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元1944年的夏天,没有温暖,只有暑热。
自太平洋战争爆发以来,随着侵略战争的旷日持久和不断蔓延扩大,日军的军备及物资供应严重不足,而日本本土的军工生产和战备物资早已经无力支撑这场侵略战争继续下去,于是,日本人便在前线采取了“以战养战”的军事策略。青岛市政府以及新民会积极配合日军,号召市民“献飞机”、“献金”,还硬性要求每户居民至少“献铜”一斤,以“增强友邦日本之战力”。
这日早上,小篮子娘来元福嫂家串门儿,正巧二嫂跟南屋婶子也在场,四个婆娘炕上盘腿坐好,先是闲扯了些日常话题,随后不免又说起交铜来,几个人都窝了一肚子的牢骚怨气。
“这鬼天气,臭虫倒忙得欢实,净欺负穷人。”小篮子娘一边用力摇着把蒲扇、一边挠着被臭虫咬的满腿的红疙瘩,她沉着脸,道:“你们大伙说说看,有这么逼迫人的么?我家那个情况明摆着的,连饭都快吃不上了,哪儿还有现成的铜料备着?林太太还一个劲儿地催着赶紧交铜,说是不能因为我们一家连累了一院子的住户,真是的,什么世道啊,人穷就该被枪毙?”
元福嫂点头附和:“是啊,日本鬼子可真能变着法儿地祸害人,自己家里缺铜,造不出枪炮子弹来了,竟逼着挨他们打的人捐献,这不是让吊死鬼自个儿给自个儿做脖子套么?可恶!”
“唉,这得怪咱政府没有骨气,天下哪儿有这样的理?!”二嫂叹了口气,虽然她一向看不起小篮子娘一家子的懒惰、无赖,可这跟她对萧太太的鄙视来说真又算不上什么了,她忿忿地说:“要我说,楼上那个‘日本二尾子’顶不是个东西了,前天她来跟我说,市里派下来的任务她也是没有办法的,还说,她家的门把儿、箱屉上的活页,凡是带铜的都让她给捐出来了,也让我抓紧点儿,不行就到破烂市去收点儿,我呸!她把腚一抬,放个轻巧屁就算完了,知道行情么?我今早去了趟西大森,铜价快赶上银子的价了,这不是成心绝了咱穷人的活路么?”
南屋婶子虽有不同的见解,可说起来也气短:“他二嫂,话也不能这么说,萧太太也是里外难为人啊,收上去的铜又不能落她手里,给她拿回家去私用,再说了,上面也不是只让咱永泰里的居民交铜啊。唉,说来说去,咱们平头百姓有个啥能耐?还不是只能听人家的摆布?我这也愁得睡不着,哪儿搜罗铜去?家里统共就俩铜活页全都被我给起下来了,还被俺家那个老不死的给吵吵了半天,可那点儿铜顶个屁用?!离着一斤还差老鼻子呢。”
元福嫂撇撇嘴,脸上愁云密布:“我也没处寻去,家里连一片铜活页也不趁,哼,要铜没有,大不了赔上我这条贱命,反正,如今这世道,咱穷人不是死路一条就是一条死路,早死早托生,活着也是遭罪受苦。”
二嫂点头附和道:“嗯,要我说,咱大家伙儿干脆齐了心,就他娘的不交铜,我看政府能拿咱怎么办?!”
小篮子娘有点心虚:“唉,就怕这么着混不过去啊,若是政府怪罪下来,那可咋办?日本人可不是好惹的,真要弄出点儿事儿来……”
“怕什么?!”篮子娘还没说完,二嫂心烦便打断了她的话,又瞪眼斥她:“全市这么多交不起铜的人,就让日本人全都拉出去统统毙了吧,死了倒也干脆利索,省得活得这么窝囊,连条狗都跟不上。”
“哎我说二嫂子,你跟我急眼有个屁用?有本事你找日本人说理去啊。”篮子娘见二嫂说话不中听,就梗着脖子,抬高了嗓门儿:“咱穷人好歹也是老天爷造就的命,凭什么就不好好爱惜?”
二嫂也不示弱,大嗓门儿更是洪亮:“嗬嗬,有本事你就把你那份儿铜交上,跟我这儿啰嗦个屁!我又不是日本人,能免了你家的铜。”
篮子娘听她这生硬的口气,心里很不痛快,嘴巴就跟刀子一般锋利,她阴阳怪气地说:“哼哼,站着说话不腰疼,有种你来启头,俺几个跟你腚后。哼,把旁人撮出去替你挡枪子儿算什么本事!”
“你!”二嫂脸涨得通红,她被篮子娘这番话给揶揄得张口结舌,南屋婶子见这俩说话拧不到一处去,搞不好要掐架,便赶紧打圆场:“要我说,铜是肯定交不上了,但咱得想个好法子,一来不能损了大家伙儿的性命,二来还不能给旁人添麻烦。”
元福嫂附和:“嗯,婶子说得是,只是,这倒难了。”
几个婆娘默默无语,生闷气的生闷气,想主意的想主意,过了半晌,南屋婶子开口建议道:“这么着怎么样?咱楼上那不还有家日本人么?让萧太太跟他好好商议商议,让他跟市里的日本人说说,最好能免了咱的差。”
二嫂坚决反对:“不行,我死活都不跟狗娘养的日本人来往,俺家大得死在他们手里,这笔血债他们迟早要还的。”二嫂的长子跟随表哥偷偷离家跑去投奔八路,后来,听说这哥儿俩全都死在了前线,一提起日本人来,二嫂便恨得骂娘骂祖宗。
“婶子好主意”,篮子娘倒十分赞同这个主意:“听说萧太太在市警察局里也有靠山,让她去帮咱走走门路也是个办法哦。再者说了,咱交不上铜她不也得跟着受连累么?咱这也是为她着想呢。”
元福嫂见商量了好半天,也拿不出个更好的主意来,就道:“嗯,也只有这样了。”
篮子娘心喜,趁机建议:“橱嫚儿娘,你跟萧太太熟络,又沾亲带故的,那就劳烦你去跟她说说,噢,记得捎上俺家哦。”
二嫂上来了拗脾气,粗着嗓门儿道:“俺家就不用了,我可不想沾那个‘日本二尾子’的光。”
晚上,元福嫂硬着头皮上楼跟萧太太说去,萧太太看在干亲的份上倒是勉强答应去跟陈至魁说说,谁想,这后来竟惹出了更大的麻烦。
****** ******
自日本人占领青岛以来,因杨二爷坚持不与日本人合作、不跟日本人做买卖,杨氏店铺里进出的洋货或是西欧的或是美国的,不再有日本货。可是,自二战爆发以来,欧洲的日用货物不但货源紧张、供货渠道不畅,而且还品种不全、价格奇高,再加上日伪政府的横征暴敛、日本人的大肆掠夺,地痞流氓也趁乱敲诈勒索商家,杨氏商铺的生意眼见着日益衰落、难以维系,更为雪上加霜的是,两年前,一直忠心耿耿为杨家勤勉效劳的总管吴先生驾鹤西去,尽管杨二爷辛勤操劳,可他独力难支,性子又忠厚,不善耍奸打滑,保守这份祖业实在勉为其难,为此,杨氏兄弟在生意上的意见分歧越来越大,幸好上面有精力旺盛的杨老太太给镇着,这一大家子至少外表上看来还有个架子给撑着,不至于一时半会儿这就散了。
话说六、七年前,杨三爷叔轩从南方捣腾进了一批羊皮,因他没什么经商经验,人又盲目自信,验货不仔细被人以次充好坑了一把,运回时偏偏又赶上个连阴天,以至于那批皮货大部分发霉变质,压了仓底快一年,占着地方不说,因几万大洋不能周转,杨氏店铺的流动资金不免捉襟见肘,杨二爷疲于应付、四处筹款填塞漏洞,再加上日本鬼子进了城,人心惶惶的,生意更是难做。
这日晚饭后,杨家两兄弟在厅里喝茶闲聊,捎带着也聊起了生意上的事情。叔轩一边剔着牙、一边建议:“二哥,都说今冬的皮货还要继续走俏,咱头年押下的那批小羊皮我看这下可以脱手了,一来,军方征走了好多皮货做军用,二来,因为战事,农民养羊的少了,羊皮更是紧俏。”
“可是”,仲轩沉吟了一会儿,道:“咱库里那批存货大概有三、四成已经发霉变质,其余的马马虎虎还可以充个二级品,嗐,一等价收上来的皮子,就算在眼下也很难卖上个二级品的价哦。”
叔轩听二哥话里有话,分明是在责备自己嘛,便“扑”地一下,将嘴里含着的一根牙签吐到地上:“哎我说二哥,话可不能这么说,我当初那也可算是有真知真觉啊,谁料想,天不作美,损了点货那也不能全赖我呕,再者说了,咱把那批货囤到现在再脱手,抛去发霉的,就是剩下的那些赚个三、五成也不希奇呢。”
“嗯,逢是赚钱就比赔本儿强”,杨老太太听出点门道来就顺嘴插了一句:“我说仲轩哪,那就赶紧把那批货给倒腾出去啊,你俩为这事儿起争执也不是三回两么的了,我听得耳朵都快起茧子了,赶紧地哦,越快越好,省得被它连累得吃饭不香、睡觉不甜,伤感情。”
仲轩瞟了一眼杨老太太,心里有苦说不出:叔轩看的样货是一等土种绵羊皮,纹理细致漂亮,手感柔软细腻,下垂感也强,可到手的货里却掺杂了不少的“串皮”(改良羊皮),这种“串皮” 的特点是柔软易裂,遇上点外力就很容易被撕裂,很难卖上个好价钱,当然了,人家成心想瞒骗叔轩这个外行还是不难的,更何况,那里面还有那么多的霉货,嗐,真成烫手的山芋了。
仲轩蹙了一下眉,低声道:“买家又不傻,只怕难以脱手”,心里埋着那些的实话他鼓了几鼓终究也没说出口,一来,他不想打击叔轩的自信心,二来,他不想让老母亲也跟着一起着急。
“不就是皮子发点霉么”,叔轩撇撇嘴,道:“二哥,这你就外行了不是,我跟人打听过了,残皮都能修得跟整张的一般模样了,更何况一点霉变,依我看,皮货市明年的行情还不知怎样呢,不如咱再投点钱,找人把霉变的那些皮子整整,保证卖个好价。”
仲轩耐着性子跟叔轩解释:“虽说眼下皮货紧俏,可咱也不能以次充好啊,为了那点蝇头小利而毁了杨氏商行的信誉,赚进的那点现钱有限,可损的那些就是良心哦,岂是用钱能补偿得来的?咱爹当年能在青岛港上立足、发家,除了抓住了大好时机外,他老人家经商靠得不就是诚信二字么?还有咱爷爷,八国联军攻下北京城那年……”
叔轩不耐烦了,冷笑了一声,脸子一沉:“嘿我说二哥,扯得远了点儿吧?”
仲轩不紧不慢地道:“‘诚,信也’,此乃道德根本、万古真理。”
叔轩本是个心比天高的主,一向看不惯仲轩的迂腐守旧,他把脸冲着娘,眼睛却瞥向了仲轩:“俗话说,‘无奸不商,无商不奸’,话糙理不糙,此乃为商的本质。”
杨老太太见俩儿子谈得有点僵,便打圆场道:“是啊,商人逐利是根本,只要不祸害人、不背了良心就成。”她担心仲轩办事拖拉,就又嘱咐他:“依我看,叔轩说的法子可行,你回头就去跟吴先生商议商议,让他看着办,他办事牢靠,我放心。”
其实,仲轩又何尝不想及早把那批货脱手?他只是苦于缺乏解套之计。次日,他与吴先生商量对策,他二人又闷头苦思冥想了两天,终于合计出了一个计策。
仲轩采纳了叔轩的建议,化了不多的钱将大部分可以修饰的羊皮进行了加工,另外,他又投下巨资从新西兰进了一大批上好的绵羊皮,他将原先的劣等皮货夹在这批头等货中,因为次等品的相对数量下降、不引人注目,杨氏从而顺利将积压一年多的陈货一举脱手,算下来,这笔买卖杨家非但没有赔本反倒赚出了一大笔,这让仲轩喜出望外,叔轩自然得意洋洋的,全家上下亦是喜气洋洋的。
三媳妇秋禾趁着二爷高兴,趁机建议:“二哥,眼看着就要过阳历年了,能不能提前分红利呀?”怕二爷回绝,她便黏糊老太太:“借着今年的利市,咱家来年也一定会财源茂盛的,是不,娘?”
杨老太太喜得俩眼眯成了一条缝,就在一旁帮衬:“嗯,达江娘说得是,仲轩呐,今年赚得多,那就给孩子们多分点儿,啊?”
仲轩二话没说,应道:“好好,回头我吩咐吴先生,明儿就分。”
福兮祸所依!可惜好景不长,杨家还未从欢喜的气氛中恢复过来就因为这批皮货而遭了秧,杨氏商行大伤元气,从此家道中衰走了下坡路。
西元1944年的夏天,没有温暖,只有暑热。
自太平洋战争爆发以来,随着侵略战争的旷日持久和不断蔓延扩大,日军的军备及物资供应严重不足,而日本本土的军工生产和战备物资早已经无力支撑这场侵略战争继续下去,于是,日本人便在前线采取了“以战养战”的军事策略。青岛市政府以及新民会积极配合日军,号召市民“献飞机”、“献金”,还硬性要求每户居民至少“献铜”一斤,以“增强友邦日本之战力”。
这日早上,小篮子娘来元福嫂家串门儿,正巧二嫂跟南屋婶子也在场,四个婆娘炕上盘腿坐好,先是闲扯了些日常话题,随后不免又说起交铜来,几个人都窝了一肚子的牢骚怨气。
“这鬼天气,臭虫倒忙得欢实,净欺负穷人。”小篮子娘一边用力摇着把蒲扇、一边挠着被臭虫咬的满腿的红疙瘩,她沉着脸,道:“你们大伙说说看,有这么逼迫人的么?我家那个情况明摆着的,连饭都快吃不上了,哪儿还有现成的铜料备着?林太太还一个劲儿地催着赶紧交铜,说是不能因为我们一家连累了一院子的住户,真是的,什么世道啊,人穷就该被枪毙?”
元福嫂点头附和:“是啊,日本鬼子可真能变着法儿地祸害人,自己家里缺铜,造不出枪炮子弹来了,竟逼着挨他们打的人捐献,这不是让吊死鬼自个儿给自个儿做脖子套么?可恶!”
“唉,这得怪咱政府没有骨气,天下哪儿有这样的理?!”二嫂叹了口气,虽然她一向看不起小篮子娘一家子的懒惰、无赖,可这跟她对萧太太的鄙视来说真又算不上什么了,她忿忿地说:“要我说,楼上那个‘日本二尾子’顶不是个东西了,前天她来跟我说,市里派下来的任务她也是没有办法的,还说,她家的门把儿、箱屉上的活页,凡是带铜的都让她给捐出来了,也让我抓紧点儿,不行就到破烂市去收点儿,我呸!她把腚一抬,放个轻巧屁就算完了,知道行情么?我今早去了趟西大森,铜价快赶上银子的价了,这不是成心绝了咱穷人的活路么?”
南屋婶子虽有不同的见解,可说起来也气短:“他二嫂,话也不能这么说,萧太太也是里外难为人啊,收上去的铜又不能落她手里,给她拿回家去私用,再说了,上面也不是只让咱永泰里的居民交铜啊。唉,说来说去,咱们平头百姓有个啥能耐?还不是只能听人家的摆布?我这也愁得睡不着,哪儿搜罗铜去?家里统共就俩铜活页全都被我给起下来了,还被俺家那个老不死的给吵吵了半天,可那点儿铜顶个屁用?!离着一斤还差老鼻子呢。”
元福嫂撇撇嘴,脸上愁云密布:“我也没处寻去,家里连一片铜活页也不趁,哼,要铜没有,大不了赔上我这条贱命,反正,如今这世道,咱穷人不是死路一条就是一条死路,早死早托生,活着也是遭罪受苦。”
二嫂点头附和道:“嗯,要我说,咱大家伙儿干脆齐了心,就他娘的不交铜,我看政府能拿咱怎么办?!”
小篮子娘有点心虚:“唉,就怕这么着混不过去啊,若是政府怪罪下来,那可咋办?日本人可不是好惹的,真要弄出点儿事儿来……”
“怕什么?!”篮子娘还没说完,二嫂心烦便打断了她的话,又瞪眼斥她:“全市这么多交不起铜的人,就让日本人全都拉出去统统毙了吧,死了倒也干脆利索,省得活得这么窝囊,连条狗都跟不上。”
“哎我说二嫂子,你跟我急眼有个屁用?有本事你找日本人说理去啊。”篮子娘见二嫂说话不中听,就梗着脖子,抬高了嗓门儿:“咱穷人好歹也是老天爷造就的命,凭什么就不好好爱惜?”
二嫂也不示弱,大嗓门儿更是洪亮:“嗬嗬,有本事你就把你那份儿铜交上,跟我这儿啰嗦个屁!我又不是日本人,能免了你家的铜。”
篮子娘听她这生硬的口气,心里很不痛快,嘴巴就跟刀子一般锋利,她阴阳怪气地说:“哼哼,站着说话不腰疼,有种你来启头,俺几个跟你腚后。哼,把旁人撮出去替你挡枪子儿算什么本事!”
“你!”二嫂脸涨得通红,她被篮子娘这番话给揶揄得张口结舌,南屋婶子见这俩说话拧不到一处去,搞不好要掐架,便赶紧打圆场:“要我说,铜是肯定交不上了,但咱得想个好法子,一来不能损了大家伙儿的性命,二来还不能给旁人添麻烦。”
元福嫂附和:“嗯,婶子说得是,只是,这倒难了。”
几个婆娘默默无语,生闷气的生闷气,想主意的想主意,过了半晌,南屋婶子开口建议道:“这么着怎么样?咱楼上那不还有家日本人么?让萧太太跟他好好商议商议,让他跟市里的日本人说说,最好能免了咱的差。”
二嫂坚决反对:“不行,我死活都不跟狗娘养的日本人来往,俺家大得死在他们手里,这笔血债他们迟早要还的。”二嫂的长子跟随表哥偷偷离家跑去投奔八路,后来,听说这哥儿俩全都死在了前线,一提起日本人来,二嫂便恨得骂娘骂祖宗。
“婶子好主意”,篮子娘倒十分赞同这个主意:“听说萧太太在市警察局里也有靠山,让她去帮咱走走门路也是个办法哦。再者说了,咱交不上铜她不也得跟着受连累么?咱这也是为她着想呢。”
元福嫂见商量了好半天,也拿不出个更好的主意来,就道:“嗯,也只有这样了。”
篮子娘心喜,趁机建议:“橱嫚儿娘,你跟萧太太熟络,又沾亲带故的,那就劳烦你去跟她说说,噢,记得捎上俺家哦。”
二嫂上来了拗脾气,粗着嗓门儿道:“俺家就不用了,我可不想沾那个‘日本二尾子’的光。”
晚上,元福嫂硬着头皮上楼跟萧太太说去,萧太太看在干亲的份上倒是勉强答应去跟陈至魁说说,谁想,这后来竟惹出了更大的麻烦。
****** ******
自日本人占领青岛以来,因杨二爷坚持不与日本人合作、不跟日本人做买卖,杨氏店铺里进出的洋货或是西欧的或是美国的,不再有日本货。可是,自二战爆发以来,欧洲的日用货物不但货源紧张、供货渠道不畅,而且还品种不全、价格奇高,再加上日伪政府的横征暴敛、日本人的大肆掠夺,地痞流氓也趁乱敲诈勒索商家,杨氏商铺的生意眼见着日益衰落、难以维系,更为雪上加霜的是,两年前,一直忠心耿耿为杨家勤勉效劳的总管吴先生驾鹤西去,尽管杨二爷辛勤操劳,可他独力难支,性子又忠厚,不善耍奸打滑,保守这份祖业实在勉为其难,为此,杨氏兄弟在生意上的意见分歧越来越大,幸好上面有精力旺盛的杨老太太给镇着,这一大家子至少外表上看来还有个架子给撑着,不至于一时半会儿这就散了。
话说六、七年前,杨三爷叔轩从南方捣腾进了一批羊皮,因他没什么经商经验,人又盲目自信,验货不仔细被人以次充好坑了一把,运回时偏偏又赶上个连阴天,以至于那批皮货大部分发霉变质,压了仓底快一年,占着地方不说,因几万大洋不能周转,杨氏店铺的流动资金不免捉襟见肘,杨二爷疲于应付、四处筹款填塞漏洞,再加上日本鬼子进了城,人心惶惶的,生意更是难做。
这日晚饭后,杨家两兄弟在厅里喝茶闲聊,捎带着也聊起了生意上的事情。叔轩一边剔着牙、一边建议:“二哥,都说今冬的皮货还要继续走俏,咱头年押下的那批小羊皮我看这下可以脱手了,一来,军方征走了好多皮货做军用,二来,因为战事,农民养羊的少了,羊皮更是紧俏。”
“可是”,仲轩沉吟了一会儿,道:“咱库里那批存货大概有三、四成已经发霉变质,其余的马马虎虎还可以充个二级品,嗐,一等价收上来的皮子,就算在眼下也很难卖上个二级品的价哦。”
叔轩听二哥话里有话,分明是在责备自己嘛,便“扑”地一下,将嘴里含着的一根牙签吐到地上:“哎我说二哥,话可不能这么说,我当初那也可算是有真知真觉啊,谁料想,天不作美,损了点货那也不能全赖我呕,再者说了,咱把那批货囤到现在再脱手,抛去发霉的,就是剩下的那些赚个三、五成也不希奇呢。”
“嗯,逢是赚钱就比赔本儿强”,杨老太太听出点门道来就顺嘴插了一句:“我说仲轩哪,那就赶紧把那批货给倒腾出去啊,你俩为这事儿起争执也不是三回两么的了,我听得耳朵都快起茧子了,赶紧地哦,越快越好,省得被它连累得吃饭不香、睡觉不甜,伤感情。”
仲轩瞟了一眼杨老太太,心里有苦说不出:叔轩看的样货是一等土种绵羊皮,纹理细致漂亮,手感柔软细腻,下垂感也强,可到手的货里却掺杂了不少的“串皮”(改良羊皮),这种“串皮” 的特点是柔软易裂,遇上点外力就很容易被撕裂,很难卖上个好价钱,当然了,人家成心想瞒骗叔轩这个外行还是不难的,更何况,那里面还有那么多的霉货,嗐,真成烫手的山芋了。
仲轩蹙了一下眉,低声道:“买家又不傻,只怕难以脱手”,心里埋着那些的实话他鼓了几鼓终究也没说出口,一来,他不想打击叔轩的自信心,二来,他不想让老母亲也跟着一起着急。
“不就是皮子发点霉么”,叔轩撇撇嘴,道:“二哥,这你就外行了不是,我跟人打听过了,残皮都能修得跟整张的一般模样了,更何况一点霉变,依我看,皮货市明年的行情还不知怎样呢,不如咱再投点钱,找人把霉变的那些皮子整整,保证卖个好价。”
仲轩耐着性子跟叔轩解释:“虽说眼下皮货紧俏,可咱也不能以次充好啊,为了那点蝇头小利而毁了杨氏商行的信誉,赚进的那点现钱有限,可损的那些就是良心哦,岂是用钱能补偿得来的?咱爹当年能在青岛港上立足、发家,除了抓住了大好时机外,他老人家经商靠得不就是诚信二字么?还有咱爷爷,八国联军攻下北京城那年……”
叔轩不耐烦了,冷笑了一声,脸子一沉:“嘿我说二哥,扯得远了点儿吧?”
仲轩不紧不慢地道:“‘诚,信也’,此乃道德根本、万古真理。”
叔轩本是个心比天高的主,一向看不惯仲轩的迂腐守旧,他把脸冲着娘,眼睛却瞥向了仲轩:“俗话说,‘无奸不商,无商不奸’,话糙理不糙,此乃为商的本质。”
杨老太太见俩儿子谈得有点僵,便打圆场道:“是啊,商人逐利是根本,只要不祸害人、不背了良心就成。”她担心仲轩办事拖拉,就又嘱咐他:“依我看,叔轩说的法子可行,你回头就去跟吴先生商议商议,让他看着办,他办事牢靠,我放心。”
其实,仲轩又何尝不想及早把那批货脱手?他只是苦于缺乏解套之计。次日,他与吴先生商量对策,他二人又闷头苦思冥想了两天,终于合计出了一个计策。
仲轩采纳了叔轩的建议,化了不多的钱将大部分可以修饰的羊皮进行了加工,另外,他又投下巨资从新西兰进了一大批上好的绵羊皮,他将原先的劣等皮货夹在这批头等货中,因为次等品的相对数量下降、不引人注目,杨氏从而顺利将积压一年多的陈货一举脱手,算下来,这笔买卖杨家非但没有赔本反倒赚出了一大笔,这让仲轩喜出望外,叔轩自然得意洋洋的,全家上下亦是喜气洋洋的。
三媳妇秋禾趁着二爷高兴,趁机建议:“二哥,眼看着就要过阳历年了,能不能提前分红利呀?”怕二爷回绝,她便黏糊老太太:“借着今年的利市,咱家来年也一定会财源茂盛的,是不,娘?”
杨老太太喜得俩眼眯成了一条缝,就在一旁帮衬:“嗯,达江娘说得是,仲轩呐,今年赚得多,那就给孩子们多分点儿,啊?”
仲轩二话没说,应道:“好好,回头我吩咐吴先生,明儿就分。”
福兮祸所依!可惜好景不长,杨家还未从欢喜的气氛中恢复过来就因为这批皮货而遭了秧,杨氏商行大伤元气,从此家道中衰走了下坡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