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学雷锋纪念日,国内又掀起了学雷锋高潮。
雷锋,是我们小时候的榜样,他是我们所有人的雷锋叔叔。那时候马路边捡到一分钱的歌儿人人会唱,每个孩子的心里都始终装着雷锋,雷锋叔叔。那时候小,不懂得什么是雷锋精神。
一年年的学雷锋活动,让很多人记住了雷锋,记住了要学做雷锋一样的人。
很多人现在肯定不稀罕这样的活动,甚至反感。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一种精神,这种精神有可能是积极向上的,也有可能是消极落后的,但无论是哪一种,都是根据我们每个人的不一样而不一样的。
所以号召大家要像谁一样,向谁学习,就是说,社会希望提倡那种精神。
当然肯定提倡的都应当是有积极意义的了。
所以,一些活动和号召就是这么个初衷。至于说有没有用,有多大用,那是另外一回事儿了。
我觉得人们都应当具有积极向上的精神,都应当有助人为乐的好思想。
其实,无论生活在哪儿的人,都有具有助人为乐好思想的。
记得刚来美国的时候,一个朋友在我们这里的餐馆做厨师,我们这里的冬天非常冷,他带着女儿刚从外州搬过来,还没有汽车。
一个冬天的晚上,天下着大雪,他骑着自行车在回家的路上,餐馆下班已经非常晚了,天又下雪,可想有多冷。
这时候一对美国老人开车经过他身边,开开车窗扔给他一付手套,他赶忙停车捡起来那副手套,戴着这付手套,他继续骑车往家赶,后来跟大家学这件事儿,他非常感动,感动美国人的好,感动这两个老人的精神。
其实过去在美国常常流传着一种美德,那就是路上开车的人,常常会帮助把有困难的人送回家,或者拉上一段距离。
我们小的时候也是一样的,总有人做好人好事,无论是被教育的结果还是自动自觉的,都有。这就是我要说的,人都会拥有自己的精神的,无论是哪一种。
当然,现在在国内就是再号召,估计也没有人敢起扶倒地的老人了。
在美国现在也不会有路上开车的人敢拉着需要帮助的人回家,或拉上一段距离了。
这是社会在进步,在发展,也在险象环生。这也是事实。
所以,号召也好,任其发展也罢,都会到某个阶段就成了那个阶段不需要有的样子了。
所以,有人常常感叹,国内这样是不是要回到过去了,要我说,回不去了。怎么着都不可能了。
过去的邻里关系,过去人和人的感情,过去人们的无私,都过去了,过去的一切不会回来,那么这些也一样的,只要是过去的,就不会回来了。
喜欢的,好的,不用巴望能回来,不好的,不喜欢的也不用担心,也不会回来的。
人不一样了,想要延续那样生活的人,已经没有能力去做什么了,后来的人根本不是那个环境里长大的,怎么会有那样的精神基础,没有基础的事儿,发展、壮大非常困难。
就是过去说的,龙生龙、凤生凤。门当户对。等等的老话。
现在的年轻人,多数都是独生子女,被照顾早就习惯了,怎么会学着去帮助别人呢?太难了。
我奶奶过去常说,起小看大,三岁只老。不无道理。
当然,自觉自愿地在做雷锋的人肯定还是有的,无论是世界上哪个地方,都会有。
今天是星期天,早上忙完了出去走路,今天外边有风,所以人很少,遛狗的都少。
走到公园里,看见椅子上这个摆设。
走近了一看,是谁在这里捡了一个眼镜儿,为了让丢眼镜儿的人容易回来一下就看到自己的眼镜儿,这个雷锋同志想了这么个办法,像卖眼镜儿一样把眼镜儿摆得这么好。
这是一种什么精神?这附近都是很普通的居民,大家都是闲下来在这里遛狗、走路、跑步。这是一个周末有时候孩子们有体育活动的,一个不大的公园。
谁走过这里都会注意到,椅子上放了一个大石头,走近一看便能看到这个眼镜儿。是不是是谁坐这儿看书来着?这么冷的天,不应当啊。也许是带孩子玩,把眼睛儿放椅子上,走时候就忘了拿了?
反正我觉得天底下雷锋叔叔无处不在,无论世界怎样变化,好的总是多的,积极正面的总是多的,虽然人们现在会尽量规避风险,但这样的安全状态的下的好事儿,还是有人不断在做着。
因为好人还是多数。
祝大家新周愉快!
拽过马路,然后,老人家气呼呼的又重新过马路返回远处,人家根本就不想过马路:)
难道不知这是彻头彻尾的假的?不知那个雷锋日记是ZY《雷锋日记》专门委员会杜撰的?
雷锋说,庆祝抚顺市望花区人民公社成立,他送去200元;辽阳地区遭受洪水之灾,他寄去100元;战友小周的父亲病重,他寄去10元;一位妇女车票和钱丢失,他为这位妇女买了车票。仅他的这一小部分事迹就已经支出300多元。
而雷锋在部队仅呆了2年8个月,当时部队津贴最高每月只有8元,就算他拿最高津贴标准,合计收入也只有256元,雷锋不是什么官儿,灰色收入或黑色收入都不具备条件。这个亏空他是如何填的?
《雷锋日记》是写作班子补写
不光是照片补拍的,红遍全国的《雷锋日记》也是补写的。
据知情人透露,当年给雷锋拍照组织了一个专门的拍摄队,同时也成立了专门的《雷锋日记》写作班子。《雷锋日记》正是沈阳军区文化部的一个写作班子的集体创作。
《雷锋日记》最有名的那句话:“对待朋友要像春天般的温暖、对待敌人要像秋风扫落叶一样残酷无情”。一个参与写作的退役军人事后告诉朋友,这都是我们写的,雷锋根本写不出这些内容。
《雷锋日记》为写作班子作品已是公开的秘密。一个高小毕业生能写出这样语言简练生动、文学性很强、且几乎无错别字的文章,一般作者都写不来。
为雷锋拍摄的摄影家张峻也在采访中透露:雷锋只有小学文化水平,雷锋事迹讲话稿——《解放后我有了家,我的母亲就是党》是我们帮他整理的。我跟着他出去,每次做完报告他都会问我讲话中有什么问题。如果我听出来,就会告诉他哪些地方应该做修改。
赶紧回去找, 发现我的眼睛在我从湖边回来的半路的路边一个显眼的地方. 有人捡起来帮我放在那里了. 我也会学美国人, 看到路上有人掉的围巾, 手套等, 也帮人家捡起来, 放在路边显眼的地方.
今天是学雷锋纪念日,国内又掀起了学雷锋高潮。
雷锋,是我们小时候的榜样,他是我们所有人的雷锋叔叔。那时候马路边捡到一分钱的歌儿人人会唱,每个孩子的心里都始终装着雷锋,雷锋叔叔。那时候小,不懂得什么是雷锋精神。
一年年的学雷锋活动,让很多人记住了雷锋,记住了要学做雷锋一样的人。
很多人现在肯定不稀罕这样的活动,甚至反感。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一种精神,这种精神有可能是积极向上的,也有可能是消极落后的,但无论是哪一种,都是根据我们每个人的不一样而不一样的。
所以号召大家要像谁一样,向谁学习,就是说,社会希望提倡那种精神。
当然肯定提倡的都应当是有积极意义的了。
所以,一些活动和号召就是这么个初衷。至于说有没有用,有多大用,那是另外一回事儿了。
我觉得人们都应当具有积极向上的精神,都应当有助人为乐的好思想。
其实,无论生活在哪儿的人,都有具有助人为乐好思想的。
记得刚来美国的时候,一个朋友在我们这里的餐馆做厨师,我们这里的冬天非常冷,他带着女儿刚从外州搬过来,还没有汽车。
一个冬天的晚上,天下着大雪,他骑着自行车在回家的路上,餐馆下班已经非常晚了,天又下雪,可想有多冷。
这时候一对美国老人开车经过他身边,开开车窗扔给他一付手套,他赶忙停车捡起来那副手套,戴着这付手套,他继续骑车往家赶,后来跟大家学这件事儿,他非常感动,感动美国人的好,感动这两个老人的精神。
其实过去在美国常常流传着一种美德,那就是路上开车的人,常常会帮助把有困难的人送回家,或者拉上一段距离。
我们小的时候也是一样的,总有人做好人好事,无论是被教育的结果还是自动自觉的,都有。这就是我要说的,人都会拥有自己的精神的,无论是哪一种。
当然,现在在国内就是再号召,估计也没有人敢起扶倒地的老人了。
在美国现在也不会有路上开车的人敢拉着需要帮助的人回家,或拉上一段距离了。
这是社会在进步,在发展,也在险象环生。这也是事实。
所以,号召也好,任其发展也罢,都会到某个阶段就成了那个阶段不需要有的样子了。
所以,有人常常感叹,国内这样是不是要回到过去了,要我说,回不去了。怎么着都不可能了。
过去的邻里关系,过去人和人的感情,过去人们的无私,都过去了,过去的一切不会回来,那么这些也一样的,只要是过去的,就不会回来了。
喜欢的,好的,不用巴望能回来,不好的,不喜欢的也不用担心,也不会回来的。
人不一样了,想要延续那样生活的人,已经没有能力去做什么了,后来的人根本不是那个环境里长大的,怎么会有那样的精神基础,没有基础的事儿,发展、壮大非常困难。
就是过去说的,龙生龙、凤生凤。门当户对。等等的老话。
现在的年轻人,多数都是独生子女,被照顾早就习惯了,怎么会学着去帮助别人呢?太难了。
我奶奶过去常说,起小看大,三岁只老。不无道理。
当然,自觉自愿地在做雷锋的人肯定还是有的,无论是世界上哪个地方,都会有。
今天是星期天,早上忙完了出去走路,今天外边有风,所以人很少,遛狗的都少。
走到公园里,看见椅子上这个摆设。
走近了一看,是谁在这里捡了一个眼镜儿,为了让丢眼镜儿的人容易回来一下就看到自己的眼镜儿,这个雷锋同志想了这么个办法,像卖眼镜儿一样把眼镜儿摆得这么好。
这是一种什么精神?这附近都是很普通的居民,大家都是闲下来在这里遛狗、走路、跑步。这是一个周末有时候孩子们有体育活动的,一个不大的公园。
谁走过这里都会注意到,椅子上放了一个大石头,走近一看便能看到这个眼镜儿。是不是是谁坐这儿看书来着?这么冷的天,不应当啊。也许是带孩子玩,把眼睛儿放椅子上,走时候就忘了拿了?
反正我觉得天底下雷锋叔叔无处不在,无论世界怎样变化,好的总是多的,积极正面的总是多的,虽然人们现在会尽量规避风险,但这样的安全状态的下的好事儿,还是有人不断在做着。
因为好人还是多数。
祝大家新周愉快!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看电影《扫黑·决战》 写在学雷锋纪念日 周末随笔 分享一篇张颂文的《火柴天堂》 写在三月的第一天
拽过马路,然后,老人家气呼呼的又重新过马路返回远处,人家根本就不想过马路:)
难道不知这是彻头彻尾的假的?不知那个雷锋日记是ZY《雷锋日记》专门委员会杜撰的?
雷锋说,庆祝抚顺市望花区人民公社成立,他送去200元;辽阳地区遭受洪水之灾,他寄去100元;战友小周的父亲病重,他寄去10元;一位妇女车票和钱丢失,他为这位妇女买了车票。仅他的这一小部分事迹就已经支出300多元。
而雷锋在部队仅呆了2年8个月,当时部队津贴最高每月只有8元,就算他拿最高津贴标准,合计收入也只有256元,雷锋不是什么官儿,灰色收入或黑色收入都不具备条件。这个亏空他是如何填的?
《雷锋日记》是写作班子补写
不光是照片补拍的,红遍全国的《雷锋日记》也是补写的。
据知情人透露,当年给雷锋拍照组织了一个专门的拍摄队,同时也成立了专门的《雷锋日记》写作班子。《雷锋日记》正是沈阳军区文化部的一个写作班子的集体创作。
《雷锋日记》最有名的那句话:“对待朋友要像春天般的温暖、对待敌人要像秋风扫落叶一样残酷无情”。一个参与写作的退役军人事后告诉朋友,这都是我们写的,雷锋根本写不出这些内容。
《雷锋日记》为写作班子作品已是公开的秘密。一个高小毕业生能写出这样语言简练生动、文学性很强、且几乎无错别字的文章,一般作者都写不来。
为雷锋拍摄的摄影家张峻也在采访中透露:雷锋只有小学文化水平,雷锋事迹讲话稿——《解放后我有了家,我的母亲就是党》是我们帮他整理的。我跟着他出去,每次做完报告他都会问我讲话中有什么问题。如果我听出来,就会告诉他哪些地方应该做修改。
赶紧回去找, 发现我的眼睛在我从湖边回来的半路的路边一个显眼的地方. 有人捡起来帮我放在那里了. 我也会学美国人, 看到路上有人掉的围巾, 手套等, 也帮人家捡起来, 放在路边显眼的地方.