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与双盲实验(续)

有点儿闲
楼主 (文学城)

建国以来,政府重视中医,大搞中西医结合。然而几十年过去,中医不仅没有发展,反而岌岌可危,命悬一线,大有被踢出历史舞台,放进博物馆的架势。究其原因,是我们对中医的研究走在错误的道路上。

 

过去七十多年的中医研究,是在西医理论指导下以西医的思维方式进行的。然而中医理论与西医理论截然不同。中医的理论是阴阳五行,中药的使用与此理论环环相扣,密不可分。我在另外一篇文章中曾经阐述过这个问题(https://blog.wenxuecity.com/myblog/48141/202212/27728.html)。中药和中药方剂只能在中医的诊断下使用,不能用于西医的诊断。如果按照西医的诊断使用中药治疗,轻则没有疗效,重则还会危及生命。但是悲哀的是,很多中医双盲实验恰恰就是用西医的诊断验证中药的治疗,这样做直接导致了实验结果的强差人意。临床药物试验成功与否,对药物适应症(Inclusion Criteria)和禁忌症(Exclusion Criteria)的选择和把握是关键因素,这一点中药西药都不例外。

 

我们继续以桂枝汤来做说明。双盲实验的研究对象是桂枝汤治疗感冒,注意桂枝汤是中药方剂,感冒是西医诊断。实际上,中医对感冒的诊断更详细。在中医理论体系中,感冒发病率比较高的是风寒型和风热型,此外还有寒湿型湿热型气虚型阴虚型。桂枝汤只适用于风寒型中的一小类即表寒虚证(此即适应症选择的重要性),不能治疗所有感冒。从中医角度大致划分一下各种类型的比例:风寒型占35%,风热型占35%,寒湿型占10%,湿热型占10%,其他占10%。在比例为35%的风寒型里,多见的是表寒实证的麻黄汤证,我们以20%估算,那么表寒虚证的桂枝汤证只占15%。由此可见,以西医感冒诊断为标准进行的桂枝汤双盲实验,桂枝汤的有效率仅占15%,去除实验中的误差等因素,其有效率可能更低。按照这个结果,用统计学方法计算出来,毫无疑问P值会大于0.05,没有明显的治疗作用。

 

但是,如果我们改变实验思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做双盲实验,其结果就会明显不同。

 

我们仍然以桂枝汤为例。如果我们以“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的表寒虚证做为诊断依据,再用桂枝汤进行双盲实验,其疗效会显而易见,P值小于0.05毋庸置疑。因为桂枝汤是表寒虚证的对证方剂,就像螺丝对螺母一样严丝合缝。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表寒虚证的诊断我认为很容易,即便考虑到中医从业人员水平差异,纳入一定的误诊率,疗效也应该是显著的。同样是双盲实验,以中医诊断为准做出的有显著效果,以西医诊断为准做出的没有效果。实验结果天壤之别,其根源就在于药物适应症的选择错误。

 

前段时间,传闻钟南山院士要做莲花清瘟胶囊治疗新冠感染的双盲实验。我相信钟南山是一位出色的西医大夫,但是他也犯了同样的错误。莲花清瘟胶囊是中药,新冠感染是西医诊断。莲花清瘟胶囊治疗的只是新冠感染中的一种类型-表里皆热型,并不能用于所有的新冠感染。以他的研究思路进行双盲实验,效果不会太好。几年前,天津天力士的复方丹参滴丸曾经力争进入美国市场,但在临床三期实验时折戟沉沙,我猜测也与实验设计有关。

 

总之,中医可以做双盲实验。双盲实验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取决于实验设计的细节。中医的双盲实验只能以中医诊断为标准,不能以西医的诊断替代。双盲实验的确是试金石,在正确的实验方法指导下,中医定会展现出它的熠熠生辉光芒四射。

 

科学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是追求真理的手段。科学是帮助人们飞翔的翅膀,而不是束缚人类的桎梏。在科学没有出现之前,太阳东升西落了亿万年,中医也使用了几千年,它们都实实在在存在着。科学出现后,因为科学能解释太阳为什么东升西落,于是太阳的运行规律被接受。但是科学尚不能解释中医为什么能治病,于是中医被贴上不科学的标签,游街示众,吊打鞭笞,如文革时造反派打倒反动学术权威一般。当科学变成拜科学教,就与烧死伽利略的宗教无异,成为阻挡人类追求真理的绊脚石。

 

被科学教打压的中医,不知何时才能在漫漫长夜里浴火重生。

 

P
Peaceview
一个外行的感觉,大体上中医治疗偏重于功能性的,西医治疗的强项是病理性病变。
P
Peaceview
如果用西医的检测手段检测中医的治疗效果,那西医的生化、仪器检测技术还需提高。(一个外行的感悟)
P
Peaceview
如果用西医的检测手段检测中医的治疗效果,那西医的生化、仪器检测技术还需提高。(一个外行的感悟)
有点儿闲
不是。比如细菌感染,用中医方法治疗后,检测血象,白细胞也会降到正常水平
有点儿闲
由病理状态改变到正常生理状态,也是中医治疗追求的目标

只是因为中医历史悠久,以前没有西医的检测手段,

才让人误以为中医治疗以功能性为主。

5
5181
中药成分可通过化学分析测出.要投入大量时间/钱,需要上面拨款搞.
P
Peaceview
问行家病例:失眠。西医直接安眠药或抗忧郁药。中医失眠分要辩证类型,中医辩证治愈,西医生化的前后差异?
P
Peaceview
是这样,这个工作量及规模特别大,单一成分、组合成分都要测!
有点儿闲
不是行家,共同探讨。在中医治疗之前,做相关的西医检测;中医治愈后,再做同样的检测,就可以看出差异了
有点儿闲
FDA认定的药物有两类:小分子类药物和生物制剂类biological

Biological 不要求所有成分必须清楚,比如新冠治疗使用的抗血清。

中药可以走生物制剂类程序,否则复方丹参滴丸不可能进入临床一期二期实验。

5
5181
生物制剂类成分大多能搞清.搞不清会继续研发检测方法.
5
5181
中医要搞更大,要学西医,后面有化学,生化,数学,物理,电脑,工程...专业参与.美国住院医匹配是经济学家的算法

并因此获得 2012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http://culture.efnchina.com/show-116-66045-1.html

 

P
Peaceview
这样做是一个常规和系统的方法,就是要建立一个中医的治疗与研究机制,长期坚持下去!
有点儿闲
中医很开放,可以接受化学、生化、数学、工程、计算机。。。影像技术血液检测等都可以囊括进来

只是,你不觉得随着西医分工越来越细,弊端越来越多吗?

中医不能像西医那样细分,否则中医师的水平会越来越低。

有点儿闲
现在很多中医都这样做了。比如我治疗三高,除了临床症状之外,主要就是看检测数据
小二哥李白
好委屈哟,西医师们,科学家们,赶紧出来为中医师们道歉。。
O
OceanSound
以西医的思路用中药不灵的。想要黑中医,只要西医开中药。
O
OceanSound
这个要看谁笑到最后。
p
pickshell
还有比如中药治疗胃出血,也是可以用西医手段验证的。
P
Peaceview
您目前这样做主要还是在临床上,而中医最终要把自己实际临床实践与理论解释被大家所接受,建立中医自己的“游戏规则”,这个规则不是要和
P
Peaceview
我遇到过一个中医,他用西医的思路开药,对症开药:与病症有关的药一起堆上来。中医是辩证开方!
O
OceanSound
你说的是方证对应,一个证型对应一个方,专病专方,套方就行,很多时候效果不错,但疑难杂症就不行了。
O
OceanSound
赞同。中医理论来自天外,所以一次成熟到位。 把天书翻译成白话 任务比较艰巨。
有点儿闲
李白这么酸啊,快去喝壶酒中和一下

西医和科学家们可不一定是拜科学教教徒。

锅沿
哈哈哈……,这是在说我吧!自己对自己乱开药就是这个思路,因为不是中医。
锅沿
赞成你的观点。很多病从西医上讲,不知道起因,就是因为检查没跟上。中医有一大套理论,而且各说各话,无所适从,但确有治好的。
T
Tan7th
读不懂想要说什么。是不是想说谁爱吃什么药自便,政府不用管?
h
huntridge
那首先要检测的到
v
viBravo5
双盲实验是用来从“药效”中剔除医生和病人的心理暗示的成份。而心理暗示本身就包含在中药药效里。所以对中药不能作双盲实验
有点儿闲
是,还有许多疾病西医没有诊断。比如梅核气,比如肝郁气滞。。。
有点儿闲
心理暗示如何包含在中药药效里?
v
viBravo5
中药的作用包含心理暗示,不一定是药物的作用。药效来自心理暗示,恰恰反映了药物不神。
有点儿闲
你上面不是说心理暗示包含在中药药效里,怎么又说不是药物作用?
雨中人生
你好厉害哦厉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