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起久远的记忆:电报

鸡鸣寺过客
楼主 (文学峸)

三月的南方这个时候已经花开满园,而北方却还在冬天冷暖交替穿梭之中,天气预报显示未来几天有大风雪将至,山里可能会有多达30英寸的积雪降下。 自然是不受人的意志控制,来去皆有它自己的轨迹。

 

在刚刚过去的周末,是鲜有的温暖如春的三月,草地已有点等不急地想要伸出绿叶了,梨花的花苞孕育着在等待春天的气息。 老妈去后院看看苹果树,经过一个冬天之后,它们都幸存下来,已经开始有新芽了。自然界中生命的存在是如此神奇,而又无法预测。几粒种子偶然地落在了积水湿地里,最终发芽长大,这是它们第三个年头了。

 

周末的下午走在社区的小路上,聊到了那些从我们生活中消失的许多事情,其中之一就是电报。在电脑,互联网走进我们的生活之前,写信发电报是我们和家人朋友之间最常用的联系方式。电报是要去邮局办理,收费是按字数计算的。每一次拿到火车票之后,就去邮局发一份电报,电文会是“12月31号晚十点52次12车厢。

 

有一年的冬天,老爸老妈按着电报的时间来火车站接我,火车晚点了好几个小时,他们接到我的时候已经是凌晨了,我们就在火车站等到公交车开始运行才回到家。

 

电报的发送和接收都是由那些受过训练的人,把电文变成数码信号发出去,接受的时候又要把数码译成文字。据说二战时期德国战败的原因之一就是盟军成功接收并破译了德国的电报。

 

磊的爸爸在战争年代曾经就是接受和发送电报的,那些看似没有规律的长长短短的嘀嘀哒哒的声音,其实就是看不见的文字在流动。

 

电报曾经是我们人类通讯中很重要的工具,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电报在90年代末走进了博物馆。。。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拾起久远的记忆:学习女红(gong) 拾起久远的记忆:电报 【吉姆小屋】女神节的礼物 拾起久远的记忆:幼儿园里的小世界 拾起久远的记忆:行军拉练
晓青
拍电报需要有能力字少说得清楚:-)
鸡鸣寺过客
哈哈,按字数计算费用,自然就会惜字如金了
杜鹃盛开
哈哈哈,一看电报,以外是谍战剧呢:)我们家那会儿收到电报,一般也是外地亲戚来访的事情。
j
justforfun
最激动人心的是送电报的,骑摩托,到门口后大喊:某某某,电报
平等性
好分享!我上大学的时候发过几次电报,都是找家里要钱。现在回想起来,简直就是两个字,无耻 :)
鸡鸣寺过客
在70年代至90年代期间,发送电报是最快的方法,了解它却是通过碟剧。
鸡鸣寺过客
大概最开心的就是朋友的电文,接站,哈哈
鸡鸣寺过客
哈哈,那时的我们没有长大,接受和索取也是自然的。
云霞姐姐
是呀,电报真是遥远的记忆,连电话都快过时了,时代更新太快了
鸡鸣寺过客
我曾经接到,发送过很多次,可惜却没有留下痕迹。
l
laopika
那时流行电报体,就是言简意赅,省钱:)
鸡鸣寺过客
省钱表现在我们生活之中的很多事情中,电报尤其强调这点,很有同感。
A
AP33912
有部电宝电影,好像叫,永不消逝的电波。
鸡鸣寺过客
就是这部电影让我知道了一点电报的原理。
T
ToClouds
一个旧时电报笑话:女子带着儿子小兵坐火车去北京看望父母,言简意赅打电报给老两口告知行程:“明带兵进京”

邮电局收到电报赶快通知派出所,派出所来调查,老两口方知闹了笑话。

鸡鸣寺过客
哈哈,言简意赅的典范。
唐宋韵
“xx次xx日x点xx分,棕夹克黑帽一米八” -- 依然记得我的最后一封电报,给一个不认识我的接站的人。
鸡鸣寺过客
哈哈,感觉像不像街头暗号啊,有趣。
唐宋韵
一个字三、四毛钱呢,能省就省,“xx分”不一定有。。。古人拟电报文肯定强于现代人。文言文省字。
鸡鸣寺过客
Haha, 现代人也许个个都成为了解密高手了。
多市人
谢谢,你倒提醒了,我还留有上大学时的电报呢,有时代感和特别意义的回忆。
鸡鸣寺过客
哈哈,许多年前的电文会是多有趣啊。
老林子里的夏天
哈哈哈。。。精彩!
排量有限
“人傻钱多速来”
鸡鸣寺过客
哈哈,藏好。
多市人
怕骂,不敢向父母要钱!哈哈。
吾道悠悠
哈哈,乍一听,像是谋划军事政变。

想起以前有个电影《黑炮事件》。

 

鸡鸣寺过客
中文才有的幽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