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晨跑2小时,一路落英缤纷。
我很喜欢的一对职业铁人三项运动夫妇 Tim O'Donnell 和 Mirinda Carfrae 最近接受的一个采访。
铁人三项运动员必须具备的特征:consistency, adaptability, and perseverance。
做父母,是最好的培养这种特质的途径,哈哈。
比如路易维尔大铁爆胎而需要临时改变比赛策略vs娃晚上做恶梦非要早上四点搂着你一起睡觉; 在时速 15 英里的逆风中骑行vs反复100遍看finding nemo。最成功的中年运动员是那些能够应对挫折的人。 总会有你无法控制的事情。 你需要适应性强。
Carfrae 说一个重大变化是,她会back to back地进行一些训练,而不是全天进行,尽量早点完成所有训练,这样傍晚就可以有尽可能多的时间和孩子们在一起
虽然天不亮就开始骑车挺辛苦的,但晚些时候几乎总是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导致训练缩短或取消。这通常意味着在室内骑行,特定瓦数的非常control的训练,而不是和朋友们一起在户外开心地骑车。早上 6 点 30 分,他们已经完成了一次质量很高的锻炼。这让他们在精神上成为了更好的父母,开始新的一天,准备好迎接任何挑战!
O'Donnell 认为现在对他来说,训练质量胜于数量是获得成功的最佳方法。要注重每次训练的意义和目的,最大程度得到回报。这样虽然整体训练时间减少了,但是他们的表现并没有发生负面影响。归根结底要避免一些时间长而质量不高的训练。
另外一个变化是,他们很早就把孩子融入自己的训练中,让孩子们看到自己的训练。Carfrae说他们在游泳时女儿也在边上上幼儿游泳课,所以她可以看到我们游泳。 让孩子参与其中很重要,因为父母知道孩子的小眼睛总是在注视着他们。 他们希望激励孩子过上积极、健康的生活,同时身体力行传授有关努力、奉献和设定目标的重要人生课程。
另外很重要的一点,是与伴侣的沟通,一起参与制定具体的时间表。这一点对我们这种非职业的还要养家糊口的人来说额外重要。我每周甚至每天都要和老迈确认当天的schedule,我早上要跑步多久,今天谁送娃,谁接娃,谁送去游泳,谁做晚饭。最近爱美丽又加了跑步俱乐部,对我们两个人的schedule更加challenging,昨天我画了一张新的表格和他重新确定。结束以后他突然说,谢谢你和我确认这一些。我也挺感动的。做父母都不容易,谁不想下班以后就在家里躺平看电视。我说我不想把这些一股脑都塞给你,我们一起分担。
那个采访中还涉及到了一些其他运动员,他们都不约而同地说,他们喜欢看到自己蹒跚学步的孩子看到父母游泳、骑自行车或跑步,或者想和他们一起参加训练。你对训练的坚持和家庭的奉献你的孩子是看得到的、并且会终生难忘。
另外一点,就是教练的好处。这周我无法坚持所有的训练, 哪项训练最重要?这就是教练的用武之地。教练能够高瞻远瞩地看到你的训练计划和structure,让你在毫无头绪的时候给你指出方向。我一直是无脑跟教练,因为我知道她一直在看着我,在关心着我的训练。
他们说的一句话让我心有戚戚焉,铁人三项运动应该提高生活质量,并让家人更加亲近。
https://www.cyclingweekly.com/news/1851km-zwift-record-rider-says-he-lost-5-of-his-body-weight-and-damaged-his-organs
重点是“1,851km Zwift record rider says he lost 5% of his body weight and damaged his organs”,had "cyclists wrist and mild cardiac arrhythmia" by the end of the ride.
我是觉得超强度的运动不好。当然这个“超”也因人而异。对那个人是1800公里,对我来说,可能就是200公里。
Coached, structured training is good, but for what?
最初的奔跑, 也许是为了逃脱虎狼之口. 最初的携带重量, 想必是生活的需要, Free weight workout, 长了那么多肌肉干什么?
5%的体重减却不是很多。我天热时跑二个半小时就会减5%左右的体重。很多跑马的人会减这么多。我不觉得这会损伤器官。损伤器官可能不是因为体重减5%。跑完了吃吃喝喝不到几小时体重就恢复正常了。
你的强度标准是啥啊?
1800多公里,用了60个小时多点(文章里看不出来包括休息时间吗),这平均时速30公里了,怎么也不能算没强度吧。
文章里说的是有肌肉流失。
爱美丽骑车强度都比这个高了,而且他一直要休息的呀,还要take nap。
你一动不动躺在床上几天也会流失肌肉的。这些都是急性的,缓几天都回来了
我说实话觉得这些举动都挺哗众取宠的,当然啦,个人追求不同,别人看我估计也是
所以其他时候他比这个要快很多。我承认zwift的速度比较水,可是能保持平均30公里的时速,输出功率也要平均150瓦以上。
我也觉得做这个没有什么意义,除了创造个记录。但是我不觉得强度不大。每个人基础不同。我觉得骑的最长距离是多少,乘以3,应该就可以体会一下他的这个强度,相对于自己的体能耐力来说。
我家的也说不动,但是孩子们在外面跟别人吹我跑马,别人一哇他们也得意了。LOL
他们有自己喜爱的运动,虽然不像我每天坚持健身,毕竟他们现在学业紧张,又需要社交和朋友,长跑这种孤独的运动不太有吸引力。有运动爱好就好。
我是相信内驱力的。强加只会适得其反
强度这个东西是相对的,超马强度大吗?固定时间内肯定没有他们波士顿马拉松的大,但是overtime fatigue厉害多了
另外不能用咱们的速度和power去衡量他的。如果他给出自己整个ride的平均功率和心跳,我觉得更有说服力,速度这种东西在网络工具上就是joke,根本不用看
速度只是在你说了强度不大,我才提到的。而且你提到他功率低,那时候也是速度慢啊。平均速度快很多,那平均功率也比你说的要高很多吧。
觉得强度不大,不服气就自己搞一下。也不用骑他那么长,就是自己最长距离乘以3就好。我知道你骑过200公里的
一般业余的,也是最少20公里起步吧,这是工作日。平均时速25公里。这个是骑road bike,平地,风速不超过5公里/小时(无风或微风)。周末拉长距离,基本就是100公里起步。
稍微认真点的,就是30公里/小时以上了。
我觉得骑车跑步的关系大概就是跑步(速度或者距离)乘以3。跑步速度10公里/小时算可以的了,骑车就是30。跑步长距离是30公里,骑车就是100。
我最快到过60,平均估计能有40。下坡的难度最后是看技术(还有强大的不怕摔的心理),主要是在转弯的地方。
我同意花班的这点,virtual的主要看功率, 速度没有什么意义。但是,也不能拿一个瞬间截图来衡量这个人的运动强度。这样的运动员,很少公开他们的平均功率和心率的。
serious一点儿业余的,一周骑200公里以上,平均应该是可以达到的。他们短途的,大概50公里以下吧,moving speed基本都可以达到32,33这样。城市里红绿灯多,elapsed时间算的速度可以慢很多。
我觉得平均25公里/小时,就很不错了。
骑hybrid,或者山地车,同一个人,速度也差好多。
今天早晨跑2小时,一路落英缤纷。
我很喜欢的一对职业铁人三项运动夫妇 Tim O'Donnell 和 Mirinda Carfrae 最近接受的一个采访。
铁人三项运动员必须具备的特征:consistency, adaptability, and perseverance。
做父母,是最好的培养这种特质的途径,哈哈。
比如路易维尔大铁爆胎而需要临时改变比赛策略vs娃晚上做恶梦非要早上四点搂着你一起睡觉; 在时速 15 英里的逆风中骑行vs反复100遍看finding nemo。最成功的中年运动员是那些能够应对挫折的人。 总会有你无法控制的事情。 你需要适应性强。
Carfrae 说一个重大变化是,她会back to back地进行一些训练,而不是全天进行,尽量早点完成所有训练,这样傍晚就可以有尽可能多的时间和孩子们在一起
虽然天不亮就开始骑车挺辛苦的,但晚些时候几乎总是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导致训练缩短或取消。这通常意味着在室内骑行,特定瓦数的非常control的训练,而不是和朋友们一起在户外开心地骑车。早上 6 点 30 分,他们已经完成了一次质量很高的锻炼。这让他们在精神上成为了更好的父母,开始新的一天,准备好迎接任何挑战!
O'Donnell 认为现在对他来说,训练质量胜于数量是获得成功的最佳方法。要注重每次训练的意义和目的,最大程度得到回报。这样虽然整体训练时间减少了,但是他们的表现并没有发生负面影响。归根结底要避免一些时间长而质量不高的训练。
另外一个变化是,他们很早就把孩子融入自己的训练中,让孩子们看到自己的训练。Carfrae说他们在游泳时女儿也在边上上幼儿游泳课,所以她可以看到我们游泳。 让孩子参与其中很重要,因为父母知道孩子的小眼睛总是在注视着他们。 他们希望激励孩子过上积极、健康的生活,同时身体力行传授有关努力、奉献和设定目标的重要人生课程。
另外很重要的一点,是与伴侣的沟通,一起参与制定具体的时间表。这一点对我们这种非职业的还要养家糊口的人来说额外重要。我每周甚至每天都要和老迈确认当天的schedule,我早上要跑步多久,今天谁送娃,谁接娃,谁送去游泳,谁做晚饭。最近爱美丽又加了跑步俱乐部,对我们两个人的schedule更加challenging,昨天我画了一张新的表格和他重新确定。结束以后他突然说,谢谢你和我确认这一些。我也挺感动的。做父母都不容易,谁不想下班以后就在家里躺平看电视。我说我不想把这些一股脑都塞给你,我们一起分担。
那个采访中还涉及到了一些其他运动员,他们都不约而同地说,他们喜欢看到自己蹒跚学步的孩子看到父母游泳、骑自行车或跑步,或者想和他们一起参加训练。你对训练的坚持和家庭的奉献你的孩子是看得到的、并且会终生难忘。
另外一点,就是教练的好处。这周我无法坚持所有的训练, 哪项训练最重要?这就是教练的用武之地。教练能够高瞻远瞩地看到你的训练计划和structure,让你在毫无头绪的时候给你指出方向。我一直是无脑跟教练,因为我知道她一直在看着我,在关心着我的训练。
他们说的一句话让我心有戚戚焉,铁人三项运动应该提高生活质量,并让家人更加亲近。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晨跑---做父母和铁人三项的启示 晨游---爱美丽参加了跑步俱乐部 维也纳夜晚的街头 晨跑 维也纳饮食
https://www.cyclingweekly.com/news/1851km-zwift-record-rider-says-he-lost-5-of-his-body-weight-and-damaged-his-organs
重点是“1,851km Zwift record rider says he lost 5% of his body weight and damaged his organs”,had "cyclists wrist and mild cardiac arrhythmia" by the end of the ride.
我是觉得超强度的运动不好。当然这个“超”也因人而异。对那个人是1800公里,对我来说,可能就是200公里。
Coached, structured training is good, but for what?
最初的奔跑, 也许是为了逃脱虎狼之口. 最初的携带重量, 想必是生活的需要, Free weight workout, 长了那么多肌肉干什么?
5%的体重减却不是很多。我天热时跑二个半小时就会减5%左右的体重。很多跑马的人会减这么多。我不觉得这会损伤器官。损伤器官可能不是因为体重减5%。跑完了吃吃喝喝不到几小时体重就恢复正常了。
你的强度标准是啥啊?
1800多公里,用了60个小时多点(文章里看不出来包括休息时间吗),这平均时速30公里了,怎么也不能算没强度吧。
文章里说的是有肌肉流失。
爱美丽骑车强度都比这个高了,而且他一直要休息的呀,还要take nap。
你一动不动躺在床上几天也会流失肌肉的。这些都是急性的,缓几天都回来了
我说实话觉得这些举动都挺哗众取宠的,当然啦,个人追求不同,别人看我估计也是
所以其他时候他比这个要快很多。我承认zwift的速度比较水,可是能保持平均30公里的时速,输出功率也要平均150瓦以上。
我也觉得做这个没有什么意义,除了创造个记录。但是我不觉得强度不大。每个人基础不同。我觉得骑的最长距离是多少,乘以3,应该就可以体会一下他的这个强度,相对于自己的体能耐力来说。
我家的也说不动,但是孩子们在外面跟别人吹我跑马,别人一哇他们也得意了。LOL
他们有自己喜爱的运动,虽然不像我每天坚持健身,毕竟他们现在学业紧张,又需要社交和朋友,长跑这种孤独的运动不太有吸引力。有运动爱好就好。
我是相信内驱力的。强加只会适得其反
强度这个东西是相对的,超马强度大吗?固定时间内肯定没有他们波士顿马拉松的大,但是overtime fatigue厉害多了
另外不能用咱们的速度和power去衡量他的。如果他给出自己整个ride的平均功率和心跳,我觉得更有说服力,速度这种东西在网络工具上就是joke,根本不用看
速度只是在你说了强度不大,我才提到的。而且你提到他功率低,那时候也是速度慢啊。平均速度快很多,那平均功率也比你说的要高很多吧。
觉得强度不大,不服气就自己搞一下
。也不用骑他那么长,就是自己最长距离乘以3就好。我知道你骑过200公里的
一般业余的,也是最少20公里起步吧,这是工作日。平均时速25公里。这个是骑road bike,平地,风速不超过5公里/小时(无风或微风)。周末拉长距离,基本就是100公里起步。
稍微认真点的,就是30公里/小时以上了。
我觉得骑车跑步的关系大概就是跑步(速度或者距离)乘以3。跑步速度10公里/小时算可以的了,骑车就是30。跑步长距离是30公里,骑车就是100。
我最快到过60,平均估计能有40。下坡的难度最后是看技术(还有强大的不怕摔的心理),主要是在转弯的地方。
我同意花班的这点,virtual的主要看功率, 速度没有什么意义。但是,也不能拿一个瞬间截图来衡量这个人的运动强度。这样的运动员,很少公开他们的平均功率和心率的。
serious一点儿业余的,一周骑200公里以上,平均应该是可以达到的。他们短途的,大概50公里以下吧,moving speed基本都可以达到32,33这样。城市里红绿灯多,elapsed时间算的速度可以慢很多。
我觉得平均25公里/小时,就很不错了。
骑hybrid,或者山地车,同一个人,速度也差好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