?
跑题了跑题了,赞一下可可的家庭快乐:)
他们以前一路跳舞一路争辩。
你说的问题由来已久了。近些年还故意敌对很多概念,比如你提到的smart, kind, wealth, grace。
我感到我们做的正确决定(适合我们家情况的)就是不把钱花在学区房,花在私立学校上。很多人(华人)说这样傻,因为学区房还可以升值,五十万投资别处也能有高额回报,而且,交的那些税金都没浪费……殊不知加州的公立学校问题太多了。你刚才讲的教育思维深入人心。再有,就是竞争太激烈了,我们深知家里没有战斗机娃,能躲就躲吧。
更好笑的是我们朋友的孩子在上海上美国学校,那批老师就是一个口气。这几年轰轰烈烈地把厕所都改成无性别差异的了。。。。
桌上的四个拐用手指搬移,拨动,或者翻转弄成一面,移动一个的过程中不能碰到其他拐。冬天课间经常玩那个。
我们这里的一个朋友家里三个孩子,特别明显的对比。上私立的,下午五点回家,一大堆作业和教科书。跟我们家娃一起上(所谓的顶尖)公立的,教科书都没有,一天到晚晃来晃去,动辄放假。结果就是大部分的妈妈干脆就不工作了,否则没法应付。
通过公立教育体系的放羊,还间接损害了女性的事业,一举两得啊。
但是我们算了算,家里一个孩子的,住好学区外面,上私立划算。两个或以上的,都供私立就负担不起了,不如买学区房便宜了。
唯一不同的是砸西瓜。西瓜放在十几米远的地方,玩家会被蒙上眼睛,原地转两圈 ,然后拿着棒子朝前走,砸中西瓜的会有奖品。
我没有玩过,就看个乐子,看大家玩就好。砸破的西瓜会被大家分着吃。玩影子的游戏以前也玩过,就是小时候家里总停电的时候。
可可农历新快乐。
我感觉妈妈会彻底忘了我----无论我如何努力
共5个, 手里留一个, 剩下的撒开,抛起手里那个, 抓起桌子上的,一个个的, 二个一组的,三+1, 四个一起,再接起抛起的那个。
练的是速度。
记得有一次,我们仨打争上游,抓完牌,我爸问我妈:你几个3?我妈神神秘秘地说:凭什么告诉你?!我一个3都没有,然后我爸就先出牌了,我还纳闷儿,怎么他一个3就上班儿了?打到最后,我妈输了,我一看,她手里握着七个3。我问:你七个3怎么不先出?我妈那个后悔啊,她说:我光顾着高兴了,想着留着七个3,最后好一把冲锋,把上班儿这茬给忘了。。。哈哈,后来我们笑话了她好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