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农本草经》上品

T
TBz
楼主 (文学城)

f
fuz
看来,今天不阳了
T
TBz
你想反了 :-)
e
ephd
这个错误早就被后世矫正了
v
va168
丹沙

丹沙: 主身体五藏百病,养精神,安魂魄,益气,明目,杀精魅邪恶鬼。 久服,通神明不老。 能化为汞,生山谷。   云母: 安神镇惊;止血敛疮。主心悸;失眠;眩晕;癫痫;久泻;带下;外伤出血;湿疹...   玉泉:丸功能主治 养阴生津,止渴除烦,益气中和。 用于治疗因胰岛功能减退而引起的物质代谢、碳水化合物代谢紊乱,血糖升高之糖尿病(亦称消渴症),肺胃肾阴亏损,热病后期。
欲千北
所列上药中的细辛也有毒,致癌,损伤肝。
欲千北
佐证中医经典也会有错,绝非完美。
f
fuz
唉,某双标人士看了,相当兴奋。回顾一下西方医学,不要说千年前,就是百年、十年、一年前的疗法、药物,有多少被推翻更正
欲千北
谁也没说西医没有缺陷。倒是有些人见不得对中医的批评,无论批评的正确与否。
T
TBz
有错就纠错,很好。
p
pickshell
拜托,再强调一遍,中医不怕批判,请不要无知无畏乱喷乱咬。去读点书提高点档次再来。
T
TBz
别说批评了,连问问题都不行

搞不好问个问题就成了妄议。

 

k
kai2002
举例说吧
f
fuz
唉,你了解中医么?真的认为中医只靠那几本经典治病?是否知道中医也在不断进步?中药也在不断淘汰更新?
T
TBz
下面就是啊!

针对伤寒论“条条不讲理,条条透着理”的说法,我举了伤寒论里面的一条,是个旧帖子,接着引发出了不同意见,这很好。

但是你看最后的跟帖成了什么?引出中医黑啊,X粉啊,一堆帽子。

 

p
pickshell
《神农本草》确实存在些遗漏与瑕疵,但这些并不能抹杀它的历史价值,民间药物收集整理分类很了不起。

中医黑专挑《神农本草》来说事,来回来去多少次了。

T
TBz
当然知道,经典这事,是谁先扯出来的?
k
kai2002
细辛是用根茎部分,沈阳药科大学的一篇论文指出,细辛的地下部位含马兜铃酸较少或不含,而地上部分大多含有不同量的马兜铃酸。

沈阳药科大学的一篇论文指出,细辛的地下部位含马兜铃酸较少或不含,而地上部分大多含有不同量的马兜铃酸。

天津医科大学药学院在1999年做过综述,黄樟醚(有呼吸抑制的主要毒素)的含量分别是全草煎煮10分钟、20分钟、30分钟后的4倍、12倍和50倍。只要煎煮30分钟,汤剂中残留的黄樟醚已是安全剂量。

我们常说的道地药材,其中细辛以辽细辛最为出名,那结果怎么样呢?以上各种细辛根茎马兜铃酸I的量都低于《中国药典》2010年版规定标准(含马兜铃酸I(C17H11O7N)不得过0.001%),叶中含有量较高,以根及根茎入药是比较安全的。不同种细辛中马兜铃酸I含量差别较大,且同一种细辛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马兜铃酸I的量亦有较大差别。最后我们说说常见炮制方法的作用

炒焦的炮制方法明显优于其他炮制方法。黄樟醚的量由3.72 mg/g降到1.65 mg/g,因为黄樟醚具有挥发性。马兜铃酸A的量1.08mg/g降到0.39mg/g,但为什么减毒,原因尚不明确。

 

传统使用细辛的方法有两种,一种以《伤寒论》为首,大量应用细辛,而明代以后,强调细辛不过钱,即细辛很少应用超过3克。如今看来,前者为煎煮中药后,其减毒作用使使用者安全,而后者强调的是生细辛不可使用超过一钱。

 

笔者查阅了近五年来对使用四种不同方法提取北细辛挥发油的成分分析的研究(甲醇提取法、水蒸气蒸馏法、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法、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后再提取)均未检出马兜铃酸

k
kai2002
说中医黑不算冤枉你啊,用无知当利剑。
T
TBz
一本经典,如果真如你所说,讲诊病的案例,把许多重要的事实全部简化掉,我是难以理解的。

这种简化之说,我也是第一次听到。

 

f
fuz
回答问题,不要左言他顾。CDC说“小心”十天,你十一天了
f
fuz
那年月,没纸,没硬笔、 没键盘,更没网。刻、或写在简、或绢上。你做几片简,刻几个字试试。如今一本伤寒,当年得用车载
T
TBz


不阳了,就可以出去浪了,哪有功夫在这里?

 

不过即便不阳,即便合规,我还是觉得应该多隔离两天,万一传染给别人,我会很内疚的。

 

T
TBz
我宁愿不写,也不会误导后人。
f
fuz
嗯,好了就好,与人为善,当谨慎。CDC还是靠谱的
T
TBz
我没有说啊!

今测,弱阳。

二天前,强阳。

 

f
fuz
留芳百世,万古齐名。要是有机会,你能忍住,嘿嘿……
f
fuz
p
pickshell
若如老T,人人如此,医学就没有今天甚至根本不存在。
'
''''''
“徒子徒孙”是文革用语吗?俺没经历过文革,看来对前辈失敬了。
T
TBz
要么不写,要写就一定写清楚,哪怕多费点精力刻竹简 :-)
'
''''''
《伤寒杂病论》由于战乱等原因,成书不久即散乱于世。西晋王叔和搜采伤寒部分整理撰次,编纂成《伤寒论》,故多有不全。

有兴趣可以了解一下成书背景,再作评论。

https://sites.google.com/site/thecultivation/yaobushibu/shanghan/hao-wan-shan/02jiang-jiang-shang-han-lun-cheng-shu-bei-jing-he-liu-chuan

 

f
fuz
嗯,老了刻不完刻不动了,还有儿子………
欲千北
无论是否经历过文革,这么说不妥,不尊重人。
e
ephd
这个更要命,矫枉过正

细辛汤剂用15克,一点毛病没有,毕竟是短时间有是。

结果倒好,现在中华药典里面推荐剂量用3克,基本上不够干啥的

欲千北
+
欲千北
+
'
''''''
你是很认真的人,具体说说,"徒子徒孙”一词,到底有何不妥?用什么词代替好些?
'
''''''
是不是他比方年长或是同龄人,这么说降了他的辈份?
f
fuz
唉,咬文嚼字,不是你的强项,算了吧。自由自在,管他怎么说
p
pickshell
别理他,那是假喊冤,健坛久的网友谁不知啊,头一号,干都干了还怕别人说?别记性太差。
p
pickshell
你们这提问方式也够奇葩够方肘子,还美其名曰“批判性思维” 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