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说她的妈妈不识字,可是她的奶奶却是认得字的,而且喜欢读书。读了书就给她讲故事,印象最深的是《红楼梦》。于是红楼梦的故事,也成了我小时候的一部分睡前故事。
妈妈的学生生涯都是在战乱中,日治时期还被逼学了一些日文。高中基本没有好好学,后来上了医学院,才发现自己的基础很差,比那些家庭条件优渥,从小有私人老师的孩子差得太远了。不过她很努力,可以说是拼命。在不少学科上还是取得了优秀的成绩。
我记得小时候看过妈妈的成绩单,"嘲笑"她没有我的好。妈妈就叹气:基础差啊。
也许是那时形成的学习焦虑感,妈妈后来很喜欢读书。专业书籍读了一本又一本,很多时候是一边带孩子、煮菜,甚至是洗衣服的时候读的。
专业书籍之外,她也很喜欢读闲书。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她读《福尔摩斯探案集》,给我讲破案故事,开启了我对侦破文学的喜爱。
在好书被禁的时期,她热情高涨地投入到了地下传阅,甚至是传阅手抄本的队伍。据说也参加过抄写。后来退休了,各种小说也没少看。不过,看得最多的,是散文、随笔、读者文摘、心灵鸡汤之类的。
妈妈读书,从来是拿着笔毫不留情地在空白处做笔记,还折书角,年纪大了以后,更“任性”,甚至看到"讨厌"的文字,会直接把那一页撕掉。我有一次翻看妈妈在读的一本书,赫然发现她的批注:“胡说八道!”、“标点符号都不会用吗”、“狗P不通”......
关于标点符号,妈妈有近乎洁癖的完美要求。但我却在小学刚刚接触标点符号的时候总是我行我素,考试老被扣分。于是,妈妈想到了帮我练习的方法----她找一本旧书,先抄下来所有的标点符号做参考,然后拿蚊香把书页上的标点都烫掉,再在书页下面衬一张白纸,然后让我练习,再对照正确答案。好在我学得算快,不然还不知道要烫多少书页呢。
她不但豪迈地在书本里写笔记,更喜欢摘抄。这个习惯一直保持到大致90岁。这次回家,看见她的一个笔记本,其中有几段摘抄看起来真的有道理啊:
“我们都是在路上的可怜人,要关爱众生,带着慈悲和怜悯。”
这一句,应该是和妈妈的人生教条产生了共鸣。她这辈子帮过的人太多了,好多受惠之人直接给她下跪......
除了抄句子,妈妈也抄很多诗词。我远在美国,就打视频让妈妈玩古诗词填空游戏。我写在白板上给她看,她来填空,居然记得很多诗句。回到北京,我有时候也和她玩,或者我写一句,她抄一句。
一辈子认真的学生,这次经常“耍赖”。写几句不想干了,就闭上眼睛罢工。
家里大书架有不少妈妈的专业书籍,一直到现在,如果谁不舒服,或者她听见什么疑难杂症,还会跑过去翻书,自然是没有帮助的。但是她乐此不疲。
搬家多次,一直没有丢弃的是父母刚刚结婚的时候单位发的一个书架。上面刻着我和哥哥从小量个子的印记。这次看见一张照片,拍的是父母新婚时的宿舍,有书桌,有书架,有一盏他们当时都特别喜爱的捷克水晶灯,据说文革时被砸碎了。
看着他们当年生活过的空间,很朴素,却充满了书香和雅致。书架上放着苏联电影明星的大头照,书桌上摆着他们两人的照片。如今仔细看,仿佛每一缕光线,都是经年累月落下的岁月尘埃。
妈妈读书,读了一辈子,陪伴她的文字,累砌成了一条路,其中的高低起伏,欢乐悲哀,聚散离合,人情冷暖都渐渐成了无关紧要的往事。她如今已经不读书了,甚至把读过的东西都忘了,可是我相信,她读过的所有文字,都已经成为了她的一部分。
是否到了武功高手那种“手中无剑,心中无剑”的境界呢?
妈妈的老旧专业书
妈妈的读书笔记
父母年轻时的小家
女儿给姥姥留作业
我带着妈妈练习写字
学了一些日文、医学院
的各种经历,很符合我对北京一些书香门第的老太太的印象。包括,她老了的“老小孩”的表现。我甚至、几乎能听到你妈妈一口京腔。嗓音比较细对吧?(不像我,是常见的山东老师那种洪亮的大嗓门)
重合度高一点,夏建勋的经历很多和我爸爸不同。
而我爸爸的某些经历(非常小的一部分)和赵忆江有相似。我哥以及他的同学的经历和毕远空有一部分重合。
创作来源于生活,但只是inspiration吧。估计大家的作品都差不多是这个情况。
我这么写,就想起女儿小时候听歌里面唱“是劫还是缘”,然后问:“为啥唱世界还是圆”呢?
最近妈妈对麻将的热爱直接表现在极为珍视她的那一套麻将,生怕丢一张。她曾经告诉我们,文革之前他们家有一套特别好看的麻将,但是除四旧的时候被她拿到公共厕所扔进了粪坑。她一直记得,有一张麻将顽强地卡在粪坑壁上,不肯下去。
不知道是否这件事在潜意识里让妈妈在老年失智的起始阶段开始担心她的麻将,很怕保姆偷她的麻将。说丢了一张就没地方配了。家里直接打响了麻将保卫战。她让哥哥把麻将藏好。哥哥说藏在壁橱里,妈妈说不安全;哥哥说藏在米缸里,妈妈也不放心;哥哥说藏在冰箱、藏在钢琴里......最后,他说:“我每天背回家,人在麻将在!”
妈妈终于点头了......
也不会折书角,我一直都有书签,用它来记号我读到了哪里。
妈妈原来是学医的,只是书太杂了,我怀疑是妇产科?但又有儿科和心电科的书,妈妈喜欢延伸阅读。
了很多不孕症夫妇。
当然是被看成和政策对着干哈。
妈妈说她的妈妈不识字,可是她的奶奶却是认得字的,而且喜欢读书。读了书就给她讲故事,印象最深的是《红楼梦》。于是红楼梦的故事,也成了我小时候的一部分睡前故事。
妈妈的学生生涯都是在战乱中,日治时期还被逼学了一些日文。高中基本没有好好学,后来上了医学院,才发现自己的基础很差,比那些家庭条件优渥,从小有私人老师的孩子差得太远了。不过她很努力,可以说是拼命。在不少学科上还是取得了优秀的成绩。
我记得小时候看过妈妈的成绩单,"嘲笑"她没有我的好。妈妈就叹气:基础差啊。
也许是那时形成的学习焦虑感,妈妈后来很喜欢读书。专业书籍读了一本又一本,很多时候是一边带孩子、煮菜,甚至是洗衣服的时候读的。
专业书籍之外,她也很喜欢读闲书。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她读《福尔摩斯探案集》,给我讲破案故事,开启了我对侦破文学的喜爱。
在好书被禁的时期,她热情高涨地投入到了地下传阅,甚至是传阅手抄本的队伍。据说也参加过抄写。后来退休了,各种小说也没少看。不过,看得最多的,是散文、随笔、读者文摘、心灵鸡汤之类的。
妈妈读书,从来是拿着笔毫不留情地在空白处做笔记,还折书角,年纪大了以后,更“任性”,甚至看到"讨厌"的文字,会直接把那一页撕掉。我有一次翻看妈妈在读的一本书,赫然发现她的批注:“胡说八道!”、“标点符号都不会用吗”、“狗P不通”......
关于标点符号,妈妈有近乎洁癖的完美要求。但我却在小学刚刚接触标点符号的时候总是我行我素,考试老被扣分。于是,妈妈想到了帮我练习的方法----她找一本旧书,先抄下来所有的标点符号做参考,然后拿蚊香把书页上的标点都烫掉,再在书页下面衬一张白纸,然后让我练习,再对照正确答案。好在我学得算快,不然还不知道要烫多少书页呢。
她不但豪迈地在书本里写笔记,更喜欢摘抄。这个习惯一直保持到大致90岁。这次回家,看见她的一个笔记本,其中有几段摘抄看起来真的有道理啊:
“我们都是在路上的可怜人,要关爱众生,带着慈悲和怜悯。”
这一句,应该是和妈妈的人生教条产生了共鸣。她这辈子帮过的人太多了,好多受惠之人直接给她下跪......
除了抄句子,妈妈也抄很多诗词。我远在美国,就打视频让妈妈玩古诗词填空游戏。我写在白板上给她看,她来填空,居然记得很多诗句。回到北京,我有时候也和她玩,或者我写一句,她抄一句。
一辈子认真的学生,这次经常“耍赖”。写几句不想干了,就闭上眼睛罢工。
家里大书架有不少妈妈的专业书籍,一直到现在,如果谁不舒服,或者她听见什么疑难杂症,还会跑过去翻书,自然是没有帮助的。但是她乐此不疲。
搬家多次,一直没有丢弃的是父母刚刚结婚的时候单位发的一个书架。上面刻着我和哥哥从小量个子的印记。这次看见一张照片,拍的是父母新婚时的宿舍,有书桌,有书架,有一盏他们当时都特别喜爱的捷克水晶灯,据说文革时被砸碎了。
看着他们当年生活过的空间,很朴素,却充满了书香和雅致。书架上放着苏联电影明星的大头照,书桌上摆着他们两人的照片。如今仔细看,仿佛每一缕光线,都是经年累月落下的岁月尘埃。
妈妈读书,读了一辈子,陪伴她的文字,累砌成了一条路,其中的高低起伏,欢乐悲哀,聚散离合,人情冷暖都渐渐成了无关紧要的往事。她如今已经不读书了,甚至把读过的东西都忘了,可是我相信,她读过的所有文字,都已经成为了她的一部分。
是否到了武功高手那种“手中无剑,心中无剑”的境界呢?
妈妈的老旧专业书
妈妈的读书笔记
父母年轻时的小家
女儿给姥姥留作业
我带着妈妈练习写字
学了一些日文、医学院
的各种经历,很符合我对北京一些书香门第的老太太的印象。包括,她老了的“老小孩”的表现。我甚至、几乎能听到你妈妈一口京腔。嗓音比较细对吧?(不像我,是常见的山东老师那种洪亮的大嗓门)
重合度高一点,夏建勋的经历很多和我爸爸不同。
而我爸爸的某些经历(非常小的一部分)和赵忆江有相似。我哥以及他的同学的经历和毕远空有一部分重合。
创作来源于生活,但只是inspiration吧。估计大家的作品都差不多是这个情况。
我这么写,就想起女儿小时候听歌里面唱“是劫还是缘”,然后问:“为啥唱世界还是圆”呢?
最近妈妈对麻将的热爱直接表现在极为珍视她的那一套麻将,生怕丢一张。她曾经告诉我们,文革之前他们家有一套特别好看的麻将,但是除四旧的时候被她拿到公共厕所扔进了粪坑。她一直记得,有一张麻将顽强地卡在粪坑壁上,不肯下去。
不知道是否这件事在潜意识里让妈妈在老年失智的起始阶段开始担心她的麻将,很怕保姆偷她的麻将。说丢了一张就没地方配了。家里直接打响了麻将保卫战。她让哥哥把麻将藏好。哥哥说藏在壁橱里,妈妈说不安全;哥哥说藏在米缸里,妈妈也不放心;哥哥说藏在冰箱、藏在钢琴里......最后,他说:“我每天背回家,人在麻将在!”
妈妈终于点头了......
也不会折书角,我一直都有书签,用它来记号我读到了哪里。
妈妈原来是学医的,只是书太杂了,我怀疑是妇产科?但又有儿科和心电科的书,妈妈喜欢延伸阅读。
了很多不孕症夫妇。
当然是被看成和政策对着干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