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心经1:你知道“五蕴皆空”中五蕴指什么吗?

v
va168
楼主 (文学峸)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心经》全称《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最广为人知的佛经之一,目前最广为读诵的是玄奘大师译著的260字版本的《心经》。那么其中“五蕴皆空”的“五蕴”到底是指什么您知道吗?

五蕴的“蕴”是梵文的音译,意义是积聚或者和合。佛教认为世间一切事物都是由五蕴和合而成,一人的生命个体也是由五蕴和合而成的。

五蕴分别是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五种。在五蕴中,除了第一个色蕴是属物质性的事物现象之外,其余四蕴都属五蕴里的精神现象。

早期佛教以说明人生现象为重点,而要说明人生,就必须涉及人或人的身心现象为何物的问题。佛教对这个问题所给出的答案就是五蕴理论。也就是说,五蕴实际上是佛教关于人体和其身心现象都是由哪些要素构成的理论。

五蕴分别是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五种。在五蕴中,除了第一个色蕴是属物质性的事物现象之外,其余四蕴都属五蕴里的精神现象。

一、色蕴,“色”是指物质。色蕴是指一切有形态、有质碍的客观存在的物质的聚合,相当于现在人们所说的物质现象。色蕴又具体包括地、水、火、风等四大物质因素。人们常说的四大皆空就说的是这四大。

二、受蕴,是指感官接触外物所生之感受或情感等。

三、想蕴,通过对因接受外界事物而产生的感觉进行分析而得到的知觉和表象。

四、行蕴,通过对外界事物的认识而产生的行动意志。

五、识蕴,主要指人的意识作用。比如,区分与认识事物等。

五蕴这一概念的提出是要表明在五蕴之外不存在独立的“我”或永恒不变的主体,世间所谓的“我”仅是五蕴暂时的和合,“我”实际上并不存在,而人之所以有痛苦就是不明白这个道理,把五蕴认做实在的“我”或不变的主体来执著。

 

d
dudaan
非有非无,不断不常

空不是无,而是不能脱离因果,独立永恒地存在。

因为因果,所以说“非有”;因为因果,所以说“非无”;因为因果,所以说“不常”;因为因果,所以说“不断”。

如果把空理解为什么都没有,那比把自我和外物看成实有更危险,更邪恶。

不能忘记空即是色,空不离色。

v
va168
你的意思是说:五蕴皆有因果?五蕴是:“非有”;“非无”;“不常”;“不断”?
f
fuz
LZ的帖

来自

https://fo.ifeng.com/a/20160530/41615265_0.shtml

上述对心经的解释断章取义,误导信众。

更全面的解说在这儿

https://www.liaotuo.com/foxue/changshi/173515.html

 

 

 

下文更贴近佛本意

https://www.sohu.com/a/116753649_433022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当观自在菩萨进入般若状态时,照见五蕴诸法都是空的而不是自己所能主宰决定的,因而度脱了一切痛苦与磨难。”

关键在“般若”,用智慧观五蕴,度业

v
va168
加上了大乘五蕴论图表

d
dudaan
五蕴就是因果的一种表现形式

因为佛教真正意义的纯粹的存在是不依赖因果的永恒存在,五蕴当然不符合“有”和“存在”的条件。

但因为有因果,并非绝对的虚无(什么都没有)。

因为是因果,所以是暂时的,但正是因为有因果,所以每一瞬间的行动和意念又会造成未来的影响,这个因果链条是不断裂的。所以说不断不常。

如果什么都没有,那么这个“假我”就很可能放任,自残,做出种种不负责任的事。而佛教恰恰强调每个瞬间(念念不忘)都要正意,正行,正言,而且要精进,努力去行善去恶。

佛教是积极地不执着,而不是消极地无为。

我以前说过,太多的人用道家去理解佛家。

v
va168
圣严法师开示:五蕴皆空,的正确观及实践

 

v
va168
“观自在菩萨,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以免受五蕴炙盛之苦”
吃与活
杜编, 若能找到时间,能不能给我等门外汉普及一下佛教的基本知识?
d
dudaan
如有时间可以说说个人看法,但在这个论坛讨论宗教不太合适吧
吃与活
谢谢杜编。此事涉及精神健康,心理健康,并给人心灵的安宁,本坛讨论其实是非常合适的

佛教的探讨不会引起打架,不用担心。

f
fuz
没事儿,以“心灵健康”开头,来个系列。那个奥系,许多抄自佛系

下面的奥系“珍惜”贴,抄自https://www.facebook.com/252388422141274/posts/528773837836063/

“(#四是放不下。)我们人放不下自己已经走远的人和事,我们过去有很多好朋友、好人、在心中记忆一辈子的事情,就像我们怀念自己的外公外婆、爷爷奶奶、父亲母亲一样,我们放不下这些,只会给我们制造心中更多的痛苦。所以学会放下。因为放下,会让你远离是非;放不下的人,永远在是非中徘徊。”

 

另一贴“人非圣贤”前半段来自 https://m.weibo.cn/detail/4541690696958863

(人非圣贤,能装圣贤。抄书起码给个出处吧)

菩提心善念XY

08-25 来自 白话佛法开智慧超话 白话佛法开智慧  健康时候要想到生病的时候,那就是哲学观,苦难的时候要想到未来会好的,如果你今天还是很幸福的时候,你要想到,可能还会以后有痛苦的时候,什么事情都要留一下,留一个智慧,这智慧就是让你来平衡,你的心里的苦与乐,幸福和悲伤,人不求事 事自然成,我们很多人说,你天天求就不灵,你把它放下了,他哪一天通知你了 成功了,你只要去努力,最后成功一定是属于你的。     后半段来自 https://www.facebook.com/xlfmguanyincitta/posts/2609961139275872/   心灵法门 Guan Yin Citta May 20 · 

失意,治之以忍;
快意,治之以淡。
常令心无增减,
是名入道之人。

怎么样克制自己的失意?怎么样来制止自己?菩萨叫我们“治之以忍”——忍耐的人就会慢慢地化解自己的失意。你看很多人,不开心的时候他能够忍耐,继续笑嘻嘻,看见家里先生跟自己闹了,她就笑嘻嘻,因为她知道这是无常的,很快就会没有的,治之以忍,她就是忍耐。你开心的时候,快意来的时候,“治之以淡”,治疗它的方法是淡——平淡。所以开心也不要过分,伤心也不要过头。

“常令心无增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