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的蟳埔女

y
yujing_hk
楼主 (文学峸)

(帖前语:本贴刚参加了摄坛的摄影故事活动,按照星坛老版主的旨意,转贴在这里。

为方便星友阅读,原来的三篇合为一篇。有点冗长,欢迎晓青女士怼俺。(陪笑)

本贴摄影马马虎虎,文字粗制滥造,感谢看帖的星友舍出了宝贵的闲暇时间先。(尴笑)

由于时差的影响,对可能的跟帖不一定能及时回复,向跟帖的星友致歉先。(微笑) )

(帖中生僻字:蟳,拼音xún ;厝 拼音cuò )

 

年初,2024首届新加坡狮城国际电影节发布会在北京举行,

来自福建省的一部电影《蟳埔女孩的头上花园》,

把有着千年历史的蟳埔特色民俗文化搬上大屏幕,吸引了无数观众的眼球。

蟳埔女是咋回事?说来话长。。。

福建沿海的女子,因特别能吃苦、耐劳及身着独特的服饰,被大家称为"渔女"。

其中,惠安女、湄洲女、蟳埔女并称为福建三大渔女。

她们以其独特的习俗和美德,构成了闽中南沿海的一大民俗奇观。

蟳埔女不过数千人,主要集居在泉州市区靠海边的一个城中村:蟳埔村。。。

 

2008年,“蟳埔女习俗”被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

2016年,我们慕名来到泉州,几经辗转找到这个神秘的渔村。

那时,蟳埔女还没有现在这么火。

可能是天色还早,也可能是我们没有走到村里的热闹地方,

开始只见到一位匆匆走过,又见到两位老年蟳埔女在唠家常。。。

 

这就是蟳埔女了。从服饰上看,红衣老姐最典型。

蟳埔女服饰简朴宽松。上衣为布纽扣的斜襟掩胸右衽衣,下沿呈弧形,颜色以青色或浅兰为主。

裤以黑、兰色为主,裤筒宽一尺左右,裤头多用白色、兰色,俗称“大裾衫、阔脚裤”。

蟳埔女耳饰是辈份的标志。未婚女性戴丁勾耳环,不加耳坠;

结了婚则戴加耳坠的丁勾耳环称“丁香坠”;做奶奶后改戴“老妈丁香坠”的耳坠。

最具特色的是她们头上的“簪花围”,现在人称“空中花园”。

来到正街上,我尾随一位老姐,给她的头饰来了个特写。。。

 

“今生簪花,世世漂亮。”这是上了年纪的蟳埔老姐们,常挂嘴边的话。

从孩提起,蟳埔女就把头发留长,成年后将秀发盘于脑后,梳成圆髻,

然后再穿上一支“骨髻”,另用茉莉、素馨等鲜花串成花环,少则一二环,多则四五环,

节庆日时则可能戴35串不同颜色的花环,同时别上金银质地的簪、针、钗、钹、坠等。

一个个发髻,仿佛是一座座春意盎然的小花园,

茉莉花、素馨花、含笑花、粗糠花等争奇斗艳,还会随着四季而有所变化。

 

街上逐渐热闹起来。这是两位女士,一位已婚,一位未婚。。。

 

泉州市的医院派了医务人员到村里义诊,一下子围上来不少妇女。。。

 

一位老姐停下脚步,在逗小孙孙(重孙?)玩,其乐融融。从她们的耳吊坠可以看出辈分。。。

 

一边走,一边欣赏。满头的花、满眼的花。

一边走,一边琢磨。满脑子疑问。

蟳埔女是何方神圣?她们的民俗咋来的?满头的花是哪来的?

蟳埔村为什么只是一个城中村?村里的古民居“蚵壳厝”是咋回事?

蟳埔村的男人去哪儿啦?。。。

                               *                     *                   *                *                  *

 

史料加传说的故事梗概:

南宋时期海上贸易发达,泉州刺桐港是当时最大国际港口,直通阿拉伯。

蒲寿庚,一位中国籍阿拉伯(色目)后裔的海商,专做香料生意且兼任

海关一把手。在做生意的同时,将多种异域花草移植于中国;

其家族及大量西亚中亚人也移居泉州,也有与汉人通婚,繁衍下来。

后来,惨了。蒲某人叛宋投元,杀戮南宋宗室数千、泉州汉人万余。

后来,蒲某人勾结色目人反元,遭灭九族。

再后来,明皇朱元璋代民衔仇补刀,一道圣旨致蒲某人后代及整个家族陷于灭顶,

侥幸逃亡的纷纷改姓。。。

 

这两位蟳埔女头上戴的是不同品种的素馨花。另外还有毛茉莉、粗糠花等,

它们的原产地是印度及西亚。

这些装饰花当然是鲜花,称作“生花”。 “生花”多选用含苞欲放的花骨朵,

这样就可以在佩戴过程中感受鲜花慢慢绽放的美丽与芬芳了。

当地也有其他材料(如:绢绸、塑料等)制作的仿生花,称“熟花”。

 

南宋时,蒲某人在现在的云麓村建有一座私家别墅“云麓花园”,

种植鲜花、制作香料。蟳埔女的簪花多来自云麓村,直到现在。

蟳埔村现有6千余人,隐藏泉州市中;十六个姓氏里虽没有姓蒲的,

可那散发着芬香的簪花围不能不引起人们的遐想。

如果说蟳埔女多为古阿拉伯人的后裔,听上去也不无道理。

 

和海边的其他渔女一样,蟳埔女从小练就了吃苦耐劳的习惯和爱拼敢赢的气魄。

滩涂养殖、市场买卖、下海搬运、挑担行走都不在话下。

 

走在村里,街边房前,蟳蜅女戴着或多或少的花,以中老年居多,或独自或三五成群,

坐在小板凳上,对着一大堆的刚挖上岸的海蛎手起壳落,一手“破蛎”神功。。。

撬海蛎成为村里一道寻常风景线。

我们驻足在一位老姐身旁,饶有兴趣地看她劳作。

只见她一手抓起一个海蛎,一手拿着小铁锥,只朝着那壳上轻轻地一撬一转,

一只水灵灵的海蚵就剔出来了,旋即又被轻弹进盛放蚵仔的容器里。。。

 

那些尖锐又不规整的海蛎壳,在她们手里变得一点没有杀伤力;

那些外形粗糙丑陋、颜色灰白或灰黑的海蛎壳,在她们艳丽的簪花衬托下

居然也少了几分粗鄙多了几分生动。

 

又晃到一条小巷,见一小屋门前一位老姐在撬海蛎。

一只宠物小狗趴在矮石墙上,懒懒地瞅着我们。。。超萌。

 

据当地人介绍,在菜市场里,蟳蜅女卖的海鲜确实是泉州人眼里上好的海鲜。

“城里人”认可簪花围,或许是蟳蜅女“头上花园”如影随形的重要因素吧。

服饰是她们售卖海鲜的一种“商标”,习俗的顽固保留或许也是一种生存需求。

“蟳蜅女习俗”及有特色的城中村之所以没有被现代文明所淹没。。。总得有个说道吧。

 

蟳埔村的男人去哪了?看看这张照片,你找得到他们。

                       *                     *                         *                     *                      *

 

xún埔村地处晋江入海口。

当我们站在大堤上时,一眼望去都是大大小小的渔船。。。

看来,打鱼依旧是渔民谋生的重要手段,

虽然现在的蟳埔古村已经远在200米开外的城中。

 

 蟳埔男人一年中有大约半年时间出海打鱼,其余时间则无所事事(现在不再是这样吧)。

 

蟳埔女“内外兼修”,承担着家庭的生活重担。

(蟳埔女通常会在腰间戴个红色小包包,里面通常放一些零钱和杂物,有特色。)

眼见为实。我们在村子里转悠了大半天,就没见到几个男人。

 

再来说说古民居“蚵壳厝 cuò”。蚵壳厝就是用泥土混合蚝壳堆砌为墙的房屋。

当地人称之为“海蛎厝”,也叫“蚝屋”“蚝宅”。

( 牡蛎Ostreidae,是珍珠贝目、牡蛎科软体动物的统称,俗称海蛎、蚝等)。。。

海蛎壳凹面朝下,稍微外倾,一层层叠好,并用三合土黏合,

看上去仿佛一排排鱼鳞,可以保护内墙不受雨水冲刷侵蚀。

同时白色的墙面因反射部分阳光,降低了室内温度。

蚝壳墙不仅具有隔音效果,而且冬暖夏凉,坚固耐用,还不怕虫蛀,

因而当地人有“千年砖,万年蚵”的说法。

 

蚝壳墙凹凸不平,阳光斜射在墙面上,极具线条感和雕塑感。

 

有学者研究认为,建造蚵壳厝的海蛎特别大,长度一般为20-30厘米,属于巨牡蛎属的近江海蛎。

而泉州乃至闽南沿海并不产近江海蛎。

我们在一幢老蚵壳厝窗下看到堆积的蚝壳,当地所产,较细小。对比果然区别明显。

那么,这么多近江海蛎壳是哪儿来的呢?说法不一。

说法一,宋元时期,这些建造蚝宅用的海蛎壳都是来往船商从印度洋、波斯湾等地方装来压空船的;

说法二,,它们应该来自东南亚或南海北部沿海,因为那里产近江海蛎。

总之,等船到了泉州码头后,大量的海蛎壳就被扔在了滩涂上。

蟳埔人发现它的妙用,从起初的房屋装饰到后来的建筑主要材料,慢慢就形成了蚵壳厝。

 

在村里走了一圈后,我有了自己的想法。

这是老一批蚵壳厝了。

无人居住、长年失修、屋顶塌陷,哪怕你海蛎壳再能挡风遮雨。

据知情人说,整个蟳蜅村只有60多座老蚵壳厝,数量仍在减少。

 

在蚵壳厝宅基地上新建的住房与老蚵壳厝并存。

请注意,新房也有蚝壳墙,不过又已经还原为外墙装饰了。

近几年新建的楼房和别墅已经把为数不多的蚵壳厝包围、蚕食在逼仄的小巷里。

 

关于蚵壳厝上蚝壳的来历,我的看法是:

宋元时期,无论它来自哪里都一定与蟳埔女有关。

近一二十年新建的房屋用的蚝壳应该来自中国自己的养殖基地,一定与蟳埔女无关。

 

当我们离开蟳埔村的时候,就像离开我曾去过的所有古镇、古村寨一样,有些不舍。

此生我可能没机会再去,它们可能会变得面目全非。但是,有蚝壳的房屋一定还在。。。

蟳埔女一定还在。

 

八年过去,蟳埔村果然变了。

光明网报道:2023年,蟳埔村突然火了。

节假日入村客流量涨了20多倍,售卖簪花围的店家猛增到150余家。。。

“蟳埔女习俗”的热潮,让蟳埔村千年营生方式发生了巨变,更多的村民从渔场转战商场,

从售卖鱼货转入民俗、文创、餐饮等领域,成为随波逐浪、与时俱进的新“讨海”人。。。

不能再说蟳埔村的男人除了出海就无所事事了!

 

蟳埔村的蟳埔女更多了、更年轻了。

不过,那都是游客。

A
AP33912
头上花园,历史渊源,想起那首歌:渔家姑娘在海边。
y
yujing_hk
A兄想起了海霞。她现在比你我都沧桑吧,:)谢谢版主跟帖。:)
云霞姐姐
哇,港兄回星坛玩了,太开心了,
y
yujing_hk
连海霞扮演者吴海燕今年都70啦!:)
y
yujing_hk
谢云霞女士抬庄。呵呵。
云霞姐姐
谢谢港兄分享这精美大贴,在博客首页看到此系列特别喜欢,你怎么把它都合成一个贴了,太长了,论坛适合短小贴,一两分钟读完的
云霞姐姐
你这一合成,让我感到有收藏的价值,放到俺书签里保存了,哈哈
y
yujing_hk
一次看和分次看是一样的,寒冷的冬天时间好分配和打发。谢谢云霞女士关注。:)
云霞姐姐
我跟读了,头花/耳环/村史,最后,村里的男人哪去了?我也猜到都出海打鱼去啦,很棒的民俗文化!
y
yujing_hk
呵呵,想起来在俺博客里看就得了。:)
云霞姐姐
你博客要分三次看,你一合成,我个link就存在书签里啦
A
AP33912
遥远的回忆,有特色的女演员。
y
yujing_hk
其实,封建社会的农村男人都是这样的,忙时累,闲时逸。:)
y
yujing_hk
谢谢。
A
AP33912
谢谢HK兄,那个贝壳墙更有历史沧桑:)
唐宋韵
图文俱佳,谢谢介绍!
唐宋韵
当旅游业大热之后,原来的民俗恐怕就要变味了。
胡子2015
太美了!估计全中国只有这么一个地方老奶奶可以尽情把鲜花大朵大朵地戴头上。满头白发还可以挽成髻,别入簪。谁不曾青春年少?!
y
yujing_hk
入木三分。谢唐兄临帖。:)
我爱栀子花
谢谢介绍!开元寺那里有出租衣服,给头上戴花环的小店,我问了一下,租金40人民币。很多女孩租了拍照。
y
yujing_hk
说得太好了!老太簪花形影不离这在世界都很难找。谢谢老胡点评。:)
y
yujing_hk
栀子女士对泉州很熟啊。那就是装扮浔埔女的。谢谢跟帖。:)
k
kirn
寻错女??港大人你寻个对的来多拍拍??
y
yujing_hk
唉,再暖和也比不上现代的空调房。
k
kirn
最后一张丢了那么多像素,好可惜!
y
yujing_hk
不懂。寻你不会错。:))
y
yujing_hk
你很在行。看得清就行。:))
k
kirn
你标的拼音就是 xun2cuo4,不是寻错是什么。欺负我的手机谷歌键盘找不到你那两个康熙都不认识的字啊!
老林子里的夏天
怪不得看不上婚纱,原来是看上了鲜花。。而且把小提琴曲也给忘了:))
k
kirn
唉,港大人,我可能前前后后看了几千上万张照片了,于是突然就悔悟了。等哪天我再清醒过来。
y
yujing_hk
麻烦大妹带上眼镜再仔细瞅瞅。有文化的人别为难俺这老文盲。:))
y
yujing_hk
怕你听着小曲忘了看老美女了。:) 问好林兄。
y
yujing_hk
惭愧,我拍了几十万张照片,还真不如你。:))
j
jinjiaodw
好文,长知识了。楼主真是厚道人,标注了拼音,标题6个字中在下居然有2个不认识,比较丢人
k
kirn
别别,等我清醒过来再去拍几十万张照片。我的目标原来是一百万张
y
yujing_hk
谢谢跟帖鼓励。惭愧,我也是查着字典写的,不算丢人。:))
y
yujing_hk
那时,估摸我啥也看不见了。:))
晓青
头发真漂亮,要花好多时间的。
y
yujing_hk
早起第一件事。所以年轻女子干不来。谢晓青女士临帖。:)
y
yujing_hk
抱歉,帖中提到晓青女士纯属笔误,应该是kirn女士。:)等此帖下了首页立即纠正。:)
老林子里的夏天
港大人=港督吗?:))
y
yujing_hk
相对小孩而言。俺只好默认啦。:)
l
laopika
拍的真有特色!
平等性
哇,港兄这一篇太牛了,文好,图更好!蟳是福建一种特殊的海蟹,极鲜美,吃过的人肯定忘不了。我记得福建还有一个霞浦,

以前其实就叫虾浦。蟳浦是第一次知道,长见识了。

多谢港兄好分享!

T
ToClouds
港兄这个帖子太好了,照片多彩,知识性强,我去过福建几次,都没听说过这样的民俗,下次要去参观
L
Lacedaemon
韩国也有“渔女”,叫做‘海女“。济州岛上的海女,比中国的渔女更剽悍。她们潜到冰冷的海底捕捉海胆和贝类
y
yujing_hk
谢皮特兄鼓励。:)
y
yujing_hk
谢平等版主鼓励。霞浦是个摄影网红打卡地,回头贴点照片。:)
y
yujing_hk
谢云女士版主鼓励。估计你去福建不是武夷山,就是在福州厦门转悠。:)
y
yujing_hk
没错,知道韩国的海女,确实厉害。谢谢跟帖。
何必在意
头饰好鲜艳啊!
y
yujing_hk
谢谢何女士临帖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